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梨黄粉蚜发生规律是怎样的

每年发生6~10代,以卵在枝干、果台裂缝处越冬。春季梨树开花期开始孵化幼虫。

梨黄粉蚜发生规律是怎样的

5~6月每20天发生1代;

7~9月25天发生1代。初孵幼虫多在原越冬场所嫩皮层下吸汁、生长和繁殖;幼果膨大时,转移到萼洼和果面上危害,并产卵于身旁。

6~8月是危害盛期,9月转向新梢尖端叶腋危害,产生有性型,并产卵越冬。

梨黄粉蚜食性特别单一,目前只发现危害梨树。成虫和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在果实或枝干嫩皮处吸食汁液危害,常群集于果实的萼洼处。被害部位变成褐色或黑褐色,并呈现波状轮纹,表层硬化,俗称“膏药顶”,受害严重的果实,其果肉组织逐渐液化、变臭和腐烂,在风雨中造成大量落果。大发生时,果实萼洼处一片黄粉状,如果套袋,整个果实表面一片黄粉。

在树皮缝隙、老翘皮下、枝干下的残附物中越冬的卵于3月下旬至4月初梨花开时孵化,孵化的若虫仍在越冬处的嫩皮下吸食汁液而不爬出,长大后以孤雌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到5月中下旬,由越冬场所转移到花梗附近的果实鳞片下、树枝锯口等处隐蔽条件下孤雌卵生繁殖并危害,随后转果。

7月下旬果实萼洼处有时有上千头。黄粉蚜活动能力差,喜欢在背阴处栖息取食,因而套袋处理的梨果更易受害,8月份该虫聚集在萼洼处取食危害。该虫喜干,大旱年份发生严重。黄粉蚜近距离靠人工传播,远距离靠苗木和梨果调运传播。

黄粉蚜发生严重的原因:

①套袋原因。套袋是绿色果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但黄粉蚜又有忌光钻袋的习性,且入袋后药剂难以触及,又给防治带来进一步的难度。在未套袋的年份,黄粉蚜基本上未造成危害。而套透光塑料袋的雪花梨也基本上不受害。套袋时,黄蚜多躲在梨萼洼处,数量小。

②套袋技术与质量。许多果农多用自制双层报纸袋,偏厚,扎口时不易捏紧。另外,扎口铁丝普遍偏短、硬,易拉罐铰的又偏宽,不易与袋口紧密扎合。另外,纸袋偏小且薄,易撑破,被风或被雨损坏,给黄粉蚜钻袋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气候原因。梨园多建在河故道两岸的沙滩地上,又基本上是清耕作业。夏天果园气候干燥、高温,为蚜虫发生创造了条件。

④生态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控制梨心虫等钻心害虫,果园大量使用有机磷、菊酯类等高效广谱杀虫剂。七星、龟纹瓢虫、草蛉、蜘蛛等天敌大量被杀。再加上清耕作业,没有给天敌留下一个“缓冲地带”,导致果园自然调控能力十分差。害虫种群是经过70~80年代的“三大”钻心虫,80~90年代的梨椿象,演变到现在的梨木虱、黄粉蚜。而黄粉蚜除个体小,繁殖快以外栖息地点又较隐蔽,为化学防治带来许多困难。

⑤管理原因。黄粉蚜刚发生时,很多果农不知原因,后来用药位置又有错误(喷药的靶目标为叶子),对落果也缺乏及时妥善的处理。直接造成以后黄粉蚜的发生与蔓延。另外,有些果农在梨萌芽前没有喷石硫合剂,使黄粉蚜的虫口基数大增。增加了生长期的防治难度。

⑥其他原因。树龄问题:老树的虫情明显重于小树;承包期限:快到承包期限的果园基本上没有什么防治投入。

河北省中南部梨区1年发生6 ~9代,以卵在枝干 翘皮缝、果台等处越冬。梨树开花时越冬卵开始孵化,若虫爬行至 翘皮下的嫩组织上取食汁液,并进一步繁殖。随着繁殖数量的增加 和代数的累积,若虫的取食范围也逐渐扩大。

6月上中旬向果实转 移,开始集中在果实萼洼处为害,虫量增加后蔓延至果面为害;8月 中下旬果实近成熟期达到为害高峰,果面能见堆状黄粉;8 ~9月开 始出现有性蚜,转移到果台、树皮缝等处产卵越冬。

套袋不当、黄 粉蚜入袋后,由于不易防治,繁殖更快,所造成的为害也更加严重

1年发生10余代,以卵在树皮裂缝或枝干上残附物内越冬。翌年梨树开花时卵孵化,若虫先在翘皮或嫩皮处取食危害,以后转移至果实萼洼处危害,并继续产卵繁殖。梨黄粉蚜喜阴忌光,多在背阴处栖息危害,套袋处理的梨果更易遭受侵害。成虫活动力差,传播途径主要为梨苗输送、转移等方式。高温低湿或低温高湿都对梨黄粉蚜活动不利。不同梨品种受害程度也有差异,无萼片的梨果受害轻于有萼片的梨果。老树受害重于幼树,地势高处的梨果较地势低处的梨果受害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36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