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养殖 >

关于下新

下新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有着近100年的红色历史文化、半个多世纪的矿冶文化和千百年来渔舟唱晚的渔乡文化及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赋予的生态文化。明朝兵部尚书汪可受,清朝探花、一代廉臣帅承瀛,革命烈士宛希俨、宛希先,革命文人宛思演,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红军师长洪超均诞生在下新这块土地上;闻名遐迩的东晋庾亮“不越雷池一步”之雷池亦源于此。

关于下新

下新风景秀丽、生物资源丰富。地处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源感湖及周边区域,盛产莲藕、野菱、芡实、蒿菜等纯天然野生植物和青虾、黄骨鱼、乌鱼、桂鱼等名优水产品

栖息有黑鹤、东方白鹤、白颈鹤、大鸨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小天鹅、黄嘴白鹭、白琵鹭等32种二级保护动物,保留着世界珍稀濒危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黄梅秤棰树,为鄂东地区最大的水产基地,是国家农业部批准的全国首家青虾人工繁殖基地。每逢夏秋时节,四万余亩荷花盛开,蔚然壮观;每逢冬日,百万只候鸟在此越冬,起飞能遮空蔽日,入水可覆盖湖面,令人叫绝;是一个以赏荷花、观候鸟为亮点,集科学研究、特色餐饮、水上游乐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地。

下新十景之:

? 一、下新历史名人纪念园

下新历史名人纪念园位于宛大村城下线旁,与宛希俨、宛希先烈士陵园隔路相望。在2014年镇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被列入镇年度为民实事,于2014年7月1日竣工。纪念园呈半圆状,笔直的城下线为其直径,弧形的山体为其外墙,主体建筑是位于半圆中央的宛希俨、宛希先烈士雕塑。雕塑建在长方体基台上,基台四周墙面贴大理石,上篆刻汪可受、帅承瀛、宛希先、宛希俨、宛思演、洪超、黄幕兰和赵辛初等八位下新历史名人事迹及《下新赋》《白鹤飞》和《八英记》。下新历史名人纪念园是我镇大力弘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的景观节点,也是红色文化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停车、休憩等旅游观光驿站功能,同时,也为新建的下新福利院老人及其周边群众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

下新十景之:

二、宛希俨、宛希先烈士陵园及其故居

宛大村入口处的山坡,称之为“马立肩”,宛希俨、宛希先烈士陵园即位于此。陵园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多年的风雨洗礼,陵园各处多有破损。2012年,烈士陵园修复工程启动,通过新建大理石基烈士塔和门楼、修复已破败的水泥路基、新植柏树,陵园焕然一新。现在的陵园已成为我镇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梅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沿宛大村道一路向前,车行1公里,在一卧牛状水塘前,便是烈士宛希俨故居,50米外是宛希先烈士故居,故居均为民国初年建筑,雕栏画栋,制作精美。宛希俨故居面积70平方米,宛希先故居220平方米,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保存较好。

下新十景之:

三、李河沙滩浴场

在李河村大源湖旁,有一湾清澈的湖水,湖心波光粼粼,湖对岸隐约可见的村庄和绿树。湖岸芳草凄凄,如一片毯子覆盖在湖边的坡地上,顺势而下,晶莹的沙滩,细柔的沙粒,微微的清风,顿感神清气爽。及至湖边,但见洁净的湖水轻拍着湖岸,时不时卷起一串串、一片片浪花,偶尔几只鸣叫的水鸟飞过,三两只机动船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驶过,一片宁静和美。倘在夏日,约朋三五个置身旷野、投身源湖,一起嬉戏玩水,尽享洁净的湖水与肌肤的亲密接触,定能唤醒儿时久违的记忆,洗去尘世的烦恼,重回纯真年代。

下新十景之:

四、钱林秤锤树原始次生林

在下新镇钱林村紧邻大源湖边有一处原生次生林,面积2公顷,为平原湖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原生次生阔叶林。远看该林,宛若一把巨大的绿伞,矗立在广阔的湖边,遮挡着东来的风雨,庇护着钱林的父老。林中古木参天,一些藤蔓植物相互缠绕,构成了一道奇特的景观。世界珍稀物种——黄梅秤锤树就生长在这片林中。黄梅秤锤树发现于2007年,它的发现,为秤锤树属植物增加了一个新种(此前有6个种,均为中国特有),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科学研究价值,被认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濒危植物。黄梅秤锤树喜生长于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上,不耐干旱瘠薄,高3-8米,胸径最大15厘米。4-6月下旬开花,花洁白无暇、高雅脱俗,初开时状如小喇叭,绽放后状如降落伞,形态各异,美不胜收。秋后落叶,宿存下垂果实,呈秤锤状。黄梅秤锤树原有1000余株,因遭白蚁肆虐,至2007年仅存200余株,其中开花结果的秤锤树仅10多株,极其珍贵。

下新十景之:

五、木鱼山陶公祠

张英楼村濒临八一大港有木鱼山,因山形如寺中木鱼浮于水面,故名。山峰独耸于湖畔,山脚,港道环绕,流水潺潺;山上斑竹掩荫,香烟袅袅。陶公即陶侃,两晋大将,字士行,今江西波阳县人。为官清廉、节俭,深受人民爱戴。家乡人为纪念这位将军,在波阳县修有陶公祠。木鱼山上的陶公祠始建于明朝初年。传说,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陈友谅兵败,便决堤溃口,波阳县泛滥成灾,陶公祠被水冲塌,祠内供奉的陶公木刻遗像随水漂流至木鱼山下的漫水滩上,幸被张英楼村一位打鱼人发现,便托上木鱼山,募资兴修庙宇,供奉陶公圣像。一时神灵显应,扬名遐迩。江西浔阳、饶州等地百姓曾流传赞歌一首:庐山苍苍,江水泱泱,陶公之风,山高水长。

下新十景之:

六、鄂东青年水产示范园

鄂东青年水产示范园位于郭大村五汊湖,是将原有大源湖天然湖汊人为筑堤而形成的水域。示范园直接从大源湖中提取洁净水源,大量出产肉质鲜美的名贵鱼类,已成为黄梅县水产业的一面旗帜。这里视野开阔、空气清新、景色优美、交通便捷,建有垂钓平台和遮阳装置、提供特色鱼餐,已成为集示范养殖、休闲垂钓于一体的综合养殖基地。

下新十景之:

七、李圩湿地观鸟驿站

? 李圩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地处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于2014年建设,为县“五七”干校整修,是文物保护单位,其房间窗户均可远眺“国家湿地”、观看候鸟,是名符其实的观鸟驿站。这里是最深入湖心的陆地,是最方便观察鸟类、最接近鸟类栖息地的位置。近几年来,李圩村稻田和周边水域越冬候鸟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有近百万只之巨。其中,白天鹅上千只,白头鹤上百只,灰鸭等水鸟上百万只。每逢冬日阴天,百万只水禽栖息在李圩周边湖区觅食,将上万平方米水面覆盖,其长度延绵四五公里,叫声不绝于耳、终日不息,场面蔚为壮观。若遇晴日,百万只鸟类成群结阵、上下翻飞、遮天蔽日、嘶鸣不已,令人叫绝。

下新十景之:

八、青年湖文化广场

青年湖广场位于下新马鞍镇区,背靠形如白鹤展翅欲飞的下新镇政务服务中心。广场有两翼,一翼为青年湖,一翼为荷花池状的下沉式广场,广场面朝源感湖,“察势如鲲鹏展翅之状,观象如天人合一之仪”。广场自北向南分为四个区域,依次代表下新矿冶、红色、渔乡、生态四大文化。最北部,是尾矿堆植被修复区,有文化墙及由《下新赋》、《白鹤飞》、《广场记》组成的落成纪念石刻。桂花飘香、绿草如茵,象征“兴利除弊、化为危机、富于创新、安全第一”的矿冶文化。在健身区有亭曰“赋兴”,意喻“复兴”,亭柱刻有“敢为天下先、心怀百姓忧”,象征红色文化。向南为下沉式广场,砖砌形如荷花,亦形如向日葵,富有地域特色,四周有荷花形意路灯,朝气蓬勃,犹如绽放的荷花,象征“民主、公道、求是、开拓”的渔乡文化。最南端建有集雨水收纳、提蓄水和灌溉功能于一体的青年湖,湖壁用花岗岩砌筑,岸上是大理石护栏,护栏石板上雕有不同图案的荷花水鸟图,栏外是鹅卵石步道,道外则种植着一圈垂柳。每逢春日,微风乍起,湖中绿波荡漾,岸上柳丝飘拂,宛如仙境,其象征“注重保护、谋划长远、山水和谐、天人合一”的渔乡文化。青年湖广场的建成大大提升了镇区的品位和形象,为镇区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纳凉提供了良好的场地。

下新十景之:

九、下新石及长城古亭园艺小品

下新石立于下新镇区三岔路中央安全岛上,呈褚红色、桃状。石上刻有“下新”二字,寓意“下定决心、开拓创新”之意,字雕入石,更加彰显“心如磐石、志比金坚”的决心和闯劲。下新石取自马鞍山,是山体中浑然天成的沉积岩,已埋在地下亿万年,现立于环岛中央,作为半个世纪以来马鞍山一带矿冶文化象征,供众人观赏。远看下新石,如泰山稳坐、静观过往来人,无声见证岁月流逝、人事变迁。近观下新石,褚红色体表上布满不规则的线条,多而不乱、粗细相间、长短随意,颇有观赏价值。下新石周围,各类花草簇拥,其背后是巨大的下新宣传栏,宣传栏从自然、人文等角度阐述下新,是外界了解下新的窗口。

距下新石十米开外,便是长城古亭街头园艺小品。亭曰“同心”,寓意下新党群、干群同心协力、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共同谋划下新美好蓝图、共同奋斗艰苦创业、努力实现雷池古镇新崛起。同心亭外植桂树,每逢春秋,香飘四野,寓意党员和群众、干部和百姓“广植幸福树、共沐花飘香”;外围是长城状围墙,寓意党员和群众、干部和百姓同心共铸和谐社会永固长城。同心亭旁有一棵高大的青桐树,俗称梧桐树。“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听,微风吹过,叶子哗哗作响,那是下新人民招商引资的呼声、求商若渴的呐喊。

下新十景之:

十、雷池泛舟

雷池,闻名于东晋庾亮“不越雷池一步”之语。东晋咸和三年,历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骏叛乱,进犯建康,驻守浔阳(黄梅)的平南将军温峤欲东下讨伐,中书令、护军将军庾亮怕荆州刺史陶侃因此乘虚而入,便在《报温峤书》中写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是告诉温峤稳扎浔阳,不可妄动。雷池,即现称的龙感湖(1955年定名),春秋战国时期,龙感湖与鄱阳湖连在一起,称彭蠡泽,汉代三国时期,彭蠡泽南移,江北湖泊便分离出来,时称“雷池”。

古雷池,即现称的龙感湖,横跨鄂皖两省,总面积达40万亩,其中,湖北所属面积为12.6万亩,本地人习惯称地属湖北的水域为源感湖(即,源湖和感湖合称)。今日的源感湖,盛产青虾、桂鱼、黄颡鱼等优质水生动物食品和莲子、菱角、芡实、蒿菜等纯天然野生蔬菜。其中野生红莲面积达四万余亩,每逢夏日,荷花盛开之际,荷叶连片成田、荷花亭亭玉立,真个“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清风徐来,红摇绿摆,荷香阵阵,醉人心扉。泛舟荷花从中,亲手采摘起半新不老的莲蓬,取出绿玉包裹的莲子,剥离出白如冰雪的莲子,清香扑鼻,迫不及待地放入口中,轻轻咂嚼,润滑入喉,顿感香甜有味、香气四溢,堪称人间美味。

今日雷池,已成为广大游客观光旅游、品尝佳肴、体验渔民生活的好去处,越来越多的游客莫名而来、满意而归。慷慨的古雷池已展开博大的胸怀,以秀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吸引着各方的游客,奉献着数以百万吨的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质食材,欢迎着四面八方的来客。

鱼水深情,“丸”美尽在下新。在鱼米之乡的黄梅下新,每到逢年过节或者喜庆的日子,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鱼丸子。这味道鲜美的鱼丸子啊,其色如瓷,富有弹性,脆而不腻。不但经济实惠,家家会做,而且人人爱吃。鱼丸子分为两种做法,所以也繁泩出两种不同的口感,一种是用小火慢煎,另一种为直接挤出丸子水煮,不管哪种做法都非常的美味!

下新的鱼面,之所以是“鱼面”,理所当然其食材就是以“鱼”为主。而鱼也是有讲究的。听老一辈说在我们这,最好的鱼是“鳤鱼”,用它"打"出的鱼面又白又有咬劲,并且耐炖。只是现在鳤鱼很少,所以一般就用“草混(草鱼)”,“青混(青鱼)”也有,但“青混”价高,农村人多是吃不起的。也有家里生活不好的,用鲢鱼或其它鱼种。鱼拿来,先要用刀刃(有时还得用刀背)将鱼鳞退净,除去鱼头、鱼尾、鱼鳍。这样“打”出来的鱼面才质地纯正。

然后,从鱼腹或鱼背处将鱼?(剖)开,去掉内脏,用清水洗干净,这些功夫讲究的是一个“净”。接下来,要用刀刃将鱼骨刺剔除干净,将鱼皮削下来,这功夫讲究的是一个“细”。剔除的鱼骨、鱼鳍、鱼尾等残料,用鱼皮包起来,撒上姜、蒜,抹上精盐,就又成了一道上等的好菜。再将干净的鱼片放在硬质的砧板上,用刀背慢慢捶成浆糊状,所以老家人把制作鱼面叫成“打鱼面”,打即捶的意思,是整个鱼面制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道工序,最费时,最费力。这功夫讲究的是一个“力”,捶鱼肉是要有力气,那样,鱼肉才能捶“熟”,但用力又要巧,必须用腕劲,这样捶打的过程中,细碎的鱼肉才不至于四下飞溅,浪费食材。会打的人,往往是“双刀”,左右开弓。“打鱼面”另一主要原料就是“红薯粉”,我们当地称“苕粉”。用来“打鱼面”的红薯,必须剥皮,最好的是当年的红薯粉,那样打出的鱼面就会白净许多。

红薯粉和鱼肉的比例一般是1:1,食材齐全了,放在泛着时光的锃亮的渡河桥烧制的瓦缸里,用水进行人工揉和,这道工序讲究的是一个“熟”,此时,不怕你有多大的力气,力气大的人,揉的就越熟稔,只有熟稔了,鱼面才不至于“散”。紧接着就是将揉好的混合料,掐成一坨一坨的,用废弃的酒瓶,或小擀面杖,干成张张圆形荷叶般的薄片,接下来就是把薄片或卷成条状,或直接摊在竹制的“粑笮”上,放入底部加水的锅里蒸熟。当然这也是讲究火候的。等到锅面冒起阵阵水汽,“鱼面”也就蒸好了。一般第一锅时间长些,要20分钟左右,往后,就只要5分钟左右边可以蒸熟一锅。蒸熟了鱼面,放在篾制的晒椌里,等其冷却,再用锋利的刀刃将其切成面条状的丝线,在太阳下晾干,这功夫讲究一个“匀”。

由此可见,鱼面好吃功夫真。“?、剔、捶、揉、擀、蒸、切、晒”,无不凸显了湖区人的勤劳和智慧,净、细、力、熟、巧、匀,无不弥漫着湖区人热情好客的情怀。

说完鱼面,那就不得不说说那些制作鱼面时不需要而被弃之的鱼骨头、鱼皮和鱼尾,虽说那被剔下的鱼骨头与鱼皮鱼尾在其它地方的人看来没什么用处,可是在下新人看来,那却是个宝,可以做出无与伦比的美味,具体制作方法是:鱼皮鱼骨反复搓洗干净后沥干水分,在鱼骨头里加入葱姜盐搅拌均匀卷入鱼皮当中,腌制至少12小时后用小火慢慢煎至两面金黄,然后加入辣椒或酸菜红烧即可。

涉农扶贫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炭步芋头、京塘莲藕、杨荷荔枝、李溪石峡龙眼、莘塘红蜜杨桃等。

1、炭步芋头

炭步槟榔香芋,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炭步镇文冈村生产的文冈芋头,剖开芋头可见芋肉布满细小红筋,类似槟榔花纹,栽培学称之为“槟榔芋”。炭步槟榔香芋既可作蔬菜,也可当主食,其口感酥松、粉嫩、香醇,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婴儿和老年人的营养佳品。

2、京塘莲藕

京塘莲藕的一口拥有800多年历史20多亩大的莲藕塘,产藕的历史有200多年,京塘莲藕是花都京塘村的“特产”,藕本身能炖汤。

京塘莲藕其形态与一般的莲藕无异,但莲藕身较细最奇怪的是这口莲藕塘生出的莲藕其貌不扬,又细又长,最粗比大拇略粗一些,,长度却有1米多,甚至2米,好像树根、柴枝,莲节纤细,去清淤泥藕身洁白如玉。

3、李溪石峡龙眼

李溪的“石峡龙眼”种植规模达2500亩,每年的7月底至8月初采摘,最大的特点就是核小、皮薄、肉厚而爽脆,味清甜而浓香,每100克果肉含维生素C65.85-74.47毫克,营养丰富。

4、杨荷荔枝

“杨荷荔枝”在花都已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种植面积约有5、6000亩,品种有桂味、糯米枝、槐枝,以老树槐枝为主。新鲜的荔枝每年六月底至七月初是最当造的时节。鲜食、干制皆宜。槐枝肉乳白,软清多汁,味甜带酸,核大而长,偶有小核。

5、莘塘红蜜杨桃

“红蜜杨桃基地”坐落在无环境污染的农田中,种植面积约100亩,每年的5、6月和元旦前后采收。红蜜杨桃色泽鲜艳,金黄带微红,具有独特的蜂蜜型风味,果实肥厚,汁多渣少,肉质爽脆可口,它富含维生素及可溶性糖份。

百度百科-花都区

扶贫,是对弱势羣体的一种政策扶助,而涉农扶贫,则可以认为是对弱势羣体中的弱势羣体实施的一种定向资助。下面是我整理的2017涉农扶贫资金使用情况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为了进一步搞好我镇涉农资金管理工作,加强涉农资金的监管,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羣众生产生活水平。根据 *** 贵州省纪委《关于做好迎接全省财政涉农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黔纪发〔2017〕号)文件精神,我镇及时对全镇范围内涉农资金来源、用途、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予以报告。

一、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付及到位情况

2016年,省下达我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含以工代赈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9039万元,其中:(1)财政扶贫发展资金6400万元;(2)以工代赈资金1279万元;(3)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民宗局)1360万元。县财政局已下达资金指标9039万元,资金到位率达100%。资金的拨付严格按照《海南省财政支农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琼财农〔2007〕940号)的有关规定,实行报账制管理。截止目前,扶贫资金累计已拨付9039万元,支出100%。

二、县本级预算安排扶贫资金情况

2016年,县级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18.46万元,资金到位100%。截止目前,县级配套资金累计已拨付618.46万元,支出率100%。

三、整合使用涉农资金情况

根据《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2016年度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实施方案》(琼中扶办发〔2016〕30号)文件,2016年我县共整合资金17

536万元。其中整合上级专项扶贫资金9039万元、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816 万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43 万元、中部地区农业发展资金440万元、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209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296万元、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929万元、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609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历年)511万元及县级资金4544万元,资金已全部拨付至相关的扶贫部门;截止2016年12月30日,已支出17

204万元。其中:上级专项扶贫资金9039万元、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816 万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41万元、中部地区农业发展资金409 万元、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209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142万元、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859万元、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577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历年)511万元、县级资金4501万元。资金支出率98.11%。

根据《安徽省关于开展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集中检查工作的通知》(皖扶办201686号)的通知要求,县扶贫办和县财政局及时组织人员,对我县2013-2016年中央和地方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自查,重点清查扶贫资金申请、分配、拨付、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扶贫攻坚的措施与成效等方面。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资金使用情况

2013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50万元,其中:省财政270万元,县财政180万元。资金用于仲兴乡耿武村、新马桥镇黄庄村等6个乡镇9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照法定程序实施,资金已经及时拨付。2013年度财政账面余额27万元。

2014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50万元,其中:省财政270万元,县财政180万元。根据省扶贫办《关于下达2014年扶贫开发“千村推进”工程重点村名单及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资金用于刘集镇杨湖村、连城镇马铺村等9个村居整村推进项目,并明确项目内容为道路、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得另行变更和调整。我县按照省扶贫办的要求完成了重点村整村推进任务。2014年度财政账面余额115.1万元(包括2014年12月26日省下达的后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0万元)。

2015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70万元,其中省财政540万元,市财政70万元,县财政360万元。资金用于18个贫困村18座光伏电站建设、3个贫困村集体蔬菜大棚项目、2个贫困村道路建设项目和产业到户项目。2015年度财政账面余额20.77万元。

2016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64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360万元,省财政540万元,市财政330万元,县财政1100万元,债务扶贫资金2314万元。资金用于18个贫困村25座光伏电站建设、民政医疗救助、教育扶贫补助、3个贫困村集体种养殖项目、18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25座光伏电站建设已经完成,民政医疗救助和教育扶贫补助已经拨付到救助对象,贫困村基础设施和集体种养殖项目正在实施中,计划11月底全面完成。

二、扶贫资金管理情况

在财政扶贫资金及项目的管理上

严格执行项目备案、公告公示、档案资料管理等制度,确保财政扶贫资金规范运行。一是严格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账覈算、专款专用。二是项目公开招投标,项目实施单位是财政扶贫资金的报账人。三是项目竣工后,要填写竣工验收意见书,由所在乡镇 *** 负责人、项目质量负责人等签字并加盖 *** 公章,进行报账。通过严抓细管,有效杜绝了挪用、冒领财政扶贫资金等违规违纪行为,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在自查过程中

没有发现违反扶贫资金分配、拨付和扶贫项目立项、审批的程序

也没有贪污侵占、虚报冒领、违反八项规定、挤占挪用、滞留延压、损失浪费、不精准等问题。

三、脱贫攻坚的措施和成效

(一)开展建档立卡

2014年6月份,我县通过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推荐、入户调查、村级民主评议、审覈、公示等程序,在全县54.3万名农业人口中,共识别贫困户17118户35400人,涉及213个行政村(居),确定18个贫困村,严格按照规程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建档立卡。2014年实现脱贫6000人;2015年实现脱贫7073人。2016年省下达我县脱贫任务为18个贫困村出列,9605贫困人口脱贫。

(二)开展“回头看”

2015年9月份,按照省扶贫办统一部署,组织各乡镇业务人员、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对所属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全面“回头看”,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逐一登记造册。从26家县直机关单位抽调44名工作人员组成11个工作组分赴11个乡镇,督导乡镇做好建档立卡“回头看”。对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要坚决予以退出,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了对贫困户的“四项清单(脱贫需求、脱贫时限、脱贫措施、脱贫责任)”,确保帮扶对象精准、脱贫需求清晰、帮扶机制明确、资金使用准确和脱贫成效真实。全县“回头看”覈减和增加均为374人。

(三)开展精准覈查月

2016年4月19日至28日,利用十天时间集中开展建档立卡精准覈查月工作,对“回头看”过程中存在的不精准、不规范等问题进行精准覈查,覈查范围为全县18个贫困村和195个非贫困村(不含城关镇15个居委会),覈查内容包括覈查对象是否准确、基础信息采集是否真实、覈定程序是否规范、帮扶措施是否具体、档案管理是否健全、“四项清单”是否完善等。并由县委督查室、县目标办、县效能办组成三个督查组进行督查、互查。截至目前,全县精准覈查建档立卡贫困户10954户,人口22327人。同时因户施策,精准确定产业扶贫7448人,就业扶贫3907人,教育扶贫1954人,危房改造扶贫609户,健康扶贫6870人,社会保障兜底扶贫6914人。

(四)实施产业扶贫

一是建设光伏电站。在全县18个贫困村每村至少建设2座村级光伏电站。目前第一批村级光伏电站全面建成且并网发电,已通过市专家组验收;第二批光伏电站9月4日已开工建设

现已经竣工。每个光伏电站可年均增加6万元收入,确保18个贫困村有稳定收入来源,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目标。

二是扶持湖羊养殖。在18个贫困村筛选有养殖意愿、有条件的养殖户208户,发展湖羊养殖,每户扶持受孕母羊5只,体重55斤以上,现1040只受孕母羊已全部发放到位。

三是发展扶贫蔬菜大棚。在湖沟镇中心村、新马桥镇胡洼村、石湖乡陡沟村建设扶贫蔬菜大棚178个,通过对外租赁以及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务工等途径来增加村集体经济与贫困户收入。仲兴乡棠棣村80亩扶贫设施蔬菜大棚建设进入招标程序。目前,我县已初步形成张桥、中心、七里、胡洼设施蔬菜,陡沟、后马西瓜,连城莲藕等一批特色种植专业村。

四是发展畜牧水产。依托各村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在黄圩、东荀、泰山、乔圩等9村建成9肉羊养殖基地,形成松南肉牛、大蒋鹌鹑、水上与夹河水产等一批养殖示范产业。

五是实施加工业扶贫。依托镇北皖鑫塑编、东荀荀氏机械、松南志诚工艺加工企业带动本村及周边贫困户就近就业,截至目前,三村加工企业共吸纳贫困户56户68人进厂务工。

(五)实施教育扶贫

一是免除学费。幼儿园每生每年分别免除600元、1000元、2400元;高中生每生每年分别免除1700元、1400元、700元;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每生每年免除学费1200元、2000元、700元学费。二是补助生活费。幼儿园每生每年补助2400元;小学就读的每生每年补助2000元;初中就读的每生每年补助2500元;普通高中每生每年补助3000元.三是落实“雨露计划”。 每生每年补助3000元。四是资助全日制本科大学生。每生每年5000元。五是补助国家助学金。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每生每年2000元。六是办理贷款。贫困户家庭子女在高等院校就读,优先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截至目前,2016年我县教育扶贫户1524户,涉及学生1954人,发放资金389.065万元。其中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免除学费435人次,资助金额39.465万元;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补助生活费1445人次,资助资金309.6万元;全日制本科大学生80人,资助资金40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发放2466人,资助金额246.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数140人,发放资金21万元;截止9月4日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已办理2154人,贷款金额1604.566万元。

(六)实施健康扶贫

一是代缴参合资金。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筹资部分由县财政代缴参合经费209.5万元。

二是建立大病救助基金。在全县18个贫困村建立大病救助基金,目前已筹集资金162.5万元。对贫困人口重大疾病经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偿后自付医疗费用,按95%进行救助,共救助大病患者55名,救助资金12.1万元。

三是减免医疗费用。对在县内就医的贫困人口,为其减免挂号费、牀位费、诊查费、注射费,共减免医疗费用2851人次,减免金额12.13万元;住院病人,免除首次门槛费,共减免410人次,减免金额6.39万元。

四是开展大病保险。对贫困人口住院发生的合规费用在新农合报销后,个人自付费用在1-5万元的,按50%给予补偿;5-10万元的,按60%给予补偿; 10-20万元的,按70%给予补偿;20万元以上的,按80%给予补偿。共开展大病保险补偿27人次,补偿金额15.73万元。

五是提高救助标准。对贫困人口住院发生的医药费用,在享受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后,再次给予补偿,参照特殊慢性病政策结算。共救助1573人次,补偿金额201.25万元。

六是救助慢性病人。对贫困人口中认定为慢性病的,在县内定点医院或县外公立医院门诊治疗发生的合规费用,在新农合补偿后的自付部分,参照慢性病政策再次补偿。共为139名慢性病患者开展救助,救助资金4.43万元。

七是创新结算机制。对贫困人口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在治疗出院时办理结算手续。

八是设立专用病房。各医疗机构均设立了专用病房和病牀,全县共设立扶贫牀位126张;建立了贫困人口就医绿色通道,确保贫困人口诊疗方便、快捷。

(七)实施危房改造扶贫

2016年我县危房改造任务是1300户,总体专项资金1235万元,通过摸底覈实,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贫困户为609户,目前已完成相关审覈,具体补助标准为低保、五保、残疾贫困家庭重建为20000元,修缮为6000元;一般贫困户家庭重建为10000元,修缮为4000元。目前,312户已完成,247户进入实施阶段,剩余的50户年内全部完成。

(八)实施基础设施扶贫

一是加大涉农项目整合。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增粮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向贫困村集中。总投资521万元的杨庙乡乔圩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对全村沟、井、路、渠、涵等进行综合设施配套,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修建水泥道路8.7公里、砂石道路1.1公里;完成机井96眼、桥涵41座;清沟11.5公里等),仅此一项亩均增收80元左右;王庄镇镇北居委会总投资2000万元的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已完成审批,11月份开始实施;总投资958万元的湖沟镇中心村、城关镇张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在审计报批。

二是加大对乡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实现对建档立卡的18个贫困村且符合规划居住5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全县贫困村较大自然村道路硬化经省交通厅审定为51.807公里,总投资3885.5万元,目前项目已完成35公里。

三是加大八小水利工程建设。计划利用省级八小水利专项补助资金,更新改造夹河、杨庄、后乔等泵站3座;加固新马桥徐家沟闸;修复新建城关、仲兴、刘集、濠城、杨庙5个乡镇的机井134眼;改造提升夹河、杨庄等2处灌区2600亩;清淤疏浚大横、八丈、中南等3条大沟,总投资508万,目前工程已启动实施,杨庄泵站、杨庄灌区已完成。同时利用农村饮水工程,实施刘集水厂和任桥镇老任桥水厂管网延伸,辐射建档立卡贫困村2个(东荀村和杨罗村),解决饮水困难人口4320人,总投资216万元

年底前完成任务并通过验收。

(九)实施社会兜底保障扶贫

一是开展低保提标工作。结合我县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实行兜底保障。低保金从2400元每人每年提高到3180元,实现贫困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

二积极兑现对贫困户的社会保障政策。今年1-8月份,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缴纳新农合保险资金209.5万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29万元、临时救助资金3916万元、低保金937万元、五保供养资金983万元。

(十)实施金融扶贫

制定《固镇县金融扶贫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建立扶持对象“名单式”管理机制。开展评级授信工作。评级贫困户126户,授信126户,累计授信额度337.67万元;2016年发放30户,124.5万元。

(十一)实施就业扶贫

一是开展扶贫创业培训。县扶贫办组织18个贫困村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创业大学生等致富带头人参加种植、养殖、电子商务三期培训,每期30人。通过带头示范作用引导贫困户参与种植、养殖业,实现脱贫目标。

二是鼓励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县人社局通过搭建供需平台转移就业、鼓励创业提供全额贴息贷款、开展技能培训给予生活补助、向贫困人口提供公益岗位就业等途径引导贫困户精准脱贫。截至目前,全县有就业需求贫困人口3907人,已完成就业1883人,其中县内就近就业629人,外地转移就业1254人。

(十二)实施社会扶贫

积极动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等参与社会扶贫工作。2014年度、2015年度,县委、县 *** 分别举办的集中捐赠救助活动,收到各类社会捐款651.97万元;2015年“两节”期间,我县开展扶贫送温暖活动,共有94家单位参与,慰问贫困户408户,捐赠款(物)17.72万元;2016年8月,我县举办的“捐赠救助暨表彰好人”活动,共收到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捐款210.526万元,所收款项用于农村贫困户和贫困学生救助。

四、脱贫攻坚机制

(一)建立联系帮扶制度

建立健全市县领导联系村,“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建立县乡村干部包保贫困户,67家县直单位442名干部帮扶686户贫困户的联系帮扶制度。全县10955户贫困户落实了帮扶责任人,为全县贫困户印制了《扶贫手册》,为帮扶干部印制了《工作手册》,为驻村工作队队长印制了《扶贫日记》。

(二)加强扶贫工作队伍建设

全县11个乡镇成立扶贫工作站,由1名站长、1名扶贫专干及2名系统录入人员组成;18个贫困村配齐驻村扶贫工作队,工作队成员不少于3人;195个非贫困村确立扶贫专干1名,负责村扶贫开发工作。

(三)加大扶贫资金投入

2016年,截至目前全县到位扶贫资金4404万元,其中省级专项扶贫资金540万元,市级专项扶贫资金330万元,县级专项扶贫资金1100万元,债务资金2314万元,上年财政结余100万元,市农委蔬菜大棚项目20万元,到8月底共拨付下达4376万元,其中产业扶贫项目拨付1282.5万元,加教育扶贫拨付500万元,健康扶贫医疗救助拨付209.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拨付2384万元。

(四)脱贫攻坚合力明显增强

承担行业扶贫任务的部门发挥优势,整合资源、项目、资金向包保村倾斜;县直帮扶单位认真履行帮扶职责,主动作为,按照“一户一策”路线引导贫困户摘帽,做到精准施策、精准脱贫。通过调度与对接等会议机制,督促县直帮扶单位、乡镇、村、驻村工作队进行有效沟通,联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着力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脱贫攻坚责任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并及时调整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市县领导定点联系帮扶贫困村制度。各乡镇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配齐配强扶贫工作站,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非贫困村扶贫专干队伍建设。县乡村三级把脱贫攻坚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攻坚任务抓在手上,认真履行脱贫攻坚职责。

(二)层层压实责任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乡镇党委、 *** 的主体责任,明确乡镇长主抓,党政分管领导专抓,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联系村全覆盖,强化乡村两级脱贫攻坚第一线的直接责任,明确联系帮扶单位的帮扶责任,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对履职不力的实行责任追究。

(三)强化督查指导

围绕精准扶贫制定的各项措施实施开展情况,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着力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目标办牵头,组织县财政、民政、审计、住建等相关部门对扶贫工作涉及到危房改造、低保、五保、扶贫专项资金使用和扶贫项目推进等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监督,确保各项针对贫困羣体的惠民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8月18日至20日,围绕建档立卡工作开展情况,做到精准覈查、精准施策,我县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带队,县 *** 目标办、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效能办、县教体局、县民政局、县卫计委、县扶贫办8家单位组成的联合考覈组,对全县11个乡镇和18个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上半年考覈并进行排名通报,对位列后三位的乡镇和贫困村所在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完不成当年度扶贫脱贫工作目标任务的乡镇,按照 *** 安徽省委、省 *** 《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实行“一票否决”。

1.2017涉农扶贫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2.2017项目扶贫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3.2017关于扶贫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4.2017年扶贫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自查报告

5.2017年关于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自查报告

6.2017年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自查报告

7.2017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8.2017扶贫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9.2017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371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