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刘仲元旅游景点沁水县旅游景点
1.沁水县景点
晋城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线路众多,适合亲子游的景点众多。以下是适合亲子游的十大景点:
1.阳城皇城相府景区
2.灵川王莽岭景区
3.晋城玉山青莲寺景区
4.沁水骊山风景区
5.阳城蟒河自然保护区
6.高平丹珠岭景区
7.高平颜地陵景区
8.灵川黄薇风景区
9.沁水翔宇城堡景区
10.高平梁湖景区
2.沁水县旅游景点
山西十大避暑县
发自内心——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
九鸣驿——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
上党红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
农业宋庄-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红天下。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天下府。
山西省临汾市沁水-安泽县的春天。
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贺兰一。
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华天堡。
避暑山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
3.沁水附近景点大全
1、七子山王莽岭——西崖沟2、凤凰欢乐谷西溪二仙寺3、皇城相府国虞海会寺九女湖4、博物馆青莲寺黄愚寺5、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蟒河6、丹河桥青莲寺觉山7、山里泉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沁水示范牧场12、白寺354洪欣游乐园博物馆黄愚寺13。晋城-觉山(觉山景区、青莲寺、丹河桥)一日游14。晋城-栓泉电站景区一日游15。晋城自然风光一日游-磨滩景区16。晋城-云蒙山景区一日游17。晋城-晋城-昌平古战场一日游——骷髅庙骷髅坑一日游20、晋城-高平文物古迹一日游(冀元代民居、开化寺壁画、七公墓)21、晋城-泽州文物古迹精华一日游(府城黄愚庙、关帝庙、金村二贤庙)22、晋城-陵川文物古迹精华一日游
4.沁水县旅游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临太行山,南临中原,西临黄河,北有幽燕。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
辖市区、高平、泽州、阳城、沁水、灵川等6个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总人口220万。晋城古称泽州,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波澜壮阔的事,出类拔萃的人。有煤、煤层气、锰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全市耕地面积280万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长。它不仅是猕猴和巨型蝾螈的栖息地,还是一个拥有数百种珍贵植物的植物园。位于沁水煤田南端,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全市的56.4%美国国土总面积,总储量808亿吨,其中探明储量271亿吨,占全国无烟煤的1/4以上,山西省的1/2以上。被国家定为国家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当地水资源总量21.49亿立方米,是华北地区较为丰富的水域。这里植被丰富,森林面积319万亩,森林覆盖率22.8%;天然放牧草地面积25.47万公顷,是山西畜牧业基地之一。这里的蚕桑丝绸业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有着广泛的地域、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种植、养殖纺织品的经验。是中国北方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也是目前中国北方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这里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到处都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遗迹。围棋发源地灵川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定为生态环境旅游重点景区,阳城县蟒河、沁水县历山被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十八个房子在故宫是元代文化的宝贵遗产,而五百罗汉碑青莲寺内的罗汉堂是世间稀世珍宝。
5.山西沁水县有哪些旅游景点
晋城有哪些好玩的旅游景点:
1.山里泉自然风光水利风景区拥有世界罕见的、神奇的、独特的地质地貌奇观,群峰耸立于壁上,尽显其雄姿。滔滔江水九弯十八弯,蜿蜒如蛟龙于大山深处,可见其豪迈。这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原生态环境得到完整保护,是人们旅游度假的理想胜地。
2.七子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西省灵川县柳泉乡西南部。根据传说,它是商朝贵族姬子的封地。周武王灭商朝后,姬子留在这里,操纵石头,演绎天文,于是棋子山就成了姬子的纪念地和当代围棋文化和赛事的中心。
3.沁水刘氏故居景区位于晋城市沁水县。它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已故祖籍刘禹春的故居,位于陕西沁水华昌府。作为明清古建筑,刘2006年,美国住宅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4.历山是中条山的一部分,其最高峰顺王坪海拔2358米。相传当年汪顺开垦此山时,编了《黄河流域物候历》(《七十二候》),故后人称之为骊山。景区集自然风光、原始森林、古人类文化于一体,是集旅游、探险、狩猎、考古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国峪村是太行山脚下一个城堡般的村庄。它被称为中国民居的瑰宝并享有中国第一个农村城市。村里民风淳朴,村民还在使用纺花车、织布机、磨面等传统工具。想体验tra的游客
8.历山是中条山的一部分,其最高峰顺王坪海拔2358米。相传当年汪顺开垦此山时,编了《黄河流域物候历》(《七十二候》),故后人称之为骊山。景区集自然风光、原始森林、古人类文化于一体,是集旅游、探险、狩猎、考古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王莽山脊是豫陕两省的分界线。相传西汉王莽追刘时曾在此扎营,故名岭。王莽山脊的最高海拔为1732米,由50多座山峰组成。从远处看,山峰挺拔,沟壑纵横,感觉非常雄伟。
10.八里沟景区位于太行山石门沟。这个景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0%,有1100多种植被。景区内有七条险谷,三十六座奇峰,处处充满神秘奇妙的感觉。
11.皇城相府,总面积3.6平方米,是清代文远馆大学士陈廷敬的故居,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人的住所。黄翔府由内城、外城、紫云前等部分组成,是一座罕见的明清城堡式官邸建筑群。
:6.沁水景区景点
1.羊城皇城相府5A景区免费入场。
2.皇城相府集团九女仙湖门票免费。
3.羊城蟒河景区门票免费
4.晋城市觉山景区门票免费。
5.沁水刘氏公馆,历山景区门票免费。
6.阳城海会寺景区、孙文龙纪念馆、灵川王莽岭景区、高平长平战役景区、沁水象屿古城、阳城国玉城堡等景区门票免费。
7.山西沁水县景点
常开。
元历山风景区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地区东北部,中条山脉上。毗邻一省六县,是中原与华北沟通的重要门户。东邻河南省济源市;东北与阳城、沁水县相交,北、西北与翼城、绛县接壤;西接闻喜县,西南接夏县南岸,隔黄河,与辛河南省安县和渑池县。
8.沁水县景点介绍
垣曲历山景区,最佳游览时间为5-10月。位于运城市垣曲县历山镇东部和南部,距垣曲县城约25公里。景区比较大,分为黄河小浪底库区旅游区、历山顺王坪旅游区、黄古曼旅游区、猕猴源旅游区。各景区独立售票,相距甚远。
历山景区拥有华北地区完好的原始森林,华北地区大型人工水面,大型观赏性亚高山草甸,山峦起伏,林木葱郁。景区内的黄河小浪底库区旅游区位于垣曲县古城镇西滩村,区内有世纪猿人遗址、古商城遗址、傣妹青兰、坐狮听涛、平湖飞舟、黄河三峡、黄河大桥等。
站在旅游区顶峰的鸡笼山山顶,可以看到晋豫黄河大桥。——历山顺王坪景区位于垣曲县东北部的垣曲、沁水、阳城交界处,是历山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景区内有许多景点,如南天门、松林阵列、占龙台、钴坡、汪顺庙、顺旺里沟等。这里海拔2000多米,是历山的最高峰。景区南面的悬崖下是历山原始森林。
这里每年七八月份,五千多亩的草场就像从天宫落下的地毯。景区内种植了许多珍贵的野生植物,如从峡谷深处流出的西峡河。河水清澈见底,景区内有猕猴园。景区里的历山皇姑地幔景区是一片原始森林,到处都是瀑布和奇峰。主峰皇姑地幔为2
9.沁水县有什么景区好玩
历山旅游区,风景优美的自然风景区,位于沁水县城西南56公里处。在这里,风景独特而迷人。在这里参观就像一个人在画中行走,一个神在童话中旅行。有幸来到历山享受自然美景熏陶的人。骊山是中条山的主峰,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海拔2358米。毗邻翼城、垣曲、阳城。它是山西省南部最高的山,也是中国北方唯一的原始森林。这里自然风光、原始森林、古人类文化融为一体,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骊山奇妙而独特,风景迷人,自然人文景观丰富。从山上仰望,有奇峰怪崖,挺拔俊朗,参天大树,高耸入云。望着这座山,它s平坦辽阔,漫山遍野都是花,到处都是草,奇花异草竞相绽放。周围峰谷相连,树木挺拔,云雾缭绕,变化无穷,一年四季景色各异。炎炎夏日,山风清爽,气候凉爽。隆冬时节,雪景诱人,冰面倒挂,山林轻裹,仿佛是一个水晶的世界。舜耕历山的传说、锦绣岩洞、夏川遗址、瀑布、冰帘、一线天、占龙台、石岛石等景点,形成了白云洞景区、顺王坪景区、西峡景区、东峡景区、严珊珊景区、剑河狩猎区、夏川景区七大自然景区,处处美丽迷人。白云洞景区包括白云洞、七星潭洞、哮天湖和其他洞穴。这些洞穴风景优美,各具特色。白云洞是历山旅游区内景色壮观的大型景点。新建牌坊红墙黄瓦,洞外六边形红楼雕梁画栋。绿瓦相映,环境优美。这个洞穴已经开发了1000米。山洞里的景色神秘而迷人。有迎宾童子、海龟探海、精致宝塔、江南小景点、石莲花、送猴子等很多地方。在七彩灯光的照射下,栩栩如生,令人难以捉摸,令人叹为观止。在森林浴休息区外,随处可见野生茶馆、逍遥吊床、休闲帐篷。在这里听林涛,看云海,野餐。它非常有趣。顺平景区因舜耕历山而得名,总面积4000亩,极其平坦,天然绿色草地如地毯,山顶有舜耕历山遗址、古寺碑刻、南天门、占龙台等部分景点。站在顺王坪最高峰南天门——号,可以看日出,看日落,看黄河。夜晚可以看到星星,像亿万颗珍珠覆盖着大地。山中,鸟语缠绵,花香醉人,其乐无穷。春夏秋冬四季都有风景,还新建了一些景点,比如野人山庄、蒙古包,让游客登上山顶流连忘返。清朝的《县志》版曾经记载:古代帝王辛勤劳作的地方,百年痕迹荡然无存。抬头近山,眼阔群峰低。幽径花开,春水过远溪。黄河远,天边红霓。夏川遗址,编号《中国大辞典》,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根据碳14测定从24,000年前到16,000年前。该遗址位于夏川盆地,保存完好,遗存最为丰富。历山旅游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0%,大气、水源、土壤、环境无污染,最高气温29度。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这座山得天独厚,资源丰富,是一块宝地。这里有中国北方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中国最大的樱花树种,中国最大的樱花树种
以产量高、药材质量好著称,每年供应全国各地一百多万斤,部分药材还远销海外。这里有200多种野生动物,包括金钱豹、黑鹳、金雕等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鹭、天鹅、猕猴、大鲵等二级保护动物29种。省级保护动物有苍鹭、刺猬等26种。中澳共同保护的候鸟有23种,如大锥;与日本共同保护的候鸟有86种,包括鹅。历山博物馆现有鸟类标本220种,隶属于17目35科。哺乳动物7目14科33种;植物标本有57科237种;爬行动物有25种。这里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地下有金、银、铜、石英岩等矿藏。矿泉水和温泉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各位朋友,历山有数百处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规模在中国北方是罕见的。这里的奇峰、怪石、清溪、溶洞和水幕被称为五大奇迹。林涛、山风、冰雪、雾雨、古迹、光影、动植物、药材、村落被称为十胜,这是游客参观的好地方。目前已开通专用道路,景点初具规模,设立了旅游接待站,开发了新的旅游项目。欢迎你来历山,在这里你可以欣赏自然风光,享受浪漫之旅。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史记。夏本纪》注引《集解》等书说,夏代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共471年。《汉书。律历志》引《帝系》说,夏代历432年。大约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共450年左右。
夏朝的主要活动地区在河南西部颖水上游和伊河、洛河下游及山西晋南地区。这一地区夏代的文化遗址,有豫西偃师二里头文化与晋南夏县东下冯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在河南、山西南部陕西发现的达100余处。其中,豫西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址已发现的数十处,晋南地区以夏县东下冯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也有30余处。与夏代文化遗址同时存在的其他氏族、部落的文化遗址主要有黄河下游齐鲁地区的岳石文化、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长江中游荆楚先民的石家河文化和长江下游吴、越先民的晚期良渚文化等等。
夏代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包括数量较多的石`,石刀等收割工具。庄稼以「畎(音「犬」quanˇ)亩法」进行种植,就是在两垄之间留一条沟,庄稼种于垄上。夏代的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产量迅速提高,饮酒之风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手工业的发展,在夏朝时金属器皿已经出现。
货币的产生传说产生与夏朝,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称为「三品」。此说法恐不可信。就现有数据来看,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为贝币,它萌发于原始社会末期,盛于商代。
农业在夏代,农业文明有较大的发展。《论语·泰伯》载禹尽力乎沟洫,变水灾为水利,服务农耕。其实水利技术的应用是黄河流域人民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慢慢积累开发出来的,并非大禹一人所为。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酿造酒,夏后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原文化中的龙山文化就有了酿酒的习惯,到了生产力更强的夏代,酿好酒、饮好酒变成了一种权力和财力的象征。古文献中记载到的杜康造酒、仪狄作酒、太康造秫酒、少康作秫酒等传说都可以佐证酒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性。夏商西周时期的酒均为度数不高的粮食酒,并不浓烈。《礼记·玉藻》中记载古人饮酒饮三爵后依然肃静脑明。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现代仍旧流行的有时称为夏历的农历可能是在夏代编成的。畜牧业有一定发展,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如有扈氏在甘战败后,被贬为牧奴从事畜牧工作。三代庶民的主食是由各类谷物做成的粥饭。将黍、粟、稷、稻煮成稀粥、浓粥食用,社会上层则多食干饭,偶食青菜。只有在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时才宰牲,礼肉置于鼎内在地下储藏。在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都有发现黍壳、稻壳的遗存。
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证明,夏代豫西、晋南、陕西等地的农作物主要仍是粟、黍。另外,麻、菽(大豆)也已出现,《史记。周本纪》载,尧时作农师的周祖后稷小时好种树麻、菽(大豆),麻菽美。麻是食用、油用和作纤维用的植物,仰韶文化陶器底部常发现的布纹,被认为是大麻布,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和浙山吴兴钱山漾良堵文化遗址等地都出土有麻织物,说明早在夏代以前麻已出现。学者们一般认为中国在新石器时代菽(大豆)就已出现。水稻在新石器时代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已普遍种植,一般有籼稻(早熟无粘性的稻子)和粳稻(粘性强的稻子)两种。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看,当时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如石铲、石镰,以及蚌铲、骨铲、蚌镰和木制耒、耜等。
夏代的农业生产比过去有了大的发展,《史记。夏本纪》说禹在治水的同时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氵一丝土)。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这说明禹在治水的过程之中推广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夏代农业生产已能提供余粮造酒,《世本》载夏代杜康造酒,少康作林酒。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的酒器有陶制的觚、爵、罂(lei)和青铜爵等酒器,说明夏代确已有酒。
夏代已有农田的排灌沟渠,《论语。泰伯》载孔子的话说禹尽力乎沟洫。《史记。夏本纪》则说禹浚吠(quan)浍(kuai)致之川,《集解》注引郑玄说吠浍,田间沟也。这就是说禹疏浚田间吠浍使之达于河流。这里就有排与灌两方面的问题。
夏代人们在农业活动中对物候(生物、非生物对节气、气候变化的反应)的应用,比以往也有较大的进步。我国对物候的观察、应用是很早的,《左传》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载稍后于黄帝的少(白皋)(少昊)以鸟名官让玄鸟(家燕)氏司(掌管)春分、秋分等时节的变化,这与玄鸟春来秋去习性正相吻合。少看白皋以鸟名官的传说反映出我国原始社会已用物候来区分节气了。原始社会中以物候指时的经验留传于后世,并有所发展,西周至春秋时杞国使用的《夏小正》,讲到物候的有60条,其中属动物物候的37条、植物物候的18条、非生物物候的15条,不但每个月都有物候指时,而且一个月中有几个物候来指时。这说明那时积累的物候知识已相当丰富。
夏代可能颁布过历法,相传夏禹时曾颁夏时于邦国,孔子曾说吾得夏时焉。传世的我国最早的历书--《夏小正》,有的学者认为就是夏代的历书,保留着夏历的基本面貌。《夏小正》一年12个月都有明确区分,每个月中都有一定的农事活动,对一年12个月的农事活动已有全面安排。这说明,《夏小正》这部中国最早的历法一出现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夏小正》对一年12个月的农事已有全面安排,颇似后世《月令》。如《夏小正》载每年正月中年初要视察田器(初岁祭耒),准备农具(农纬厥耒),准备春耕(农率均田);二月要在黍田春耕[往耨(you)黍蝉];三月要为麦祈实(祈麦实);五月要种黍、菽、糜;七月粟熟(粟零);九月种麦(树麦),准备冬衣(王始裘)等。值得注意的是《夏小正》中除了农业之外,还有家畜饲养、其他副业的安排,如正月有孵小鸡(鸡桴粥)、菜园见韭菜,二月有饲养小羊(初俊羔)、采白蒿(采蘩),三月有整理桑树枝条(摄桑)、养蚕(妾子始蚕),十一月有狩猎,十二月有捕鱼等活动的记载。总之,《夏小正》是一部以安排农事活动为主的中国最早的历法,其中一些内容是夏代从事农业活动的反映,因此在探讨夏代农业活动时对此应予以重视。《夏小正》的出现,正是夏代农业经济显著发展的重要表现。
夏代在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他地区农业经济也在发展之中,如分布在黄河上流及其支流渭河、湟水流域,时间上大约与夏同时的齐家文化就是如此,齐家文化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其主要遗址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和秦魏家等350多处。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也以农业为主,部落、氏族居民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主要农作物是粟,大何庄遗址出土的陶罐中就发现了粟。生产工具为石器、骨角器,挖土工具为石铲、骨铲,有的石铲用硬度强的玉石作成。收割谷物多用磨光穿孔的石刀、石镰。加工谷物用石磨盘、石磨棒、石杵。家畜饲养以猪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据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三处遗址统计,即发现猪的下颚骨800多件,说明养猪在经济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夏朝的北方,约在今内蒙赤峰一带、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分布着一种首先发现于内蒙赤峰夏家店村遗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碳14测定夏家店下层文化在公元前2300年~前1600年左右,恰在夏王朝统治时期与商朝早期。考古资料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部族先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过着定居生活。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打制石锄、磨制石铲、磨制石刀,谷物加工有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
长江中游、汉水流域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和青铜时代早期,约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晚期和夏代前期,在屈家岭文化的基础上进入了石家河文化阶段。石家河文化曾一度被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主要遗址有湖北郧县青龙泉、房县七县河、天门石家河等,因后者更具代表性,故称之为石家河文化。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2400年前后,晚期已进入夏代。这一文化据说就是古史传说中的苗蛮集团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先民在农业方面以生产水稻为主,在遗址中发现大片红烧土夹着大量稻壳和茎叶就是明证。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有长方形无孔石铲、打制双肩石锄、长方形带孔石刀、蚌镰等。家畜饲养业也在向前发展,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发现了猪、狗、羊、鹿的遗骨。各地发现的动物遗骨以猪骨为最多,在墓葬中大量随葬,说明以家畜为私有财产的现象在发展之中。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303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