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中成药的药名都有哪些含义

中成药的药名都有哪些含义

中成药的药名都有哪些含义

 面对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中成药,你是否注意过他们的名字?其实很多中成药的名字都能传达很重要的信息,这些你是否知道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成药的药名都有哪些含义的知识,欢迎阅读。

 1. 第1类是以中成药的功效作用来命名。例如:

 感冒清热颗粒:用于治疗感冒的',能够退烧的中成药;

 眩晕宁片:用于治疗眩晕的中成药;

 便通胶囊:用于治疗大便不通,治疗便秘的中成药;

 稳心颗粒: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具有稳定心脏异常波动作用的中成药;

 口炎清颗粒:能够治疗口腔炎症的中成药;

 对于此类中成药,只要通过名称,就可以大概了解这个中成药的基本功效,对于选药和用药有帮助。例如,便秘患者应该不会使用稳心颗粒治疗便秘,而感冒患者也应该不会选用眩晕宁片治疗感冒。但是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此感冒非彼感冒,此眩晕非彼眩晕,这些中成药均有自己的适应证型,要对证用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 第2类是以中成药里的主要成分来命名。例如: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等6味中药组成。

 香连片:由木香和黄连组成。

 银杏叶片:主要成分是银杏叶提取物。

 柴银口服液:由柴胡、金银花等中药组成。

 牛黄蛇胆川贝液:主要成分是牛黄、蛇胆和川贝等。

 对于此类中成药,如果是不熟悉中药功效的老百姓,就不知道其基本作用是什么。对于中医药工作者而言,如果不知道全部中药组分,也难以准确把握其功效特征。但是,这种命名方式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用药,因为如果同时开了六味地黄丸和杞菊地黄丸的话,患者是会有疑惑的。

 3. 第3类命名方式实际上是对前两种命名方式的结合。

 也就是说,在中成药的名字里既有功效作用,也有主要成分,是两者结合而来的。例如:

 人参健脾丸:主要成分是人参,基本功效是健脾益气;

 牛黄上清丸:主要成分是牛黄,基本功效是清上焦火;

 复方苁蓉益智胶囊:主要成分是肉苁蓉,基本功效是补肝肾益智;

 贞芪扶正颗粒:主要成分是女贞子和黄芪,基本功效是补气扶正;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主要成分有麝香,基本功效是治疗痔疮。

 此类中成药命名方式实际上是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综合了前2类命名方式的优势,既能表达这个药的基本功效,又能体现最重要的主要成分,一举两得。

 4. 第4类命名方式就是完全与前3类不同的独特命名法。

 也就是说,有些中成药的名称传达出来的信息,既不是功效,也不是成分,而是一些其他信息。例如:

 金天格胶囊:主要成分为人工虎骨粉,基本功效是健骨,与名字都没有关系,最后发现金天格似乎是人工虎骨粉英文名 artificial tiger-bone 的音译。

 仙灵骨葆胶囊:主要成分是*羊藿、续断、补骨脂、丹参、知母、地黄,?仙灵?可能是取自*羊藿的别名?仙灵脾?,?骨葆?应该是功效治疗骨质疏松的变体。总体看来,这个名字能给患者带来一种美好的治疗愿景。

 祖卡木颗粒:祖卡木颗粒由于是民族药(生产企业为新疆维吾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所以很可能与药物的维吾尔语有关。

 金水宝胶囊、百令胶囊:这两个药都是发酵冬虫夏草菌粉,从名称来看,也看不出这个成分。因为这个药是补益肺肾的,而在中医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故而得名金水宝。

 摩罗丹:初次听到摩罗丹,你一定不知道这个药有什么功效,由什么组成,实际上,摩罗是这个药的主要成分百合的别名,所以,这是用主要成分的别名当中成药名字的例子。

;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等内容

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记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时代”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的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而一种药,能治两种截然相反的病,这是一些中药奇特的地方。如:当归能治月经过多或过少,五味子有升降血糖的双重作用,三七、白药兼有止血和活血作用等等。

本草的含义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因古代劳动人民所使用的药物,绝大多数是植物,其中又以草本植物为多,故中国古代药物学著作,几乎都称“本草”。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出现于汉代。该书共载药物365种,是由若干医家陆续写成的。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把新发现的药物又整理出365种加进去,编撰成《本草经集注》。唐、宋时期,朝廷曾组织专人整理修订中药学书籍。唐代苏敬等人编写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明代李时珍又著成《本草纲目》,该书52卷,共载药1892种,绘图1160幅,这一巨著对中国医药学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中国的药物学,是一代代的后人不断丰富补充前人著作的结果。

关于中药学,它本身也叫汉族药学,它起源于古代汉族,并由古代汉族学者发展出来的,其本身的基本理论体系也形成于古代汉族,它属于汉族文化体系。

在中国民族医学中,除了有中(汉)药学之外,还有藏族药学、苗族药学、傣族药学、蒙古族药学、维吾尔族药学、朝鲜族药学等。

中药理念在许多普通人、乃至专业人士中,仍对此存在模糊的认识。“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中药”的概念与内涵,与之决不相同。尽管中药材大都取自“自然界”,有些也可以直接药用,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称之为“中药”的,也不是可以笼统而言的,首先,是指经过炮制的各类饮片。炮制的作用,除了清除杂质,便于制剂和服用外,更重要的是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加强疗效。以地黄为例,生地黄清热凉血,经用酒蒸晒成熟地黄之后,就具有温性而滋肾补血的功效。

炮制总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等。水制有洗、漂、泡、渍、水飞等;火制有煅、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淬等。而每一种方法中又细含若干种具体方法,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而这些炮制方法,现在已成为国宝级的机密。其次,中药是指按照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特性与法则配比而成的方剂药物,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杂合物,然后根据需要,或汤、或丸、或散、或膏……由此可见,“中药”与“天然药物”,既不可混为一谈,又不可相互取代。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07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