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一片生态公益林是怎么成了村民“聚宝盆”的?

灌阳县黄关镇龙吟村,因为村里林多地少,且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以前本村的村民只能外出谋求生计。近几年,村民开始在生态公益林里栽种铁皮石斛、灵芝。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这里产出的仿野生药材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在山林中栽种铁皮石斛和灵芝,更大的优势在于既不与农业争农田,也不与林业争林地,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一片生态公益林是怎么成了村民“聚宝盆”的?

“这些可不是杂草。”龙吟村村民指着村上的“绿草”告诉记者,树上这些绿草,正是有着“仙草”之称的铁皮石斛。据了解,野生铁皮石斛主要生长在树上和石缝中。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野生铁皮石斛就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严禁采摘。但作为一味名贵中药材,铁皮石斛一直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人工种植历史至今已有20多年。

2015年,龙吟村在村民文庆学的带领下,一些村民开始在树上仿野生试种。“相比大棚种植,树上种植具有不怕涝、不施肥、不长虫、管理简单等优点。”文庆学说,仿野生的环境下,铁皮石斛生长得慢,种植下去后,一般要等3年才能开始采收。但种在树上后,石斛生长主要依靠自身根系吸收树木和空气中的营养,顺应其生物习性,减少了人工干预,更接近野生品质。与大棚种植相比,收益自然也就高得多。

除了树上的铁皮石斛,脚下还有另一种“仙草”——灵芝。 “与铁皮石斛一样,我们也在这片山林里移栽了灵芝,让它们在野外自然环境中生长。“ 仿野生的铁皮石斛和灵芝在市场上不愁销路,广东等地的客商会主动找上门来收购。”村民文建易告诉记者,目前,村里这两种药材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四五百亩。算下来,每亩纯收益达到2万元以上。

如今,“灌阳县龙灵芝栽培合作社”成员已经发展到40多户,林地承包面积也扩大到了1000亩。“接下来,我们要扩大仿野生灵芝和铁皮石斛的种植规模,继续形成规模效益。让这片生态公益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成为村民们致富的‘聚宝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579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