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养殖 >

美国的五大湖是哪五大湖

美国五大湖

美国的五大湖是哪五大湖

苏必利尔湖Superior,lake

北美洲五大湖最西北和最大的一个,也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是世界仅次于里海的第二大湖。湖东北面为加拿大,西南面为美国。湖面东西长616公里,南北最宽处257公里,湖面平均海拔180米,水面积82103平方公里,最大深度405米。蓄水量1.2万立方公里。有近200条河流注入湖中,以尼皮贡和圣路易斯河为最大。湖中主要岛屿有罗亚尔岛(美国国家公园之一)、阿波斯特尔群岛、米奇皮科滕岛和圣伊尼亚斯岛。沿湖多林地,风景秀丽,人口稀少。苏必利尔湖水质清澈,湖面多风浪,湖区冬寒夏凉。季节性渔猎和旅游为当地娱乐业主要项目。蕴藏有多种矿物。有很多天然港湾和人工港口。主要港口有加拿大的桑德贝和美国的塔科尼特等。全年通航期为8个月。该湖1622年为法国探险家发现,湖名取自法语,意为“上湖”。

休伦湖Huron,lake

为北美五大湖中第二大湖。它由西北向东南延伸,长331公里,最宽处163公里。湖面积59570平方公里。有苏必利尔、密歇根湖和众多河流注入。湖水从南端排入伊利湖。湖面海拔176米,最大深度229米。东北部多岛屿。湖区主要经济活动有伐木业和渔业。沿湖多游览区。4月初至12月末为通航季节,主要港口有罗克波特、罗杰期城等。休伦湖是第一个为欧洲人所发现的湖泊,名源出休伦族印第安人。

密歇根湖Michigan,lake

也叫密执安湖,是北美五大湖中面积居第三位,唯一全部属于美国的湖泊。湖北部与休伦湖相通,南北长517公里,最宽处190公里,湖盆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7757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77米,最深处281米,平均水深84米,湖水蓄积量4875立方公里,湖岸线长2100公里。有约100条小河注入其中,北端多岛屿,以比弗岛为最大。沿湖岸边有湖波冲蚀而成的悬崖,东南岸多有沙丘,尤以印第安纳国家湖滨区和州立公园的沙丘最为著名。湖区气候温和,大部分湖岸为避暑地。东岸水果产区颇有名,北岸曲折多港湾,湖中多鳟鱼、鲑鱼,垂钓业兴旺。南端的芝加哥为重要的工业城市,并有很多港口。12月中至来年4月中港湾结冰,航行受阻,但湖面很少全部封冻,几个港口之间全年都有轮渡往来。

伊利湖Erie,lake

是北美五大湖的第四大湖,东、西、南面为美国,北面为加拿大。湖水面积25667平方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长388公里,最宽处92公里,湖面海拔174米,平均深度18米,最深64米,是五大湖中最浅的一个,湖岸线总长1200公里。底特律河、休伦河、格兰德河等众多河流注入其中,湖水由东端经尼亚加拉河排出。岛屿集中在湖的西端,以加拿大的皮利岛为最大。西北岸有皮利角国家公园(加拿大)。主要港口有美国的克利夫兰、阿什塔比拉等。沿湖工业区曾导致许多湖滨游览区关闭,上个世纪70年代末环境破坏得到控制。

安大略湖Ontario,lake

是北美洲五大湖最东和最小的一个,北为加拿大,南是美国,大致成椭圆形,主轴线东西长311公里,最宽处85公里。水面约19554平方公里,平均深度86米,最深244米,蓄水量1688立方公里。有尼亚加拉、杰纳西、奥斯威戈、布莱克和特伦特河注入,经韦兰运河和尼亚加拉河与伊利湖连接。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上接伊利湖,下灌安大略湖,两湖落差99米。湖水由东端流入圣劳伦斯河。安大略湖北面为农业平原,工业集中在港口城市多伦多、罗切斯特等。港湾每年12月至来年4月不通航。

长江黄河比较

第三节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着重于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确定崛起总体目标和任务。规划期为2009~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着力自主创新,调整优化结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培育城市群增长极,壮大县城和中心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切实改善农村面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原则

(1)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

(2)坚持立足当前,筹划长远;

(3)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

(4)坚持机制创新,开放合作;

(5)坚持民生为本,和谐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1.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提高到48%。

2.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地位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积极成效,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有品牌、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3.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减少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持续下降,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4.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城乡公共卫生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均超过9%。

二、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到2020年,力争使中部地区粮食产量达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

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五个粮食主产省巩固提升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地位。山西省要以晋中南产粮大县为重点,增强区域粮食供给能力。

加强粮食生产重大工程建设。按照田间设施齐备、服务体系健全、仓储条件配套的要求,建设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有条件的地方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重点支持郑州小麦物流节点和武汉、长沙、九江等稻谷物流节点建设。形成散储、散运、散装、散卸的“四散化”粮食物流体系。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稳定棉花播种面积,促进棉花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继续支持长江中游“双低”油菜带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水果、蔬菜、花卉、茶叶、蚕桑、苎麻等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积极发展花生、芝麻、胡麻、油葵、小杂粮等作物生产。合理利用山区资源,培育以油茶、核桃为主的木本粮油产业。

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加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积极推行秸秆养畜和种草养畜。充分利用长江和淮河流域丰富的水域资源,建设现代渔业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湖泊、水库等大水面生态养殖,科学发展稻田和庭院水产养殖,合理开发低洼地水产养殖。

(三)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力发展粮油、畜禽产品、水产品、果蔬及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强化质量和品牌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大型和特大型龙头企业向优势农副产品产区集聚,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支持联村供水建设,积极扶持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13年基本解决中部地区农村饮水安全的问题。

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提高农村交通网络的覆盖水平和通畅程度。到2015年,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达沥青水泥路。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实施中西部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加快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建设。积极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2015年前解决无电地区居民用电问题。积极发展生物质气化、成型燃料等生物质能。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动沼气发电和集中供气。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搞好村庄规划和环境治理,加强村内道路、给排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推进农村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新建和改造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积极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工程。

三、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

(一)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加强山西晋北、晋东、晋中,安徽两淮,河南大型和特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晋北、晋东优质动力煤和无烟煤基地重点建设特大型现代化煤矿;晋中炼焦煤基地重点建设特大型煤矿;两淮适度加大煤炭基地开发建设规模;河南做好煤炭基地老矿区接续工作。江西、湖北、湖南重点做好中、小矿井整合和改造。

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重点实施山西沁水盆地,河南郑州、焦作、鹤壁,安徽两淮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实施淮南高瓦斯高地温高地压煤层群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示范工程。

鼓励优势企业跨区域、行业和所有制联合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支持煤、电、路、港、化工相关产业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煤化工产业化,开发和应用新一代煤气化技术,推进煤矸石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二)加快电力基地和电网建设

优化调整电源结构。加快和区域级大型火电基地建设步伐,合理规划开发水能资源,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稳步推进中部地区核电建设。依托山西、安徽、河南丰富的煤炭资源,建设大型高效环保机组,淘汰小火电机组,加强大型坑口煤电一体化电厂建设,积极发展热电联产。支持湖北、湖南、江西加快开发剩余中小水电资源。

继续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现有输电网的输电能力,进一步加强三峡水电、山西煤电、安徽煤电等电源基地西电东送能力,保障电力安全高效输出。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促进配电网和输电网协调发展。

(三)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

优化发展钢铁工业。重点做好钢铁产品结构优化,加快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钢材产品开发和生产。推动武钢、马钢、太钢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和跨区域联合重组。加强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

积极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严格限制冶炼和一般加工能力规模增长,加快淘汰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产能。支持江西铜业、铜陵有色等骨干企业实施战略重组,建设全国重要的铜精深加工生产基地。支持重点企业发展铝镁深加工,配套整合氧化铝、电解铝生产能力。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铅锌、镁、钛等资源,支持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和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石化工业。继续加强洛阳、武汉、长岭、安庆、九江等大中型石油化工企业技术改造和改扩建,加快形成中部地区大型原油加工基地。适当提高烯烃、芳烃和三大合成材料等化工原料生产能力,重点推进武汉80万吨乙烯、洛阳68万吨对二甲苯和10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长岭30万吨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扩建等工程建设。加快大型氮肥生产基地及大型磷复肥、磷化工生产基地建设。

大力提升建材工业水平。推进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水泥企业联合重组。鼓励在沿江、沿主要交通干线建设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基地。推广使用散装水泥。推广节能粉磨、余热发电等新技术。提高玻璃深加工水平。提升陶瓷产品技术和工艺水平。

四、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提高重型机械工业的竞争力。依托骨干企业,进一步提高机械制造业研发和制造水平。促进矿山机械、工程机械发展,加快研发关键总成零部件,促进集群化发展。

扩大重大成套装备制造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重点研发先进适用、高附加值的主机产品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建设长株潭、武汉清洁高效及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基地,许昌电力控制保护设备制造基地,平顶山、长沙、宜昌高压开关设备制造基地,促进芜湖节能设备制造基地加快发展。

支持重点汽车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研发自主品牌汽车。围绕整车发展,增强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建设若干汽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着力研发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城市轨道车辆及控制系统、牵引传动系统等轨道交通设备产品。

壮大船舶工业实力。加快推进船舶工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船用设备制造能力。增强工程船、挖泥船等特种多用途船舶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发船舶配套产品系列,延伸船舶工业产业链条。

(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建设在国内有影响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积极发展通信网络设备、电子专用设备、计算机及应用设备、LED(发光二极管)大屏幕显示器、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集成电路、数控系统制造产业以及中文语音等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大力发展光电子器件、激光、光显示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信息安全产业。

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推广应用苗木工厂化繁育、设施栽培、安全高效畜禽养殖和水产品标准化养殖技术,大力研发新型农兽药,培育林业特产资源高效利用新产业。积极发展生物育种、生物制药、诊断试剂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中药和现代生物医药产业。

壮大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推动企业联合重组,加强集成创新,提升技术水平。有序发展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发电、热发电及建筑一体化技术与设备。稳步发展基于钛镁钼合金和电子玻璃的信息材料,提高基于晶体硅的新能源材料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超硬材料和硬质合金材料。逐步提高铝镁合金深加工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加快民用航空配套产业基地建设。依托南昌、长沙等地区产业基础,参与国家大飞机制造项目,培育航空工业相关高技术产业集群。积极开发航空新材料,实现产品系列化、产业规模化。

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军民融合。大力开发军民两用技术,推进产业化发展。支持军工企事业单位开发生产民用产品。鼓励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参与武器装备科研和生产制造。

(三)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

发展优质安全食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应用现代生化技术,开发淀粉深加工产品类食品原料,大力发展冷鲜肉和各类熟肉精制品产业,以及精制食用油、果蔬制品、乳制品、速冻食品等深加工产业。

提升家用电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大力开发环保健康空调、节能冰箱、仿生节水洗衣机等绿色智能家电产品,加速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培育自主品牌,努力扩大出口。加快发展家电关键配套件产业。

改造升级传统纺织服装业。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纺纱织造、针织、印染等行业。鼓励发展高新技术纤维和生物质纤维。加快发展服装和家用、产业用终端纺织品生产。

发展现代造纸产业。利用木材、竹子、芦苇等资源优势,加强造纸原料基地建设,推进林纸一体化发展。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技术,加强污染治理。

五、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

(一)建设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

加快建设一批功能完备、布局合理、集疏运体系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将郑州、武汉等省会城市建设成为多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交通基础设施完备、相关配套设施健全的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

(二)加快铁路网建设

以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区际通道、煤运系统和重要枢纽为建设重点,扩大铁路网总规模。到2020年基本建成连贯东西、沟通南北的铁路运输通道。

中部地区铁路建设重点:①加快京沪、京广、徐兰、杭昆、青太等客运专线和沪汉蓉快速通道、大同至西安等铁路建设,完善太原、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枢纽站。②新建合肥至福州、九江至景德镇至衢州、阜阳至六安、荆州至岳阳、赣州至韶关、衡阳至井冈山、怀化至邵阳至衡阳铁路、运城至三门峡至十堰等地区开发性铁路新线。③强化晋煤东运、南运通道建设,实施大泰铁路4亿吨集疏运工程、朔黄铁路2亿吨扩能配套改造等煤运通道建设。建设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④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城际客运系统。

(三)完善公路干线网络

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积极推进省际高速公路和城市群内城际高速公路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中部地区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和区域高速公路通道。

中部地区高速公路网建设重点:①加快湖南汝城至道县、吉首至通道、澧县至蓝山、岳阳至常德、江西鹰潭至瑞金、湖北麻城至武汉、宜昌至巴东等高速公路建设;②新开工山西长治至吉县、灵丘至平鲁、江西瑞金至寻乌、龙南里仁至杨村、湖南界化垄至茶陵等高速公路建设;③加强既有高速公路路网改扩建。扩容改造北京至港澳、连云港至霍尔果斯、上海至成都等高速公路;④完善地方高速公路网络。

(四)加快机场建设

以改善中心城市航空运输条件和促进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实现航空枢纽、干线和支线有机衔接,客货航空运输高效安全、全面协调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武汉、长沙、郑州机场在全国的地位,实施太原、南昌、长沙、张家界等机场改扩建工程,合肥机场迁建工程和吕梁、九华山、神农架、宜春、神农架、衡阳等机场新建工程。研究论证武当山机场建设问题。

(五)提高水运、管道运输能力

到2015年,建设和改善高等级航道里程5600公里,其中一、二、三级航道4100公里,四级航道1500公里。中部地区内河水运建设重点:

(1)长江水系。实施武穴、瓦口子、沙市、周天、武桥、江口、枝江等中游航段的航道整治工程,完善三峡翻坝转运设施。实施湘江长沙航电枢纽工程,建设芜申运河。加强内河主要港口的集装箱、矿石、煤炭、粮食泊位建设。

(2)淮河水系。实施沙颍河和涡河航道整治工程、沱浍河航运开发工程、蚌埠复线船闸工程。

建立覆盖中心城市和油气管道主干线沿线部分县级城市的管道网络。重点建设河南平顶山、江西麻丘和湖北应城地下储气库。积极建设山西端氏-河南博爱、端氏-沁水、端氏-侯马等煤层气管道。

(六)推进现代物流设施建设

依托郑州、武汉等全国性和其他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园区。鼓励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企业建立物流资源交易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统筹建设一批保税物流中心。到2015年,使中部地区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配套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设施体系。

六、重点地区发展

(一)构建“两横两纵”经济带

加快沿长江经济带发展,增强沿陇海经济带实力,提升沿京广经济带水平,培育壮大沿京九经济带。

(二)培育城市群增长极

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宜居的生态城市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

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高效率、高品质的组合型城市地区。

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环鄱阳湖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太原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与技术创新基地,山西省对外开放的主要平台,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和较强辐射作用的现代化城市圈。

(三)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

支持老工业基地城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使重点优势产业和企业得到振兴和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鼓励把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城市功能完善结合起来。

支持资源型城市加快经济转型。加大深部找矿力度。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加强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转移支付力度。

(四)大力促进县域发展

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增加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

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五)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

切实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吕梁山区、大别山区、井冈山区、赣南山区、武陵山区、太行山区和沿淮低洼易涝区等地区,促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教育、卫生、扶贫等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投资支持力度,重点安排特困民族地区的教育、卫生、文化、交通、饮水、电力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继续推进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政策措施。继续实施以工代赈。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支持扶贫开发龙头企业发展。推行地理标志产品制度。做好贫困农民培训工作。继续在中部地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

(六)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发展

加快区域旅游产品结构和布局调整。高起点建设以名山、名湖、名城为重点的精品旅游区。提高韶山、井冈山、大别山、太行山等一批红色旅游重点景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一批资源品味好、具有开发条件的新景区。开发适合大众旅游需求的度假休闲产品、乡村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区域旅游目的地系统建设。

七、投融资政策

(一)金融政策

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按照政策规定到中部地区设立机构。引导各商业银行扩大在中部地区的自主贷款规模,增加创新型企业授信额度。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市级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支持中部地区培育股权投资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设立高技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引进给予信贷支持。

(二)投资政策

对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汽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高技术等产业发展,以及重大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在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布局、项目审批或核准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支持外商投资中部地区重点行业和企业。对公益性及以公益性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项目建设,取消县及县以下农村公益性项目资金配套。继续对中部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实施贷款贴息。

黄河:地理环境

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波,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流域概况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的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长江:[编辑本段]干流概况

长江干流各段名称不一:源头至当曲口(藏语称河为“曲”)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长358公里;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境的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称金沙江,长2308公里;宜宾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约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间称“川江”(奉节至宜昌间的三峡河段又有“峡江”之称),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间称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以下又称扬子江。 流域内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0.4%。

长江支流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有48条;5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砻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9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超过10万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积最大,约16万平方公里。

中国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较大的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

长江源于唐古拉山脉,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西南侧。这里冰川广布,姜跟迪如冰川的冰雪融水就是长江的源头。从江源到入海口,可分为三大段。

四川宜宾以下始称为长江;湖北宜昌以上为长江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为长江中游;从湖口至入海口(崇明岛)为下游。上游段约长3500公里,楚玛尔河是长江的北源;木鲁乌苏河是长江的南源,流程较长,水量也较多,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其最长支流沱沱河应为长江的正源。自当曲河口到青海玉树一段称通天河,长813公里,河道较宽,水流舒缓。自玉树到宜宾称为金沙江,古称丽水,从北向南流,穿过横断山脉,到云南石鼓附近折向东北入四川盆地,在宜宾与岷江汇合,全长2300公里。自宜宾以下才称长江。 中游段约长1000公里,因流经四川盆地,故俗称川江。从宜宾到重庆,河道颇曲折。自奉节白帝山到宜昌南津关一段,江水穿过四川与湖北边境山区的大峡谷地带,自西至东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统称三峡,全长204公里,滩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称为长江天险。 下游段约长1850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缓慢,江面宽阔,一般都超过2公里,最窄处也有650米。

河道非常曲折,尤其是自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矶一段,古称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流速缓慢,泥沙淤积多,每当汛期来临,极易造成溃堤泛滥灾害,自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从宜昌到芜湖一段,两岸湖泊极多,其中以洞庭湖和鄱阳湖最大。洞庭湖是长江的天然水库。江水入江苏后,因受山势所阻,向东北绕过宁镇山地。自镇江以下,折向束南,进入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湖泊星罗棋布,水道交织似网,一片水乡泽国景象。江口竟宽达八十公里,呈现江海相连的壮观景色。 长江两岸多名山大泽,风光秀丽,有许多游览胜地。由于流程长,流域广,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国”,下游多“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中华民族的摇篮虽在黄河流域,但据史载,周武王灭殷后,领域南达长江流域,此后黄河、长江两流域便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心。

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庆、宜昌、武汉、南京、上海等。上海更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两岸有许多名胜古迹,是了解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还有不少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长江干支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横贯东西、纵连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动脉,航道总长八万多公里。万吨级轮船可达南京,8000吨级可达泸州(丰水期)。

长江由河源到河口横跨中国地形上的三级巨大阶梯,穿过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岩层,沿途接纳支流的汇入,对长江的河谷形态和水流特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按水文、地貌特点把干流划分为上、中、下游3段:从河源至宜昌市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为中游段,湖口以下为下游段。

①上游段。上游河段横跨两个地形阶梯。长4529千米,占长江长度72.0%。流域面积100.6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55.6%。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从囊极巴陇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于第一阶梯——青藏高原腹地内。因在高原顶部,河谷开阔,河槽宽浅,一般河宽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缓慢散乱,汊流很多。从巴塘河口到宜宾称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阶梯的过渡地段,这里地形突变,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为宽谷外,河流穿行于峡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云南石鼓以下,突然转向东北流,著名的虎跳峡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峡长16千米,最窄处仅30米。出虎跳峡后、穿越云贵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镇以下进入第二级阶梯,在宜宾附近汇集了岷江之后,才称长江。自宜宾以下至宜昌之间长1030千米,习惯上称川江。河道蜿蜒于四川盆地之内,河床平缓,沿途接纳沱江、嘉陵江和乌江等众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宽。过奉节白帝城,长江穿行在第二阶梯至第三阶梯的过渡地段,切过七岳、巫山和黄陵3个背斜,两个向斜,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约200千米,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

②中游段。长江出三峡从宜昌以下,进入第三级阶梯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宽,水流缓慢,河道弯曲。长927千米,占长江长度14.7%。流域面积67.9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37.6%。其中,从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长约420千米,因古代为荆州地区,所以取名为荆江。荆江又分长为上荆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荆江(藕池口至城陵矶)两段。下荆江河弯发育,素有“九曲回肠”之称。中游两岸湖泊众多,江湖相通,构成庞大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长江接纳两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来水后,水量猛增一倍以上。湖口以下进入下游段。

③下游段。水深江宽,从湖口到入海口,长844千米,占长江长度13.3%。流域面积12.3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6.8%。江苏省扬州、镇江一带的长江干流又称扬子江。得名于这一带古代有扬子津和扬子县,现在外国人常用扬子江这一名称泛指整个长江。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响,进入长江口的平均潮流量达26.6万立方米/秒,是长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一般情况下,一次进潮总量约为32.5亿立方米,大潮时可达45亿立方米。由于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减缓,所携带的泥沙便在下游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积下来,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岛。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汉市、南昌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芜湖市、长沙市等城市。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平原居中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长江贯穿中部,成为一条东西向的水运大动脉,加上其无数支流,构成一庞大水道网。

■长江三角洲

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长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县一带的古沙嘴海拔多为4~6米;长江以北扬州市、泰州市、泰兴市、如皋市一带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后期最高海面稳定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到距今约2000年时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随长江主流向东南延伸与钱塘江口沙嘴相连,泥沙继续堆积,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道纵横,湖荡棋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土地肥沃,农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蚕丝、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在长江下游和沪宁线两旁有许多重要城镇,如上海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贸港口,苏州、无锡等是风景游览地和新兴的工业城市。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341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