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对于野生稻的生存与繁殖的作用
作者:业奇农业网
•
更新时间:2025-02-19 11:26:39
在自然环境下,野生稻大都进化出很长很长的芒,这些位于谷粒尖端的芒就像骑士的长枪,可抵御一切来犯之敌。鸟儿的主要食物来源就是水稻的谷粒,可是由于细长且尖锐的芒阻挡了鸟类对谷粒的取食,水稻的“后代”由此得以保存。
通过一些遗传学实验,科学家成功地克隆了水稻中的芒长基因,证明芒长基因的确存在于野生稻中,只是在普通栽培稻中已经丧失了功能——这也是驯化的直接证据。
后来,科研人员又做了个很有趣的实验,即把普通栽培稻与具有长芒的野生稻一起暴露在露天环境下,隔一段时间去观察谷粒的生存状况。结果,普通栽培稻大部分已经被鸟类啄食,几乎是“颗粒不留”,而具有长芒的野生稻则几乎全部保存了下来,这说明长芒的确是水稻为适应外部环境进化出的“防御武器”。
然而,我们现在见到的水稻却很少有芒,这是因为长芒作为一种附属性状,对产量无益,反而会降低每穗粒数,极大地降低产量。另外,长芒也影响稻谷的收获和储存,人类在驯化水稻的过程中,将产量高且不具有芒的基因筛选保留下来。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亚洲栽培稻大都不具有长芒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595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