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贞丰县属于哪个市
兴义市贞丰县属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
贞丰县位于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介于东经105°25′-105°56′,北纬25°07′-25°44′之间,地处珠江上游北盘江畔,隶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西宽52千米,南北长67千米。
行政区域面积1511.9平方千米。东与镇宁、望谟,南与安龙、册亨,西与兴仁,北与关岭各县接壤;
贞丰区位优越,是黔西南州与省会贵阳对接的门户,县域离省城贵阳187千米,距州府兴义103千米;获得“中国金县”“中国花椒之乡”“中国砂仁之乡”称号;是国务院确定的新时期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扩展资料:
贞丰历史悠久。秦属夜郎之地,汉属牂牁、同亭两郡,唐属明州,清朝初年属永丰州,清嘉庆年间,因嘉庆皇帝赐“忠贞丰茂”匾额,于是取中间两字,把“永丰”州改为“贞丰”州,1913年改为贞丰县至今。
贞丰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步下降,形成多级台面。石灰岩分布广泛,发育成峰丛槽谷岩溶高原地貌。
境内最高点位于西部龙场镇龙头大山,海拔1967米,最低点位于东南部沙坪镇北盘江与洛凡河交汇处,海拔327米,平均海拔927米。山地面积占49.1%,丘陵区面积占43.3%,山间平坝区面积占7.6%。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6℃,年均降水量1276.9毫米,年日照时数1549.5小时,年无霜期333天。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秋风、绵雨等天气。土壤由红壤、黄壤、石灰土、水稻土等土类。全县土壤侵蚀面积占46.2%,喀斯特面积占53.9%,石漠化面积占30.41%。
有丰富的能矿资源。境内富含黄金、煤炭、金属镁、锑、冰洲石、大理石等20多种矿藏。其中,黄金储量在500个金属吨以上,拥有水银洞、烂泥沟两个国家级大型金矿。
煤炭储量6.3亿吨,年产量400万吨以上。有储量2.7亿吨品位极好的白云石矿床。县内有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14条,总长389.4公里。
贞丰县人民政府—贞丰简介
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人口约多少万
仡(gē)佬(lǎo)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79,744人(2000年人口普查)。贵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余各省份都有分布,以杂居为主。贵州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仡佬族(越南语:C? lao)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在越南,仡佬族人口主要居住于河江省的同文、黄树肥两县境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仡佬族
外文名称
Gelo minority ethnic group
分类
民族
人 口
579744(2000年)
所在地
主要贵州,散居云南 广西 越南
语 言
仡佬语,汉语
信 仰
崇拜祖先,信奉多神,道教、佛教
节 日
大年 三月三 清明 端阳 仡佬节
目录
1简介
2族源
3文化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仡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79,744人(2000年人口普查)。贵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余各省份都有分布,以杂居为主。贵州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仡佬族(越南语:C? lao)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
仡佬族[1]散居贵州、云南、广西及越南等地,被后来民族如汉族等称为“仡佬”,“老户”,“土人”,“土蛮”等。居住地降水丰富,气候温暖,适合开展农业等多种经营活动。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语音特点上接近苗语,但同源词接近壮侗语,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仡佬族与苗族长达1000多年的交流历史造成的。仡佬语过去被认为属汉藏语系,国外也有人认为属于澳泰语系,而且从仡佬语独立的数词系统来看,应是澳泰语系里最古老的支系之一。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过去无定论,但目前国内国际普遍认为属于壮侗语族,构成一独立的语支仡央语支。壮侗语族的归属,国内一般认为属于汉藏语系,国外也有认为其是独立语系或澳泰语系的。也只有少数老人(6000人左右)通仡佬语。
仡佬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由口传文学(如古歌)传承。已经出版了仡佬语注音和汉语对照的《叙根由》。
仡佬族吃苦耐劳,忠勇善战,在历史上常被征募当兵打仗做先锋,明嘉靖年间被征调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渐江王江泾(今嘉兴县北)战役中立有战功。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黔西南仡佬族地区时,曾留下部分伤病员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养伤,受到群众全力掩护,未遭到反动派的杀害。在建国初的剿匪斗争中和抗美援朝运动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应有贡献。
折叠编辑本段族源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人与古代贵州一代的僚人有渊源关系。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近一、二百年间,在一部分仡佬族中还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如妇女穿统裙和凿齿,以及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都说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古僚人,是西汉时夜郎国(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内的僚人亦“魅结、耕田、有邑聚”(《史记·西南夷列传》),即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出现了村落和集镇,有了君长,其社会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公元前130年,汉朝以夜郎地设置犍为郡,前111年又分设群。从此,这一带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汉族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僚人社会,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渡。7世纪时,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建立了羁縻州、县。这时,僚人社会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农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成了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之下,受尽了压迫和剥削。元、明时期、仡佬族地区大都为当地的土司所统治。后来,这里又建立了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明末开始“改土归流”,到清代雍正年间,仡佬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从此在流官的统治之下。 清末及民国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方面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但在贵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止 。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
折叠语言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语、布依语等多种语言。仡佬语国内认为属汉藏语系,国际上一般将其看做壮侗语族下的一独立语支——仡央语支,国外对壮侗语族是否属于汉藏语系,有许多不同看法。大体上看,仍然使用仡佬语的仡佬族已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贵州之平坝、安顺、普定、关岭、六枝、大方等县,广西,云南,越南等地也有点状分布。根据仡佬语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和语法特征,仡佬语可分为四个方言,每一方言内又可分若干土语。由于仡佬族长期居住分散,故方言差别较大。黔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哈给”,分布于贵州的仁怀、关岭、晴隆、贞丰及广西的隆林三冲地;黔中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告”或“德佬”,分布于平坝、织金等地;黔西方言的仡佬族自称“补尔”,分布于黔西、织金等地;黔西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多洛”,分布于水城、织金及云南之麻栗坡、马关等地。
黔东北仡佬族也曾经有自己的语言,据明《思南府志》载,“居郡西北者,若务川、若沿河,号土人,曰土蛮,有土语”,又清魏源 《圣武记》卷七:“苗叛时,惟沿边土蛮不从乱。土蛮者,号仡佬。” 可知今天沿河等地的“土家族”实为仡佬族。沿河务川思南等地的汉语方言中仍留有仡佬语的特征语法,比如“十几”,沿河话为“等十”或“头十”,个位在十位前面,与一部分仡佬语“数词11~19与量词组合时,个位数居前,量词居中,‘十’在后。如‘十三个’说成‘三个十’”形式相近,却不见于土家语等其他语言,当是仡佬语遗存,证明了《思南府志》民族记载的正确性。
由于居住分散,汉语已成为通用语,不少人还通苗语、彝语、布依语。过去认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但是2008年底,贵州仡佬学会在贵州民间发现了《九天大濮史录》一书,证明仡佬人有自己的文字——仡佬文。
折叠文学艺术
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诗歌、故事、谚语等,诗歌多为便于传唱的小调,分为三言、五言、七言等。
《仡佬族 迎亲》 陈玉先
仡佬族的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乐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横箫各一对和其他乐器合奏,音调十分和谐动听。唢呐是仡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乐器,用唢呐吹出的《老灰调》、《过山调》、《过河调》、《过街调》、《迎亲调》等十余个曲牌,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更加热烈。
折叠教育
仡佬族地区除了古思州地区(务川沿河)在宋代时已有官办书院外,学校教育的兴起主要于明清时期。明清两代出于政治“教化”的目的,在仡佬族地区兴办儒学。因此,至明代后期,尤其是清代仡佬聚居的地方均有儒学、书院、社学、义学等。由于儒学在仡佬族地区的兴起。在明清两代仡佬族有了秀才、举人、进士、产生了较早的仡佬族的一批知识分子。著名的人物有明代的政治家申祐(1425—1449)清代的文学家周渔璜等。
清末民初废除科举,推民国教育。仡佬族地区兴办一批初等新式学校。至1949年,道真、务川两县已有初级中学,各中心镇设有完全小学,农村私塾较普遍。但仡佬族儿童入学率低,成人文盲率高达98%以上。
1950年以后,人民政府在仡佬族地区大力普及初等教育,以公办、民办、公助等方式广办学校,采取各种政策照顾仡佬族子弟入学。还在仡佬族聚居区建立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以招收仡佬族学生为主。到1994年,道真、务川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共有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17所,戴帽初中50所,农业职业中学4所,小学612所。幼儿园7所。
折叠科学
采砂:采砂炼汞,最早为仡佬族先民所为。在周朝时曾以丹砂作为向周仡佬族民居王进贡的物品。仡佬族在开采朱砂上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他们能根据矿脉的生成情况采用不同的掘井开采技术。开采工具有藤帽、皮帽、铁锤、尖钻、油灯、背篓等。
冶炼锻造:仡佬族较早就掌握了冶炼和锻造技术。仡佬族擅长冶炼铸造铜铁器。在古代墓葬中发掘出了很多铜发钗、铜釜、铜扣饰等。在史书上,有关仡佬族铜鼓和铜釜,也记载了很多。用青铜铸造的铜釜用于炊具,而铜鼓则是用来做乐器和礼器。用铁主要铸造农业生产用具及生活用具,如犁、刀、锄、铁锅等。
织染:从仡佬族地区发掘的战国至西汉的墓葬中出土了麻布碎片、麻绳和陶制纺轮中,可以看出仡佬族很早以前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据文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纺织原料有野生植物葛、楮,也有栽培的麻、竹,还有毛、丝等。纺织工具有纺车和织布机。明代时仡佬族妇女已掌握了以丝麻、棉线按不同比例配合在一起纺织的混纺技术。黔北仡佬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清代逐渐出现了专业染坊和染技高超的染技师。当时已掌握了用棉、丝、麻、毛等不同织物配料方法和数十种染水的调制方法。而且掌握了如何依据染水色度,确定染布量等技巧。 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还以其多有技艺精良的石匠而远近闻名。他们在石墓、石碑、牌坊、桥梁、栏杆等用品和建筑上的石刻独具特色,采石场上常常传来他们那粗犷豪放、山鸣谷应的石工号子。
人口:约35万人
人口密度:231人/km2
贞丰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东经105°25′-105°56′,北纬25°07′-25°44′,隶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邻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望谟县,南接安龙县、册亨县,西与兴仁县接壤,北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毗邻。全县辖6镇7乡,总面积1511.9平方公里,人口34万,居住着汉、苗、布依、仡佬、回、瑶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48%。县人民政府驻在珉谷镇内。
贞丰县历史悠久,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74年),以西赵地置羁縻明州,即今县地。元代为普安路东部下段地。明代为广西泗城府西隆州安隆长官司地。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划其地即红水江北岸长坝、桑郎、罗斛等十六里及西隆州之罗烦、册亨等四甲半零二十一寨归贵州,置永丰州,治长坝,属南笼府。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改建石城。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改名贞丰州。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改置贞丰县,隶兴义府(府治驻今安龙县)。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废道,贞丰县直隶省。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改隶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区公署设于兴仁)。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划清水江和北盘江以东新设望漠县,贞丰县地域自此固定。
1949年12月24日贞丰县解放。1950年3月1日贞丰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兴仁专区。1952年12月兴仁专署移驻兴义,改称兴义专区,贞丰县隶该专区。1956年7月撤销兴义专区,8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贞丰县隶属黔南州。1958年12月'撤销贞丰县并入兴仁县,划归安顺专。1961年8月恢复贞丰县,仍隶安顺专区。1963年复划归黔南自治州,由安顺专区代管。1965年7月,恢复兴义专区,8月,划归兴义专区。1966年2月成立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仍隶兴义区。1981年9月撤销兴义地E行政公署;1982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同时,撤销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恢复贞丰县,隶属黔西南州。
贞丰县辖6镇7乡(珉谷镇、者相镇、龙场镇、北盘江镇、白层镇、鲁贡镇、连环乡、挽澜乡、小屯乡、平街乡、长田乡、鲁容乡、沙坪乡),280个村民委员会,12个居民委员会,1638个村民小组,76个居民小组,1482个自然树寨。全县总人口32万余人。 境内有布依、苗、回、仡佬、瑶等13个少数民族,民族风情淳朴浓郁。
贞丰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形成多级台面西部龙头大山主峰公龙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1966.8米,东南角洛帆河汇人北盘江处,为全县最低点,海拔324米,相对高差1642.8米。-由于地层岩性不同,在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境内多样化的地貌。按其成因,可分为山原糟谷、低山丘陵与岩溶盆地、河谷山地三大形态。以剥蚀为主的中低山山原槽谷地貌;分布于县境西南部龙头大山与挽澜河流域和西北部的小屯、木桑、大长田一带。以溶蚀为主的低山丘陵、岩溶盆地、峰林、石牙、残丘等多样地貌,集中于县境中部地区。以侵蚀为主、剥蚀次之的低中山河谷山地,集中于县境东南部及北盘江上沿岸,境内北盘江上段自九盘至白层沿岸,多为峡谷地貌。
贞丰县境内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美如诗画,绚丽多姿。北盘江贞丰段有雄峻奇美的最长的北盘江大峡谷,沿岸有著名的花江铁索桥、摩岩、石刻群、岩壁画、董菁、白层、乐园等古渡口。三岔河湖、双乳峰、竹林堡石林、者相神仙洞、竹林堡溶洞,白层、鲁容古榕,龙头山植物活化石--桫椤等风景区。还有李晓炎故居、三国宰相城遗址、定边城、汉墓群、“虎”字摩崖、杨氏庄园、万人墓等。县城内有凤山、风园、珉山公园,珉球耸翠、蛙石、美女梳妆、罗汉挂珠、文笔塔、烈士陵园、马二元帅府、“仁学会”旧址、两湖会馆等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反映了贞丰先民们在这片古老而美丽酌土地上艰辛开拓、繁衍生息的悠久历史和创建灿烂的民族文化。
贞丰的各族人民有史以来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共同开发着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当国内外宾客踏上这块热土时,将会在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布依、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古朴村寨、房屋造型、饮食文化、婚丧嫁娶;语言服饰、节日文艺等风格各异的特色中,领略到少数民族多姿多彩极富情趣的独特风情。其中著名的布依灯龙舞、苗族板凳舞以及每年的"六月六"歌节。"六月六"歌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各村寨都要举行祭灶神、山神的活动,男女青年自行组织到邻寨对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六月六"歌节极为重视,每年都在三岔河风景区举行笔会、歌舞表演等各项大型文艺活动。省、州、县领导及省内外文人学者和全县各族人民从四面八方云集该地,举行盛大的歌会,为该县民族风情增添了多姿多彩的气氛,也为风景区展示了民族风情的淳朴浓郁,令游人忘返。
贞丰县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田土肥沃,物产甚多,矿产丰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贞丰县委、县政府已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产业进行开发,修复很多文物古迹,修建了三岔湖宾馆、度假村、兴贞、金山、国税、地税等宾馆。加大了城镇规划建设步伐,新建县城金丰大道、永丰大道、金都商留区、菜园开发区、塔山新区等城镇建设,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旅游服务条件。
为迎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县委、县政府结合贞丰县情,以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在建或已建了贞丰至望漠、贞丰至册亨、贞丰至安龙的公路改造、贞丰至白层码头三级公路改造、贞丰至龙场二级公路改造、蔗区公路和矿区公路改造、县城道路改造、水车田水库、高滩电站、鲁贡大田河电站、马马岩电站、县城供水管网改造、珠防工程、生态建设、三岔河风景区建设、北盘江大峡谷旅游开发、农产品加工、小城镇建设等重点项目。尤其是关(岭)兴(仁)公路和北盘江特大桥、高滩电站的立项建设为贞丰县北盘江大峡谷风景区带来无限美好的前景,也为贵州省西线旅游增添一个新亮点。北盘江从县境西北往东南绕流而下,如同巨手一般托起这块正在开发的土地,使其成为一颗闪烁在北盘江畔的明珠。
这里富饶而美丽,地下到处藏珠储宝,地上遍布奇山秀水。矿产资源储量大,品种多,主要有金、锑、煤、冰洲石、大理石、镁、钯、铊等,其中烂泥沟金矿和灰家堡背斜金矿均属国家特大型金矿,远景储量达200多个金属吨,被地矿学家誉为我国将在21世纪崛起的"金都"。冰洲石储量也十分喜人,质量则居全国榜首,有的单晶体在10吨以上,实属稀世之宝。
从90年代以来,贞丰县委、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重新梳理山河,结合我县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实施了种植10万亩甘蔗、10万亩花椒,10万亩砂仁、10万亩金银花、黄花梨、辣椒的"四个10万亩"综合开发工程。这一富民兴县工程的快速推进,正在使贞丰县成为贵州省最大的甘蔗生产基地、黄花梨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花椒生产基地、砂仁生产基地。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万门数字程控电话和数字移动电话早巳建成开通,电话可打向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国家电网基本覆盖了全县13个乡-镇的农村。随着关(岭)兴(仁)高等级公路和隆(昌)八(渡)铁路即将过境与北面的贵昆铁路和南面的南昆铁路连通,贞丰县的地理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出来。加上一条水路从北盘江白层码头往东南直抵珠江口,全县便形成陆路运输左右逢源、水路运输通江达海的交通格局。
贞丰县资源丰富,全县耕地面积为18121公顷,有林地364888亩,森林覆盖率15.2%。县内气候宜人,雨量丰厚,光照充足,适应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烟叶、花椒、砂仁、金银花、油桐、茶叶、早熟蔬菜和甘蔗等亚热带水果。县境内属珠江水系,水量均汇入北盘江流经珠江出海,流域面积大,水能蕴藏量高。地下矿产储量大,品种多,目前已探明的矿产有金、锑、煤、铁、铝、汞、钛、铀、钍、钨、钾盐等。其中黄金的储量大,品位高,已经开发的全国特大型金矿-烂泥沟金矿和水银洞金矿,具探明储量分别为60个和15个金属吨,远景储量更为可观。随着金矿的开采和开发,贞丰必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之都"
贞丰县地处贵州省西南部,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三岔河,这里山清水秀,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古今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贞丰又处于贵州旅游西线上,因此,发展旅游,尤其是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不失为增加群众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地理优势 贞丰县位于黔西南州中部,平均海拔1145.4米,总面积1511平方公里,这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天无酷署,年平均气温16.6度。这里居住着布依、苗族、回族、仡佬、瑶族等10多个民族,全县总人口30余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9%。贞丰境内30公里有北盘江峡谷,东北71公里有黄果树瀑布,南52公里有安龙招堤,西110 公里是马岭河峡谷,构成了省城贵阳──安顺──龙宫──黄果树瀑布──北盘江大峡谷----贞丰三岔河──安龙招堤──兴义马岭河峡谷,一条黄金旅游线。
独特的自然景观 贞丰境内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景点达100余个,有的湛称国内少见,有的属天下一绝。 有天下第一奇峰──双乳峰,天下第一奇石──花瓶石,有盆景石林──竹林堡,还有高原湖泊三岔河,形成了集山、水、林、峰、古今文化及民族风情为一体的优美画卷。
悠久的历史,使贞丰拥众多的人文景观和遗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朝朝隆年间的文昌宫( 仁学会会址),建于清朝雍正九年的"马二帅府"、花江铁索桥, 县城的文庙、两湖会馆、者相古城遗址、白层渡口、红军团指挥部旧址,民国时期曾任过贵族省省主席的李晓炎故居,还有三岔河"虎"字崖石刻、花江石崖壁画"七马图"。此外,在贞丰小屯乡的龙井一带,至今仍保留有远古时代的土法造纸作坊,这里每年都有不少中外游客前来参观考察。
浓郁的民族风情 悠久的历史,使布依族苗族拥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勤劳纯朴,使当地少数民族具有众多的民族节日,有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等;苗族的"二月二"、"清明节"、"四月八"等。岩鱼一带布依族的舞龙、纺织舞、铜鼓舞、必克的杂技、气功,左旗苗寨的板凳舞等传统舞蹈,粗犷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近10年来,先后有法国、荷兰、美国等10多个国家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中共电视台、贵州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台将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拍摄或专题片,向国内外播放。
远古时代的土法造纸 位于小屯乡龙井村一带,至今仍保留有远古时代的土法造纸术,当地群众沿用蔡伦造纸工艺,以构皮、仙人掌等为主要原料,经72道工序,历时数月时间,制成韧性好、吸水性强,不易腐变,用途十分广泛的白棉纸,该纸还被人们视为东方古老造纸的"活化石",产品畅销省内外,部分产品销往美国。近年来,龙井的土法造纸术被越来越来多的人们所熟知,这里每年都有许多中外游人前来参观考察。
贞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丰富,情浓韵悠。有天下奇观"双乳峰"和省级风景名胜区三岔河,三岔河集湖光山色、石林、洞穴为一体,经省批准已建的科技生态园寓于其中。还有北盘江大峡谷和龙头山自然生物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科学考察价值。此外少数民族村寨林立,陶瓷、古法造纸、手工纺织、蜡染等民族民间工艺多姿多彩,特别是三岔河风景名胜区六月六歌节、相邻的纳孔民族村寨古籍和必克布依族文化、纳蝉民族风情享誉国内外,常年游人不断,令人流连忘返。
贞丰区位优越,县东南的北盘江水运通道由白层港南下经珠江出海,是贵州出海最近的黄金水道。县城距南昆铁路53公里,即将通车的关兴高等级公路穿越境内七十余公路。随着贞安路、贞册路、贞望路通县油路的建设完工,贞丰县的区域优势越加凸现出来,届时贞丰到贵阳只需3个小时时间,到首府兴义只需1个半小时时间,到广西只需1个多小时时间。贞丰是州内兴义、兴仁、安龙、册享到省府的必经之地,通信设施齐全,程控电话进村入户,移动通信、无线寻呼四通八达。2001年底,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0070万元,财政总收入达3140万元。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贞丰的经济腾飞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坚实厚重的矿产开发前景 贞丰迄今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金、锑、铅、锰、铁、钯、铝、汞、煤、钛、钨、钾盐、铅土、陶土、石英砂、水晶石、冰洲石、钍、铀、萤石、大理石、重晶石、石灰石、含钾盐岩、花岗石等。在探明的矿产资源中,黄金储量大,分布广,矿体厚、品位高,易采选,仅烂泥沟发现的特大型金矿床,上储表63个金属吨,远景储量145吨,远景储量300吨以上。贞丰被誉为"金都"。
煤储量丰富,总储量为1.72亿吨,远销云南、广东、广西等地。锑矿、大理石、陶土、冰洲石等一大批极具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是贞丰这块土地的财富。贞丰已确立了"以黄金开发为龙头,狠抓有色金属和非金属及建材资源开发"的矿业发展方针,为全县经济的振兴作应有的贡献。
贞丰人民勤劳、文明、善良、热情,贞丰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寻求发展的热土,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贞丰县笑迎八方来客共建美好的明天。
经济状况
贞丰县境的布依族历来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乙茬农业生产中又识钵植水诸为主,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全县几大水稻主产区,大部份是布依族聚居区,布依族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种植的水稻有,镭稻、枯稻、粳稍、挽福、旱稻禁10余个品种。其次真玉米 (布依人称包谷),除供人食用外,是布依人酿酒和饲养牲畜的主要原(饲)
料。此外,布依人还兼种大麦、小麦、高梁、小米、五谷米、籼米、红苕、黄豆、葫豆、虹茸,芋头等杂粮以及南瓜、黄瓜、冬瓜、丝瓜等。
贞丰县出产甘蔗、油桐、棉花、兰锭、芝麻、酥麻、油菜籽、土烟。茶叶、花生等经济作物。全县甘蔗、油桐总产量的90%以上是布依人种植的。早在明末清初,油桐产品经北盘江航运,远销广东沿海及港澳等地,棉花是布依人衣着服饰的主要原料。民国中期以前,种植面广,产量颇丰。为解决染料问题,布依人在很早以前就学会种植蓝靛,至今沿袭。
境内布依人的副业,主要以养殖业和编织业为主。布依人普遍养殖耕牛,田坝地区多饲养水牛,山地地区多饲黄牛,主要作为役牛。此外有还喜欢养马,白层、鲁贡“花山”地区尤甚。布依人养猪,大都是自养自食。过去杀猪过年是布依人所求的理想生活之一。近年来饲养商品肉猪的人户逐渐增多,也育专门饲养母猪相种猪的人户。布依族普遍饲养鸡,少数人家还饲养鸭,鹅。
编织是布依族的主要家庭副业。布依妇女,纺花织布,一是供家人衣着,二是拿到市场出售,嫌取少许利钱购买油盐等生活必需品。不少布依男性,工余时间编制农用粪箕、挑箩、晒席、晒筐、筛子等出售。还有一些于农闲时间外出从事木匠、石匠副业。
贞丰布依族地区手工业主在有榨糖、榨油、靛染等。贞丰布依人早在明代就学会土法制红糖的生产工艺。贞丰红糖说来质好量多,大宗红糖经花江古道,远销省城等地。据民国26年(1937年)统计,贞丰收解红糖税为了149750元 (法币),而当年收的土洒税为219460元,烟丝税为25920元。从中可以看出榨糖矗业是全县手工业中的支柱产业。 油榨业是贞丰县布依族地区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据民国27年(1937)统计,全县有油榨155座,经营者129户。此中有03户系布依人经营,仅毛安寨子就有4户开办五座油榨房。 民国26年 (1937),贞丰产桐油6300市担,经白层渡口输出的桐油50多万斤。民国33年(1944年),贞丰桐油产量增到18000驮(约144万斤)。1958年在”大炼钢铁”和“以粮为纲”的年代里,桐林大量被毁。1980年逐步恢复元气。 在社会进入封建领主阶段时,布依族农民被长期依附在土地上,即所谓"惟事农讲,不事商贾",并逐渐形成一种“经商可耻”的旧观念。所以,境内布依人是一个不善于经商的民族。
贞丰布依族地区盛产红糖、油桐及较多的牛、马、鸡、鸭,及丰富的中草药材、兽皮等资源。但不产盐,因此,外地商人很早就从北盘江水道贩运盐到布依族地区交换当地土特产,逐步在布依族聚居地区形成了一些商业集市。如白层、潭龙、沙坪等。白层集市是贞丰县重要商业集市之一。民国15至18年(1926一1929)间,白层厘税饷捐局月收特货捐达20余万元(银元);民国25年7月至。26年6月,白层厘金局实征64220元(法币),名列全省第五。
贞丰县境布依族聚居地区,地处边远,交通阻塞,产品单一,生产力低,长期处于封闭型的自然经济状态,制约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低,经济十分贫困。民国37年(1948),白层区比较中心的毛安寨,时有100余户人家,除8户为瓦房外,其余均系矮小的茅草房。有95%以上的人家缺粮,靠借贷、卖新或外出打工等来解决吃粮问题
2019年11月1日,贞丰县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19年3月,贞丰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左右江片区)。
2017年2月21日,贞丰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452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