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养殖 >

石岛的经济发展

石岛早在隋唐时期,就与韩日有贸易往来,被新罗人称为黄金口岸。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中两次提到石岛,将石岛与上海、广州并列为中国东方三大港口,称为“小香港”。石岛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石岛港、北方最大的渔港——石岛渔港、北方最大的渔货散地——北方渔市。石岛经济发达,实力雄厚:已形造船、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塑料制品、化工、电子、建材、建筑等22个门类为主的综合工业产业体系。2012年完成区内生产总值273亿元,同比增长18.5%,财政总收入20.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7.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74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36元。 石岛渔业生产历史悠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编修的《荣成县志》中曾有记载。民国初年,石岛渔业在荣成乃至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所产海米、海参、干贝等海产品全国闻名。1944年全镇仅有小船60余只,舢板100余只,水产品产量仅300多吨。1948年3月,大鱼岛村原所福带领5户渔民成立了荣成第一个渔业生产互助组。建国后,1952年成立初级渔业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渔业合作社;1958年设立渔业经济区;1962年重组为渔业生产大队。1970年大鱼岛村宋立芬等18名女青年组成“三八妇女船” 出海作业,开辟了妇女参加捕捞作业的先河。是年2月,黄海造船厂成功地制造了135马力钢质渔船。1976国家投资908.6万元的石岛渔港主港建成。因地处烟威、石岛、连青石(连云港、青岛、石臼所)三大渔场中心,每年接待粤、台、浙、苏、沪、鲁、 冀、津、辽等省市和朝鲜、日本渔船1.5万余次,卸鱼量超过10万吨。如今全区拥有各类渔船3089艘、约42万马力,其中远洋作业船只77艘。拥有水产品加工厂374处,年加工能力约270万吨。2012年完成渔业收入约219亿元,水产品产量35.8万吨。

石岛的经济发展

重点渔业公司:山东大鱼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属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2000年有2300户, 6606人,固定资产3亿元;有捕捞、养殖、加工、运输、贸易、造船、绳网制造、特种动物养殖、建筑、饮食等30余处下属单位,其中捕捞船队有大洋鱿钓船3艘,5000余马力,其它远洋捕捞船只40余艘,2万余马力;2000年公司共完成总收入5.6亿元,利税1.2亿元。山东蚧口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属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2000年有职工1500人,固定资产2.2亿元。有下属企业20余处,其中远洋船队有350马力以上的大马力拖网渔船26艘, 近洋船队有40马力捕捞船14艘,海外贸易船队有550马力大型鱿钓船2艘,有冷藏加工厂5处,总储量3000吨,有制冰厂1处,总容量500吨;2000年公司完成总收入3.5亿元,利税9200万元,出口创汇389.2万美元。山东斥山水产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有职工5000人;有捕捞船队、渔港码头、冷藏厂、渔网绳厂、制冰厂、塑料彩印厂、海产品加工厂等经济实体25处,合资企业3处,总资产6亿元。其中捕捞船队是荣成市最大的海上作业船队,有大马力钢壳渔轮48艘,有直航日本、韩国、香港的国际销鲜船4艘,有远洋鱿钓船2艘;冷藏厂是全省最大冷藏加工群体,总库容量2万吨, 年可加工各类水产品10万吨。是国家大型乡镇企业集团,中国行业最大经营规模百家乡镇企业之一。2000年共完成总收入5亿元,实现利税8000万元,被中国农业部评为“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威海石岛捕捞公司,是石岛镇镇办企业,属省大二型企业。2000年有职工1300人,下属企业13个。有各类船只27艘,7700马力。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3万吨,总收入2.2亿元,纯收入2800万元。 荣成市明泰渔业有限公司, 股份制企业。2000年公司占地总面积48000平方米, 有职工1000余人。有300马力以上拖网船30艘,国际直销运输船5艘,现代化冷藏加工厂2处, 低值鱼综合加工厂1处,制冰厂1处,400米深水码头1处,固定资产8000万元。2000年公司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4000万元。

石岛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基地,良好的港口为水产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强力引擎。全区从事渔业生产劳力达1.8万多人,拥有渔业冷库150多座,总容量6万多吨,水产品养殖面积达2万多亩;拥有鱼粉加工企业20多处,80多条生产线;拥有水产品深加工企业10多处,主要生产鱿鱼丝、鱿鱼片、烤鱼片等。 境内私营手工业历史悠久,尤以木工、铁业、刺绣、缝纫、纺织较为兴盛。1913年石岛建德顺东纺织厂,有织布机12台。1918年王永元创办震元铁厂,日产铁锅30口。各类工业产品经常向上海、大连、天津、东北和朝鲜等地输出。1932年成立了大明电灯公司,有45马力双缸柴油机和30千瓦直流发电机各一台。1949年境内手工业户由个体经营发展为合作社近10个,多为经营纺织、刺绣、鞋业、铁业等。石岛电灯公司以100马力柴油机带动60千瓦发电机供照明用电。 1954年石岛合众鞋业生产合作社建成皮革车间。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先后建起镇办船厂、大鱼岛船厂和大鱼岛绳网厂等企业。至1978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1500人,实现产值667万元,实现利税49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工业迅猛发展,形成了机械制造、塑料制品、食品加工、 化工、 电子、建材、建筑等22个门类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如今全区拥有工业企业815家,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133家,职工总人数5.1万人。2012年实现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542.1亿元,销售收入527亿元,利润41.4亿元。工业用电量2.9亿度,占社会总用电量的44.5%。

石岛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造船基地,现有24家大型造船企业集团,均拥有先进的设备和精湛的技术人员,可建造7000DWT以下的各类船舶,并能设计制造渔业机械、舾装件、铸锻件,其产品辐射到全国各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和印度洋等沿岸的国家。

石岛除了具有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并有着中国渔业第一镇的称号外,还有其丰富的石材资源,石岛也因为其品种多样的石材而得名,尤其是石岛红享誉国内外。 石岛商业贸易的繁盛始于清代。至清末民初,已形成行栈、渔行、土产、腌鱼、饭店、细杂货等20余个行业,商号达到200多户,从业人员1500多人。1978年以后,随着各项经济政策的不断落实,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

90年代以来,政府先后投资3亿多元, 建起港口滨海国际贸易区和北方水产品批发市场等。1992年在石岛湾畔建立28平方公里的石岛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境内10余处名胜古迹进行了修葺,拉开了旅游业发展的序幕,并成立了由70人组成的石岛黄海旅行社。1993年在城区石岛港南侧成立占地0.34平方公里的石岛国际渔货贸易区。石岛北方渔市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渔货交易市场。室内交易场所3.4万平方米,是具有国际水准并按照国际商业惯例运行的综合性商贸城,对海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出口等重要环节,执行国际标准的安全卫生质量体系和安全卫生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一个通达世界的国际化渔货交易市场。

2012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02.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6亿元;港口吞吐量1198.5万吨,集装箱达21.4万标准箱,出入境旅客30.4万人次。 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内外资项目的承接力,石岛管理区管委会规划了面积20多平方公里的具有国际仿真式及明显比较优势的石岛工业园。计划用5-10年的时间,将石岛工业园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兼顾发展传统产业,使其成为产业链完善,功能齐备的现代化外向型工业园区。根据石岛独特的区位优势,石岛工业园规划了韩国工业园、民营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三个相互支撑又各自独立的“园中园”。

威海高区是哪年成立的?

特种养殖项目有:

1、虹鳟鱼养殖,虹鳟鱼肉质鲜嫩,身体上长着一条红色的彩带,就像彩虹一样,因此得名虹鳟鱼,虹鳟鱼的品质好,还能有助于健脑,可以预防心脏血管等疾病,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及保健价值。消费者对虹鳟鱼的需求不断增加,其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2、三穗鸭养殖,三穗鸭是贵州省黔东南州的特产,属于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有着成熟早、产蛋多,耐粗饲、饲料利用能力强的优点。

三穗鸭的外形独特,具有眼高颈细形似船,嘴方脚橙尾像扇,公鸭绿头身棕褐,母鸭麻羽体背宽的特点,年产蛋高达260枚,是中国肉蛋兼用的地方优良麻鸭品种,肉质具有预防心肌梗塞和保护心脏的功效。

3、鹧鸪养殖,鹧鸪又名中华鹧鸪,是鸟类的一种,体形似鸡但是比鸡小,羽毛大多为灰色,翅膀为黑白交叉,眼圈为红色,尤其是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加明显。鹧鸪肉厚、骨细、内脏小、出肉率高、富含蛋白质、多种微量元素及十八种氨基酸,胆固醇含量较低,对身体有很大益处。

4、骡鸭养殖,骡鸭也叫做半番鸭,是用栖鸭属的公番鸭和河鸭属的母家鸭杂交而产生的后代。具有耐粗易养、生活力强、生长快、体型大、肉质好、营养价值高、适合于填肥生产肥肝等特点。骡鸭料肉比按2.7至2.9比1,8周上市话重为3.0至3.6公斤。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是由国家科技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威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全国三个火炬高新区之一。区内海岸线长46.5公里,有海滨林场和天然海水浴场,自然环境优美,风光绮丽。现已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产业,有各类企业3000家,从业人员10万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国家先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ISO14000国家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计算机外设产品产业园”和“火炬计划先进管理单位”。

气候特点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春冷、秋温,年温差较小。全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的时间超过290天。年平均气温12.1℃,月平均最高气温24.6℃,最低气温-1.5℃。

投资环境 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与辽东半岛相对,西与烟台接壤。自然环境优美,有绵延二十多公里的沿海防护林带和万亩林场,空气清新,拥有国际海水浴场等四个天然海水浴场,水清滩缓、沙质柔细,是旅游、避暑、疗养的好地方,也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理想之地;区内水、电、路、暖、通讯等设施完善,绿化覆盖率达到41.9%;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51吨标煤/万元,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0.25吨标煤/万元。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完备,内部管理体制健全,建立了电子政务系统,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坚持“只要你来干,手续我来办”的服务宗旨,强化“企业创造财富,政府营造环境”和“院内的事企业干,院外的事政府办”的理念,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在国家级高新区中,率先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国家环保总局和科技部认定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为了拓展高新区的发展空间,2003年威海市政府将初村镇从成建制中划归高新区,建设科技新城。五年来,高新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加快人才、资金、技术聚集,打造优势产业密集区。截止到目前,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亿多元,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已有13个项目入驻。

高新技术产业 以三星数码打印机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以威高集团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以华东数控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光机电一体化、以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新材料等四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拥有三星、威高集团、光威集团、金猴集团、华东数控、北洋集团、新北洋集团、双丰电子、卡尔电气、三盾焊材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拥有威高股份、华东数控2家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的60%;高新技术产品占全市的67%。区内现有中国名牌5个;省名牌20个;驰名商标2个,省级著名商标10个。

科技创新 全区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7000多人、硕士800多人、博士150多人。20多位院士在区内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先后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区内80%以上的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8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1家。 “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拥有量占全市的35%,专利拥有量占全市的30%。孵化器面积达17万平方米,创业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创业中心。并引进清华大学科技园参与共建威海火炬创新创业基地。与韩国庆北大学共同创办了“威海-庆北大学中韩科技企业创业中心”。 截至目前,孵化器入驻企业近300家,有30家达到毕业标准,20家在区内征地建厂或购置厂房实行产业化生产。设立了种子基金,合作成立了威海创新投资公司,引进了天衡担保公司,缓解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2007年,全区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同时,加强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各类企业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功能的科技创新服务。全区累计实施火炬、星火和科研计划项目近500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5项。

对外开放 累计批准进区外资项目605项,合同外资额1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6亿美元。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61.8亿美元,其中出口111亿美元,年均递增42%,与10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先后引进三星、伊藤忠、三菱等多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的70%。被国家科技部和外经贸部认定为全国首批16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之一。

商贸旅游 区内商贸设施完善,生产、生活条件良好。拥有金海湾酒店、海悦建国饭店两家五星级饭店和十余家星级酒店,利群商场、威韩商贸城、家家悦超市连锁店、大屋建材商场、海悦国际购物中心、自由东方等数十家商贸企业。火炬东方、联桥大厦、金城大厦、翠竹园、昌鸿广场、旅游开发大厦、国际海景城假日酒店等商业项目正在建设。“威海西部商务区”的建设框架逐步拉开。国际海水浴场、金海滩、赛特游泳馆、小石岛钓鱼公园、北海浴场等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达200多万人次。国际海水浴场被国家海洋局列入10个定期监测海水质量的重点海水浴场之一。

农村经济 现有耕地1830公顷,果园1500亩。2007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9.4亿元。

无公害蔬菜、西洋参、特种养殖等特色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超过一半。硬化农村道路3.5万平方米,建设沼气池300个。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教育卫生 区内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山东药学院、威海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大学,在校生4万多人。区内有中学3所、小学12所、幼儿园49所,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拥有医院4处------威海市立医院山大分院、威海市立医院高区分院、威海金海湾医院、威海初村医院。

人民生活 2007年,全区职工人均收入186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2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7以内。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4亿元。有社会福利院2所。投资7100万元的老年公寓正在顺利建设中。建立了覆盖全区的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失地农民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

威海高新区是最适宜人类居住和创业的地方,诚邀海内外精英加入我们的创业团队,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313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