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为什么古代的法官要戴“獬豸冠”?

为什么古代的法官要戴“獬豸冠”?

为什么古代的法官要戴“獬豸冠”?

 在古籍《后汉书。舆服志下》上记载︰“法冠,一曰柱后。……,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及汉朝蔡邕《独断》曰:“法冠,楚冠也……,秦制执法服之。今御史廷尉监平服之,谓之獬豸冠。”意思是,古代的法官审案时都要戴一种法冠,称为“獬豸冠”。所以,“獬豸冠”是指古代执法官吏所戴的礼帽。

 那么,为什么古代法官要戴“獬豸冠”呢?

 獬豸,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外形像牛,也有说像羊,独角,能分辨是非曲直,见人争斗时,会用角去顶理亏的人,古人视为祥兽。如《续汉书志。第三十。舆服志下》:“獬豸神羊,能别曲直。”又《镜花缘》︰“凡罪疑者,俱令獬豸触之。”

 另在汉朝杨孚撰《异物志》也有记载︰“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鬭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及《宋书。符瑞志中》:“獬豸知曲直,狱讼平则至。”

 此外,獬豸又称任法兽、法兽。如清朝厉荃《事物异名录。兽畜。獬豸》上载︰“《格物论》︰'獬豸,性忠直,一名任法兽。'”及《神异经》上载︰“东北有荒中有兽如羊,一角,毛青,四足,性忠直,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咋不正,名曰獬豸,一名法兽。”因獬豸性忠直,能辨是非曲直,代表公平正义,故在古代被视为法律的象征。

 法,古字原作“法”。法字由“氵、廌、去”三个部分组成。“廌”同“豸”,即獬豸,或作獬廌、解廌。如《说文解字》上载︰“廌,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

 又《说文解字》︰“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今文省。”意思是说,法,刑也。刑,同型,有常法、典范之意。“法”应该公平如水而不偏颇,故从水;“廌”用角去触没有德行的人,去除他,故从去。现在的“法”字是省掉廌,简化成“氵、去”而来。

 据传上古时代,有神仙送给黄帝一只神兽,名叫“廌”。廌外形像鹿,四蹄、青毛独角、常呈坐姿。廌生性忠直,能明辨是非,若有人相互争斗,它就会用角去顶那个理亏的人,并咬住不放。

 另相传舜的大臣皋陶,掌刑狱之职,是位公正的法官。他在审理案件时,若遇到当事者两造争执不下,自己又无法立即论断是非,也会请来獬豸帮忙。它用独角去触并咬住不放的人,就会被判有罪,就要“去之”,即去除他、处理他。

 獬豸冠,是古代执法者所戴的帽子,也用来代指御史等执法官吏。执法者戴獬豸冠,象征着执法的人都应该如法兽獬豸般,执法要能明辨是非,公正无私。

“词家之冠”周邦彦的绝美词句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一宋·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译文并州产的剪刀非常锋利,吴地产的盐粒洁白如雪,女子的纤纤细手剥开新产的熟橙。

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一宋·周邦彦《喜迁莺·梅雨霁》译文此时的情绪像此时的天空一样晴朗明媚,就像天上没事可做的小神仙一样悠闲快活。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宋·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译文初升的太阳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一宋·周邦彦《琐窗寒·寒食》译文半亩大的庭院里开满了桐花,静静地笼罩着庭院,阴雨阵阵更使人愁思万端。

念去来、岁月如流,徘徊久、叹息愁思盈。一宋·周邦彦《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译文想过去未来的进退升沉,岁月如流水。我徘徊叹息,愁思如潮,久久难以平静。

不似当时,小桥冲雨,幽恨两人知。一宋·周邦彦《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译文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历凄风苦雨。回忆起来,那时的小桥冲雨,反倒是抱恨而别、彼此相思的情景更加意味深长。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480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