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2022

6月1日,“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对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排名,新一线城市为: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青岛。

2022

一线城市没有变,依旧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上海以141.80的高分位居榜首,北京以137.69的高分紧随其后。广州和深圳分别以108.16和103.47分排名第三和第四。

那么,面对这15个城市,我非常看好青岛和苏州两个城市,同时这些城市也是我梦想中最想去生活和学习的地方。

第一个看好的城市:青岛

为什么选择青岛?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特质——城市吸引力。

气候:2019年的12月末,曾经去过青岛,零下五度的温度,穿着不带棉的休闲鞋就能过冬。这是让我这个东北人最最热爱的一点,没有过冷的过硬的强风,在那呆了将近一星期几乎没有大雪的情况。

人文:说青岛富有美感,第一要说的便是它的人文。只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才会让这座城市更稳固的生长。在时间的洪流中,曾寓居于此的文人墨客可谓之多,沈从文、巴金、闻一多、老舍……无不对青岛赞誉有加,除了性情相投之外,这无疑是一座适合旅居的城市。

人才吸引力:近日,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报告,公布了中国人才吸引力100强城市榜单,青岛在该榜单上位列全国第13名,与去年位次持平,在山东省内排名保持首位。

青岛人才吸引力指数45.7,仅比排名第12位的无锡低0.1,比排名第14的佛山、第15的济南高0.1,竞争激烈可见一斑。

从这个指数可以清晰的判断,人才来到青岛的意愿更强烈了,而且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经济:作为普通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就业。那么和城市最相关的就是经济。

在青岛制造业版图中,智能家电产业集群迅速崛起,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青岛家电产业正向着“2035年产业链产值规模突破5000亿元,带动集群生态规模突破万亿元”的目标迈进。

与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一起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还有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青岛是中国高速动车的“始发地”,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的飞速提升。根据有关规划,到2035年,争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产值规模达到2500亿元,带动轨道交通全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00亿元。

此外,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五个被列入目录的产业集群也是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它们将代表青岛制造参与全球竞争。

同时,芯恩、富士康高端封测、京东方物联网显示端口器件以及一汽—大众、北京汽车制造厂、华人运通高合汽车……一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引领型大项目落地建设,汽车、家电、轨道交通、机械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一大批制造业企业加快成长壮大。2021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017户,较2017年增加448户,为近五年来首次突破4000户大关。

这无非为青岛铸造了夯实的制造业基础。而对于我们这些百姓而言,城市的产业多元对于我们能找到工作更加有利。所以,在这方面我十分看好青岛。

所以,青岛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有活力,不张扬但是却有自己的主张和思维,在跻身于其他强劲的城市竞争中能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彰显了青岛这座城市将来的潜力无限。

第二个看好的城市:苏州

提起苏州,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风景名胜的“水景”,或者说江南具特色的国家园林,风景优美。的旅游城市。这个城市的潜力超出你的想象。

文化内涵:苏州是水城。苏州人是“水乡之子”。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小桥水巷多。

同时苏州有着非常众多的旅游景点景区,作为南方小城,在建筑方面也是非常别具一格,比如苏州园林。这也是吸引众多游客来到苏州旅游的一个重要的地方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都非常的高,正是这样的地位,苏州园林已经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可。

关于苏州这个地方,吃是避免不了的,并且苏州小吃都很精致,比如说苏帮菜的“松鼠鱼”,这是苏州的一道地方菜,来苏州游玩的游客一定要品尝一下。在苏州游客们不仅仅可以享受美丽的风景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可以享受精致的苏州菜,苏州也算是一个美食和文化共存的城市了。

交通:交通便利也成为苏州发展经济的优势。苏州交通设施比较完善,往返苏州和上海交通工具众多,人们可以在上海上班,在苏州居住,这也带动了苏州的发展。

人才吸引力:苏州有普通高等学校26所;在校学生175.84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7.51万人。

苏州内部高等学府数量众多,首当其冲的就是苏州大学。更何况苏州内部蕴藏着许多发展商机和发展机会,许多苏州大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获得上升空间和工作机会,进而确保苏州拥有大量的优质人才。

除此之外,苏州出现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和工厂,这让年轻人在苏州找工作的成功概率大大增加。

经济:苏州其实是全球第一的工业城市,也是著名的“芯片之都”。

提起芯片,我们可能会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再往后也是广东,相信在很多非苏州人的心里,某个连机场都没有城市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呢?

苏州却拥有和舰芯片制造等极有大公司实力的城市,这家公司主要是为科技产品提供芯片。同时它还有新加坡等地有一个工业园区,比较与大城市也有很多优势,给了发展的机会。

说完芯片,再说说的工业实力,在这方面,苏州拥有世界第一的水平。

它的工业总产了中国一流的大城市,甚至加入了华为、腾讯等大厂,许多有眼光的企业家都超过看中苏州的发展潜力,在这里争抢投资建厂。

相比苏州看起来的众多城市,但苏州却拥有不可多得的优势,苏州的纳米技术是世界上拥有一流一流华的城市,尘埃莫及等。

有温度的城市

在疫情肆虐的这一段时间里,苏州的管理恰如其分,效率很高。苏州在苏州工业园区进行的防护和隔离,更是给普通群众安全感,更多的是给普通群众安全感,更多的是给普通群众安全感吃了一颗定心丸。

外地人也纷纷表示:“苏州的隔离餐非常丰富,简直跟过年吃的有什么区别,怕因为隔离发了。”

可见,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

这次新一线城市的推新,虽然青岛和苏州的名次都有所下滑,但我觉得这和疫情分不开的,但是这绝对不影响我对这两座城市发展的态度。

所以,我希望青岛和苏州能够发展的更加辉煌,未来可期。

搜词条

人物经历成长经历研究方向主要成就主要成果TA说

彭少兵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彭少兵,男,1962年6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研究中心(Crop Physiology and Production Center, CPPC)主任,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

本名

彭少兵

出生地

湖北省洪湖县

出生日期

1962年6月

主要成就

获得多项国家奖项

毕业学校

华中农业大学

人物经历成长经历研究方向主要成就主要成果TA说

人物经历

彭少兵,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作物高产生理与栽培管理、作物营养生理与养分管理、水稻光合作用与水分生理、全球气候变化与逆境生理。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洪湖市,1979-1983年在华中农业大学本科学习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8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获作物生理学博士学位,1990-1991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进入国际水稻研究所,成为当时国际水稻所最年轻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位在国际水稻所工作的中国籍科学家。是美国农学会资深会员、美国作物学会资深会员。科研成果卓著,其中2004年在美国PNAS发表的论文“Rice yields decline with higher night temperature from global warming”被美国“Discover”杂志选入“2004年全世界100篇优秀重要科学论文”。

成长经历

彭少兵出生于湖北省洪湖县。1983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原华中农学院)农学系,大学时,彭少兵是班长,在同学们的眼里,他非常刻苦勤奋。大学毕业后,他赴美留学,获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农学硕士学位、德州理工大学作物与土壤科学系作物生理专业博士学位。1991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做完博士后研究,他便竞聘进入国际水稻研究所工作,成为其招聘的第一位拿中国护照的研究员。

2005年,彭少兵获得了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颁发的最佳论文奖。彭少兵通过“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环境和人类影响”的研究发现,水稻生长期间,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水稻产量就下降10%。这项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后,引起国际农学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美国《科学》杂志、CNN、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新华社等媒体都作了报道。

这一重大发现是彭少兵连续12年来对20多季水稻田间试验艰辛研究的结果。1999~2001年,试验田连续3年减产,在水稻所工作近10年来,彭少兵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刚开始,彭少兵以为是助手们放松了大田管理。仔细查询之后,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他又看了近些年的气象资料,也没发现问题。有一天,他突然想到夜间的温度变化情况。结果发现,过去几年,夜间的平均最低温度上升了1~2°C。相关分析显示,晚间的温度变化比光照强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还要大。他又查阅了1979~2003年水稻所的气象资料,发现24年来晚间温度的升高速度是白天温度上升速度的3倍。

彭少兵介绍说,关于大气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在国际上争议颇多。大部分关于全球变暖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昼夜平均气温变化的研究,这篇论文利用连续1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首次定量分析了夜间温度升高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在美国《探索》(Discover)杂志评选的“2004年全世界100篇重要科学论文”中,这篇文章位列第68位。彭少兵说,文章出来以后的影响力,他们始料未及。他们正在进一步研究夜间温度影响水稻产量的内在机理以及可能的遗传改良途径,为通过育种的手段解决夜间温度升高使水稻减产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其实,早在此项研究成果发布前,彭少兵在作物生理及育种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1996年获得了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授予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此外,2004年被美国农学会选为 “杰出会员”,2005年被美国作物学会选为“杰出会员”,这是该学会向会员授予的最高荣誉。2005年,他被华中农业大学聘为讲座教授。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26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