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最喜欢吃什么肉?为什么马和牛不能吃?
其实古人吃的肉和现代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还是猪、羊、鸡、鱼等。不过古人不会轻易吃马肉和牛肉,因为这些动物对于他们来说是谋生的工具,而且马非常珍贵,比牛羊等要贵重多了。不过在汉朝时期,想要吃上一顿肉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对于一些穷苦人家来说可能根本买不起肉类,只能吃吃下水或者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肉。不过带了之后几个朝代,这种情况就好很多了,起码多数人不会因为没肉吃而发愁。
由于不同王朝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吃肉这事儿,在中国历代都不同。
比如在汉朝年间,马和牛都是重要战略资源,就算有钱也不能吃。日常的肉食,重要是猪肉羊肉狗肉鸡肉,另外也有各种水产。普通老百姓家,逢年过节能吃上鸡肉,城市的贫民们如果赶上好年景,也能吃上猪下水。《东观汉记》就记载当时城市的穷人“老病贫寒,不能买肉,日买一片猪肝”。
至于有钱人?那就吃的丰富了,比如烧烤,常把猪肉羊肉鹿肉鱼肉拿来烧烤,特别是“貊炙”,是把整个羊拿来烧烤。另外还有煎鱼煎猪肉等菜肴,都是有钱人享用的美味。
而到了唐朝时,由于养猪业的发展,猪肉更平民化了。唐朝的达官显贵们,主要都是吃羊肉。猪肉基本上不了达官显贵的餐桌。魏王李泰曾在平民家吃猪肘子,吃完后抹抹嘴,立刻警告身边人别泄露出去。唐朝的贵族宴席,往往以鹿肉熊肉兔肉为名贵,还有很多奇特菜品,比如骆驼蹄子做成的驼蹄羹,就是享誉唐朝贵族圈的名品。
至于平民百姓家,吃猪肉则更容易了。以《太平广记》记载,唐代逢年过节,基本猪肉都在民间脱销。吃鸡肉当然也更容易了,唐朝普通家庭,基本家家养鸡,所以才会有那句名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到了宋代时,中国烹饪技术突飞猛进,煎炒烹炸全齐活。猪肉也就更普及,在都城汴京,以《梦梁录》记载,每天早晨都要上万口猪送进汴京城,以供汴京百姓食用。甚至连大相国寺的和尚都经营猪肉生意,独特的杀猪菜卖火汴京。发明东坡肉的大文豪兼大吃货苏东坡,用一句话概括了猪肉的地位:富家不肯吃,贫家不解煮。水产价格也便宜,汴京的鱼类能卖30钱一斤,普通人家基本可以消费得起。
那富人家不吃猪肉,又吃什么呢?主要是羊肉,特别是宫廷里,羊肉是高大上的美味。另外还有河豚嘉琪鱼等珍品,都是有钱人炫富时才吃。不过,由于地域差别,如螃蟹等食材在京城可以卖上千钱,在沿海却基本白捡,一只卖2文钱,差别相当大。
到了明代时,这事就平均多了,以《五杂俎》记载,由于交通发达,而且明朝的水产养殖技术更先进。当时北方大城市的水产市场上,几乎各地珍品都有,像螃蟹等水产品,价格比原产地还便宜。
明朝人的肉类食品,自然也更丰富。特别是东南沿海发达城市,餐桌上的肉类也五花八门。葡萄牙旅行家克鲁士估算过,在当时的广州城,一天要消耗掉五六千头猪和一万只鸭子,另外还有数不清的狗牛等肉类。
至于宋代时属于皇家美味的羊肉,明代时也更普及,《如梦录》记载,明代的开封城,普通的羊肉店每天宰羊都有数只。秋天塞上风起时,北京以及河北的大城市,家家都要在这天吃羊肉。另外鹅在明代是珍品,明初时有“御史不食鹅”的说法,以彰显官员清廉,不过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中后期,何止御史吃鹅?老百姓家有重大宴席,鹅肉必须上桌。
到了晚明年间,明代的宴席更奢侈,一场重大宴席的花费,常是普通家庭数月的生活费。《五杂俎》里记载的一场公款吃喝,不过主客三人,却用了七十二只鸡和十八只鹅,还有一百五十斤猪肉。而当时的重大宴会,也都要在肉类上争奇,甚至还有熊掌猩唇等新鲜食材,可为奢侈之极。
每个王朝的世态万千,只看餐桌上的肉类,就是浓重的缩影。
文章讲的是穷人们没有吃的的时候,富人有吃的,并且富人们用吃的喂狗喂猪。要是所有的人都没吃的,他们的猪狗当然不会有吃的。也就是统治者养的猪狗都吃的是好东西,而不知道赈济饥民,让老百姓却活活的饿死。
出处:《孟子》之《寡人之于国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句意: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执政者要阻止,如果是不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最后会导致的结果:穷人起义 。朝中另一股势力借此推翻现在的执政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
因此,各个诸供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
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324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