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镇的文化
流行于郯城一带的《喜歌》,是两千多年来当地青年男女举行婚礼时,由歌人(民间称为儿女双全者)领唱的民间叙事诗。它的歌词纯朴、典雅、幽默、明快、深刻,趣味盎然,琅琅上口,平白如话。在汉民族的婚俗中,郯城《喜歌》独树一帜,影响波及大江南北,特别是鲁苏皖地区传唱尤甚,被誉称为我国民族婚俗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它以喜庆、祝福、劝导的独特语言,渲染着热烈的气氛,传递着美好的祝福,播撒着温馨的劝导。郯城《喜歌》源远流长,我国传统作品《诗经》中所描述的婚俗礼仪,已初露端倪。宋代的《东京梦华录》又有进一步的描写和记述。后来的《芥隐笔记》及《辍耕录》,已对婚俗中特有的“新人下轿走红毡”“跨马鞍”等都有了较为细致的记述。《喜歌》以郯城婚礼进展顺序为线索的民间咏唱,结构严谨、自然、工整、完美。分《出闺》、《花轿到门前》、《新人走红毡》、《回手摸摇钱树》、《碰富贵斗》、《拜天地》、《洞房看新人》、《请新人出洞房》、《交杯酒》、《撒帐》等十大节。从《出闺歌》唱起,按照喜事的发展顺序递进,自然微妙地向人们展示了汉民族的婚俗特征。郯城《喜歌》在郯文化中有重要地位,也对汉文化有深远影响。
郯城镇的介绍
红花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马陵道旁,战国军事家孙膑、庞涓大展文韬武略;孔望山上,孔子师郯的贤人佳话千古流传。乾隆皇帝下江南两次驻足红花,留有“东风浪涌桃初红,人在江山图画中,孔望山上朝霞起,莫羡他山云雾生。”的佳句。《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三度涉足红花,写出了《莲香》等神秘而温韵的故事。古老的红花埠口,商贾云集,据传“儒商之鼻祖”孔子弟子“子贡”依红花埠口为经营起家之所,“与时转货赀,家累至千金”。
山东省郯城县郯城镇位于山东省的最南端,总面积196平方公里,辖116个行政村(街),13.7万人,春秋战国时期为郯国故地,素以历史悠久、文化名胜繁多、物产丰富享誉海内外,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商贾重地。境内京沪高速公路、205、301国道、微连公路、胶新铁路在此交汇;北距临沂机场40公里,东到连云港机场38公里、港口80公里,日照港100公里,青岛港250公里;沂河、沭河、白马河南北贯通;马陵山绵延东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452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