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养殖 >

农村养殖创业经历典型材料事迹(2)

农村养殖创业经历材料三

农村养殖创业经历典型材料事迹(2)

 鹌鹁养殖致富养成赚钱?一条龙?

 核心提示:用诚信赢得客户和市场,组织大量养殖户发展规模养殖,提高产品质量共同闯市场。

 致富项目:鹌鹑养殖

 案例地点:焦作市武陟县

 致富人物:亢希坤

 适合人群:普通投资者所需场地:固定养殖场地?

 鹌鹑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野生小鸟,享有?天上飞禽数鹌鹑,地上走兽数狗肉?的美名,清炖或者油炸烧烤都.是难得的美味,产下的鹌鹑蛋一天一个,营养价值可以和鸡蛋相媲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焦作武陟县冯李村的村民就开始养殖鹌鹑,如今,村里男女老少都掌握了这门养殖技术,由此而形成的鹌鹑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养殖户:每天的孵化量就是3万只左右。

 收购商:一天能收6000多斤到8000来斤。

 而说起冯李村的鹌鹑产业,就不能不提亢希坤,1998年,亢希坤第一批精心饲养的3000只鹌鹑出笼了。

 亢希坤:养下来当时行情也不错,赚了有七八千块钱,当时养下来咱也有个想法。

 1998年,一些外地商人纷纷来到村里源源不断地高价收购?青年?鹌鹑。随着?青年?鹌鹑的热销,幼年鹌鹑的价格也一路走高,冯李村的鹌鹑养殖迎来了一次热潮。搞鹌鹑孵化成了当时最赚钱的生意,这让亢希坤看到了发财的机会。

 亢希坤:当时天天有人来这里拉这个青年鸟,一天要走一二十万只,就琢磨着他天天来拉大的,小的肯定好卖,就想着去孵鹌鹑。

 孵化鹌鹑要比养鹌鹑投资大、技术要求也高,为了赶上这发财快车,亢希坤把全部家底拿出来建起了自己的孵化室。

 亢希坤:结果呢,出了一批不成,出了一批不成,7、8批都不成功,当时的损失大概要有2万多。

 亢希坤弄不明白,这被冯李村人称为看家本领的鹌鹑孵化技术,咋就成了砸饭碗的倒霉事呢。

 亢希坤:烂塑料纸把那个拔气筒给盖着了,导致一氧化碳回流,导致鹌鹑都中毒死亡。

 .第一批鹌鹁苗终于孵化成功了,亢希坤指望着赶紧卖几批鹌鹑苗,把孵化鹌鹑的损失捞回来,然而市场迎接他的却是一盆冷水。

 亢希坤:汝燃那些拉乌的,不来收乌了,出来的小鸟5分钱一只都没人要了。

 亢希坤血本无归,只有靠练就的养殖和孵化技术吃饭了,正愁英雄无用武之地,一宗大生意找上了门。

 亢希坤:由于住的离公路近,正好碰见有几个人下车,下车他们问这儿是不是养鹌鹑。遇见这几个淇县人是我事业的转折点。

 1998年在鹤壁淇县有很多养猪、养鸡的专业户也赔了钱,闲置了大量的养猪场、养鸡场,淇县人听说鹌鹑的行情不错,便慕名来到冯李村取经,出于对亢希坤的人品和技术的认可,考察之后不久,他们便邀请亢希坤到淇县洽谈合作。

 亢希坤:疾病该怎么防治,规模多大,我都认真的进行现场指导,淇县养殖户都成功了。

 随后的几个月里,亢希坤往返于淇县和武陟之间,帮助淇县人养鹌鹑,并且把村里没有销路的鹌鹑苗拉到那里销售,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亢希坤:因为数量相"-3大,一只鸟虽说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他们一家一家都是万把只,这大概有两三月,把我那个外债还清了。这算是我第二次起步。并且,这正没出路的东西咱把它卖出去了,当时村里边人对咱评价相当不错。

 这时,淇县养殖户的种苗供应几乎成了亢希坤的独门生意,供应给人家的种苗如何保证质量也成了他经常头疼的问题。

 亢希坤:这些青年鸟,他们喂的参差不齐,该预防的没给人家预防,这导致人家没喂多长时间,人家鹌鹑的犯病发病是相当的高,提起鹌鹑都害怕,这时我发现这些问题后,决定自己重新搞孵化。

 苗子好,养出来的鹌鹑才能好,才能培养自己的回头客,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这是在二次孵化中亢希坤认准的道理。

 亢希坤:当时20多天都没有脱这个衬衣,可以说就在那地上躺着,半个小时左右那就得起一次,看看,直到最后鹌鹑孵化成功。因为出现过煤气那个事了,对这个是相当注意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孵出的鹌鹑苗很争气,不但平平安安地顺利出壳,还给亢希坤挣到了一块在市场上立足的金字招牌。

 养殖户:后起之秀,把这个东西搞进化了。亢希坤这个种苗啊,既健康,种苗成活率高,销路也好。

 通过口碑相传,2002年起,亢希坤的鹌鹑苗开始远销到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省,但这出壳才几十天的小东西能不能经受住长途运输的考验,亢希坤不敢有一点的疏忽大意,可就是这样在一次去甘肃的送货途中,意外还是发生了。

 亢希坤:司机可能是困了,跟人家追尾了,车撞着人家车大概有20公分宽,当时那个大灯碗,扎到我腿上,当时那个骨屑都出来了,医生叫我看。

 卡车在异乡的公路上停下来,人受了伤,鹌鹁苗也挣扎在死亡的边缘,这次送货几乎注定是一个人财两空的结局。

 亢希坤:因为你这是张嘴儿东西,你装到车上,在地上不走,它不吃不喝,持续的时间长,这是个鸟,一车装得多,温度高,持续时间一长,它直接都死了。叫司机在当地租了个车,倒车,把我抬到车上,又出发了,当时感动的司机当场都在那儿哭了。

 爱拼才会赢,凭着一股子冲劲儿,亢希坤赢得了市场,打过交道的客户都成了回头客。但分散的养殖户鹌鹑蛋往哪里销,生产期过后该淘汰的鹌鹑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不解决,自己的生意还是做不大。这时候,亢希坤就想着把发展起来的养殖户和自己建立的销售网络进行资源整合,从供应种苗,供应饲料,组织防疫,到回收鹌鹑蛋,再到组织青年鸟和淘汰鸟外销,他在养殖户和市场之间搞起了一条龙服务。

 亢希坤:我走这个模式,把这个鹌鹑蛋从外边回过来,每天大概有万把斤,货源有一定的保障,比较平稳,信誉度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下边给咱喂鸟的人、客户也越来越多,截止到今天,我下边发展有100多万只鹌鹑。

 这种双赢的做法让亢希坤的鹌鹑生意一步领先,步步领先,这个曾经赔得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如今成了在村里举足轻重的产销大户。

农村养殖创业经历材料四

 养鹅致富不走寻常路养鹅效益高年售8000万

 ?我是搞鹅养殖的,目前合作社拥有12万只种鹅,鹅饲料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每天就需要20多吨玉米,所以我现在需要与一些粮食种植大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大会上,河北省迁安市正农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印明的这个问题让全场静了下来。

 马印明精心呵护尚未出壳的小鹅

 马印明的创业故事:

 马印明今年39岁,杨团堡村人,是位淳朴的农民。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干事好琢磨,肯付苦,有股子泥腿劲。

 闯荡

 马印明初中没毕业,就开始学做买卖。家里有台解放车,他就跟着跑车,当时主要是拉矿粉。

 19岁,他到附近一家矿上上班。他干得很卖力,手掌、大腿都磨出了茧子。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他有着自己的目标。1996年,年仅23岁的他大胆承包了矿上的一个干选车间,干得风生水起。27岁时,他便晋升采矿主任。

 之后,他去了青龙县开铁矿,为他的人生赚得第一桶金。

 创 业

 这时他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自己创业!

 2005年,他在当地开了自己的一个小铁矿。

 经过多年商海的磨爬滚打,他开始思考将来:开矿是能够赚钱,可矿石资源终有枯竭的那一天,什么产业才有发展后劲,才会永不枯竭呢当时国家正号召退耕还林,我仔细捉摸了一下,觉得搞养殖业,再结合退耕还林,应该大有前途。?

 想到做到,他开始筹办自己的养殖场。2007年9月,养殖场正式开张。

 挫折

 ?要干就要往大了干,不能小打小闹。?在经过到外地的一番考察后,马印明笃定主意,首先承包了村里的180多亩荒地,甩手大干。之后他又陆续承包了村里的300多亩荒地,经营面积达到了约500亩。马印明将养殖场养殖与退耕林下养殖想结合,规模迅速扩大。

 到了2008年时,马印明的养殖场饲养了10多万只鹅,仅雇佣的工人就有40多人。一位客商看后惊呆了:?我跑了10多年的鹅场,从没见过这么多的鹅。?马印明当时雄心勃勃,心想每只鹅少赚点,光数量就能取胜。他没有意识到风险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市场如战场,行情瞬息万变。2008年的金融危机开始考验马印明的意志。当年成鹅的出栏价降到了雏鹅进价以下。卖了吧,赔钱;不卖,光饲料钱每天就得几万。马印明将养殖数量一降再降,到了2009年底,仅剩下了1000只种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1000只种鹅成了马印明东山再起的根基。

 经过2008年到2009年残酷的市场洗礼,马印明接受了血的教训,一下子赔了400多万元。

 ?算了吧,开矿闭着眼就能赚钱,你何必担这份惊受这份怕呢。?亲戚朋友们苦口婆心劝他。然而马印明初衷不改认准了的事就必须要干下去。

 苦心人,天不负。他终于顽强地挺了过来。

 奋斗

 马印明再次去外地学习取经,并进行了认真 总结 和思考,尽管市场起起落落,但雏鹅的价格一直看好,搞孵化一定能赚钱;同时经营过程中应搞合作经营,要风险共担,有钱大家一起赚,赔钱平均到一个人也不会受到多大的损失。

 思路明晰,马印明的泥腿劲又上来了。

 当时自己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了,马印明用起了土方儿,在大炕上孵小鹅,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他成功了。之后他和亲戚又买来孵化机的零件,自己?攒?了两台孵化机,再后来手头稍稍宽裕一些,他们购买价格便宜的孵化机。

 合作社规模也稳步扩大,农户数达到了52户。

 马印明慢慢走出了困境。到了2010年,养殖场实现了盈利,2011年更是打了一个翻身仗。现在养殖场的雏鹅已销往山东、江苏、四川、浙江等地,最远的通过空运飞往海南。

 合作社带领着农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马印明养鹅成功经验:

 马印明是个实在人,提出?加强合作社间合作交流?这个建议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他在经营过程中日益强烈的感觉。马印明自2007年开始养鹅以来,经历过不少挫折失败,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养鹅专家,但真正促进他快速发展的正是他这种在吃透市场的基础上得来的?奇思妙想?。

 变废为宝,水葫芦养鹅

 42岁的马印明是迁安市杨团堡村人,本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矿老板,2007年9月,在迁安市转型发展的带动下,他办起了正农养鹅专业合作社,他决定利用自己承包的500亩沙滩林场发展养鹅业,由矿老板转身变成了养鹅哥。自此,马印明开始专心钻研与鹅有关的一切事物。

 谈及水葫芦,人们对它的印象可不是很好,它繁殖速度极快,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危害水下生物,还会堵塞河道,是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可在马印明的眼里,水葫芦却是宝贝。

 ?我自己有近2万只鹅,一天要吃两吨半的饲料,花费8000多元,一年下来花费近300万,怎样才能降低饲养费用呢?思来想去,我想到了水葫芦,水葫芦含有丰富的粗脂肪、蛋白、氨基酸、胡萝卜素,而且是无性繁殖,种起来比较省事,我先在池塘里试种了几株,没过多久,就长满了整个池塘。

 ?水葫芦种出来了,鹅爱吃吗?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把数百只鹅放进了池塘,结果奇迹出现了,我的鹅非常喜欢吃水葫芦,不大一会工夫,几百只鹅就将整个池塘的水葫芦哄抢而光。从此,这水葫芦就成了我养鹅的一大?法宝?了。?

 舌尖革命,为鹅打造营养餐

 在马印明的认知里,喂鹅与人吃饭是一个道理,只有营养均衡了,鹅才能茁壮成长。为此,马印明给鹅搞起了舌尖上的革命。他种植了长势快、鹅爱吃的皇竹草,以及汁多、纤维少、再生能力强的菊苣。此外,他还利用50亩地种植杂草和玉米,杂草喂鹅,鹅粪肥田,50亩地可年产五万斤玉米和五十吨秸秆,玉米可以加工成鹅饲料,冬天秸秆可作青饲料,一点不浪费。

 ?用多种牧草来喂鹅,可以使鹅的营养达到均衡,这样鹅的产蛋率、受精率才会提高。?马印明说。?但是光喂牧草也不行,因为牧草中含量最大的还是水分,就像人吃饭一样,有稀的还要有干的,所以还必须给鹅补充一部分粮食。?

 而马印明口中的粮食是他自创的发酵饲料。?用这发酵饲料喂鹅有两大好处:一是营养成分高,鹅更爱吃。经专家检测,发酵后的饲料所含的蛋白、有益菌等成分都有所提高,而且味香,易于消化。二是延长饲料的保质期,降低成本。普通饲料保质期只有两三天,买多了就有可能浪费掉,买少了就得多次买,增加运输成本。这发酵饲料,节约空间,易储存,只要不开封、不漏气,就可保存三到五年,没有浪费和多次买的问题。?马印明告诉记者。

 循环养殖,让鱼给鹅打工

 鹅在池塘中嬉戏时会将30%的粪便排到水里,这会促进水中浮游生物迅速繁殖,造成水质变坏。怎么解决这些粪便和浮游生物呢?经过一番思考,马印明找来了帮手鱼苗,原来他是要让鱼来给鹅打工。

 那么多的鱼,到底要买哪种呢?经过翻阅书籍、上网查资料,最终马印明将专吃浮游生物的鲢鱼请进了他的池塘。水中的浮游生物解决了,可马印明看着水面上漂着的鹅吃剩下的草渣、草屑以及鹅槽里残留的饲料碎末,觉得非常可惜,他又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把这些?剩菜剩饭?充分利用起来。看着池塘中一天天长大起来的鲢鱼,马印明灵机一动又买来了专吃草的草鱼和吃杂食的鲤鱼,这样既净化水质,又不浪费草料和饲料,还可养鱼形成新的财源,一举多得。

 现在马印明的养鹅场里呈现出了一副?水上是鹅,水下是鱼,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局面。?现在我的30亩水面,每年至少可产5万斤鱼,又是一笔不少的利润啊!?让鹅给鱼打工,这让马印明更加喜出望外。

 ?以前我们是卖鹅苗,而现在,我们用以鹅苗同样的价格卖起了珠蛋?,在马印明的孵化场里,正在选蛋的工人告诉记者,?珠蛋就是经过光照被检测出已是受精,孵化十二天左右的鹅蛋,这样就解决了运输鹅苗途中鹅苗损耗的问题,既降低成本,又方便客户运输,一次顶以前运鹅苗的2倍,还提高鹅苗成活率,这是个双赢的好事儿!仅半年我们就卖出了100多万枚珠蛋,营业额达七八千万呢。?

 ?我们这里的气候适中,比较适合鹅产蛋、孵化,以前,我们的鹅苗主要销往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今后我要让它畅销全国,我要成为咱全国最大的养鹅哥!?手里拿着一枚珠蛋,马印明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

与农村养殖创业经历材料相关的 文章 :

1. 农村养殖创业事迹材料

2. 农村养殖创业经历

3. 农村养殖成功创业故事

4. 大学生农村养鸡创业故事

5. 回乡养殖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创业故事 山鸡养殖

 七彩山鸡又叫环颈雉鸡、野鸡,是由美国内华达州引进我国的。七彩山鸡的羽毛非常漂亮,长相跟孔雀颇有几分相似。

 现在四川彭山县谢家镇的邓庙村,这里青山绿水环抱,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特别是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绿化面积超过90%,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好。七彩山鸡,又名环颈雉鸡、也叫山鸡、野鸡,是由美国内华达州引进我国的。七彩山鸡的羽毛非常漂亮,乍一看,长相跟孔雀倒颇有几分相似。本节目讲述的是王飞跟着父亲两个人一起靠外出打工挣来的几千块,独自办起了七彩山鸡养殖场的创业故事。

 17岁那年,王飞背上行囊,开始自己的打工生涯。一次偶然的机会,23岁的王飞在央视看到饲养山鸡致富的报道,心中便萌生了养殖山鸡的梦想。

 2008年,王飞回到了家乡,他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以每只100元的价格从成都买回了38只鸡苗。鸡生蛋,蛋孵苗,第一年,王飞的七彩山鸡就达到了700多只。那一年,他一共赚了1万多元钱。

 2009年年初,王飞一次性自然孵化了1500只小山鸡。为了给山鸡更好的生长空间,王飞把自家的'屋子全部腾出来养鸡,自己和父亲搬到了隔壁三叔家。

 然而,一场疾病也正在滋生。当年下半年,眼看王飞的山鸡就要上市,一夜之间,却全部死亡。养殖密度过大,山鸡感染了烈性传染病。

 思量再三,他决定从头开始。很快,他又到成都买回了700只小鸡苗。他把家门前的那块空地开辟出来,围上网,打上木桩,专门饲养成年山鸡。这样一来,鸡苗和成年鸡就分开了,他还跟县里畜牧局的技术人员保持密切联系,确保一有状况就能及时解决。

 如今,王飞的鸡舍里有七彩山鸡、绿壳蛋鸡和小鸡苗共3000多只。去年底,在眉山市彭山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又新建了一所占地2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场,新辟了一块荒山地,添加了小型自动孵化设备。实现年出栏成年七彩山鸡6000余只,出栏小鸡苗10000余只的养殖规模,年利润达10万余元

?

?

 养野鸡的创业故事

 2005年,26岁的吴艳还是四川省江油市一家棉纺织厂的纺织女工,一个月收入700元。吴艳的家在农村,自小家境贫寒。那个时候的她,因为胆小自卑,就连跟别人说话都有严重的障碍。

 为了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胆小害羞的吴艳竟然要干出一件在别人看来胆大包天的事情,她竟然要主动选择下岗,回老家创业。这件事情激起了丈夫黄秀东的强烈反对。黄秀东认为,吴艳跟生人讲话都困难,更别提自己创业了。

 但吴艳却不顾丈夫的反对,2005年她带着下岗安置费和借来的5万块钱,独身一人回到距离江油市200公里的家乡?大英县象山镇白角滩村,干起了野鸡养殖。

 野鸡养殖对吴艳来说完全陌生,她买来相关书籍学习,在家乡租下了一所旧校舍和小山梁,买了300组种鸡。由于缺少资金,吴艳没有孵化设备。她土法上马,想用电热毯加棉被进行孵化,结果第一批1000多只蛋全部报废。吴艳没有气馁,第二年,她又借了些钱,并请来一位畜牧局的亲戚驻点指导,一批批的小野鸡终于孵出。

 与此同时,吴艳还通过参加技术培训、拜师学艺等途径学习养殖技术,并运用到实践中。她废寝忘食地守在养鸡场观察野鸡采食、产蛋等情况,摸索科学养殖方法,使野鸡存活率大大提高。半年后,野鸡到了发情季节,开始产蛋,这可把吴艳高兴坏了。然而,高兴之余吴艳没有想到,等待她的却是现实一连串的打击。

 2006年,吴艳拿着野鸡到饭店推销。她在大英县卖野鸡是独一份,就定价为300元一只。可她找了十几家饭店,都没人买账。

 鸡养大了卖不出去,5万元本钱已经所剩无几,吴艳陷入了资金困境。又累又急,她突发了急性胆囊炎。孤零零一个人趟在医院里,吴艳已经穷得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了。

 但吴艳没有想到,就是这一次生病,却让她在绝望中遇到了一位重要的人,不仅给她的财富带来转机,还让她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人就是杨建设,是当地卫生院的院长。吴艳付不起医药费,杨院长二话没说先帮她看好了病,告诉她,等有钱了再来还。

 一个月后,吴艳出院了。为了答谢,她请杨院长到家中做客,还炖野鸡给杨院长吃。这次吃饭让杨院长对吴艳有了更深的了解。没想到,杨院长听说吴艳的野鸡难销,竟然主动帮她宣传。

 杨院长的热心帮助,让吴艳封闭的心变得开朗起来,她开始尝试着交朋友,没想到这些朋友竟然成了她前期开拓市场的最好途径。2007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她把野鸡卖到大英县的几家野味馆,价格定到每只198元,一共净赚了三十多万。

 2007年8月份,吴艳跟四川九寨沟一家公司签订了15万只野鸡的购销合同。吴艳的丈夫黄秀东也辞去工作跟她一起干。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她把三十万元全部投入,跟二十多家养殖户成立了合作社,由她卖鸡苗给农户,等野鸡出栏后再统一销售。本来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吴艳没有想到,随之而来的天灾竟然要把她逼入绝境。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九寨沟也是重灾区,15万只野鸡合同全部终止。一天,吴艳回到家,被家里的景象惊呆了。

 合作社的养殖户从吴艳手里买来的鸡苗,养到出栏了又卖不出去,大伙都急了,天天坐在吴艳家里摔摔打打,就是想让吴艳按照合同收鸡,因为农户自己不知道野鸡的销路在哪。为了卖鸡,吴艳两口子在四川省内到处找销路。 2009年5月,跟养殖户承诺的10万只野鸡依然找不到销路,吴艳也实在没有钱去收购养殖户手里的鸡了。无奈之下,她要瞒着丈夫去做一件事情。

 过了不几天,丈夫黄秀东就发现一件奇怪的事,一到晚上,吴艳总是对着一面小镜子比比划划,嘴里还念念有词,问她干什么她也不说。

 原来,吴艳打算去向县委书记寻求帮助,但一直以来她都有一个弱点,跟陌生人一说话脸就红,特别是跟她觉得重要的人对话时,她就更是紧张。于是,吴艳想出了一个办法,头天把要说的内容和县委书记可能会问到的问题都写在纸上,然后背下来,对着小镜子反复练习。

 吴艳对着小镜子练习之后,第二天直接找到了县委书记,不但争取到了一万元的资金补助,还获得了十万元的贷款。这件事情,让很多人都对吴艳刮目相看。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45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