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养殖 >

关于长江的资料

长江起源于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的燕山运动,在长江下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青藏高原缓缓抬高,形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长江中下游大别山和川鄂间巫山等山脉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进一步向西部退缩。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四川盆地缓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断发展,云梦、洞庭盆地继续下沉。今3000-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发生强烈的喜马拉雅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长江流域普遍间歇上升。其上升程度,东部和缓,西部急剧。金沙江两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显著抬升,同时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河流的强烈下切作用,出现了许多深邃险峻的峡谷,原来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归并顺折向东流。长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带下沉为平原(如两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阳平原、苏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万年前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长江流域西部进一步抬高。从湖北伸向四盆地的古长江溯源浸蚀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东西古长江贯通一气,江水浩浩荡荡,注人东海,今日之长江形成。

关于长江的资料

编辑本段长度

目前公认发源于格拉丹冬雪山的沱沱河为长江源头;但确定大河源头的标准,即以河源惟远、水量惟大和对应于河流主方向等标准。一些人包括地理学、测绘学专家认为当曲的水流量是沱沱河的5至6倍,流域面积是沱沱河的1.8倍;当曲应作为长江正源。江源之争对长江的长度计算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001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在专家刘少创主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测量计算,测

长江流域地理信息图册(22张)量结果精确到了小数点后。测出长江长度新数据6211.3公里。其课题小组利用近40幅覆盖长江干流的卫星影像,卫星影像是由美国地球资源卫星拍摄,分辨率达到30米。计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线,对长江正向量测了三遍,又反向量测了三遍,经计算机多次运算和几何纠正后得出结果。 这次研究是以当曲作为长江源头测算的,具体为当曲源头位置东经94度35分54秒,北纬32度43分54秒,海拔5042米算起。当曲 (由源头至囊极巴陇)360.8公里、沱沱河357.6公里、通天河787.7公里、金沙江2322.2公里、宜宾以下2740.6公里。

编辑本段深度

唐古拉山

长江的深度不一,以下是主航道水深: 宜 宾--兰家沱 1.8米 兰家沱――娄溪沟 2.5米 娄溪沟--羊角滩 2.7米 羊角滩--白 尾 2.9米 白 尾--武 桥 3.2米 长江源流沱沱河以下依次为通天河、金沙江。金沙江以下,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长2884公里(荆江裁弯取直后,缩短航程80公里,为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在通称长江的各江段又有各自的名称。 武 桥--皖河口 4.0米 皖河口――燕子矶4.5米 燕子矶--龙爪岩10.5米 在1958年,长江的武汉长江大桥一带做试验时曾测量到江中水深30多米, 在下关浦口间曾测到40米, 在江西湖北交界处有一处叫牛关矶的地方曾经测到103米的深度,但长江口的深度只有10米左右,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通航。

编辑本段史料

中国古代文献中,常用“江”特指长江。东晋王羲之和孙绰是较早用此“长江”之名的。王羲之写信给殷浩说:“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晋书·王羲之传》);孙绰上疏曰:“天祚未革,中宗龙飞,非惟信顺协于天人而已,实赖万里长江画而守之耳。”(《晋书·孙绰传》)

编辑本段流域

长江流域图(带政区)

长江流域从西到东约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余公里。长江流经:青藏高原-青海(青)-四川(川)-西藏(藏)-云南(滇)-重庆(渝)-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安徽(皖)-江苏(苏)-上海(沪)-东海。发源于中国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经包括西藏自治区在内的11个省区。长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华中和华东毗连长江两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区人口最为稀少。3/4以上的流程穿越山区。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沱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汉江最长,干流以北的是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干流以南的是乌江、湘江、沅江赣江和黄浦江。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该流域是中国巨大的粮仓,产粮几乎占全国的一半,其中水稻达总量的70%。此外,还种植其它许多作物,有棉花、小麦、大麦、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和成都等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长江流域。 长江干流所经省级行政区总共有11个,从西至东依次为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最后由上海市的崇明县流入东海。其支流流域还包括甘肃、贵州、陕西、广西、河南、浙江、广东等省的部分地区。

编辑本段源头

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又名格拉丹东西侧姜根迪如又名姜古迪如雪山的冰川;与位于青海西藏交界处的长江南源当曲会合后称通天河;通天河与位于可可西里腹地发源的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汇流后,向东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从此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的长江干流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在以前的荆州河段称作荆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Yangtze River)。在上海市注入东海。

编辑本段支流

有雅砻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苏省镇江市同京杭运河相交。

编辑本段干流

长江干流各段名称不一:源头至当曲口(藏语称河为“曲”)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长358公里;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境的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称金沙江,长2308公里;宜宾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约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间称“川江”(奉节至宜昌间的三峡河段又有“峡江”之称),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间称荆江(荆江有“九曲回肠”之称),江苏省扬州、镇江以下又称扬子江。流域内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0.4%。长江航运发达,有黄金水道之称。

编辑本段分段

长江的源头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间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市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江宽,江口有水流堆积而成的崇明岛。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宾。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 在"长江"这一总名称下,有些江段又有它自己的名称。这是长江与黄河显著不同的一点。自长江源头至长江南源当曲河口,通称为长江正源沱沱河,长度为358千米;自当曲河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通称为通天河,长度为813千米;自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岷江河口,通称为金沙江,长度为2308千米;自宜宾市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俗称为川江,长度为1033千米。自湖北省宜都市枝城至湖南省岳阳市的城陵矶,该江段因流经古荆州地区,通称为荆江,长度为337千米;"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就指的是这一段,也是长江流经山区、丘陵区后而进入平原区的第一段,荆江的下半段素有"素颜"之称。江西省九江市附近的一段长江,俗称城府,因九江市古称浔阳而得名。江苏省镇江、扬州一带的长江,古称扬子江,因扬州市南面有一通往镇江市的扬子津渡口而得名。清朝末年,长江门户在帝国主义的炮舰政策下被迫开放,外国船只由吴淞口上溯航行,首经扬子江,外国人便把它作为长江的代称,音译为"Yangtze River",广为流传。

编辑本段自然特征

长江流域得到比较良好的灌溉;年平均降雨量大约1100毫米(43英寸)。雨多半由季风带来,主要在夏季月份降落。在流域山区部分,多半降水以雪的形式出现。流域中下游季风雨造成的洪水通常始于3至4月间,持续约8个月。5月水位多少有些下降,但随后又急剧增高,一直持续上升到8月,达到最高水位。此后水位逐渐回落到季风到来前水平,水位降低在秋、冬季的多数时间持续进行,一直延续到2月,此时达到1年中的最低水平。年水位起伏幅度颇为可观——平均约20米(65英尺)——枯水年为8~11米(26~35英尺)。在峡谷中,洪水造成的水位幅度达到40~46米(130~150英尺)的巨大规模。下游水位变化的影响被湖泊的调节作用缩小;而海潮对水位具有极大影响。在吴淞附近,日潮幅为5米(15英尺),年潮幅为6米(20英尺)。 分析输送到长江口的水量显示,流域高原地区提供流量的10%,而江中其余所有的水,系流域中下游地区所提供,洞庭湖和鄱阳湖约提供水量的40%。 长江水量巨大。即使在上游地区,平均流量超过1,982立方米/秒(70,000立方英尺/秒)。在第一大支流雅砻江汇流后,长江流量急遽增加,平均接近5,493立方米/秒(194,000立方英尺/秒)。再往下游,长江接纳众多支流,流量逐渐增加,在宜昌附近三峡末端达到14,980立方米/秒(529,000立方英尺/秒),在汉口附近达到23,984立方米/秒(847,000立方英尺/秒),而在南京附近达到31,149立方米/秒(1,100,000立方英尺/秒)。长江口平均流量约为33,980立方米/秒(1,200,000立方英尺/秒),而年注入大海的总水量为1,072立方公里(244立方英里),使长江流量在世界河流中位居第四。 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被认为发生在西元前2297年的传说中的洪水资料。这次洪水是由范围极广而又持续不断的大雨发生的。黄河、渭水和长江横溢堤岸,几乎将整个华北平原淹没,使其变成汪洋泽国;在最低的地方洪水持续多年不退。自那次灾难以来,还发生过多次严重洪水。历史记载表明,在西元前206年至西元1960年期间,中国经历了1,030余次严重洪水。特别广泛的洪水,长江发生了50 余次,其支流汉江发生了30余次;长江流域平均每60~65年会发生一次灾难性洪水。广泛的洪水也可在较短时期内发生。1870年以来即是如此,在这一期间内,长江流域在1870、1896、1931、1949和1954年发生洪水。其中1931和1954年的洪水是普遍的、全国性的灾难。1931年洪水起源于覆盖流域中、下游多数地区的、猛烈的、连续的季风雨。在5~6月间,6次巨大洪峰顺江而下,摧毁23地的防护堤坝,淹没90,650平方公里(35,000平方英里)土地;4,000万人失去家园或遭受其他苦难。包括南京、武汉及其他城市在内的许多人口中心遭洪水淹没。在武汉,洪水持续4月不退,深度超过2米(6英尺),在有些地方超过6米(20英尺)。1954年夏季,由于连续的季风雨而发生另一次强悍的洪水。水位急遽上升,有时超过1931年洪水水位几乎2米(5英尺)。然而,由于有效的防洪措施,那次洪水的许多潜在后果得以避免。 长江沿岸中心城市

编辑本段长江文明

长江

长江流域为人类居住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在安徽省江北发现直立人化石,数处包含人类遗迹的遗址,尤其是在太湖周围,也已被发现。虽然中国政治史多以华北和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江地区却以其农业潜力而对历代王朝始终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大运河就是建来用以从长江流域将粮食运往北方的大都市;可能运河最南段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已得到利用,许多河段是在公元7世纪兴建的。 长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东至三峡地区,西北至甘孜、阿坝境内,西南至安宁河、雅砻江流域,均有遗址发现,初步统计约数十处,其中最著名的属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经1959年和1975年两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镜、石凿、网坠、鱼钩、箭链、纺轮等生产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还有耳坠、抉等装饰品,代表了新石器时期从中期到晚期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布江汉地区,尤其是以江汉平原分布为密,仅湖北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450多处,经发掘和试掘的有60多处,多集中分布在汉江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交汇的江汉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征都具备的屈家岭文化,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纺轮、交圈足豆等为主要文化特征,还出土有大量的稻谷及动物遗骸,畜牧业也相应发展。饲养的动物种类增多,并已有了渔业。该文化的影响范围甚广。 位于长江中游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有着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过度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完整而清晰的地层堆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美合作农业考古,在遗址新石器早期地层中,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的水稻栽培稻植硅石,把世界水稻栽培种植的历史提前了1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的水稻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同时,该地层中还发现了距今17000年前发展有序的大量原始陶片,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原始制陶的发源地。 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位于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遗址

杭州湾附近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曾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约7000件珍贵文物中,有成堆稻谷、稻壳遗存,出土大量“骨耜”,证明已脱离“火耕”,开始用骨耜翻地;还出土了大片木构建筑,已出现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 20世纪50年代,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一批殷商文化遗址。四川新繁水观音遗址的出土文物说明“蜀”与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为以后的科学考察奠定了基础. 长江中游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已发现的长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宫殿遗址壮观齐全,遗址、遗物、遗骸中明显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分群。属于商晚期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铜矿。江西清江的吴城遗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遗址。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距今约3200多年,具明显的南方特色。这些遗存对于了解至今仍较为模糊的长江流域商代文化,十分有含金量,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编辑本段功能

航运

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河流,客货运输密集。长江是海路的延续,将内陆和沿海的港口与其他主要城市连成一个运输网,其中南京、武汉与重庆具主要作用。长江通过大运河与可通航的黄河及渭水相通,大运河还与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联系在一起。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加之长江沿线的航道不断得到整治,进入21世纪,长江航运迅猛发展。2005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7.95亿吨,超过欧洲的莱茵河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运量最大、航运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06年,长江干线货运量增至9.9亿吨,2007年一举突破10亿吨大关,达到11.23亿吨,是密西西比河货运量的2倍和莱茵河货运量的3倍。目前,随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正式完工,5000吨级船舶和万吨级船队可全年上行至重庆,但只有较小的船舶才可到达四川的宜宾。 即便如此,受长江部分地段航道的限制,目前长江航运能力的开发还十分有限。

渔业

长江及其支流和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及太湖这些大湖在内的湖泊鱼类丰富。渔业得到广泛发展,为这一地区许多人口的主要生计。在中国的河流中可找到多达500种鱼类,其中多数栖息在长江及其支流。约30种河流动物具有经济意义,特别是鲤、欧鯿、鲈、马蛤(一种大穴居蛤)和七鳃鳗;最有经济价值的是白、黑阿穆尔鱼,比目鱼及斑点比目鱼。鲟也很重要;峡谷是良好的产卵区。再往下游,可发现大量鱼子,它们被收集并分散到全国各地供人工养殖。 还有水力发电等等用处。

(导语) “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母亲河”――古老的长江历经沧桑巨变构成了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成为华夏文明和无数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人类的肆意破坏使得母亲河疮痍满面……

 

 

 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伴随着生态和环境的恶化。

 “生命网络越健全的河流越有生命活力,越有生命活力的河流越能滋养生物,包括人类。”1999年创立长江项目的雷光春总不忘在各种场合推广“生命之河”的理念,他举的许多反面例子是长江,而正面例子是欧洲的莱茵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河。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中医经络学的名言,完全适用在中国第一大河――长江身上。万里长江如同人的经络体系,干流和支流是经脉,散布在周围的大大小小的湖泊如同一个个穴位,流动的江水就是维持生命运转的气。

 也许大多数人能够直观地察觉出大气的污染或水质的恶化,可是对于经济社会活动如何威胁维系着人类生存的生态和环境系统,人们往往就难以从直觉中感受到。人类的肆意破坏,已使得长江的生命系统遭到空前重创。

 

 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母亲河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从西到东,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古老的长江哺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从高原到大海,她构成了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成为无数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从古巴蜀先秦文化序列,到战国时期的殷墟甲骨文;从良渚文化到古夜郎文化,无不呈现出长江文明史的辉煌,它和黄河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明,世界由此丰富了文化渊源的涵义。

 

 长江从雪域高原穿过横断山区的垂直地带,流过洪泛平原、亚热带森林。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位居我国7大流域之首。流域内生物物种占中国所有物种的一半以上。它孕育了水杉、珙桐、银杉;大熊猫、中华鲟、金丝猴、扬子鳄、朱?、白鳍豚等驰名中外的珍稀动植物。仅洞庭湖和鄱阳湖就有鸟类300种以上,鱼类多达200种。同时,长江是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一个纽带,连接青藏高原和东海,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功能。长江和长江的湿地群吸附、降解了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与污染。没有长江,物质循环、水分平衡、陆地与海洋的物质能量交换都无法实现。

 长江年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占中国淡水资源的40%。奔腾的大江为人类提供了一条“黄金水道”和丰富的工农业生产原料,4亿多炎黄儿女依江而生。长江湿地出产的大米、鱼类和其他水生作物养育了千年中华民族:以其仅占全国1/4的耕地,生产了全国70%的水稻、40%的粮食和33%的棉花;以其占全国1/2的淡水水面,生产了全国60%的淡水鱼。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沿线分布有100多个大中城市、2000多个城镇,全流域创造出全国40%的工业总产值。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长江经济带是世界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流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处于脊梁位置,对于支撑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因此,“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母亲河”,这是对长江最准确和最温情的赞誉。

 

 母亲河告急

 虽然数字非常枯燥,但包含的信息足以令我们忧患:冰川是源区最洁净的天然淡水资源,近30年来,长江源区冰川不断退缩,仅1993年至1995年因冰川表面减薄和末端退缩引起的冰川水资源减少量就在7亿立方米以上。同时,源区多年冻土不断退化,沼泽湿地缩小,湖泊普遍萎缩。从昆仑山到沱沱河,相当数量的草场沙化,茫茫一片,空寂荒凉。

 紧随草地植被退化的是土地退化。地面裸露,水土流失。目前全流域流失面积55.18万平方公里,占流域土地面积的36.2%,年平均侵蚀土壤24亿吨。每年都有几百万公顷土地退化,甚至形成裸岩。长江河道河床每年以1厘米的速度抬高。

 建国初期,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均有较好的植被覆盖。但是长期掠夺性采伐和毁林开荒,致使流域内森林郁闭度大幅度减少。1994年,川、滇、陕、甘四省的国有林区采伐森林面积达178.8平方千米。长江流域的原始植被丧失了85%,上游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0%左右。曾经吸纳雨季大量雨水的森林大半已不复存在。

 如果说河流也有生命,那么其生命力来自干流与支流和湖泊、湿地的脉络沟通、自由流淌形成的独特系统。

 

 江湖间的自由交流使得湖泊面积有很大的伸缩性,能为蓄洪、排洪提供较大的空间,大大降低洪水的危害。湖泊与长江的自然连通可以保护湖泊的自然属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减缓湖泊的萎缩,保持涨落区、浅滩、滩涂等较多类型的湿地,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同时又能增强湖泊降解污染的能力和防蓄洪能力,为洄游或半洄游性鱼类提供了索饵、繁殖、育肥场所。

 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粮食与耕地的持续缺乏,大规模的围湖造田运动开始了。围湖造田首先需要控制湖泊的水位,由此大大小小的堤坝、水闸将湖泊与长江一刀两断。这项持续20多年的运动让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消失1/3以上,建国初期,江汉平原有大小湖泊1066个,湖北省也因之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然而近几十年的人工围垦,湖北省湖泊面积在1平方公里的仅遗留了180余个,“千湖之省”已名不副实。

 从乾隆年代修筑的“镇江塔”,到如今的千里江防,长江与两岸的湖泊逐步失去了联系。大量的通江湖泊被江防堤坝等设施阻隔,长江流域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年排放量超过250亿吨,约占全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的58%。封闭湖泊的水环境正在逐步恶化。

 长江只能是沉默的,但是沉默却并不意味着顺从。长江流域在唐代以前平均20年左右发生一次洪涝灾害,之后逐渐增加,进入1980年以来平均每两年一次,有时甚至连年发生。

 人们往往以为水电工程不会造成污染,但从世界大坝建筑的历史来看,为发电所修建的水库却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大坝建成后流速降低,将造成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累积、沉淀于库内,加剧水质恶化。

 修建大坝、利用水力发电,不仅有可能造成新的污染源,而且还会把一些可贵的、可再利用的资源变成濒危资源或使之灭绝。新近公布的一份国际报告显示,由于水坝建设威胁淡水生态系统,全球有21条河流及其流域生态严重退化,中国长江流域不幸排名第一。

 长江水流湍急,而激流这一特有的环境哺育了近百种特有鱼类。目前,长江干、支流上已建和在建及规划中的大坝有200多座,长江特殊的水流环境因修建大坝而消失。鱼类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尤其是江海性与江湖性的洄游鱼类――这些鱼类需要定期从大海或河流的下游回到上游特定的河段与湖泊产卵,而现在长江干流上的一道道大坝、长江与各湖泊的一道道水闸完全阻断其生路。在一些大坝下面甚至能看到一些洄游鱼类洄游时以身撞壁,直至身死。

 长江原有鱼类400多种,居中国各水系之首,如闻名中外的长江鲥鱼,1974年捕捞量高达157万公斤,现在已经难觅踪迹;中华鲟、白鲟、胭脂鱼等也已稀少罕见。

 鱼的减少必将影响到处在食物链上一级的生物的生存,如白暨豚,目前已经基本灭绝,江豚的数量也显著减少;还有水鸟,2004年1月,湖北省两个野外水鸟调查小组分头调查了洪湖、梁子湖、涨渡湖等15个有代表性的湖泊发现,该省以前记载的102种水鸟,只剩下了60%。而人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必然深受影响,尤其是直接以捕鱼为业的渔民,大多数由天然捕捞转向人工养殖。

人为阻隔江湖联系,使得我们一方面在想方设法抢救和保护长江中驰名世界的濒危物种白鳍豚、中华鲟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在人为地增加着濒危物种!

 

 为母亲河疏通“血脉”

 

 长江流域湖泊众多,平原和高原地区均有分布。平原地区的湖泊均是淡水湖,总面积约为2.2万平方千米。长江流域拥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中的四个湖泊,即鄱阳湖、号称“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太湖以及巢湖。这些通江湖泊犹如长江生命的“血脉”,对稳定长江的生态系统、维护物种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和长江相连,这些通江湖泊为洄游鱼类和鸟类提供了栖息地,丰富了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这些通江湖泊是巨大的自然蓄水库,具有调蓄功能,能够存储过量的水分。由于具有这种储水能力,在多雨季节和河流涨水季节,可以分流过量的水分,调节河水径流量,削减洪峰,为年年来袭的洪水找到去处,从而减轻和控制洪涝灾害。以江汉湖群为例,在丰水年份,一般可承接150亿立方米以上的来水。1991年鄱阳湖为长江分洪滞蓄了110亿立方米的洪水量。洞庭湖广纳四水和长江洪水,通过湖泊的调蓄,再从城陵矶泄入长江。

 在与长江同呼吸、共吞吐过程中,长江的湖群稳定了本身的自然属性,减缓了萎缩趋势,增强了湖泊降解污染的能力。作为湿地的一种主要形式,湖泊对于污染物具有物理净化和生物净化功能。丰富的湿地生物群落能对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而湖泊、湿地系统的净化效果更为明显。以洞庭湖为例,洞庭湖水体之所以能够保持“绿色湖泊”称号,主要是因为湿地具有很强的净化水质的功能。

 引水入垸,退田还湖,变发“洪灾”为发“洪财”,这个设想初听之下有点匪夷所思!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带,进入夏季后,夏季风徘徊形成雨带,再加上上游地区暴雨注入长江,巨大客水流向中下游地区,形成每年一度的汛期。

 

 当洪水一拥而至时没有蓄积之处,必然淹没人类生活的地区,形成了洪灾。据统计,长江中下游起调蓄作用的湖泊塘堰面积锐减,减少容积七八十亿立方米以上。像洞庭湖以前是长江最主要的调蓄湖泊,有“长江之胃”之称,20世纪初以来,其面积从6000多平方公里缩到目前的2700平方公里,缩小了三分之二。这个缩小了的长江之胃,调蓄作用十分有限,于是一有洪水便泛滥成灾。

 人们在沿江的冲积平原择居、生产,随着对冲积平原利用强度的加剧,洪水产生的压力日益加大,人们开始围湖修堤。堤坝越修越高――独特的“堤垸经济”出现了。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一系列生产活动无不与防洪大堤、排灌系统有关。

 堤垸经济围起的土地起初非常肥沃,出现众多“鱼米之乡”。然而随着围湖造田的加剧,生态资源失去了平衡,洪水却越发越大,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无论农民、地方政府还是国家,对堤垸经济的投入都已入不敷出。以致堤坝年年修,年年倒,水田年年种,年年亏。

 如果用科学的眼光来看,洪水也是珍贵的水资源,现在长江两岸修筑的高高的防洪大堤,硬是将长江的水资源用最快的速度直排大海。湿地雨季蓄水、旱季缓缓排出的功能丧失殆尽,长江冬季断航及干旱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之后,开始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的工作,但失去了田地的农民需要新的替代产业,否则退田还湖、湿地恢复的成果难以巩固。因此,发展“洪水型经济”作为湿地恢复后的替代产业,尤其必要与迫切。以科学的眼光来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出路在于恢复湿地与当地社区共同探讨湿地可持续利用方式,极大限度发挥湿地生态的多种效益。

 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的利用一直追求将湿地变成农田。而科学测算表明,湿地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湿地的价值并不局限在粮食与水产品生产等方面,以湿地为依托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特色种植与养殖业、草地畜牧业、林业与林产品加工业等,形成以湿地为特色的产业群,使一般民垸、蓄洪垸和重点垸的替代产业开发形成链条,将长江洪水作为宝贵的资源,实现从湖区历来拒洪水于垸外到主动引水入垸,变水患为水利。

 长江中下游的最大特色就是庞大的湿地湖群,水资源丰富,湿地产品多,在全世界都有非常大的竞争力。只要在长江中下游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湿地经济,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全球市场都会有一席之地。

 长江洪水可以变成“洪灾”,也可以变成“洪财”。顺应洪水、依托洪水,洪水就是可利用资源。在不远的将来,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型经济及湿地产业群,将展示出一幅草肥牛壮、莲藕飘香的动人画卷。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397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