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养殖 >

知乎高赞:少吃点没必要的苦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老一辈给年轻人挖的最大的坑是什么?

知乎高赞:少吃点没必要的苦

一位点赞最高的答主allen是这样回答的:

许多人吃了一辈子苦,也没有成人上人;

而许多人上人,也不过是人前显贵,人后受罪;

最让人崩溃的是,许多人上人,其实并没有吃过太多苦。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其实,认知层次低的人,往往喜欢将“吃苦”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

而认知层次高的人,拒绝吃“无价值”的苦。

华为刚成立时,资金短缺,经验有限,任正非只能和朋友打游击战,什么赚钱就做什么。

倒卖电子产品,卖紧俏商品,甚至卖保健品、减肥药,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事后,任正非开始反思和总结创业失败的原因,明白了如果不想做无用功,一定要找准方向。

他曾公开表示: 苦难没有任何价值,有价值的是你在苦难中得到的思考和总结。

有一天,任正非出席一个老战友的酒宴,意外见到了辽宁省农村电话管理处处长。

在聊天中,他了解到了 “电话交换机”,中国还没有,全靠进口。

此时,市场经济环境正在改善之中,电话用户数量也开始激增,任正非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有了目标,说干就干,他找到了香港鸿年的老板梁琨吾,希望对方可以同意采取赊账式交易模式。

梁琨吾被任正非忠厚坦诚的性格所感染,直接给了他1亿的赊货额度,还交代:“货款,你们可以先周转,不紧张时再还我。”

很快,任正非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从创业初期屡屡失败,到贩卖电话交换机实现财富,是任正非靠思考、靠智慧,找准了创业的方向。

不做无用功,让努力有结果。

作家王小波也曾分享过关于吃苦的回忆,为了忆苦思甜,特意用难吃的东西做了一锅饭,结果害得大家排队上厕所。

他说:“人生最容易得到的就是痛苦,给自己添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苦吃的人,就真的更懂生活了吗?

那些为了体验而体验的痛苦,真的有必要吗?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

世上的苦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价值的苦,一种是没价值的苦。

有价值的苦,是收获的苦,是在苦苦追寻后,可以成就自己的苦;

无价值的苦,是痛苦的苦,是付出体力后,无法成就自己的苦。

真正厉害的人,往往都拒绝“无价值”的苦,选择“有价值”的苦成就自己。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逻辑里,成功的人都吃过苦,所以想要成功就必须吃苦。

他们坚信只要在吃苦,就说明自己受到了锻炼,而且这些苦不会白吃,总有一天会以另一种形式回报自己。

殊不知,这种错误的认知逻辑是误人误己。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小A的父母靠批发水果白手起家,经历无数个苦日子后,终于迎来了现在的富足生活。

在他们看来,吃苦是成功的必修课,因此告诫小A,一定要多吃苦,才会有出息。

大学暑假期间,小A被父母叫回家卖西红柿,他的同学则去名企或者大厂实习。

小A反抗过几次,但父母坚持认为天天坐办公室吹空调,不如多吃点苦好。

为了磨砺小A,父亲专门让他自己开车到离家100公里外的市区里摆地摊。

那段时间,小A每天都被城管追着跑,受尽了白眼和委屈。

然而这种街头奔波和小本买卖,对他所学的专业没有任何帮助,他和同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大学毕业后,同学们凭借丰富的实习经历,有的拿下心仪的offer,有的进入国企公司,而他因为没有任何实习经历,只能去保险公司做最底层的业务员,有时候连生计都难以维持。

小A明明比别人有着更好的选择,却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明明比别人有着更高的起点,却折损在了没必要的弯路上, 而这一切都归结于盲目吃苦。

美团创始人王兴说过一句话:

“趁着我们还年轻,多用一点脑子,多学一点技能,多积累一些知识,少一点关注自己辛不辛苦;

少吃一点没有必要的苦,更不要用能不能吃苦,评价一个人。”

王小波也在《人性的逆转》一文中写到: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而且还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虽然听上去很扎心,但确实大部分人都用这种错误的吃苦观,来标榜自己的吃苦精神。

一个人的价值,不能用是否吃苦来衡量,更不能用吃苦精神去获取。

吃苦,从来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错误的吃苦观,只会让你偏离正确的人生赛道,你应该思考什么样的苦值得吃。

现在很多公司领导、老一辈人,经常以过来人的身份说: 现在的年轻人太娇气了,不能吃苦了。

工作环境恶劣点,就怨声连天;一加班就甩脸色,根本受不了996;辛苦点就摞担子,动不动就辞职。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网友Wenhao Han,曾在知乎上分享过一段自己的经历。

他是985大学本科毕业,也是省会城市小康家庭出身,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吃过什么苦。

可他选择去悉尼做了建筑工,工作很累,特别是晚班。

晚上6点上班,第二天早上5点半下班,中间大概有一个小时的休息。

工作内容就是拆房子和装修的柜子、吊顶等,每次完成工作后,他的腿都痛得跟断了似的,回到家倒头就睡。

早班也很辛苦,因为给他安排的活不一定在同一个区域,经常是早上6点开工,他早上4点就得爬起来,坐公交。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感到疑惑,即然这么苦,他为什么还是愿意去干建筑工呢?

原因很简单,他吃的苦是可以得到回报,又可以助自己成长的苦。

虽然一周要工作50个小时,但工资算下来有7000多块,还有700块的养老金,一个月加起来可以拿到3万块。

事实上,并不是年轻人不能吃苦了,是他们的认知层次提高了,他们知道主动选择那些等价值回报的苦来成就自己,而不是吃没有意义的苦。

吃苦本身就是一笔交易,用自己的付出,换取一定的回报。

既然是交易,一定是讲究等价交换;

没有人愿意做赔本买卖,倘若衡量吃苦后的回报不够,这种苦完全没必要吃。

真正的吃苦,之后应当是有对应的回报,不论是财富还是知识、技能、经验等。

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好好思考为什么要吃苦,吃这个苦到底值不值得,能不能帮助自己成长,永远不要做为了吃苦而吃苦的人。

如果现在的你,每天忙碌,得不到任何回报,甚至和你相同能力的人却走在你前面了,你有必要反思一下:

你,是不是在吃没意义的苦?

有时候,过分强调一个人的吃苦精神,并不能让我们成为真正的“牛人”。

先定义你想要的价值回报,是“吃苦”的前提。

认知就好比一颗种子,一旦错误,种子就无法生长;

我们要浇灌正确的吃苦观,而不是把无价值的吃苦看成崇高。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维小维生素

活着比死难受吗知乎

Atenma赞同了该回答

答:我们一般人不认识自己,都被自己迷惑了,认为自己很善良。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像她这样表现,只是说她在这种状态下有这样的反思,能看得清楚。像她说的“善意只是出于理智,邪恶才是真实面目”,这是对于自己罪恶生死凡夫本性的认识,认识不到必定堕落。为什么善意出于理智呢?因为善意是我们被道德教育的,认为就应该这样,我要有爱心等等。这是教出来的,不是本性自然所反应出来的。本性自然所反应出来的,天性纯善这样的少。

就我个人来说,这是后来才反思到的。比如下雪天走路,我们都不愿意在别人已经走过的泥泞上面走,都愿意在干干净净的雪面上走,踩下自己的脚印。其实破坏了雪面的美感、整体感,但是只要自己的脚踩上去就觉得挺好,这其实也是一种践踏。如果你觉得非常好,可以留在那里呀,说明我们心里有一种破坏的潜意识。

这些一般人都不会去思考。我觉得“灰姑娘”思考得比较深入。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呢?还是多念佛,一方面对于这种心理有所觉知。像贼来到家里,你发觉了他,他就不能偷你的东西;你不觉悟,以为他是你的亲戚、亲人,他把你偷得干干净净。所以我觉得这倒没什么大问题,因为你认识到了,怀有警觉。再一个,你任凭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它就不能为害你。

很多人为什么造恶?造恶有很多理由,如果不了解它,观察不到自己内心造恶的烦恼之贼,认为自己非常善良,认为这不算什么,这种情况下自己堕落了都不清楚。像“灰姑娘”这样,我倒觉得是“苦海茫茫,回头是岸”。

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是庄子讲的。对这句话也有许多解释。内心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圣人,认为很贤善,非常好,在这种情况下,盗贼就利用这种表面的装饰,然后大行其事。一旦看清自己原来是罪恶生死凡夫,原来自己心里这么恶劣,原来自己的善意只是伪装,只是理智的一种道德说教,原来自己不是那么圣贤、善良,这就是圣人死了,这个时候盗也止了。盗就是匪、盗,作恶的力量、因素,它就起不到作用。

我想提示一下,对于这种心念、觉知,所谓的邪恶念头,比如“抱着小狗,表面真心希望它幸福,其实内心又同时想把它掐死”,一个要认识到,认识到就觉悟到了,有警惕;同时,我觉得这种观念、想法,你要有更开放、包容的心来接受。“啊?这种念头也要接受啊?”对!那凭什么接受呢?因为是念佛人。什么叫接受?早就看透自己就是这样的家伙,你内心就是如此残忍,你逃不过阿弥陀佛的法眼。所以你接受它,才会对它有慈悲、怜悯;接受是很宽大的心量,你接受它,它就不能为害你;你接受它,你就可以对它进行慈悲转化。你如果拒绝它,就麻烦了,就是树敌了。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这样的凡夫,他早就了解我们比这还要恶,但是,“这样的众生我接受你,你念佛决定往生,我的慈悲仍然摄取你”,这不就是慈悲吗?有了慈悲,这种恶的念头才能转化。反过来,你如果站在圣道门的立场上,或者觉得自己是大力之人,把自己抬得很高,来对抗它,一定不让这个邪恶的念头产生,或者说逃避、掩饰、回避,说没有这个念头,这都不是办法,它会为虎作伥、养虎为患,反而会把这种邪恶的念头越养越大,你都没法控制。

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好,它从根本上广大慈悲,像大烘炉一样,什么东西都能给你消化了,这是佛力不可思议。佛对我们这样,我们也要用这样的心来对所有一切不善、不敬的念头,这就是佛对我们的恩德。

要落实下去,不落实下去佛恩怎么能体现呢?表面上念了佛,接受了佛的慈悲,内心还是嫉恶如仇,对什么都不能宽容,对一些恶的念头都不能容忍,那你怎么能转化呢?这是心理上微妙的地方。当然不是说放任造恶。这一点要打个招呼,宽容、慈悲转化和纵任是两个概念。我们宽容、慈悲转化,是因为我们靠阿弥陀佛,如果靠自己,就成了纵容。佛有这个力量来转化。

非常感恩“灰姑娘”问出这么好的一个问题。要完成心灵的转化、心灵的升华,其实这些善、恶不能对我们构成障碍,看它像云起云落、花开花落,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发布于 昨天 22:5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与千玺一起理想生活!上天猫,赢代言人易烊千玺18岁成人礼邀请函

天猫 的广告

我之前念佛经常闻到香味,自知老实念佛为要,不以此为意。最近念佛数量大增,香味却闻不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现象我也遇到过。 我还特意去问过大安大和尚,大和尚每个星期只有一个小时回答问题。,当时我很紧张,跪了一屋子人都是来问问题的,等了一会轮到我了,赶紧把打了几遍草稿的话脱口而出,我问的是,我有时候念佛也闻到异香,是不是就感应上了,那我以后就不用再念了? 这里有个细节,我当时太紧张,说话声音有点小,大和尚就在法座上俯下身子,侧着头仔细的听,还安慰我,别紧张,慢慢说。那个时候,我能感受到大和尚的慈悲心…

慧文的回答 · 32 赞同

念佛发音一定要准吗?

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佛”,是忆念佛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后学习效法。 后世懒散之徒,不肯用心参悟正见正法,贪求方便,于是谤佛谤经,将“念”佛曲解成“口念”佛。 念佛的梵文正式为“念佛”,念者,忆念之意,忆念什么?忆念佛。 念者;“记忆、注意、保持、忆念”之意,忆念什么?忆念“觉醒”。 佛是谁?佛是“觉醒”,故此,凡是思维常在调炼“觉醒状态”,就代表已在“念觉”,中国人译作“念佛”。 …

Handsome轻心的回答 · 17 赞同

人老了要死的时候呼吸不畅快,坐在床上一动不动,这样的画面看上去十分揪心,那人断气时痛苦吗?他们要离开人世间去往另一个世界时是什么样的感受?其实人在自然死亡的情况下很痛苦,若因为疾病而死那会更加痛苦,要经历无数的挣扎或者忍受痛苦最后才会死去。

人死时会痛苦吗

如果说人是因为意外而死,就像是车祸或者其他,他们的痛苦是一时的,经历过一阵剧痛之后便没有了任何意识,也就不会有太多的痛苦过程。人经历生病到死亡整个过程时间上有一定的距离,人的意识是从清晰到逐渐消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也是复杂的痛苦。

有人说自然死亡不会有太多的痛苦,其实这时候他们会感觉到身上有什么东西压迫自己,从而喘不上气,总想要家人帮忙除掉身上压迫的物件,随后嘴里胡言乱语,就连最亲近的人都不知道他想要表达什么。人在临死之前大都心里明白自己命不久矣,内心还是会很不舍和痛苦的。

人死亡真实事件回忆

无病无灾的人突然不能动了,等送到医院经过医生检查之后并没有发现任何的疾病,医生告诉病人家属,老人没什么病,只是身体各项机能衰竭,送回家吧。当得知这种情况之后只有回家等待,在老人离开的最后时间给予陪伴。躺在家里的老人在床上不停地大口呼吸,感觉呼出来的多而吸进去的却少的多,总觉得气不够用。

这时候老人的身体没有任何的力气,只能靠喝点水维持下去,眼睛睁不开就连亲人都不会认识,有人说这就算是在阴阳间游离了。最后在床上不停的呻吟,神志不清看上去非常痛苦,逐渐就没有了喘息的声音,整个过程让人揪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70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