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产茶区分布
根据浙江省农村统计年鉴(2004年)资料显示,2003年,浙江省全省茶叶面积142 815hm2,茶叶总产量132 676t,重点产茶区主要分布在24个县(市),即嵊州市、淳安县、诸暨市、安吉县、绍兴县、开化县、新昌县、杭州市区、余姚市、临安市、建德市、遂昌县、武义县、宁波市区、桐庐县、金华市区、上虞市、东阳市、浦江县、富阳市、衢州市区、龙游县、奉化市、临海市,其所占比例分别为全省的68.12%和78.68%。通过对比2002年、2003年浙江省24个主要产茶县(市)的茶叶面积和产量与《浙江省土地资源》中有关茶园面积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虽然两者的统计方法不尽相同,加之市场经济发展引起的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各产茶县(市)的茶业发展进程也有波动,但多年来名列全省前12名的产茶县、市未变;与这一集中地域毗邻的20余个县(市)也基本不变。由此表明:浙江茶叶的主产区有相对稳定的区域,茶区分布一方面受到自然因素的强烈控制,另一方面它虽系人为种植,但又是长期以来受自然环境选择与淘汰的结果。
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全国茶叶区划研究协作组,曾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茶叶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相对一致性以及茶叶生产基本特征与进一步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研究浙江省茶叶区划,共划分了浙西、金衢、浙东、浙南4个茶区(图3-1)。各茶区的主要特点见表3-1。
图3-1 浙江省茶叶区划示意图
表3-1 浙江省茶叶生产分区及主要特征一览表
续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浙江茶叶主产区的气候、地形、土壤以及水文等生态因素都有明显的不同,反映出不同茶叶产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鲜明特征和较大的稳定性,虽然该区划已制定20余年,至今仍与现实状况基本相符,没有很大变化。
但值得指出的是,该区划成果在阐明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形成要素上,还缺乏地质学的分析,所以在各区内还应进一步详细划分、制定合理规划,以扬长避短进行栽培。
在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时间悠久,可以追溯到神农氏时期了。做为我们中国人,神农尝百草的小故事,自小大家就家喻户晓了。而茶在《茶经》中记载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以表明茶在神农氏阶段就已经拥有。这当中也有许多传说故事。有传说是神农氏在野外熬水煮饭的情况下,挂起来了一阵风,锅中飘到了几块落叶,以后神农氏发觉水越来越偏黄,喝进去很醒神,还很止渴,以神农氏的工作经验判断这也是一种药。因此迄今如白茶都是有药用的用处。也有记载是在三国之前阶段。由于巴渝地域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是我国茶文化的摇蓝。
三国时期的神医华佗就在《食经》中记载“苦茶久食,益含意”也记载了茶的药用功效。古时候、各朝各代的茶文化,会按照不一样时期,不一样区域的文化习俗有一定的差别。依据冲调的方式 大体上可以分成唐代的碾煎法和明朝之后的瀹饮法。宋微宗在《大观茶论》点中,尽管并没有像陆羽那般详尽纪录泡茶的全过程,但她们的泡茶方式 是同为一脉的碾煎法。而宋微宗在原文的二十篇中以较大篇数纪录击拂饮茶的全过程,由此可见其对击拂饮茶的关注水平。在记叙注汤击拂的七个层级,细腻地剖析每一流程,给与茶友从这当中获得不一样层级的感觉感受,与此同时也获得细致而完美的文化审美观。
流传茶始于神农氏,茶的最开始呈现方法并并不是喝反而是药用功效,伴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从药用功效转变成服用使用价值,又发展趋势为喝, 唐代主要是团饼茶,以泡茶法为主导,宋代龙凰团茶,以饮茶发为主导,明朝清代散茶以撮煮茶为主导。我国西部地区是古茶树的出产地。在汉朝中后期,茶已被作为饮品。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喝茶风俗习惯已散播到中国绝大多数地域。唐朝茶交易的强盛,巨大的推动了茶生产制造的发展趋势。中唐之后茶变成 “举国上下之饮”,陆羽《茶经》的面世意味着中华民族茶文化的产生。到了宋元时期,茶的制造和进出口贸易前所未有发展趋势,茶楼业的强盛。
茶器也得到长久的发展趋势。茶诗,茶曲谱,茶事小说集等在文化上做到了较高的水准。明朝是我国茶叶发展趋势和转变的关键阶段,也是茶文化发展趋势的又一全盛时期。清朝中华民族茶文化迈向坎坷与衰微。新中国的成立后,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在我国的茶叶种植不断更快的发展趋势,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茶文化获得了发扬和发展趋势。自汉唐时期逐渐,中华民族茶文化逐渐对外开放散播,并同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衍化世界各国的茶文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27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