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的病因、症状表现及综合防治技术
立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素质,影响水稻单产,严重时造成全床缺苗、毁苗,影响水稻插秧。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以下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水稻立枯病的病因、症状表现及综合防治技术,供大家参考。
1、水稻立枯病病因
水稻立枯病菌一般在土壤中或植物体内越冬,在条件适当的时候侵染稻粒和生长衰弱的秧苗基部。碱性土壤易发病,苗床最低温度在10℃以下,高温在35℃以上时,或气温忽高忽低,也易发病。
水稻立枯病从病因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真菌性立枯病,二是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在苗床上两者往往同时发病。
(1)真菌性立枯病是由真菌危害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由于种子或床土消毒不彻底,加之幼苗的生长环境不良,如低温寡照、气温忽高忽低等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不健壮,抗病力减弱,病毒乘虚侵入,导致发病。
(2)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一般是在秧苗期低温多雨持续时间长和管理措施不当,使幼苗生长细弱,茎叶徒长,根系发育不良,在天气一但骤晴,根系吸收水分满足不了叶片蒸腾需水的要求,使叶片严重失水,一但天气转晴,秧苗迅速青枯死亡,造成的生理性病害(青枯病)。
2、水稻立枯病症状
(1)真菌性立枯病:由于发病时期的不同可分为芽腐、基腐和黄枯三种类型。
芽腐:秧苗出土前后就已经发病,芽根变褐,鞘叶上有褐斑或扭曲、腐烂。种子或根有粉红色霉状物,在苗床上呈点块分布。
基腐:多发生在立针至二叶期,病苗心叶枯苗,叶鞘有时有褐斑,根系变黄或变褐,茎的基部逐渐变成灰色,腐烂。用手提苗时,茎与根易拔断,在苗床上呈不规则簇生。
黄枯:病苗多发生在三叶以前,叶片呈淡**,并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病苗较健苗矮小,心叶卷曲,前期早晨叶尖无水珠,后期干枯死亡,在苗床上可成片发生。
(2)生理性立枯病:多发生在三叶以后,发病初期叶片发青,发病中期早晨叶尖无水珠,中午打卷,心叶卷筒状,早晚恢复正常,发病后期秧苗萎蔫而死。用手提苗时可连根拔出,在苗床上成片或成床发病,危害严重。
3、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方法
(1)是选择地势平坦、通风向阳、排灌通畅的地方育苗。
(2)是床土的选择,应选择园田土或上一年没有用过旱田除草剂阿特拉津的旱田土和优质腐熟的农肥,以土与农肥3:1的比例混拌均匀后过筛,施足底肥,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用量,以提高秧苗的抗病能力。
(3)培育壮秧,提高秧苗抗病力是防治水稻立枯病的关键。提倡稀播种育壮秧,即每平方米的苗床播种量以干籽计算在250-300克为宜;采用开闭式双膜塑覆盖料软盘育苗技术,以达到苗齐苗壮的目的,当出苗80%以上及时撤去地膜;早通风,早炼苗、炼小苗,控制温湿度,避免秧苗徒长,促进根系发育,使秧苗生长健壮,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保持温度25-30℃,床面不干不浇水,尽量少浇水,以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浇水一般以早上8-9时为宜,不宜用井水直接浇苗,不要大水漫灌,最好采用喷壶浇为好,浇透即可;二叶一心至三叶一心期温度保持22-25℃,三叶一心以后温度保持20℃左右,使秧苗逐渐适应外界的气候,增强秧苗的抗逆能力,当外界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可撤去塑料膜。
2.化学防治方法
(1)进行严格种子和床土消毒。种子消毒可用浸种灵、强氯精等药剂浸种。床土消毒可采用多功能水稻(集增肥、调酸、消毒、化控等多功能于一体)水稻壮秧营养剂与营养土混拌均匀,用量按壮秧剂的说明使用,或用25%敌克松50克对水30千克,浇20平方米苗床,使床土pH值控制在4.5-5.5之间。
(2)在苗期进行药剂预防,在秧苗一叶一心期,用35%甲霜灵1克/平方米,15%恶霉灵水剂10毫升/平方米对水2.5千克泼浇苗床,预防立枯病的发生。
(3)当遇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时,一般农民在阴天时不敢通风炼苗此时极易诱发水稻青枯病,因此要给苗床适当的通风换气,可以采取通小风,减少通风时间的做法,做到晚揭膜,早盖膜,保持床内温度,一但发现病害发生,在发病初期可用35%立枯一次净每袋4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防止青立枯病发生和蔓延。
预防血栓和心肌梗死,宜50mg~150mg/次,1次/日 现一般主张到40岁常规服用,但要注意有胃病的人容易引起胃出血。 阿司匹林片 药物名称阿司匹林片 Aspirin[基] 药物别名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安可春、阿斯匹灵、巴米尔、醋柳酸 Acetylsalicylic Acid、APC 分子式成分化学名:2-乙酰氧基苯甲酸。分子式:C9H8O4。分子量:180.163 制剂规格片剂:0.075g、0.3g、0.5g。肠溶片:0.025g、0.05g、0.3g。水溶片:0.5g。 阿司匹林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缓水解。在乙醇中易溶,在氯仿(1:17)或乙醚(1:20)中溶解,在水(1:300)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阿司匹林片为白色片,遇湿气易变质。阿司匹林肠溶片为肠溶包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阿司匹林栓为乳白色或微**的栓剂。 药理毒理 (1)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它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2)抗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阿司匹林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它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3)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4)抗风湿作用:阿司匹林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消炎作用。 (5)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从而防止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而起作用。 药动学口服后迅速吸收,tman 为1~2小时吸收率与溶解度、胃肠道pH值有关,T1/2为15min~20min。吸收后迅速水解成水杨酸盐,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65%~90%,并能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可进入关节腔、脑脊液中,易于通过胎盘和经乳汁排泄,而水杨酸盐的T1/2长短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和尿pH。低剂量为2~3小时,高剂量为15-30小时,水杨酸盐大部分经肝脏代谢为各种非活性成分后由尿中排出。 适应证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及痛经)及感冒、流感等的发热,也可用于治疗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和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疼痛症状。可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 不良反应长期大剂量用药(尤其是血药浓度>200(g/ml 时)易出现腹上区不适、恶心、呕吐、疼痛及胃肠道出血或溃疡等胃肠道反应及荨麻疹、皮肤瘙痒、呼吸困难或哮喘等过敏反应,也可引起肝、肾功能损害(尤其是血药浓度达250(g/ml时)。可出现中毒反应,如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力减退、倦睡、出汗、精神错乱等,称为水杨酸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血尿、抽搐、高热、呼吸困难等。过量时实验室检查可有呼吸性碱中毒及代谢性酸中毒、血糖异常、酮尿等。小剂量用药时延长出血时间,大剂量或长期应用能增加出血倾向。 相互作用与噻嗪类利尿药并用引起痛风发作,与香豆素类抗凝剂合用时可使抗凝药血浓度增高,可抑制丙磺舒、苯磺唑酮的促尿酸排泄作用。糖皮质激素可使水杨酸的肾排泄增加,当糖皮质激素类停用或减小剂量时,水杨酸盐的血浓度可急剧升高而出现毒性反应。与甲苯磺丁脲类降血糖药、甲氨碟呤、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合用时可增强它们的作用和毒性。与氨茶碱或其它碱性药(如碳酸氢钠)合用,可降低本品疗效。乙醇可加剧本品对胃粘膜的损害作用。 用法用量口服。 解热、镇痛,成人0.3g~0.6g/次,3次/日,必要时每4h服1次;儿童每次按体重5mg~10mg/kg,必要时每4h~6h服1次。 抗风湿,成人3g~5g/日,分4次服;儿童每日按体重80mg~100mg/kg,分3次~4次服。 预防血栓和心肌梗死,宜50mg~150mg/次,1次/日。 预防暂时性脑缺血,0.65g/次,2次/日。 胆道蛔虫病,1g/次,2次~3次/日,连用2日~3日,阵发性绞疼停止24h后停用,然后进行驱虫治疗。 小儿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开始每日80mg~100mg/kg,分3次~4次服,热退2日~3日后改为每日30mg/kg,分3次~4次服,连服2月或更久。 注意事项妊娠D类。年老体弱或体温在40℃以上者,解热时宜用小量,以免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妊娠前3个月和后期3个月及肝肾功能减退者、哮喘和消化道溃疡者慎用,饮酒前后及维生素K缺乏、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者禁用。过量时的处理包括:引吐和洗胃,给予活性炭,监测及维持生命功能,纠正高热、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以及酮症等,保持血糖正常,监测水杨酸盐血药浓度降至中毒水平以下。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482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