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结婚的婚俗有哪些
中国地大人广;
56个民族结婚的婚俗都不一样,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下面只介绍一下普通农村结婚详细流程,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仅供参考。
1、送礼:按一般习俗,参加婚宴都要准备一份小小的贺礼,用红纸或专门印制的双喜字封包,里面放进适当的贺礼金,礼金数目根据客人的经济情况和与新郎、新娘关系的远近亲疏而定,但最好要取双数,含六为“禄”,八为“发”,百为“白头偕老”的意思。
2、入席:参加婚礼要按照主人或主持人的引导就座,如果没有人引导,可以和熟悉的亲友坐在一起,但应注意不要主动坐到“新人桌”或“父母桌”。席间取菜、吃食要讲究礼貌
3、敬酒:新郎、 新娘到各席敬酒致谢时,大家起立举杯,和新人先轻轻碰杯,再道“恭喜”。不要把新郎、新娘灌醉,不要东拉西扯,要把新人在每桌敬酒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以让他们圆满结束宴会,早入洞房。同时,自己在酒席中,也不要大喊大叫,要节制饮酒,以免醉后狂言失礼。
4、撒纸屑:结婚典礼上,人们欢笑着把五彩的纸屑撒向天空,撒向新郎、新娘,也撒向前来道贺的客人们。这种风俗起源于 意大利。中古时代,意大利凡参加婚礼的人,要向新人撒一把五彩缤纷而细小的糖果,祝福新人过着甜蜜的生活。到了19世纪,人们把撒糖果改为撒彩色纸屑。
5、食汤圆: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
6、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
7、拜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8、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头顶不能见阳光,另一方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注:准备竹匾,并在上面贴上喜字)
9、礼车:竹匾可置于礼车后盖。
10、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谢。(注:准备一把扎有两个小红包的扇子)
11、不说再见: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决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12、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掷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
13、燃炮:礼车离开女方家燃放鞭炮。
14、摸桔子:礼车至男方家,由一位拿着两个桔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桔子,然后赠红包答谢。
15、牵新娘:新娘下车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16、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
17、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18、进洞房: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不准有任何男人进入洞房。(进洞房要选订时辰)
19、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另外,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中国历史悠久,长期的文化积淀,传承下来的风俗不尽相同,肯定是要以各地传承为主啦!
一、媒说 这个程序是必须滴,不论你是青梅竹马,还剩两小无猜。一部令你是如胶似漆还是已经好到了肉里头,更不管你是生死与共还是难解难分。,睡过程序是必须要滴。倒不是父母有多大面子,也不是说要传承父母之命媒说之言的古训,实际上是父母为你站的第一道岗。也就是说当你的发展产生危机的时候,这是一张挡箭牌子。当然也有的父母自然会考虑所谓门当户对的因素,有的父母会对你选中的对象来过二次考察,把好进口关。还有的女方父母却是以有明媒正娶的思想。总之父母自有父母的一番苦心。 二 看亲 又没人像男方家介绍女方晶貌家庭情况后,双方见面即相亲经双方同意,三 定亲 双方商定聘金数和嫁奁厚薄等 再由男家遣人到女家小定 以戒指及四样礼物为聘,女方以鞋袜等回礼再由男方家送聘金`彩礼及糖金奶。双方设宴请客四瓜熟蒂落找算命人选择结婚日子,以就是算得上是最后一次向女方家做一定补尝。四 婚礼 按一般习俗,参加婚礼都要准备一份小小的贺礼。礼金数目根据客人的经济情况与新郎家关糸远近亲疏而定,但最好要取双数。含六为禄,八为发 百为 白头偕老的意思。
简单介绍一下鲁西南农村的婚俗,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点:
1.在山东鲁西南有的地方去女方接亲时,送嫁妆的车走后,新郎才可进新娘家,听当地的人说这叫东西先行,先有东西后有人,能过好日子,这只是当地的习俗,过好过不好还不是他们两口子的事。
2.新娘在发嫁前一般先换上新郎带来的新鞋,把旧的放在一边。
3.在女方家门口,新娘上了花车后,新娘的哥哥或者弟弟要提着暖水瓶倒水送行,走几步倒一次水让新娘喝点,一般送到村口或者走出村庄才停下,看着新娘的花车远去才转身回去。
4.接亲花车一般在中午十二点之前赶到新郎家中。过了十二点,听老年人说,过十二点的是二婚,所以大家都会把时间算好。当然,有特殊情况的除外,去年腊月二十六就是特殊的情况,我们这里路上积满了雪,车没法开快,为了安全起见,只能放慢速度,结果大部分都晚点了,十二点几乎没有赶到的。
5.花车到新郎家门口时,一般婆婆早早的在门口迎接,走到花车前打开车门,拿本书和红包给新娘,新娘在婆婆的搀扶下缓缓走出来。
6.拜堂仪式上,新娘要向婆婆公公敬茶水,婆改口叫爸爸妈妈,婆婆公公分别给新娘红包,具体多少,新郎家自愿。
先简单说这些吧,还有很多。
一.传统农村结婚习俗
1.相亲
这是男女双方进行婚姻交往的开端。过去,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束缚下,青年男女在未婚时期是不能随意交往的,加上当时门户之见,要联姻自然是件十分困难的事。而现在是通过媒人(古时候的说法,今称“介绍人”)介绍,女方去男方家看一下,(也有男方去女方家的,但是小见)基本上就可以定下来(说直了就是两个人见个面,两人感觉怎样,好就定下来了)。
2.定婚
婚礼中关键的仪礼,也是男女双方怕对方废婚所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领“结婚证”。过去订婚了就说人生的婚事成功的百分只九十,现在订婚的礼节是男方确定好日子(当然要请会日子的人看一下)通知介绍人和女方家说一下,另外男方家就开始准备定金钱及“包公”(现在就是一斤白糖和红枣)还有人情肉(人情肉和“包公”的多小就要介绍人去问女方家家长)还有男方家要请男方的亲戚和村上领导,订婚当天男方家要摆酒席招待。
3.送“日子 ”
首先由男家初定吉日,托媒人去女家协商确定结婚日期后,再请媒人去送“日子”,俗称“报日”,在用红纸折成的长方形信封上书写“预报喜期”四字,信封内写结婚的日期,并按女方提供的礼单,购置好需要的聘礼,(现在的聘礼是礼金钱还有喜糖)随同送去,聘礼忌放裤料,他们认为裤是不洁之物,把裤称“下衣”,放裤是辱其一族。女方家长办酒席招待媒人,含酬谢之意。
4.启媒
这是男女双方在结婚前求助于媒人的一种举动。新郎要带红包一个(现在乡下是400的样子)和肉三斤(旧时是肉三斤,红封一对,布料、袜子、手巾等物,)结婚前一天下午到媒人家,请媒人到男家吃晚饭,办一桌丰盛的酒席款待,媒人坐上首,男方长辈“陪媒”,表示对媒人的尊重和感谢。女方也要启媒,除上述礼物外,还要加放布鞋,酬谢他在联姻过程中跑破了鞋。
5.发嫁
(新娘在出嫁前要“开面”用芋麻把脸部的绒毛卷去,有的还要把眉毛揪去一部分,以区别已婚与未婚这是旧时的做法,现在不流行这了)。先天晚上,新娘的父母和直系亲属要给新娘“铺箱”。在新娘的衣箱四角及中央放垫箱钱,钱数要成双,衣箱放满布料后,上面放鞋子、袜子、手巾等物,到婆家后,新娘要请婆婆开箱清点,看新娘的“打发”,看后,将衣箱锁好,锁匙交新娘保管。同时将新媳妇准备在衣箱内的鞋子手巾等物带走。并放红包一个叫开箱包封。
6.迎娶
是新郎往女家迎接新娘的仪式,是婚礼的重要过程。当天男方用五担席杠,抬猪、羊、鹅、鱼、鸡送去女家,俗称五牲大杠,,没有的折成现金。这是较为体面的过礼,五牲大杠都要涂红,以示吉利。同时带上一席专供女家祭祀用的祭菜。到女家后,礼物要让女方家长过目后才撤去,这时女方家长备简易酒席招待抬杠者。抬杠者回来时,同时将新娘的嫁妆抬走。如人数不够,女家还要另请礼夫抬送,每人一个包封。挑脚盆马桶的礼夫的包封要“重”一点。
7.拜堂
新娘男家后,由伴娘扶新娘到新房坐一坐,叫“落房”。拜堂时有礼生喊礼读文,俗称“庙见礼”,新郎新娘向先祖叩头,向翁姑大人和高亲月老瞌头后,然后夫妻双双交拜。最后还要向亲朋戚友及其他长辈瞌头按辈份大小依次相见,俗称“见礼”。
拜堂
8.宴宾客
尊席是婚礼中不容忽视的工作,由于几千年的排辈观念的影响,特别是高亲十分注重自己坐席的位置。如弄的不好,有可能导致不欢而散,甚至亲戚不和,新房内摆一桌酒席是吃团圆饭。新郎新娘对面而坐,陪客系双方的好友,新郎新娘各执一只鸡腿,咬后又互相交换咬一口,表示互敬互爱。厅堂摆酒席分两行,进门右边为大,左边次之。上首分一三、二四四个座位,右一为女方高亲,右三为母长作陪;左二为月老(媒人)左四为族人作陪。
9.闹新房
闹新房花样较多,也很热闹,有的唱坐场戏,不化装,由乐队演奏,边打边唱,唱“刘海砍樵”,“七姐下凡”,“十月怀胎”等恋爱、成婚的古装戏,吃攀花糖。除此,还有将新郎父母喊到新房内,“背衣,戴斗笠,打鞋爻,吹火筒,抹黑涂红”,这些陋习,现在已开始绝迹了。
10.回门
结婚后的第一天是“回门”日,新郎要置办衣料、糖果、鱼、肉等类礼品,陪新娘回娘家。高亲也随同回家,新娘回门,娘家要办回门酒,新郎坐上首,是新郎在岳家一生中最受尊重的一次。
11.会亲
是男女双方亲属全面相识的一种有效形式,其意是开始走破,有利今后往来。由男女双方举办会亲酒。
12.满月茶
结婚满一个月后的第一天,女家准备地扫把一个,茶叶一斤,(扫把表示新娘勤劳爱卫生,茶叶一斤,表示青茶绿水象征新娘热情好客,)以及糖果鱼肉等礼品,派人送去男家,男家要回“篮子”,俗称“回礼”。
二.农村结婚风俗禁忌
1.新娘子离开家时姑姑,嫂子不能送
结婚当天,新娘子出门时,姑嫂均要回避,不能相送;因为“姑”跟“孤”同音,而“嫂”跟“扫”同音,都是不吉利的词汇。还有新娘子离开娘家时,哭得愈厉害愈好,取“哭发哭发,不哭不发”的意思。
2.喜冲喜
在迎娶途中,如遇到另一队迎娶车队,叫“喜冲喜”,会抵消彼此的福份,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交换花朵,以化解之。(但现今多以花车车队取代,如在路上遇到另一队车队,可互相相视祝贺代替放鞭炮。)
3.新娘衣服上不能有口袋
新娘出门进门的讲究,新娘衣服上非常忌讳有口袋,因为会带走娘家的财运。婚礼的当天,新娘千万不能穿旧鞋,所有的鞋子必须是新的。而且要注意的是,新娘会因婚纱过长走路不稳,注意千万不要踩到新郎,新娘子不宜踏到新郎的鞋,因有羞夫之意。
4.孕妇不参加婚礼
对于孕妇不参加婚礼的禁忌说法就很多了。有的说法是,古时候的人们封建迷信,认为新娘新郎身上会有喜神降临,而孕妇的身上会有胎神降临,人们认为这两位神不能相遇,相遇了就会相冲,对双方的人都不好。也有的说法是说婚礼上很乱,怕孕妇遇到什么突发事件,因此为了孕妇的安全还是不去为好。
5.热丧之人应避开婚礼
热丧之人,指的是直系亲属去世不久的人。主要是两个原因:01.热丧之人参加婚礼,是对逝者的不敬。02.热丧之人身带重孝,恐将不吉气场带到婚礼现场,不仅对自己不利,也对新人不好。
6.蜜月不串门
新娘蜜月里忌到亲友家串门,因为蜜月里的新娘去别人家串门,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这种不祥一直持续到一月之后方能消除。
地区不同 婚俗自然也不同,但无论如何都是冲着吉利喜庆去的,我的坐标是山东,说一说我们这的一些婚俗吧。
1. 择正日
在山东结婚当天的好日子被叫做“正日子”,正日子一般都是由新郎家选择,而非正日子也叫“待客日”则是由新娘家来定,一般待客日要比正日子早三四天。待客日当天准新郎官要在新娘家呆上一整天,招待女方家的亲朋好友。女方家长要在当天酒店大摆宴席,招待所有女方家的亲戚朋,散席后新郎就要回到自己的家中,等到结婚那天才可以见新娘。
2. 迎亲
结婚当天迎亲越早越好,因为有“抢头”一说,新郎迎亲的时间也是好时辰,一般会有8和9这2个数字,寓意着发财和长久之意。而新郎来接亲的人也必须是单数,因为娶回老婆就凑成了双数,而人数最好是控制在十几人,当中必须有一对小男娃小女娃。男方到女方家后还要吃饺子,因为饺子又叫子孙饺,新娘在娘家要坐在一张新被子上,俗称“坐福”,而新郎到达新娘家时会有女方的家属来堵门,等到给了红包改口叫了“爸妈开门”后才给进来。
3. 娶亲
接下来就要准备把新娘子娶回家了,新郎必须给新娘穿上红鞋子,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哦,因为伴娘会把红鞋子给藏起来,要是新郎自己找不到的话,就要给大红包伴娘才会告诉你红鞋子在哪了。
4. 送亲
送亲的人数是不讲究的,但是新娘的弟弟必须要去,并且要坐在婚车上叫“压车”,并且新人还要给一个大红包哦。在送亲的路上如果遇到河还会向河里扔硬币妈妈和家里的婶婶之类的女眷是不能送嫁出去的女儿的,新娘的爸爸就可以去,而妈妈在送女儿时要哭嫁,如果女儿也哭了,那就会让娘家人富裕起来,这叫做“洒金豆子”,当然现在有的人也不在意这个了,父母都会送亲。不管有没有嫁妆,送亲必须有娘家自己做的新被子。
5. 结婚
按照山东的结婚习俗,新娘必须给婆婆头上戴花并改口叫爸妈,当然改口费是有个大红包的,一般是封1001元,寓意着新娘是“千里挑一”的,进了新房,新娘就要开始吃花生和红枣寓意着早生贵子。而新房内的所有箱子和柜子都会堆上硬币,寓意着富贵。还会让一个小男孩在新床上滚几圈。接下来就会在婚房中调戏下新人同时照相合影留下美好回忆,然后按照预定的时间去酒店举行婚礼。
6.回门
和全部各地的风俗一样,山东的结婚习俗也是三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但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回男方家,如果新娘家是外地的很远,那就得九天后才能回门了。
大家好,我是李岚
在我们农村一般的结婚流程:
一、结婚当天,凌晨四五点钟新郎去接新娘去化妆店化妆,化妆完毕回各自家里。
二、新郎准时在八点的时候带领婚车队伍,前往新娘家去迎接新娘。(装备充足的红包和喜烟进新娘房间的时候没红包估计进步了)三、把新娘的嫁妆带走,新娘走前,新娘家的亲戚朋友都会给新娘红包,此时得提前装备个装红包的提包。
四、在迎亲回来的路上会不时停车(这时候就是发喜烟和红包的时候。
五、带着新娘和嫁妆直接回新房(到此迎亲结束。)六、中午转至酒店,在酒店门口迎接来宾。
七、婚礼庆典结束后就是去敬酒。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2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