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跟农业有关的名称
一、古代对菜农的称呼:
狭义上的菜农,指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
广义上的菜农,指从事蔬菜种植、包装、收购、销售及相关工作的人员
二、农夫在古诗里还有什么称呼
青铜器里有:臣、人、民、众
先秦文献有:野人、农夫
秦汉有:民、百姓、夫、僮、仆、庸
魏晋有:田客、部曲
隋唐有:户、客
宋元有:庄客、农户、佃
明清有:佃户、农民、雇工人、长工、长年
反正都是农业劳动者。
其变化源于田制以及农民地位的变化。
三、农民的尊称
古代一直是重农而轻商,旧时有一个常用的重要雅称为“贵本”,即重视根本的、重要的东西,亦特指重视农业。《荀子·礼论》:“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谓之大隆。”意为重视根本是讲形式,重视实用是正名分,二者的统一才是美好与兴盛。
四、历朝历代对农民称呼的演变
青铜器里有:臣、人、民、众
先秦文献有:野人、农夫
秦汉有:民、百姓、夫、僮、仆、庸
魏晋有:田客、部曲
隋唐有:户、客
宋元有:庄客、农户、佃
明清有:佃户、农民、雇工人、长工、长年
反正都是农业劳动者。 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1.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2. 耜。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
3. 耒耜。耒为上部,耜为下部,把耒和耜两种农具连在一起,形似现在的铲,但作用是用来翻地的。比如双齿耒耜。
4. 铲。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现在还在使用。
5. 锛。开垦土地的农具,也用于砍伐树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铜锛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后来还用于木工,古代没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锛的区别在于:
7. 镰。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镰刀,也就是镰刀,现在还在用。
8. 耨。古代锄草的农具,形似锄。
9. 锸。就是锹,掘土的工具。“锸,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见它是一种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10. 杵,和臼一样,是捣谷用的工具。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也有说是由黄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
11. 镢。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
1
2. 锄。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中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有大锄、小锄之分,又有叉形和铲形之分。
1
3. 耙。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形较小。
1
4. 犁。耕地的农具。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
1
5. 镐。俗称“十字镐”,用于挖开土质较硬的地,现在还能在建筑工地上看到。
1
6. 铧。人力翻土农具的一种,农家安装在翻土用的犁上,用来破土的尖嘴状或者圆嘴状铁质铸造部件。如:铧犁(铧和犁的并称)。圆嘴犁用于旱地,尖嘴犁用于水田。
17. 锹。掘土器,用于开沟掘土、铲取什物,沿用至今。
18. 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原为农村手工脱粒农具,由竹柄及敲杆组成,工作时上下挥动竹柄,使敲杆绕轴转动,敲打麦穗使表皮脱落。后来转入军用。
19. 锨。掘土和铲东西的工具,似锹而较铲方阔,柄端无短拐。明·魏大中《浚濠工竣疏》:“锨镢以归监督。”
20. 耧。也叫耧犁,古代的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描写古代农业的词语
岁稔年丰 :稔:庄稼成熟。
指农业丰收。同“岁丰年稔”。
拽耙扶犁:从事农业活动,以种田为业。强本节用:本:我国古代以农为本。
加强农业生产,节约费用。精耕细作: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
耕耘树艺:耘:锄草,树:栽植;艺:播种。耕田、锄草、植树、播种。
泛指各种农业生产劳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
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不稼不穑 稼:播种;穑:收获谷物。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时和岁丰 :四时和顺,五谷丰收。
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
瑞雪兆丰年:瑞:吉利的。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
1.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汜胜之书》
西汉时期重要的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
《齐民要术》
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记述了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即今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和山东中北部的农业生产,盖述农、林、牧、渔、副等部门的生产技术知识。
《农桑辑要》
由元王朝司农司撰写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孟祺、畅师文、苗好谦等参加编写及修订补充,成书于至元十年 (1273年)。选辑古代至元初农书的有关内容,对13世纪以前的农耕技术经验加以系统总结研究。
《王祯农书》
由元代农学家、农业机械学家王祯所著。它兼论中国北方农业技术和中国南方农业技术,在前人著作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元朝统治中国97年,时间虽不算很长,但却在我国农学史上留下了三部比较出色的农学著作:一是元建国初年司农司编写的《农桑辑要》,此后有《王祯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三书中尤以《王祯农书》影响最大。
《农政全书》
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这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
《授时通考》
中国清代官修的综合性农书。清乾隆二年(1737),由总裁鄂尔泰、张廷玉奉旨率词臣40余人,收集、辑录前人有关农事的文献记载,历时5年,于乾隆七年(1742)编成。书名中的“授时”出自《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表示由朝廷“敬授民时”的意思。本书除辑录历代农书外,还征引了经、史、子、集中有关农事的记载达427种、插图512幅,其中有不少材料十分珍贵。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30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