池塘鱼鳖混养技术
一、池塘条件
l.池塘选择
养殖区内周边无工厂,无居民生活区,环境安静,无污染源,交通便利,养殖面积宽广。
2.水源水质
养殖水源应水深面阔,水量充足,水质清新,饵料充沛,无污染。
3.鱼塘改造
池塘面积3~5亩为宜,池坡用l50公分长,70公分宽,5公分厚的水泥板做护坡,坡比为l:3,池埂面宽2~3米,土质为黏土,水深为l.5~2米,进排水方便。池塘北侧中部设置露出水面的沙滩,或在池中用竹筏设置晒台,以便鳖上岸晒背。为解决鳖鱼分灶吃饭的问题,在水陆交界的池坡上搭设鳖摄食的食台,还可兼作晒台。
4.防逃设施
在池塘四周建防逃设施,四周呈圆弧形。使用的材料有砖、水泥瓦、钙塑板等,通常以砖墙结构为主,高出塘埂40公分,墙顶向池内出檐l5公分,内壁用水泥粉光,墙上增设50公分的内倾式塑料网,近排水口的围栏设施应完善、牢固,以防鳖的逃离。
二、放养前准备
塘口在冬季要干塘,清除过多的底质淤泥,淤泥深度以20公分左右为宜,经冬天风冻或暴晒后,用l00~200千克/亩生石灰彻底消毒。放养前注水0.8~l米,放入经过发酵的人、畜、禽粪等有机肥,调肥水质,新开挖的塘口施肥量为500千克/亩左右,老塘口施肥量为250~350千克/亩。施肥l5天后投放螺蛳,投放量为80~l00千克/亩。
三、苗种放养
l.苗种来源
鱼种要求来自鱼种专用池培育的鱼种和在成鱼池套养的鱼种,对外来鱼种必须产自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幼鳖产地必须明确,不要选择来路不明的幼鳖。
2.苗种质量
鱼种要求品种优良,规格适中,体形正常,体表光滑,跳动激烈,溯水性强,无伤无病。又鳖为中华鳖,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反应敏捷,行动迅速,裙边和背甲宽厚,无损伤,无病害,体色鲜亮有光泽,腹甲以及四肢基部以**为好。
3.苗种消毒
苗种放养前要进行消毒处理。鱼种均用4~5%食盐水消毒l0~20分钟。幼鳖用20ppm高锰酸钾浸洗鳖体5~l0分钟。
4.放养模式
产量相差很大,不同的模式,产量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下面介绍-养殖时间5~6个月,产鱼350千克,产鳖300千克的养殖模式。
鳖鱼混养的放养模式
四、饲养管理
l.饵料投喂
池塘鱼鳖混养技术是运用生态渔业的科学理念,提高池塘水体的利用率和水产养殖的综合效益。由于幼鳖放养量不大,因而可以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天然饵料,适当增投部分人工饲料,主要有螺蛳、鲜杂鱼以及少量配合饲料,鳖饲料投喂在专用食台上,每天上午9时左右投喂。黄鳝的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投喂量为幼鳖总重量的5~l0%,养鱼饲料为颗粒饲料和人工种植的苏丹草等为主,投喂方法与常规鱼养殖相同。
2.水质调控
水位、水质的调控应根据鱼鳖的生长情况和季节,天气变化情况科学掌控。通常情况下,每7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20~30公分。夏秋高温季节每3~5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20公分左右。每20~30天用生石灰l0~l5千克/亩加水调配成溶液后全池泼酒一次,既起到消毒防病的作用,又能补充鳖生长所需的钙质。有条件的塘口要开启增氧设备,增加水体溶氧。
3.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要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将防病治病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的各个环节。6月起每隔30天用生石灰l0~l5千克/亩加水调配成溶液后全池泼酒一次,进行消毒,杀菌和调水。每l0天清洗食台1次,同时清除池边杂草,保持池塘内水环境及周边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在饲料中加入中草药、光合细菌、免疫多糖、维生素等药物,制成药饵投喂,增强鱼鳖体质,减少疾病发生率。
4.日常管理
俗话说:“三分养,七分管”,应坚持每日巡塘检查三次,-查水质状况,二查鱼鳖摄食情况,三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无损,四查有无病害,并及时做好放养、投喂、用药、起捕、销售等记录,并整理归档。
五、捕捞
拉网清底法,和捕鱼同时进行,先将池水放浅,然后用网目3公分~4里面的大网拉几网,大部分鱼鳖被捕起。后恢复水位,停一天再操作几次,可拉起95%.剩下的干塘抓摸。
中小型水库养鱼怎样防止开闸放水泻洪时鱼逃跑,拦鱼网是如何制作的,哪里有生产拦鱼网的厂家
青虾与河蟹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和饲料,在基本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情况下,获得虾、蟹双丰收,大大提高池塘养殖的整体经济效益。
一、池塘准备
1.池塘选择 实行虾蟹混养的池塘,面积5亩--10亩,水深1.0m--1.5m,塘埂坡度1:3左右,不渗不漏,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体溶解氧丰富,无工业或生活污水污染。
2.清塘消毒 要求养殖池塘清除过多的淤泥,冬季经阳光曝晒,放养前半个月至一个月用生石灰75kg/亩--100kg/亩化浆或漂白粉20ppm全池泼洒,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野杂鱼,改善池塘底质。
3.防逃设施 池塘四周做好防逃设施,一般用高0.5m的铝泊、塑料薄膜或塑板圈围,插入土中0.2m。防逃设施内留1.0m以上的坡埂,以方便饲养管理,并有充足的地域供河蟹活动。整个养殖过程,进水口用60目--80目的尼龙绢网袋过滤进水,防止野杂鱼及鱼卵进入池塘中,排水口安装密眼网以防青虾外逃。
4.移植水草 年初,在离池塘边缘1.0m处的浅水带沿四周种植或移植水花生、空心菜、水浮莲等水生植物,草带宽1.0m左右,水草面积控制在其生长旺盛时占池塘总面积的25%左右,多余的水草应予人工割除。水草移入池塘前,需用10ppm的漂白粉消毒。
青虾与河蟹混养池塘种植水草有以下好处:(1)充分利用水体,增加青虾与河蟹的栖息场所,供虾蟹隐蔽、蜕壳和不受或减少敌害生物的残杀;(2)水草的嫩叶、根须、腐屑可供虾、蟹摄食,促进其良好生长;(3)有利于天然饵料生物的繁衍;(4)高温季节具有降温作用,减轻虾、蟹对环境的应激反应;(5)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解氧;(6)吸收池塘内过多的营养成分,净化水质;(7)使虾、蟹外壳呈青绿色,防止或减少“水锈虾”的产生,提高虾、蟹的品质;(8)消浪护坡,避免池埂坍塌。
二、苗种放养
放养一龄扣蟹600只/亩--800只/亩,或当年豆蟹1000只/亩--1200只/亩,放养青虾虾苗4万尾。放养的蟹种、虾苗要求品种纯正,规格整齐,附肢完整,无病害。一龄蟹种放养要避开严冬低温期,放养豆蟹则尽量要早,以提高成蟹的出池规格。
此外,池塘搭配放养一龄花、白鲢80尾/亩。搭配放养滤食性鱼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池塘饵料生物,显著改善水质,减少高温季节蓝藻、绿藻的爆发,还可以减少青虾秋苗的数量,控制放养密度,提高上市规格,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三、饲料和投喂
饲养前期以颗粒饲料与动物性饲料如螺、蚌、蚬、小杂鱼等相结合进行投喂为主,辅以少量水草,既满足虾、蟹的营养需求,又可避免或减少互残现象,降低生产成本;中期高温期间,增加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后期加大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以保证河蟹的生长及育肥。颗粒饲料粒径为1.5mm--2.2mm,粗蛋白含量35%--40%;动物性饲料要轧碎。日投喂2次,其中上午的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1/3,下午的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2/3。颗粒饲料日投喂量控制在虾蟹体重的3%--5%,鲜活饵料投喂量则为虾蟹体重的10%--15%。饲料要均匀地投放至离池塘边1.0m左右的水草带,日投喂量还要根据虾、蟹的存塘量及生长情况、水温、天气等情况灵活掌握,既要避免浪费饲料,败坏水质,又要保证虾、蟹吃食,满足其生长需要,并做到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为便于检查摄食情况,可在池塘四周设几个饲料台进行观察,一般以1小时--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度。
四、水质调控
整个饲养过程,池塘水质始终保持适当的肥度,透明度掌握在0.25m--0.3m。一般放苗初期水位保持在0.6m--0.8m,以利升温;中后期(特别是秋末及冬季)加高水位到1.0m--1.5m,以利于保温越冬。适时做好注、排水工作,并根据季节、气温灵活调节水位,以保持虾、蟹比较适宜的生长水温。平时每隔半个月至一个月加注1次新水,7月--9月高温季节增加到每隔5天--7天换水1次。注入新水前先排出下层老水,每次注水量为0.2m--0.3m。每隔10天--15天全池泼洒生石灰1次,每次5kg/亩--10kg/亩,以增加钙质,改善水质,满足虾、蟹生长需求。
鉴于水质调控对水产养殖的重要性,建议在虾、蟹混养池塘施用光合细菌。实践表明,应用光合细菌的池塘,养殖的虾、蟹不易发生病害,平均能增产10%左右,生产的虾、蟹规格大,色泽好,且换水及增氧机的使用均明显减少。
五、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巡塘,遇闷热天气增加夜间巡塘,仔细观察青虾、河蟹的活动、摄食、蜕壳、疾病及防逃设施等情况。夏秋季雷阵雨天气,青虾及搭配放养的花白鲢容易发生浮头,更应特别重视。同时,要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也便于总结经验教训。
六、疾病防治
虾、蟹的疾病防治要从苗种质量、水质调控入手,做到“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池塘保持良好的水质,定期泼洒生石灰,投喂优质、新鲜的饲料,一般可防止病害的发生。对发生纤毛虫病和细菌性疾病的池塘,可以采用0.2ppm的硫酸锌全池泼洒;细菌性疾病用0.5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亦可基本治愈。
七、捕捞
河蟹在10月间即可起捕上市,陆续至春节前后,可采用池塘边徒手捕捉和干塘起捕两种方法。青虾则在元旦至春节期间上市,采用抄网抄捕,最后干塘起捕,小规格青虾则可根据市场行情持续养殖至翌年再上市。
网箱养鱼”具有投资少、产量高、见效快等优点,单箱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
网箱养鱼又称“笼养鱼”,是以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 为材料,装配成一定形状和规格的箱体,设置在适宜养鱼的水 体里用来养鱼的方式。网箱养鱼是当今世界水产养殖业向集约化生产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具有产量高、成本低、投资小,便于管理、节地节水节能、有效开发江河湖库大水面渔业等待点。
网箱养鱼的高产原理:一是鱼养在网箱内,活动量减少,呼吸频率降低,代谢作用缓慢,能量消耗减少,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转化和积累;二是箱内外水体能自由交换,得到充足的氧气和天然饵料,鱼类排泄物随水流带出箱外,水质新鲜,使鱼类有优越的生活环境;三是可以避免水域中敌害鱼类和水生动物的侵袭,提高成活率;四是根据不同鱼类,配制不同饲料,有利精养高产和鱼病防治;五是网箱便于管理,成鱼起水方便,回捕率高。
网箱养鱼(cage culture):将由网片制成的箱笼,放置于一定水域,进行养鱼的一种生产方式。网箱多设置在有一定水流、水质清新、溶氧量较高的湖、河、水库等水域中。可实行高密度精养,按网箱底面积计算,每平方米产量可达十几至几十千克。主要养殖鲤、非鲫、虹鳟等,中国还养鲢、鳙、草鱼、团头鲂。网片(网衣)用合成纤维或金属丝等制成。箱体以长方形较好。每只网箱面积为数十平方米,箱高2-4米。设置方式有浮式、固定式和下沉式3种,以浮式使用较多。中国除投饵精养外,还有不投饵主养鲢、鳙的型式,网箱设在较肥的水域,鲢、鳙靠滤食浮游生物而成长。日常管理主要是保持网箱定形、网目畅通和防止破损等。 用12张网,6大 网眼大网线要粗,6小 网眼要细,要选材质比较结实的。用粗竹竿做个四方形框架然后在里面铺网,双层的 粗网在外 细网在内。长方形 正方形都可以,网做好之后,找水流适中的地方,在网下绑上大石头或是锚,在水底固定结的实些就可以了,离放水的闸门距离稍远一点就可以了,随便它怎么放水都吧会放丢你一条鱼的。我们这边水库都是这种网箱养殖的。
这些回答希望对你能够有帮助!!!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291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