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会不会受到噪音的危害,它们又如何克服噪音呢?
可以先肯定一点,噪音对动物肯定是有危害的。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噪音对人体的危害,其实大多也是通过动物实验才知道的,人们发现,长时间、高音量的噪音,对动物一样可以造成许多负面影响——比如激素的不正常升高,心跳加速,高血压和肝脏的损害。这其实是一系列应激反应,也就是身体在面临外界刺激的时候所出现的反应,我们可以理解为,动物听到异常的声音,导致大脑认为这是一些威胁,于是调动血压上升,肾上腺分泌,肝糖原分解,目的是为了快速的逃离。如果噪音持续时间很长,这种“紧急反应”就一直不会恢复,自然会导致身体无法承受。
但是,其实噪音在自然界无处不在,夏天的蝉鸣,冬天的寒风呼啸,还有轰鸣的雷暴和地震,甚至潺潺的溪流,这些都是噪音。为什么动物能适应这些噪音呢?
图注:夏季的蝉鸣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噪音,它们的分贝和密集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城市里人为的噪音
这其实就是一个缓慢的适应过程,就像我们人类,当我们现在听到汽车的声音时,大脑就会很轻易地识别出这是车,没什么大惊小怪,也就没有必要调动全身去逃离这种声音的源头。同样的道理,自然界的噪音也早就被野生动物们适应,也就不会出现太过激烈的应激反应。
不过,自然界的噪音也的确会给动物们带来一些麻烦,比如长时间的流水声,就会掩盖在溪流里生活的蛙类的鸣叫,而这种鸣叫是它们求偶和交流的最主要方式。显然,蛙类必须让自己的叫声和溪流生产生差异,一些生活在瀑布或流速较快的河流中的蛙,已经演化出了通过超声波交流的技能,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我国黄山的凹耳蛙。
图注:这样的激流产生的噪音持续不断且很嘈杂,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必须想办法减少这种噪音对通讯的影响
图注:蛙类的叫声是它们通讯的主要手段,它们也无法离开溪流生活,那么久必须通过改变声调,让自己的叫声和流水的噪音错开
一些经常在人类生活区域活动的动物,也已经部分的适应了人工噪音。比如斯德哥尔摩的大山雀,这座城市在二战之后快速工业化,噪音不断增加,这迫使大山雀放弃了传统的3音节鸣叫法,而更为更为悠长的2音节鸣叫法。
图注:大山雀是城市里常见的野生鸟类,一些大山雀已经部分适应了城市噪音,并通过改变鸣叫方法来减少人为噪音对自己的鸣叫声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91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