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2010年执业中药师中药学:外用药——大风子

别名大枫子(《品汇精要》),麻风子(《全国中草药汇编》),驱虫大风子(《台湾药用植物志》)。原植物海南大风子又名:米康茄、尾加木(广西龙州)。

2010年执业中药师中药学:外用药——大风子

 英文ChaulmoogratreeSeed

 拉丁大风子SemenHydnocarpiAnthelminticae,海南大风子SemenHydnocarpiHainanensis

 商品名大风子、大枫子、泰国大风子。

 处方名大枫,大风子,风子炭,大风子油,大枫子,大枫子仁。

 性味味辛,性热,有毒。

 归经归肝、脾经。

 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考证本品始载于元代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为进口药材,以后诸家本草多有收载。《纲目》将其载入木部乔木类,谓:"今海南诸国皆有之。"并引用周达现真腊记:"大风子乃大树之子,状如椰子而圆。其中有核数十枚,大如雷丸子,中有仁白色,久则黄而油,不堪入药。"据此形态、分布描述,与今之大风子相一致。

 ①《本草求原》:"大枫子,须用纹银煎三日夜,去其浮油,以杀其毒,否则燥痰而伤血,多服必致失明。"②《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枫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胸腹痛,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变性等。解救方法:洗胃、导泻、服活性炭。对症治疗:胸腹痛可用镇痛剂;如有溶血,可口服硫酸亚铁及注射复方卡古地铁,必要时输血。"

 药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anthelminticaPierre、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hainanensis(Merr.)Sleum[TaraktogenoshainanensisMerr.]的成熟种子。

 形态1.大风子

 常绿乔木。树干直立,枝伸长。叶革质互生;叶柄长0.6~3cm;内片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0~30cm,宽3~7cm,先端钝尖,基部钝圆,全缘,两面无毛;侧脉8~10对,网脉明显。花杂性或单性,1~数朵簇生,花径约2cm,花柱长1~4cm;雄花萼片5,卵形;花瓣5,卵形,黄绿色,能育雄蕊5个,花丝短而肥厚,外轮雄蕊通常退化成鳞片状,着生瓣基,中央有退化子房;雌花的退化雄蕊合生成纺锤状体,子房卵形,被长硬毛,花柱粗短,被柔毛,柱头5裂,常成冠状反卷。浆果球形,直径6~12cm,果皮坚硬。种子30~50颗,卵形,略呈多角体状,外种皮角质,胚乳丰富。花期1~3月。

 我国台湾、海南及云南等地有栽培。原产东南亚地区及印度等国。

 2.海南大风子

 乔木,高6~9m.叶互生;叶柄长约1.5cm;叶纸质或薄革质,长椭圆形,长8~14cm,宽3~6cm,先端急短尖而钝头,基部楔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的浅波状锯齿;侧脉纤细,每边7~8条。总状花序腋生,长1~1.5cm,无毛;雄花:密集,萼片4,椭圆形,花瓣4,肾状卵形,边缘有缘毛,雄蕊12,花丝疏被短柔毛,花药呈圆形,雌花:花被与雄花的相似而略大,退化雄蕊约15,子房卵状椭圆形,密被**绒毛,1室,侧膜胎座5个,胚珠多数,花柱缺,柱头3裂。浆果球形,直径4~7cm,密被褐色柔毛,果皮革质。内含种子约20颗,略呈三角状卵形,长约1.5cm.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于山地疏林的半阴处及石灰岩山地林中。分布于海南、广西等地。

 产地1.大风子 主产于越南、泰国,以及印度尼西亚、印度、柬埔寨等国。我国台湾、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岛有少量出产,但尚未形成商品。2.海南大风子 产于海南、广西。资源不少,目前尚少收购。

 采收10~12月,当树上部分果实的果皮裂开时,即可全部采收,摊放至果肉软化,去皮,将种子洗净,晒干。

 炮制大风子:拣净杂质,筛去灰土,用时捣碎,或除去种皮,取净仁。

 大风子霜:取大风子净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纸多层包裹,压榨,去尽油,研细过筛。

 商品情况

 药材特征

 (1)大风子种子略呈不规则卵圆形,或带3~4面形,稍有钝棱;长1~2.5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至黑棕色,较小一端有凹纹射出至种子1/3处,全体有细的纵纹。种皮坚硬,厚1.5~2mm,内表面浅**至黄棕色,与外表面凹纹末端相应处有一棕色圆形环纹。种仁外被红棕色或黑棕色薄膜,较小一端略皱缩,并有一环纹,与种皮内表面圆形环纹相吻合。胚乳肥大,乳白色至淡**,富油质;子叶2枚,浅**或黄棕色,心脏形;下接圆柱形胚根。气微,味淡,有油性。

 以个大、种仁饱满、色白、油足者为佳。

 (2)海南大风子种子略呈四面体,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长1~2cm,宽0.5~1cm.表面灰黄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数隆起的纵脉纹,种脐位于种子的一端。种皮硬而脆,厚0.5mm,易碎。种仁不规则长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细皱纹;胚乳黑棕色,子叶心脏形稍尖,色较浅。

 应用

 用于麻风,梅毒,恶疮,疥癣。大风子味辛,性热有毒,功能祛风燥湿,攻毒杀虫,为治麻风病的专药,外用为主,少作内服,并多入复方,以加强疗效,减低毒性。治麻风、梅毒恶疮,《岭南卫生方》以本品烧存性,与麻油、轻粉研涂,并以其壳煎汤洗之。治大风眉目遍身*烂,配燥湿、祛风、杀虫之防风、苦参、蝉衣研末为丸内服,如《解围元薮》大风丸;现每与苦参、苍耳子、川芎、白花蛇等祛风燥湿药配用,以增加疗效。治疥疮可与燥湿杀虫止痒之轻粉、枯矾相通,如《疠疡机要》大风子膏;或与硫黄、轻粉、樟脑等配制散剂局部外用。用于癣疮,可与硫黄、雄黄、枯矾同用,如《血证论》大风丹。治顽癣,《外科正宗》以本品配斑蝥、土槿皮、轻粉等浸酒或煎汁外涂。

 用于洒皶鼻,麻疹,皮炎,手足皲裂,亦取其祛风燥湿,杀虫止痒之效。大风子配木鳖子、轻粉、硫黄同研末,于晚间冷开水调涂,可治酒皶鼻。治手足皲裂,《寿域神方》单用本品捣敷局部。治急性荨麻疹,可合大蒜捣烂,煎水涂搽。治神经性皮炎,以本品配白鲜皮、五倍子、松香、鹤虱草、苦参等杀虫、祛风、止痒之品研末烟熏患处。

 用量0.30-1.00g

 禁忌本品性毒烈,一般只作外用,内服宜慎。必须作内服剂用时,当稀释于复方中用,并不得过量或持续服用。外用也不得过量或久用。阴虚血热、胃肠炎症、目症患者均忌服。本品中毒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胸腹痛、恶心、呕吐、四肢乏力、全身发热感,严重时可出现溶血、蛋白尿及管型、肝脂肪变性等症状。

 附方

 1.治大风癞大枫子不拘多少,烧存性,研细罗过,与轻粉等分。用麻油调敷疮上,极妙。如湿只干掺之。(《普济方》引《经验良方》)

 2.治疥疮①羊尾子油二片,大风子二十个(去皮),白硫黄一钱,楂肉三十个(去尖)。上合做一处捣烂,生绢布袋装。每日掌在手中闻。(《普济方》)②大枫子五钱,水银一钱五分,明矾、花椒各二钱。研匀,以猪油拌药捣烂,搽。(《疡医大全》)

 3.治脓窠疥大枫肉、杏仁、桃仁各四十九粒。研细,用麻黄五钱,猪油熬去渣,和药调搽。(《疡医大全》)

 4.治风疮燥痒,疥癣大枫子肉半两,轻粉、枯矾各些少。上捣为膏,擦疮上。(《证治准绳疡医》枫实膏

 5.治癣遍身及面大枫子、槟榔各五钱,硫黄三钱。醋煎滚调搽。(《仙拈集》三仙散)

 6.治癣痒各疮大枫子肉三钱,土硫黄二钱,枯矾一钱,明雄黄二钱。共为末,灯油调搽。(《血证论》大枫丹)

 7.治裙边疮(一名裤口风疮)大风子一百个,枯矾五分,川椒末一钱,轻粉一钱。用真柏油调搽即愈。(《洞天奥旨》大风膏)

 8.治水出皮炎大风子、雄黄各30g,冰片(或樟脑)0.6g,熟石灰粉15g.共研细末,外撒。撒药前先用青凡木捣烂,也可用苦楝树皮或刺苋菜泡开水洗患处。(南药《中草药学》)

 9.治痜疮大枫子仁、木别仁、蛇床子各半两,水银三钱(研,散于内)。上先以刀刮去疮痂,花椒汤洗净,外用麻油熬成珠,调药付和麻油,遍身自上而下擦之。(《景岳全书》)

 10.治风刺鼻赤用大枫子肉十个,木鳖子肉五个,轻粉、硫黄各一钱五分。共为末,夜夜唾调涂之。(《本草汇言》引《单氏家抄》)

 11.治男妇头痛,不论偏正新久,但夏月欲重绵包裹者闹杨花(净末)-钱,槿树花(净末)一钱,大风子(白肉去油)五分。共研。每服六分,葱酒调服,洗浴发汗自愈。(《外科正宗》)

 文献

 医论

 1.从性味论大风子的功用缪希雍:"禀火金之气以生,故其味辛、苦,气热,有毒。辛能散风,苦能杀虫燥湿,温热能通行经络。世人用以治大风疠疾及风癣疥癞诸疮,悉此意耳。"(《本草经疏》)

 2.论大风子性燥热劣,不宜内服倪朱谟:"大风子肉捣膏,擦风癞疥癣诸疮之药也。此物质润性燥,濒湖方治疮疥仅供外涂,能润皮肤,杀虫止痒,不堪服食。粗工述庸人语,每治大风癞疾,与苦参同用,作丸服,殊不察此性燥、热劣,有损液闭痰之虞,而伤血分,至有风癞未愈而先失明者。用之外涂,其功不可没也。"(《本草汇言》)

 成分

 种仁占全种子的30%,约含脂肪油50%.大风子油于20~30℃间凝固,故在寒冷气候即变成油膏状。油的性质:n1.4715~1.4753,[α]+42.5~51.50(氯仿),酸价1~20,皂化价187~226.5(平常200~210),碘价94~113(平常93~104)。油的折射率较高,有旋光性,能溶于90%热乙醇,是其特点。油的脂肪酸有大风子油酸(Chaulmoogricacid)、次大风子油酸(Hydnocarpicacid),及少量饱和脂肪酸(如硬脂酸、棕榈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等)。大风子油酸及次大风子油酸在油中大部分是成甘油酯,如一大风子油酸、二次大风子油酸甘油酯、一次大风子油酸、二大风子油酸甘油酯。此二结构特殊(都有一个环戊烯)的脂肪酸甘油酯,是药的有效成分,约占总油量的90%。就抗麻风的药效而论,次大风子油酸强于大风于油酸,而二者并用时又强于独用。种子含多量脂肪油(大风子油,hydnocarpusoil),油中主要含次大风子酸(hydnocarpicacid)、晁模酸(chaulmoogricacid)以及二者的甘油酯,另含油酸、棕榈酸及大风子烯酸(gorlieacid)等。此外尚含环戊烯甘氨酸cyelopentinylglycine)等。

巴戟天除了补肾助阳还有哪些功效, 还能治疗哪些疾病,哪些人适合服用,能不能长期泡水喝, 本文将从现代药理学及古中医对巴戟天的认识进行深入分析。

巴戟天为茜草科多年生藤植物,据考证,古代药用植物巴戟天很可能是现今所用巴戟天在分类系统上具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类,是清末发展的“新兴品种”, 古代药用的是归州巴戟天,即四川所习用香巴戟(铁箍散) ,而现在普遍应用的巴戟天今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且以广东产为地道药材。 其药用部位是巴戟天植物的地下块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除去须根,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晒干,即可入药。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巴戟天 可抗骨质疏松、延缓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抑郁、抗疲劳抗氧化、改善心肌缺血、改善生殖 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

《神农本草经》云:“巴戟天,味辛,微温,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神农本草经》是一本什么样的奇书?本书成书于东汉时期之前,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他三大经典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归纳了古代医家的用药经验,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及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配伍原则,临床验之有效,经久不衰。

所以《神农本草经》对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描述,在众多中医古籍中最具权威性。

所谓“味辛”,辛能散,主散风,散寒。

所谓“微温”,即药性微温,温能散寒。

所谓“阴痿不起”即男子阳委不举。

《本草备要》指出:巴戟天入肾经血分,强阴益精,治五劳七伤;辛温散风湿,治风气、香港脚、水肿。

所以,巴戟 天运用最多的功效即使是温补肾阳,祛风除湿,对于肾阳虚,寒湿内阻之阳委不举者 尤为适宜。

所谓“大风”,是否指中医说的风中经络、风中脏腑?《药性论》认为“大风”即“头面中风”、“大风血癞”,但是仔细分析可知,头面中风,口眼?斜等症,乃风邪乘虚而入,气血痹阻,经络不通,治疗一般以祛风发表药为主,且药性略燥,而巴戟天入肾经血分,温润不燥,益肾和血为主,其祛风解表之力不足,所以,显然此处的 “主大风”并非指“主中风、风中经络”之意。

《诸病源候论》指出:“脑转肉裂,目中系痛,不欲闻人语声,此名大风。”这些症状和现代医学所说的严重高血压所致的头目眩晕胀痛如出一辙,巴戟天入血分,易动风动血,显然,“ 主大风”亦非指“主风中脏腑”之意。

《药性论》中所谓“大风血癞”,即麻风一类疾病,本病乃营卫热腐,其气不清,风寒客于血脉所致,也绝非巴戟天所宜。故巴戟天所谓的“主大风”也不是指“主大风血癞” 之意。

古代大家陈修园指出:“巴戟天禀天春升之木气而入足厥阴肝;味辛甘无毒,得地金土二味入足阳明燥金胃。虽气味有木土之分,而其用则统归于温肝之内”。

从陈修园的话中,首先可以明确的是: 巴戟天还能入肝经而温肝散寒。

那这跟“主大风”又有何关联?

《金匮》指出 “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主大风”的只有两味药,一味是防风,一味是巴戟天,防风主除风之害,而巴戟天则主得风之益。 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吸入之气含“风、寒、热、湿、燥、火”天之六气,六气得风气则为正气和风,木得风气可条达,阴痿可起;火得风气可上炎;土得风气而运化,故可补中,益气;金得风气而可萧杀;水得风气而不上泛,而肾水主骨髓,肾主藏志,故可强筋骨、增志;故六气得风而不至于太过变为六*。

而鼻息呼吸不能顷刻去风,风即是气,风气通于肝,和风生人,疾风害人。 而《神农本草经》“主大风”者,即所谓的巴戟天可以通过温肝达肝,肝利用其疏泄之能,将疾风化为和风,生人而不害人,五脏可安,故《神农本草经》又曰:安五脏,补中,益气。

也有医家认为, “主大风”是因为巴戟天可以补肾之元阳而兼散邪,真元得补,则邪无所安,故可愈大风邪气。

治“阴痿不起” ,一方面归功于巴戟天入肾经血分,温阳散寒祛风湿,一方面则归功于巴戟天入肝经而温肝阳,肝主宗筋,宗筋畅达则阴痿可起,另一方面还归功于巴戟天入肝而和风安五脏,五脏平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何来痿病?

对于 命门火衰者,用附子、肉桂有过热助火伤阴之弊,因巴戟天微甘温而不燥,体润多汁,不仅用于男性疾病,对女性疾病也应用甚广 ,现将巴戟天古方应用介绍如下:

《备急千金要方》巴戟酒:

组成:巴戟天、牛膝:

用法:酒浸,去渣温服,勿至醉吐。

主治:虚羸所致的阳道不举,各种虚损性疾病。

延寿丹:

组成:巴戟天、牛膝、五味子、杜仲、人参、茯苓、枸杞。

用法:研末制成蜜丸。

主治:治诸虚百损,大病久病后虚损不复,中年后常服,可以却病延年。

丹溪滋阴大补丸:

组成:巴戟天、山药、远志、熟地、山萸肉、茴香、红枣。

用法:研末制成蜜丸。

功效:补阴和阳,生血益精,润肌肤,强筋骨。

主治:治诸虚百损。

秘真丹:

组成:巴戟天、韭子、龙骨、补骨脂、鹿角胶、干姜、赤石脂等

用法:炼蜜为丸。

主治:治贪色肾虚,遗精梦泄,白*白浊等证。

调肝汤:

组成:巴戟天、 山药、阿胶、当归、白芍、山萸肉、甘草。

主治:行经后少腹疼痛。

分析:本证根本为肾气不足,但治以疏肝为主,而益之以补肾药,肝条达则肾可封藏,精气足而肝气安,逆气自顺,故凡经后诸虚证,可用本方调治。

健固汤:

组成:巴戟天、人参、茯苓、白术、薏苡仁。

主治:月经前水泻数日。

分析:本证根本脾虚,然补益脾气方中,重用巴戟天益肾,肾气足则脾胃健,自能运化其水湿,而水泻可止。

温脐化湿汤:

组成:巴戟天、白术、山药、茯苓、扁豆、白果、莲子。

主治:经水将至,脐下先疼痛,状如刀刺,或寒热交作,所下如黑豆汁。

分析:本证乃下焦寒湿相争,利湿药中加入巴戟天温化其寒,则冲任无邪逆之乱,症状可平。

二仙汤:

组成:巴戟天、仙灵脾、仙茅、黄柏、知母、当归。

主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分析:妇人五十岁上下, 卵巢功能渐行衰退,肾气渐衰,冲任亏损,精血不足,阴阳因此失调。 二仙汤可调失衡之肾阴肾阳。 男子六十岁上下,肾气亦渐衰,若阴阳失衡,脏腑气血不调,出现大汗、自汗,潮热、烦躁,情绪低落,睡眠不安,心悸口干等症状者,用之亦效。

本品虽然微温且性质柔润,且无*羊藿燥散之弊,但 只适用于阳虚有寒湿之证,阴虚火旺或有湿热者不宜服 ,巴戟天味辛微温,若用量即配伍不当,难免会有耗伤阴血之弊,所以,如果身体并无大碍, 并不建议长期泡水饮用 ,应在中医师的辨证下使用,毕竟是药三分毒。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427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