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科建设
生命科学学院现有生物学一级学科重庆市市级重点学科,涵盖了所属的12个二级学科。其中水生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好的影响力。除生物学一级学科外,我院的水产养殖学还是西部地区第一个博士点。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硕士点与生物医药产业密切结合,产学研合作,贯通上中下游,是西部乃至全国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需高端人才培养的新兴的重要基地。
水生生物学团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为2部国际学术专著引用,并有肯定性述评。本学科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一直以长江中上游的鱼类为研究对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并对水产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切实的推动作用。学科的总体水平位于国内的前列,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行院士和专家对该方面成果的正式书面评语为:“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的鱼类能量学研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因此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有关渔业生物学研究紧紧围绕长吻鮠、南方鲇等10余种名贵、经济鲇类,岩原鲤等20余种名优鱼类,涉及鱼类生活史、种群变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相关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先后承担国家、省、部、市科研课题80余项。有关鱼类分子内分泌学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揭示了长吻鮠的生殖内分泌调控机理,建立了南方鲇卵巢等组织的cDNA文库,克隆了控制罗非鱼性别决定和分化基因,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
生态学重点学科原为四川省重点学科,重庆直辖后成为重庆市首批重点学科,现为西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具有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三峡库区植物生态与资源重点实验室,主要在植物生态学、水生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本学科共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总经费达2800余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4部,获得省部级奖励10项,获得专利2项。
我院植物学科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7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现有3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该学科致力于重庆市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甘薯新品种的选育,拥有植物信息系统实验市室、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3个科研机构。植物学科课、经费、成果方面均处于重庆市该领域领先水平,特别是在系统进化、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甘薯新品种选育等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植物保护植物学、甘薯育种等研究为国内最早进入的研究领域,对促进我国植物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学科一直为重庆市重点学科,是学校优势学科群中的一员。
微生物学科是西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的重要内容。该学科属于我院新兴学科,高度重视在全球系统集成各种学术资源技术平台、注重学科的交叉与创新,在人类重要致病菌和能源微生物等的功能基因组学、新药物靶标鉴定和高内涵药物筛选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多次被邀请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报告。本学科获得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十五攻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重点项目等资助,科研经费充足。在《J.Clin.Microbiol》、《中国科学C辑》等本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近20项。 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水产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
三峡库区植物生态与资源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市发改委淡水鱼类新品种繁育工程实验室
水产科学技术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
三峡库区植物生态与资源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
1、在海藻资源调查和分类区系研究方面,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论文,首次发现并报道了西沙群岛原绿藻,并编著了《中国经济海藻志》(1962),《中国常见海藻》(1983,英文版),后者获得198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2、在海带栽培生物学研究方面,进行了海带夏苗培育、陶罐施肥,参与并完成了商品海带南移栽培实验,使海带在中国长江以南大面积海域栽培成功;并合作主编了《海带养殖学》(1962)。该项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3、在紫菜研究方面,“紫菜生活史的研究”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提出了紫菜壳斑藻阶段的大量培养方法。
4、提出了马尾藻褐胶的提取方法,成功地试验了在工业上的应用方法。
5、通过海藻比较光合作用研究成果,提出了光合生物的进化途径。
6、“八五”期间领导开展了海藻的生物技术研究,特别是海藻基因工程研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海藻基因工程试验室。
1989年被评为首届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1991年11月,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5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八届太平洋科学大会上被授予“烟井新喜志奖(Shinkishi Hatai Medal)”。1996年8月荣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1997年9月荣获香港“何梁何利科技基金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2001年4月荣获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86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