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基因检测十大公司有哪些?
国内基因检测十大公司排名分别有华大基因BGI、贝瑞和康、药明康德、博奥生物、达安基因、华因康HYK、碳云iCarbonX、西比曼CBMG、中源协和、安诺优达ANOROAD,以下是较好的公司介绍:
1、华大基因BGI
华大基因属于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基因检测机构,成立于1999年从事高端仪器研发和制造以及基因组研发等领域在国内基因检测十大公司排名第一主要应用于资源保存以及医学健康等多个领域造福于广大市民。
是专门从事生命科学的科技前沿机构。以学、研、用为主的科研方式。涉及人类、医学、濒危动物保护等分子遗传层面的科技研究。
2、贝瑞和康
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高质量的基因检测技术公司成立于2010年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无创式解决方案,将基因测序技术转化为临床行业的开创者对个体基因组和群体基因组进行分析等服务。
公司成立于2010年5月,总部设在北京,并在北京、上海、成都、重庆、长沙、青岛、福州、香港多地设立医学检验实验室,在杭州拥有试剂和基因测序仪的生产基地。公司正在福州兴建规模超过26万平方米的数字生命科学园,该园区是国内较早汇集了研发、检测、生产、治疗全流程的基因技术产业集群。
3、药明康德
药明康德属于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公司是成立于2000年主要以生物技术和制药以及医疗器材为一体的研发技术平台公司主要业务有生物分析、基因组服务、生物制剂生产、药物代谢等多个领域的研发与服务。
4、博奥生物
公司以生物芯片为核心技术平台,拥有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全国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所服务为一体的大医学完整产业链,并响应国家关于“预防为主”的健康方针,将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紧密结合,打造出集健康产品、健康管理和医疗康复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版块。
迄今,博奥生物在国内已经形成了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大型产业化基地,并形成了以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核心的产业化平台。
5、达安基因
达安基因属于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一家集临床检验试剂和仪器研发销售的一个生物医药公司。2004年在上海上市在国内基因检测十大公司排名第五拥有大量的医学专家以及专业的技术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
华大基因一年半估值缩水38亿是怎么回事?
DNA测序方法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不仅知晓了人类的全基因组序列,小麦、水稻、家蚕以及很多细菌的序列也都尽在掌握,这时探明一段序列所代表的生物学意义成了科学家的新目标。
通过对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分析,科学家发现30亿对核苷酸组成的庞大序列中只有1.5%用于编码基因,另外还有少许扮演调控基因表达的角色,剩余的大部分都是功能未知的“垃圾DNA”。从表面上看,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如此缤纷复杂,但深入到DNA水平上,基因编码序列却只有0.1%的不同。很多时候,在一条序列上,人与人之间只有一个核苷酸的差异,这种现象被科学家命名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简称SNPs)。
以往在数万个人类基因中筛选致病相关基因就像大海捞针。科学家需要取得同一个家族的多位患者的标本,才能设法定位这个基因究竟在何处。比如在寻找亨廷顿氏病的致病基因时,多位科学家在委内瑞拉一个亨廷顿氏病家族中折腾了十几年才真正把它逮住。现在有了快速测序技术和SNPs这个强有力的工具,筛查疾病易感人群、鉴定致病或抑病基因、药物高通量的设计与测试乃至个性化医疗都将不再是憧憬中的事情。
位于深圳的华大基因研究院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测序及研究应用中心之一。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工作任务由华大基因承担,之后又参与完成国际HAPmap计划,并完成了第一个亚洲人也是第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测序,称为“炎黄一号”。
威康信托基金会是英国最大的生物医学资助机构之一,拥有50余个研究小组。在过去的几年他们开展了一项颇具野心的庞大计划——向双向障碍病、冠心病、克罗恩氏病、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以及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等多基因疾病发起挑战。通过对1.7万名英国人的SNPs进行筛查分析,在基因组中找到24处与上述7种疾病相关的位点,仅在II型糖尿病的筛查中就找到并证实了10个致病基因。 SNPs的大量存在让人们意识到人类基因组图谱并非独一无二,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图谱。随着DNA测序速度指数般的提升,个人基因组图谱服务也逐渐浮出水面。
2006年美国X-大奖基金会悬红1000万美元,授予能够在10天之内完成100人全基因组测序且每人花费低于1万美元的研究小组。早些时候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也发起一项计划,旨在将全基因组测序的人均成本降至1000美元以下。
目前虽然尚无人最终撞线,但已有多家公司嗅出了其中的商机——既然人与人之间大部分的DNA序列都是一致的,那么通过筛查SNPs,找出顾客基因组中的不同之处,尤其是找出一些与疾病相关的位点,也不失为一种“准个人基因组服务”。
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中,风头最劲的无疑是“23 and me”公司,除了“创始人之一的安妮·沃基斯基是横跨生物、金融两界的耶鲁才女”,“谷歌技术总裁谢尔盖·布林之妻加入”等让人津津乐道的花边新闻之外,他们提供的产品还荣获了2008年度《时代》杂志评选的年度发明50佳,并且位列第一。
2007年底,“23 and me”正式推出了个性化的基因测试服务,标价1000美元。当时股神巴菲特及传媒巨鳄默多克都曾做过测试。2008年9月,测试服务的价格跳水至399美元,这一平民价格终于让一度高不可攀的个人基因组测试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顾客在“23 and me”的网站上订购这项服务后不久,会收到一个试剂盒。只需在试剂盒提供的一支无菌试管中吐上2.5毫升的唾液,密封好后快递至该公司就万事大吉了。2~6周后,你在订购时指定的邮箱会收到一封邮件,根据信中的密码登录“23 and me”的网站,便可看到所有的结果。比如包含有基因型详细内容的原始数据,还有一份分析结果的详细报告,最后甚至还附有参考文献。据“23 and me”声称,通过这项服务,顾客可以了解到日后罹患肿瘤、奥茨海默症、糖尿病以及其他疾患的风险。
除了“23 and me”公司,冰岛的deCODE公司和美国加州的Navigenics公司都推出了个人基因测试服务,不过面对这些遍地开花的商业化尝试,一些科学家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疾病与基因有时并非百分之百地一一对应,很多目前已知的疾病标记只是轻微提高疾病风险,但却会造成不必要的担心。
个人基因测试大行其道后带来基因歧视以及遗传数据保护不当导致的隐私泄露问题,也被生物伦理学家所关注。此前在美国,曾有多家保险公司以一些黑人携带地中海贫血病基因为由拒绝为其提供医疗保险。不过好在2008年5月,美国参众两院均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遗传信息无歧视法案》,其中明文规定基因检测显示某人易患某种疾病,保险公司不得据此提高医疗保险费或者拒绝为其提供保险。同样,雇主也不能以基因信息作为招聘、解雇或升职等的依据。
飞速发展的DNA测序技术还在帮助科学家不断地从DNA序列中挖出更多的秘密,未来怎样难以预料。诚如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知名专家、美国塞莱拉公司首席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所言:“破译基因组密码的意义就如同在刚发现电的那个时代,没有人能想象出个人电脑、互联网一样。”
金陵晚报消息,作为基因领域的龙头企业,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大基因)的招股书于3月14日晚间更新,并再度叩关A股。从相关数据看,虽然这家公司一度被VC、PE挤破门槛,但在后起之秀的追赶下,所谓“神一般存在”的评价已大打折扣。
“当红炸子鸡”遭遇估值缩水
招股书显示,华大基因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早在2015年12月11日,华大基因便向中国证监会递送了公开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但后因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中止。
“在基因领域,之前华大是神一般的存在,与大疆创新、光启科学并称为深圳‘三宝’。”当地投资界人士向《金证券》记者介绍。
这家公司更是投资界的宠儿。最近几年,超过40家(含中途退出者)VC/PE先后扎堆跟进,不过有媒体曾算过一笔账,期间43家PE投了72亿,但至少23家本金浮亏。
资料显示,华大基因2014年5月开始引入外部机构投资者工作,并按照约100亿的整体估值作为增资和转让的定价基础;2015年上半年,华大基因先后引入和玉高林、中国人寿等外部投资机构,并按照191亿元左右整体估值作为增资和转让的定价基础。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按照公司更新后的招股说明书,华大基因目前总股本3.6亿股,公司拟募资17亿元,发行股票数量不低于4000万股。简单测算,公司IPO募资计划中的估值为42.5元/股,其目前总估值约为153亿元。相比一年半以前,估值缩水38亿元。
基因界的腾讯还是富士康?
这固然与投资机构起初的盲目乐观有关,但从财务数据看,华大基因的业绩也并非外界想象中那么光鲜。
招股说明书显示,华大基因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1.32亿元、13.19亿元以及17.11亿元,净利润分别达到5852.98万元、27205.52万元和35001.75万元。公司2015年净利增长3.6倍,这是因为公司前身华大医学于2014年12月启动与华大科技的重组,华大控股、华大三生园将其持有的华大科技合计57.6225%的股权评估作价对华大医学进行增资。
而根据此前公司披露的资料,2012-2014年,华大基因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95亿元、10.47亿元、11.32亿元,同期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8173万元、1.36亿元、2812万元,其中2014年净利润较上年下滑79.3%。对于如此大的业绩波动,华大基因此前并未在招股书中解释详细原因。而在这次更新后的招股说明书中,2014年的净利润变成了5852.98万元。
前述投资界人士推测,可能华大基因独立发展的业绩表现跟不上公司一路飙升的估值,控股股东才启动了2014年底的重组。
追溯过往,2010年,华大从美国基因测序仪器公司illumina购入128台高通量测序仪,使其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2013年,华大完成对美国测序仪生产商CG的收购,从而具备二代基因测序仪的生产能力。
这也导致市场上一直有两种声音:一说华大基因是“腾讯”,有着强大的生物学领域创新技术;一说华大基因是“基因界的富士康”,一家基因测序的来料加工企业而已。
竞争对手正在谋求上市
近些年,基因市场被投资界热捧,竞争程度也在加剧。
招股说明书显示,在华大基因2016年销售额排名前五的大客户中,美年大健康位列第二大客户,采购额5739.55万元,占比3.35%。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体检机构之一,美年大健康对基因检测服务有旺盛需求。然而,《金证券》记者注意到,美年大健康旗下已经自设基因检测服务公司美因基因,并且已经在2016年11月顺利融资1.67亿元。
此外,华大基因收入来源最高的是生育健康类服务,2016年该板块收入达9.29亿元,占比54.62%。而在生育健康类基因检测服务中,贝瑞和康一直被视为华大基因有力的竞争对手。巧合的是,贝瑞和康也在谋求上市。据上市公司*ST天仪(原天兴仪表)2017年3月9日发布的公告显示,贝瑞和康2014年、2015年、201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34亿元、4.46亿元、9.22亿元;2014年、2015年、2016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0.36亿元、0.37亿元、1.42亿元。
可见,贝瑞和康2016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比2015年增长285.63%。另外,在主要的生育健康类基因检测服务方面,贝瑞和康9.22亿元的营收已经接近华大基因的9.2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证监会就华大基因《招股说明书》发出《问询函》,总共提出了59个疑问要求华大基因解释。证监会表示,华大基因历史上重组较多,主要通过收购股权和资产的方式,将华大控股下属一些板块纳入发行人体系。因此,证监会要求华大基因说明:是否在资产、人员、机构、财务、业务等方面是否均独立于关联方。
对于外界疑问,《金证券》记者曾多次致电公司披露的公开电话,始终无人接听。截至发稿,记者传送给公司邮箱的采访提纲也无人回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485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