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目标之高产
育种目标:在一定地区的自然、耕作栽培和经济条件下,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应具备的优良性状的指标。其意义在于制定育种目标是开展育种工作的重要步骤,是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育种目标随时间、空间是动态变化的,在特定时期内又是相对稳定的。合理确定育种目标需要多方面的知识。
高产:单位面积产量高。
高产品种培育途径:
1.产量因素的合理组合
谷类作物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粒重
棉花产量=单位面积株数*株铃数*铃重*衣分
大豆、油菜产量=单位面积株数*株荚数*荚粒数*粒重
产量因素分析
产量=abc(a:单位面积穗数,b穗粒数,c粒重)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提高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因素,或三个因素同时提高,均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水平。
高产的关键:产量因素的合理组成,得到产量的最大乘积。
实现高产目标的途径
以增加穗数为主,选育多穗型品种:选育分蘖力强、分蘖成穗率高、单位面积穗数多的品种。
以增加穗粒数和粒重为主,选育大穗型品种:选育穗数较少、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的品种。
使单位面积穗数、粒数和粒重相互协调,选育中间型品种。
应用:在稳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
多穗型品种:以增加穗数为主。选育分蘖力强、分蘖成穗率高、单位面积穗数多的品种。(50万株/亩以上)
应用:北方冬麦区,气候寒冷、干旱,病虫害较轻,以多穗型为主。
大穗型品种:以增加穗粒数和粒重为主。选育穗数较少、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的品种。(30万株/亩左右)
应用:南方冬麦区,气候温暖、多雨,病害重,以大穗型为主。
中间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粒数和粒重相互协调。(40万株/亩)
应用:在稳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
2.构建合理的株型
株型:通俗说就是植株的长相,包括株高、叶形、叶姿、叶色、叶片的分布、分蘖和主茎的关系和穗的长相等。
禾谷类作物:矮杆或半矮杆,株型紧凑,叶片挺直窄短、叶色较深。
目的:改良作物的受光态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产量。株型育种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矮化育种,其意义在于:扩大群体数量,有效利用水肥,增强抗倒伏能力,提高收获指数。收获指数又名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与生物学产量之比。
超级杂交水稻是农业部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的成果,该计划于1996提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持培育计划。
超级稻是随着我国水稻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的深入,在矮化基础上寻求产量的突破并构建理想的株型,而培育出来的单产大幅 提高、品质优良、抗性较强的新型水稻品种。
3.高光效育种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净光合产物*收获指数=(光合强度*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光呼吸消耗)*收获指数
高光效品种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征
形态特征:叶片上冲、色深、着生合理、相互遮光少、绿叶时间长等。
生理特征:光合强度高、光补偿点低,二氧化碳补偿点低,光呼吸少,光合产物转运率高,对光不敏感等。
高光效育种发展趋势
光能利用率很低(1%-2%或以下),提高潜力很大。据估算:
小麦、水稻:2.4-2.6%,亩产1000kg;
玉米:5%,亩产1600-1800kg。
展望:进一步的品种改良应以提高光能利用率为主攻方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07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