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子古镇是哪景点
街子古镇位于成都市崇州市惠丰路,它的特点在于街道的尽头(下场口)是一座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的字库塔。字库是收存和焚烧字纸的专用设施,街子的字库建于清咸丰年间,外壁浮雕刻绘《白蛇传》等戏文片断和山水花卉,是川西地区仅存的精美字库。里面比较热闹,吃的东西也很多,人气旺盛。建筑还是很有点古镇的感觉,特别是晚上,古镇的夜景很美,在古镇的街道上走走,特别凉爽;人也不多,十分惬意,逛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街子古镇位于崇州城凤栖山下,距离成都约82公里。古镇有上千年的历史,既有山灵水秀,又有古色古香的街道民居和晋代古寺——光严禅院,保存了浓郁的清代西南小镇的韵味。
古镇现存以江城街为中心的六条街,街两边多为清代中晚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民居布局,单檐青瓦,前店后院,建筑古朴而精巧。街道两侧开着各色店铺,售卖古镇特色美食汤麻饼等,不妨买一个拿着边吃边走。
街道的尽头(下场口)是一座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的字库塔。字库是收存和焚烧字纸的专用设施,街子的字库建于清咸丰年间,外壁浮雕刻绘《白蛇传》等戏文片断和山水花卉,是川西地区仅存的精美字库。
镇旁的凤栖山林木茂密遮天蔽日,山中藏着以光严禅院为中心的32座寺庙等古迹。光严禅院始建于晋代,寺内藏有明代朝廷赠送的《洪武南藏》,是佛门经典上保留下来的唯一印本。
街子古镇适合什么时候去玩呢?
街子古镇最佳旅游时间
四季皆宜,春秋更佳。
去街子古镇,时间充足还可以去周边逛逛。
周边景点:山居水月温泉会馆、问花村、凤栖山。
山居水月温泉会馆
山居水月温泉会馆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街子古镇三街路,拥有温泉、火龙浴、室外亲子乐园、室内亲子电玩乐园、茶坊、书房、儿童房等,一共有10个泡池,有艾草、中药、藏药三个温泉功能池温度从35°度到43°,及玛瑙宝石房、黄土房两间火龙浴房间。
问花村
问花村位于八百里青城山下的都江堰市大观镇,占地3000余亩,拥有五个大型花木观赏园区,除了应季的梅花园,还有占地1000余亩的海棠园和占地200多亩的紫薇园。巍巍青城,重峦叠嶂,芳容窈窕,海棠红梅。问花村是以“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以及“娇羞花解语,温柔玉生香”等上百首内含“问花、解语”的古诗词为依托打造的川西特色田园风情生态产业园。
凤栖山
凤栖山,原名凤岐山,位于四川崇州中低山区天子山西面,因为山石的形状酷似凤头而得名。与九龙沟景区毗邻,山幽林秀,百鸟啾啾,如和凤鸣,在历史上曾属青城山一百零八景之一,自古有“藏龙栖凤”之称,是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齐备的风景区。景区内,始建于隋、重建于唐的古寺在中国佛教丛林有着特殊地位,被誉为“西川第一天”。凤栖山自然保护区西部,面积较大,景点零散。凤栖山山半腰有土家族起义军首领向王修建的院落,人称向家大院,今仅存遗址。山对面另起一峰,挺拔险峻,可望数十里,传说向王曾在上面设立哨所,以观敌情,故名号子山,也称号子峪。区内其它景点主要有屈子行吟、天子井、卓别林岩、孤妹独伞等。
清初画家石涛简介
杨柳青古镇,是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
她将小说里离奇的“穿越”情节,稀松平常的照进现实,在这里,人们一面享受着当今的知识红利,一面感受古老文明里的民间习俗,而她不需要太多言语,一条河流、一幅年画、一座古宅、一碗茶汤,都足以带你穿回那个时代。
细说,杨柳青与水的不解之缘
早在宋代景德至元丰年间(1004-1085),黄河决口北流,在镇北形成“三角淀”(东淀),境内河道湖泊于此汇流东下,得名“流口”。宋将杨延昭沿界河建立“河泺防线”,遍栽莳柳,因杨柳密布,又名“柳口”。到元末明初才更名为杨柳青。时至今日,已有上千年的 历史 沿革。
600年前(明代),大运河(南运河)流经杨柳青,这里成了连接南北东西的首要漕运枢纽码头和物资、人文交流集散地,镇中店铺鳞次栉比,商贾如云,镇外帆樯林立,景色秀美。杨柳青被赋予了“北国江南”“沽上扬州”称号。
一幅年画,带你pick百年风土民情
杨柳青年画里,不仅渗透着悠久的 历史 ,还传承着远古的技艺。它继承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传统,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了一幅幅做工精美,色彩艳丽,形象生动,饱含民间乡土气息的绝美画作。
年画的取材广泛,多达4000余种。以表现寻常百姓的民间生活为主,有耳熟能详的门神秦琼和尉迟恭,也有连年有余、富贵有余的萌娃形象,以及神话故事、 历史 典故、山水花卉等。
其中,最讨喜的要属萌娃了。一提到杨柳青年画,很多人第一想到就是胖娃娃的形象,就连天津全运会的吉祥物“津娃”也取材于这些娃娃形象。
小时候,姥姥家的墙上总少不了一幅胖娃娃的年画,这大概是很多人对杨柳青年画的初印象。这些萌娃个个体态丰腴、活泼可爱,他们或手持莲花;或怀抱鲤鱼,都象征着吉祥和美好。有意思的是娃娃头上的发髻,一边是男孩,一边是女孩,将娃娃的性别表现的很模糊,也从侧面表达了儿女双全的愿望。
一座古宅,唱出百态人生
石家大院坐落在小镇最中心的位置,是清末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住宅。与其说它是一座建筑,倒不如说是一位长者,这位长者生于1875年,经过近50年的精心“修炼”,才获得了“华北第一宅”的美称。
走进大院,你会发现这是位心胸开阔的老者,它有18个院落,是典型的四合连套、院中有院的民宅建筑,整个院落中最出彩的要属中间这条60米长的大甬路了。甬道采用大方砖铺地,贯穿了三座门楼,由南至北逐渐升高,寓意“步步高升”,门前台阶为三级,暗喻“连升三级”。
这条甬路可以通往石府的中心——戏楼,它是北方最大的民宅戏楼,就像老者的心脏一样,被最精心的守护,也是这里最古老的存在。
戏楼像是一座被时光搁置的老屋,超越了时空,它将一幅完整而辉煌的画面定格于此。生旦净末丑,往日的一场场戏剧,被封存在戏楼的每个角落。
午后,阳光透过精雕的花灵格扇洒进宽敞华丽的戏楼,犹如遗落的璞玉,为戏楼又增添了一丝华贵。曾经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余舒岩、孙菊仙、谭鑫培、龚云甫都在此唱过堂会。整个戏楼冬暖夏凉,冬日虽寒风凛冽,楼内却温暖如春。科学与智慧的设计,使得楼内拢音效果极佳,诺大的戏楼不需要扩音器,不仅在屋内角落听得清楚,在院内也听得明白无误,没有回音。这样的智慧堪称“民间一绝”。
如今,戏楼里演绎的不仅是石家的兴衰过程,也是杨柳青的从迷茫到繁荣的景象。对于当年富甲一方的石府,这座戏楼也算是它留给后人一段浮华的回忆。
一碗茶汤,是小吃更是技艺。
“大铜壶里积煤柴,白水清汤滚滚开。一碗冲来能果腹,香甜最好饱婴孩。”这首诗说的就是茶汤。茶汤作为杨柳青的特色小吃,已有百年的传承 历史 。如今已被列入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受欢迎的要属王记茶汤了。
王记茶汤以清香、顺滑的口感文明,原因就在于其选材和制作的讲究。主料精选颗粒饱满的红高粱米,经过浸水闷制,石碾去皮,最终选用最精华的高粱仁,再经过十余次的碾压和细箩筛选,变成极细的高粱粉子。配料使用的葡萄干、瓜仁等果脯以及红、白砂糖也都是要优中选优,再撒上秘制芝麻盐儿,沏制成的茶汤才会香味浓郁,口感爽滑不黏腻。
王记茶汤之所以传承至今,吸引成百上千的食客,靠的是祖传的大铜壶和沏茶汤的绝活。冲茶汤使用的龙嘴铜壶,最古老的有130多年的 历史 ,而每天陪王师傅“出摊”的也有80岁“高龄”。铜壶个头较大,仅壶身就有30多斤,一次放煤40斤,水100多斤,加起来近200斤的重量。力气和力道哪个把握不好,都很难驾驭它,更别说玩出一些动作花活来了。
然而这些对王师傅来说都不在话下,左手执碗,碗中盛着调成糊状的半成品,右手扶壶柄,双脚撇开站稳,碗口与壶口距离恰好保持在一二尺的地方。右手一抬,开水顺着壶嘴流出一道水柱,可以自由变换碗的距离,不让开水外溢。此时碗中的茶汤会逐渐变成浅红色,散发出淡淡的香味,然后和上青红丝、黑芝麻等配料,乍一看真像一道色泽斑斓的诱人菜肴。这样一系列的动作,在短短的一分钟内完成,更是让人叫绝。再详细的口述都不及真实的看上一眼来的爽快。
如今,工业化的生活把一切都变的简单快捷,像王师傅这样坚守制作工艺的手艺人已越来越少。相比之下,这一碗从旧时光“走”出茶汤,更耐人寻味……
如果你过惯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
想讨一日清闲,
不如来天津杨柳青开启一段穿越之旅,
从一条运河、一幅年画、
一座古宅、一碗茶汤,
开始自己的“穿越”。
清朝人物 人物生平
石涛是明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朱亨嘉的长子。清初,其父朱亨嘉企图称监国失败被唐王处死,若极由桂林逃到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
石涛一生浪迹天涯,云游四方,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及黄山住了10年左右,结交画家,后来到了江宁(南京)。晚年弃僧还俗,成为职业画家。清圣祖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两次南巡时,他在南京、扬州两次接驾,献诗画,自称“臣僧”。后又北上京师,结交达官贵人,为他们作画。但终不得仕进,返回南京。最后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并总结与整理他多年来绘画实践的经验与理论,使他晚年的作品更加成熟和丰富多采。石涛著有《画语录》十八章。
石涛擅长山水,常体察自然景物,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所画的山水、兰竹、花果、人物,讲求新格,构图善于变化,笔墨笔墨恣肆,意境苍莽新奇,一反当时仿古之风。
艺术年表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 1岁
石涛,原姓朱,名若极,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广西全州人。
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 4岁
明靖江王朱亨嘉称“监国”于桂林,不久因同室操戈被杀。石涛由宦官(即后来的喝涛)带至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 清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 10岁
粤西战事频仍,石涛最迟不晚于此时离开全州,辗转到武昌。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 14岁
《双钩兰竹》题跋:“十四写兰五十六,至今与尔争鱼目。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从前多食肉。”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 16岁
写于武昌之《山水花卉图》册(广东省博物馆藏)为目前所知最早纪年作品。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 20岁
是时左右在湖湘、武昌一带“居久之”。 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 23岁
(历史lishixinzhi.com)(历史lishixinzhi.com)是年前后,由武昌东下,抵庐山,到开先寺。作《山水人物图》卷。 清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 24岁
由庐山东下江浙。漫游杭嘉湖地区后转赴松江,原济。 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25岁
至宣城先后驻锡于敬亭山麓之广教寺、金露庵和闲云庵。 清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26岁
在宣城,写《十六罗汉应真图》卷。作《山水册》第八开。 清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 27岁
曾至歙县作画,在《山水人物图》卷第二段“披裘翁”上题云:“戊申,新安太平寺。” 清康熙八年(1669年)已酉 28岁
春日,作《山水册》第九开,题:“酉春得此,图之记乐。”夏日在歙县 *** 书院作《金竺朝霞图》。作《山水册》第七开。 清康熙九年(1670年)庚未 29岁
在宣城,曾携侣游黄山。 清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30岁
在宣城。秋天作《山水图》。款云:“时辛亥之秋,敬亭下,石涛济山僧。”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32岁
深秋,在宣城之闲云庵跋画,云:“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33岁
夏天,在宣城南湖,作《山水人物图》卷之“湘中老人”。冬至,游昭亭双塔寺,写《观音图》轴。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34岁
在宣城。曾到松江探视旅庵。作《松阁临泉图》,款云:
>
“时乙卯秋日,粤西济山僧石涛。”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35岁
《山水图》轴题云:“丙辰客赏疗之大安寺。”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36岁
夏日。在广教寺。《诗画合璧图》卷题:“丁巳夏日。”深秋,游苏州虎丘,作《山水图》册之第四开。此年曾游泾县水西,作《山水人物图》卷之“铁脚道人”。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37岁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157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