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秋天插秧的时间

插秧时间,水稻秧期和前作物、品种、气候条件、土质、病虫害发生时期、劳动力的安排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秋天插秧的时间

在正常情况下,当秧苗生长健壮,达到插秧标准时,决定能否插秧的关键是温度。老农经验:在晴天温度高的时候插秧,秧苗返青快,生长好;在阴天气温低的时候插秧,则长期不返青。科学实验证明:气候平均温度(即5日平均温度),在13-14℃的情况下,秧苗要14天左右才返青,苗弱,死苗多;气候平均温度在15℃时,要7-10天返青,死苗较少;气候平均温度在20℃左右时,4-5天就可返青,小苗带土的壮苗,甚至没有返青期。

总起来说,釉稻插秧期要求的最低气候候平均温度是15℃以上,粳稻较耐寒,但也不能低于14℃。如果温度太低,不仅影响秧苗的返青、成活,而且容易发生死苗。这里,我们只是从气温方面来说明插秧的界限。其实,更为关键的是水温。一般水温在15℃时,水稻发根非常迟缓,而在18℃时,则伸长很快。因此,水温18℃时,也可作为可以开始插秧的标准。

不论南方或者北方,只要在以上适期范围以内,提早插秧,都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很多试验证明:早插秧可以增加有效穗数,特别是早期的有效穗,并不会发生谷粒增多而结实率降低的现象。另外,早插可以延长水稻从插秧到幼穗分化这一段营养生长期,增加较多的营养物质,突出的表现是穗大、粒饱。所以,争取适期早插,是水稻栽培的重要增产措施之一。但是,插秧并不是越早越好。过早插秧,即在气候平均温度不到14-15℃以上插秧,有成片甚至全部死苗的危险。

另外,即使插秧时的温度适当,还要考虑到幼穗分化期是否会碰上低温,如幼穗分化期遇到15℃以下低温,就会影响花药的形成,出现大量耻谷,这在种植早、中稻地区,要特别注意,切忌过分强调早插。当然也不能插秧过迟。因为迟插,虽然温度较高,返青较快,但秧龄期长,秧苗过老,在大田里的营养生长期短,插秧后,很快抽穗,穗短而小,既影响产量,又会延迟成熟,对后季作物种植不利。

目前我国各地的插秧期大致如下:华南南部双季早稻早插区,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插秧。云南南部在4月上旬插秧。华南北部、江西、浙江南部和四川盆地,多在4月中、下旬插秧。长江中、下游早稻,最好在4月底前插完,至迟不过"立夏"。要先插早梗稻,后插早糊稻;先插冬闲田,后插绿肥田,再插冬作田。

长江流域的中稻,要在早稻插完后接着插,应在5月上、中旬插完,争取在"立秋"前后收割,以利播种秋大豆、秋红薯、秋养麦等秋杂粮。单季晚稻,多在6月上、中旬插秧,应尽可能早插,以延长本田营养生长期,夺得高产。双季连作晚稻插秧,华南广大稻区,收割早稻后,还有一段空闲时间,季节并不紧张;长江流域,则受前作早稻生育期的影响,插秧都迟,由于前期生长量不足,后期又容易遭受低温为害,往往产量较低,要尽可能争取早插,越早越好,最好在7月底以前插完,至迟不能超过"立秋"。

北方稻区都种一季稻,东北北部、内蒙古地区多在6月上、中句插秧。东北南部多在5月中、下旬插秧,越往南,插秧期越早。近两年来,不少先进地区,采用塑料大棚或温室育秧,适当早插,不仅延长了本田生育期,而且能避过后期低温冷害,产量都比晚插的高得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410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