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唐朝的茶道有哪些礼仪和技巧?

在中国儒释道思想等传统文化影响下, 从唐朝开始,我国的茶道文化初步形成,大致人为三类:修行类,风雅类和茶艺类。

唐朝的茶道有哪些礼仪和技巧?

修行类茶道的特点是,饮茶环境清静,讲究独自饮茶品茗,益神思,得茶之神韵,以饮茶作为益思,参禅,修行的途径。随着饮茶数量的增加,饮茶的感受从生理到心理再到心灵,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修行类茶道以释皎然,赵州禅师为代表,以引退,出世思想为主。

风雅类茶道的特点:把饮茶的物质享受与饮茶活动中的文化艺术享受相结合,使饮茶活动成为具广泛观赏美,富含文化艺术气息的饮茶活动。风雅类茶道以入世的王公贵族如常伯雄,李季卿为代表,注重饮茶的物质文化享受。

茶艺类茶道的特点是探究一切影响茶汤品质的因素,使茶汤品质发挥极致,以此体现人文精神。茶艺类茶道流派以陆羽为代表,以茶艺映照人文素养,体现人对世界事物至理玄妙的理解与洞察把握能力。

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寓意着亲切家园的美好含义。

普洱市隶属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历史上称为“普洱府”。普洱茶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

普洱茶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2000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的传说,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唐朝时期, 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唐朝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樊绰出使云南,其所著的《蛮书》卷七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证明唐代已经生产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

宋朝皇帝遣使至景陇(景洪市)颁发虎头金印,命为一方之主,称为景陇金殿王国至尊佛主。

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普洱茶”一词始见于明代谢肇涮《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茶”即普洱茶,此时已有紧压茶加工工艺。元代设彻里军民总管府,后改为彻里军民宣慰司,实行土司制。

明朝年间,朝廷在勐泐地方设立了宣慰使司,统辖勐泐地方各勐(勐,勇猛;河谷平地;傣族地名,行政单位)

清朝普洱茶的极盛时期是在清朝,先有雍正皇帝的御用贡茶茶厂,后有乾隆皇帝御赐茶名。西双版纳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是普洱茶的源产地。

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普洱茶入贡清朝宫廷,贡茶历史约130年,古六大茶山在清朝时达极盛时期,《檀萃滇海虞衡志》记载:“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可知当时盛况,宫廷贵族与风雅人士饮用普洱茶蔚为风潮。

自称“十全老人” 的乾隆皇帝在89岁高龄去世、在位60年。乾隆皇帝养生有方,喜爱喝茶是其中原因之一,曾有老臣劝谏“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答曰“君不可一日无茶”。?

在《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国家标准文件中,明确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

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紧压茶。其质量特征为: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

选料:生态环境 品种 树龄 土壤 关照等(三大产区:临沧、西双版纳、普洱)

杀青:去除草青味,散发茶香;脱水变软,利于揉捻;保留保留活性物质促使发生变化,酶化反应

揉捻:揉捻特征是轻揉慢,作用是破碎细胞壁使茶汁外溢(破而不裂)附着茶叶表面,改变茶叶形状,发生反应,形成独特口味?

干燥:干燥的作用是控制水分在7%左右,利于长期保存与运输,协助揉捻定形

存放:发酵的作用,可以降低咖啡碱,越陈越香

普洱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快速后发酵或缓慢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质量特征为:外形色泽红褐,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

有证据表明熟普是1973年之后迎合市场所研制。

唐朝文成公主嫁往吐蕃(今青藏高原),带去了大量茶叶作为陪嫁品。那里的人们以肉食为主,茶能提神、去腻、助消化,且营养丰富,逐渐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饮料,饮茶遂在西藏蔚然成风。

工作累了,喝茶消疲劳;

生病了,喝茶解毒;

出门远行时,带点茶叶;

招待客人时,客来敬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04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