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戏曲的名家有谁

说到戏曲,兴趣来了,记得以前戏曲频道有一句开场白是:“戏剧大舞台,人生大智慧”,所以我挺喜欢看戏的。

戏曲的名家有谁

戏曲名家有很多,不知你指的是作家?演奏家?还是表演艺术家?不过我对作家和演奏家不了解,只知道一些表演艺术家。

我看过的戏蛮多,有梅兰芳的京剧《贵妃醉酒》、新凤霞的评剧《刘巧儿》和《花为媒》、严凤英的黄梅戏《天仙配》和《牛郎织女》、何赛飞的越剧《五女拜寿》和《红楼梦》、任剑辉的粤剧《帝女花》等等,所以知道一些戏曲和戏曲表演艺术家。

我知道的比较有名的表演艺术家有:

【一】黄俊英

《大排档小唱》、《花好月圆》、

《三六九查户口》、《呆佬贺中秋》、

《盲公问米》、《歌迷与迷歌》、

《让欢笑充满人间》、

《快三、慢四、的士高》、

《无牌医生》、《新潮打金枝》、

……

……

【二】倪惠英

《红烛泪》、《剑归来》、

《白蛇传》、《红棉颂》、

《梦会太湖》、《残夜泣笺》、

《花田错会》、《范蠡献西施》、

《南越王后》、《睿王与庄妃》

……

……

【三】丁凡

《狸猫换太子》、《沙家浜》、

《宝莲灯》、《魂牵珠玑巷》、

《紫钗记》、《十三妹》、

《宝玉哭晴雯》,《兰陵王》、

《梅开二度》、《唐明皇与杨贵妃》

……

……

【四】红线女

《昭君出塞》、《荔枝颂》、

《蔡文姬》、《沉醉东风》、

《关汉卿》、《搜书院》、

《苦凤莺怜》、《斗气姑爷》、

《一代天骄》、《蝴蝶夫人》

……

……

【五】新马师曾

《万恶淫为首》、《卧薪尝胆》、

《光绪皇夜祭珍妃》、《胡不归》、

《貂蝉》、《西施》、《仕林祭塔》、

《孝感动天》、《雄肝胆美人心》、

《凤烛烧残泪未干》

……

……

【六】黄新德

《风尘女画家》、《徽商情缘》、

《龙女》、《风雨丽人行》、

《无事生非》、《夫妻观灯》、

《宋徽宗与李师师》、《红丝错》、

《戏牡丹》、《遥指杏花村》

……

……

【七】马兰

《海滩别》、《女驸马》、

《远山含笑》、《西厢记》、

《遥指杏花村》、《梁祝》

《龙女》、《红楼梦》、

《罗帕记》、《无事生非》

……

……

【八】韩再芬

《四季美人》、《女驸马》、

《徽州女人》、《徽商情缘》、

《孟丽君》、《情深深意绵绵》、

《桃花扇》、《李师师与宋徽宗》、

《龙凤奇缘》、《王昭君》

……

……

【九】严凤英

《天仙配》、《黄贵与李香香》、

《菜刀记》、《春游》、《对花》、

《牛郎织女》、《拉郎配》、

《女驸马》、《小辞店》

《春蚕到死丝不断》

……

……

【十】王少舫

《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莲灯》、

《白蛇传》、《夫妻双双把家还》、

《天仙配》、《宝莲灯》、

《牛郎织女》、《韩宝英》、

《状元府》、《无事生非》

……

……

河南戏曲种类非常多,各个派别都有经典的作品,我回答一下有关豫剧,曲剧这四中曲艺形式的主要作品及主要代表人吧!

豫剧

先从豫东开始,豫东调主要发源于河南商丘一带,其唱腔以高昂激情,真假音交替为特征。豫东调的主要代表有:

⑴“红脸王”唐喜成。代表剧目有《南阳关》、《三哭殿》;

⑵刘忠河老师的《打金枝》、《辕门斩子》、《十五贯》;

而豫西调(又叫西府调)主要发源于河南洛阳一带。其唱腔以“下五音”为主,风格苍劲、悲壮、深沉、浑厚。豫西调的主要代表有:

⑴常香玉。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

⑵王二顺。武生戏《长坂坡》;小生戏《黄鹤楼》;红脸戏《虎丘山》。

曲剧

曲剧有南牛北马的说法,南就是指南阳的牛长鑫,北是指洛阳的马琪。我个人非常喜欢曲剧,其演奏乐器曲胡声音非常的美妙动听,再加上独有的唱腔,使得曲剧非常的受欢迎。经典唱段有:

马琪老师的《寇准背靴》;

兰文祥老师的《包公辞朝》;

李天方老师的《李豁子离婚》;

张新芳老师的《陈三两》;

牛得草的《吹牛》;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来源。

我是运城人,运城人的地方戏曲是蒲剧,蒲剧的五大泰斗,闫逢春,王秀兰,筱月来,杨虎山,张庆奎。

闫逢春的擅长剧目《薛刚反朝》《八义图》《春秋笔》《忠义侠》《伍员逃国》《窦娥冤》等,王秀兰擅长剧目《杀狗》《少华山》《卖水》《燕燕》《送女》《窦娥冤》等,筱月来擅长剧目《白水滩》《独木关》《小别母》《三拉堂》《八件衣》《溪皇庄》等。杨虎山擅长剧目《黑旋风李逵》《白水滩》《九江口》《朝房》《通天犀》《赠绨袍》等。张庆奎擅长剧目《四进士》《游龟山》《芦花》《十五贯》《三家店》《徐策跑城》等。

还有武俊英的《苏三起解》景雪变的《山村母亲》王艺华的《清官寇准》等。

如今的戏曲名家,京剧里边儿,我特别喜欢于魁智和李胜素两位老师,感觉他俩站一起好般配啊。还有李维康,如今正火的王珮瑜。喜欢京剧是从京歌开始的,李胜素的《梨花颂》百听不厌。于魁智的《智斗》里的刁德一,拿捏得当,唱腔宛转悠扬。还有《四四郎探母》里的《坐宫》,听得沉醉。

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化大国,戏曲名家那也是多不胜数,下面我就和大家阐述一下,在明代都有哪些戏曲名家吧。说到明代,那不得不说南京,南京乃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文化积淀深厚,其中戏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南京乃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文化积淀深厚,其中戏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这里就先说一说明代南京的那些戏曲名家们。

《南中繁会图》局部

南京地区戏曲活动最初进入繁荣时期的当属明代。这首先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密切相关。《明史·乐志》记载,朱元璋用膳时,喜欢听乐府、小调和杂剧。他不仅在宫中设立教坊司,负责宫廷歌舞戏曲,还专门制定了法律来规范艺人活动,并且要求戏曲中要多演“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皇帝如此重视,民间自然大盛,更何况追求精神愉悦是人的一种本性。

有明一代南京地区最有名气的戏曲家当数徐霖、陈铎、纪振伦、黄方胤等人。

徐霖(1462—1538)

字子仁,号髯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艺术家,原籍松江;

6岁时随兄定居南京。他博览群书,致力戏曲创作。他的代表性戏曲作品主要有《三元记》、《枕中记》、《柳仙记》、《留鞋记》、《梅花记》、《种瓜记》、《两团圆》、《绣襦记》等,可惜大多散佚,今仅存《绣襦记》。《绣襦记》故事本于唐人小说《李娃传》,徐霖进行了再创作,新增内容和情节冲突突出了女主角的独特个性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很有特色,在南京地区常年演出,经久不衰。

陈铎,字大声,号秋碧

七一居士,生卒年不详,明武宗正德年间前期与之前大致是他最为活跃的时期。他原籍江苏邳县,祖上于明初迁居南京。曾祖父陈文是明代开国功臣之一,封睢宁伯;祖父陈政,官中府都督,也是朝廷高官,相当于今大军区司令员。陈铎博学能文,熟通经史,风流倜傥,豪放不羁,家中常常是高朋满座,大家在一起斟音协律,制曲填词,每创作完一首后,便亲自弹唱,教坊中人听了后无不“为之骇然”,敬佩不已,称他为“乐王”。其散曲集有《梨云寄傲》、《秋碧乐府》、《月香亭稿》、《滑稽余韵》等,其中《滑稽余韵》讴歌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和技艺,表达自己对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以及日常劳作的辛苦的深厚同情。另著有传奇剧一出,可惜佚失。

纪振伦

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主要活动于明万历年间。别署秦淮墨客。他一生编写、修改、订正过很多传奇、小说,可惜大多散佚,今天能见到的有《七胜记》、《折桂记》、《霞笺记》、《霄光记》、《双杯记》等,这些作品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黄方胤,字醒狂,号方儒

南京本地人,父亲任职于南京吏部。黄方儒家中书斋题名曰“陌花轩”,其著作除了《陌花轩词》外,还有《陌花轩杂剧》一组,收杂剧《倚门》、《再醮》、《淫僧》、《偷期》、《督妓》、《娈童》、《惧内》等7种。黄方儒的杂剧大多描绘的是市井敝俗,唱词腔调纯属下里巴人,特别受下层重体力劳动者的喜爱,艺人在民间草台演出时,往往是人声鼎沸。尤其是在乡间演出之时,太阳不曾落山,方圆几十里的男女老幼便已早早赶至。

《南中繁会图》局部

明初经过一个阶段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较好的恢复,而南京的繁荣,更是吸引了不少剧作家客居南京,在南京写下诸多传奇,如安徽宣城梅鼎祚、福建福清林章、浙江余姚叶宪祖、江苏太仓王世贞等,他们在南京从事传奇创作,使得南京的戏曲演出年年有新本子、新作品问世,这对南京地区的戏曲活动是有力推动。

而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阮大铖(1587—1646)。曾在晚明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的他,因先附东林党人,后依魏忠贤而臭名昭著,以致后人渐渐淡忘了其曾经在中国戏曲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其实,阮大铖文学修养深厚,诗文写得好,而且精于词曲。魏忠贤被清算后,阮大铖被判了3年徒刑,后来流寓南京。他在城南门西钓鱼台附近买地筑“石巢园”,蓄养声妓,并常与人在园中咏怀堂饮酒赋诗,编演传奇,以此自娱和结交游侠。在南京赋闲的这几年中,他共写了11种传奇,至今仍能见到的《燕子笺》、《春灯谜》、《牟尼合》和《双金榜》(合称“石巢四种”),在当时流传较广且最负盛名。此外还有《井中盟》、《老门生》、《忠孝环》、《狮子赚》、《翠鹏图》、《赐恩环》、《桃花笑》,可惜这几种未能流传下来,仅有曲目考记于《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阮大铖善写传奇,又精于作词作曲。他创作的传奇很多都是他自己配曲、自己鼓板顿足而唱。遇有北方人不懂南方曲调,他则当场改为北方曲调“弋阳腔”,还自己亲自演唱并传授优伶。当时人记载说阮大铖的戏曲创作,是集编、导、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活动,且匠心独运。这样善编、会导、能演、精于吟唱者,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确实是罕见的全才、通才,难怪现今的中国戏曲著作称他是“一位精通舞台艺术的戏曲家”。阮大铖的戏曲创作不仅内容出色,而且出手相当快。现代文豪郭沫若创作历史剧《武则天》,用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已经令人叹为观止了,而阮大铖更快。据称,《春灯谜》一剧39场戏他只用个把月就写成了,《牟尼合》一剧36场戏则只写了16天。

崇祯十五年(1642),阮大铖在南京创作了代表作《燕子笺》,写唐代士人霍都梁的传奇故事。演出时朱门绮席,奏演岁无虚日,誉满大江南北。达官贵人、文人相聚,每有宴会,必定要演唱此剧,经久不衰。其中《奸遁》一折,至今仍为昆曲保留剧目。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阮大铖的剧本十分之七是诋毁东林党人,十分之三是自我解嘲,甚至有为魏忠贤阉党辩护之词,可一些政治上与他完全对立的人也难以对其说不。当年侯朝宗、陈贞慧、冒襄等人在鸡鸣埭饮酒作歌时,就特意把阮大铖训练的戏剧家班招来演唱《燕子笺》。他们喝着酒,一面对《燕子笺》交口称赞不已,一面大骂阮大铖。由此可见,阮大铖创作的剧目是如何受欢迎了。

著名戏剧大师吴梅曾评价说,阮大铖的戏曲艺术创作上承元代大戏曲家汤显祖,其《燕子笺》的艺术价值不低于汤显祖的《牡丹亭》。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张岱亦在他的《陶庵梦忆》中盛赞阮大铖的戏曲“本本出色,脚脚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这一口气说了5个“出色”,可谓是赞不绝口!后世还有研究者认为,阮大铖的戏曲创作甚至影响了南京的文化环境、政治气候、历史变故,认为“阮大铖诸作乃晚明反现实主义逆流的产物”。

万历年间,昆曲在南京盛行,著名昆曲艺人很多。

至于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等至今家喻户晓的人物自然不用说了,当年百姓熟知的还有如歌伎出身的傅寿、回族艺人马锦、精于生旦两行的尹春、被称为“梨园第一人”的演唱老曲家丁继之、曾在阮大铖家教曲的苏昆生等人。而对这些著名艺人产生很大影响的前辈则要数马湘兰。马湘兰才情过人,能诗善画,创作的传奇《三生传》,品格高,素为圈中人所重。

《牡丹亭》

还得一提的是我国戏曲史上著名传奇作家汤显祖在万历十五年(1587)来到南京,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这期间他创作了传奇《紫钗记》。万历十九年离开南京后,他于万历二十六年创作了著名的传奇《牡丹亭》,这部传奇完成后就在南京上演,连续演出10年而不衰,创下南京戏曲史上一部戏曲演出时间最长的历史。

由于《牡丹亭》上演的成功,一批演员因此而名声大噪,如演柳梦梅的吴亦史,还有后期演杜丽娘的江阿衡、演柳梦梅的冒阿荃等。一位儒生出身的叫刘雅的人在一些戏剧中客串角色,其表演幽默、滑稽,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搞笑结果,一时之间,各戏班子争相聘请他客串剧中人物呢。

梅兰芳 李维康 李胜素 梅葆玖 董圆圆 王艳 程砚秋 张火丁 迟小秋 吕洋 尚小云 荀慧生 马连良 奚啸伯 余叔岩 于魁智 王佩瑜 孟小冬 张建国 张克 杨宝森 谭富英 谭鑫培 谭正岩 盖叫天 李多奎 京剧的就多了去了,

越剧:徐玉兰 王文娟 傅全香 戚雅仙 毕春芳 范瑞娟 吕瑞英 袁雪芬 尹桂芳 王君安 王志萍 郑国凤 赵志刚 方亚芬

昆曲:俞玖林 沈丰英 沈国芳 余振飞 张继青 王芳 蔡正仁 计镇华

黄梅戏:严凤英 王少舫 周源源 马兰 韩再芬 杨俊

1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380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