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西塘古镇和周庄的特点是什么

西塘古镇的特点:

西塘古镇和周庄的特点是什么

1、西塘古镇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东距上海90公里,西距杭州110公里,北距苏州85公里。

2、西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亦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获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西塘历史悠久,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17年2月25日,新晋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3、田歌作为承载着传统文化遗存的西塘,有着千年丰厚的民俗草根文化积淀。田歌是汉民族中的原生态民歌,是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4、目前,古镇树龄最长的是两棵明代的银杏,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它见证了整个古镇的历史发展。据有关部门完全统计,古镇西塘树龄50年以上的有123棵,200-300 年古树有4棵,400年以上的有2棵。

周庄的特点:

1、周庄,是一座江南小镇,有“中国第一水乡”之誉,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周庄始建于1086年(北宋元祐元年),因邑人周迪功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春秋时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名为贞丰里。

2、周庄位于苏州昆山,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于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周庄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中国水乡文化和吴地方文化的瑰宝。

3、周庄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0.47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周庄民居古风犹存,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景点有:沈万三故居、富安桥、双桥、沈厅、怪楼、周庄八景等。

扩展资料:

西塘古镇的历史:

1、西塘,古名斜塘。明代建市镇,界永安、迁善两乡,初名斜塘,后称西塘。

2、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村人在文水漾中建马鸣庵。

3、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唐介福捐宅为观。唐氏子孙环祥符荡散居,淳祜年间称胡受里。

4、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建嘉善县,初议县治设在斜塘。

5、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陶庄税课局移置斜塘,明弘治中称斜塘市。

6、2003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7、2005年,西塘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8、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9、2017年11月17日,西塘古镇获评2017最受网民喜爱的十大古村镇。

周庄镇的历史:

1、周庄镇旧名贞丰里,周庄地域春秋时期至汉代有“摇 城”之说,相传吴王少子摇和汉越播君封于此。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曾寓居周庄。

2、据史书记载,北宋元佑年间(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 200亩(13公顷多)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随宋高宗南渡迁居于此,人烟逐渐稠密。

3、清雍正三年(1725年),周庄镇因元和县一分为二,约五分之四属元和县(今吴县市)。五分之一属吴江县(今吴江市)。

4、近代柳亚子、陈去病等南社发起人,曾聚会迷楼饮酒吟诗。1949年5月8日,周庄解放,归属吴江甪直区。1950年把镇西原属吴县部分划归吴江,结束了两县分治的状况。1952年以后,周庄镇归昆山县(今昆山市)管辖。

百度百科--周庄镇

百度百科--西塘古镇

明代中后期因为全国的交通条件得到了大幅的改善和发展。大规模的远航的商业活动和商品贩卖贩运开始,发展也从而推动了各地的商帮的兴起和发展。尤其是在明代,当时国家统一交通也便利幅员辽阔水路都非常的畅通,也是为大规模的商品的流通提供了非常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我国古代的商帮的诞生,从刚开始的经商风气的形成到最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一个比较艰难而长久的过程。在封建社会的多种的因素合条件之下,明清时期各地的商帮开始先后形成。

商业经营者们利用各地的商业优势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他们融合在商业中融合在社会生活中各类的商业竞争也是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慢慢演化成群体之间的竞争而已,浙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孕育出来商帮也是独具特点。

一、地域化的商帮兴起的背景。

商业想要发展,首先是要有交通的便利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在明代中后期,当时的交通条件开始大为改观,水路的畅通有利于大规模的远距离的商品的贩运,这一变化也是促进着各地的商帮的兴起。当时的明代幅员辽阔,全国统一水路非常的畅通。

明朝更是为了利用贯通南北大运河来转输粮草。在后来的永乐年间,为了对付蒙古的设立,便于军队的往来和粮食的运输,更是修建了很多的道路。是北边与内地的交通更加的便利和畅通。从宿州通向西域的道路也是通过明朝的修筑,也开始变得畅通无阻。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全国各地的水陆交通开始有十分大的改观。

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全国的水路路程已经有100多条。而且四面八方构成了一个商道的网络。在这些商道上面,他们的商品流通也是极为频繁的,有很多的商业活动再次开展。随着道路交通的越来越畅的商品流通也开始越来越繁荣,商人所需要的已经不单单是形单影只,而是要以群体的力量集中大量的资金,开展更为大的经营活动,以规模效应增加自己的收益。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时的交通条件的大为改观,也是促进了大规模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预示着商人开始慢慢的由个体结成群体,进行群体的商业大型活动。

除此之外,当时商品经济生产发展和它的结构也是有利于商人进行群体集团的产生。在明代时期,当时的商业主要经营生产是棉布和丝绸等纺织品的经营。当时的棉花在全国进行种植,南北都是可以的,遍布全国。

每年江南要从华北地区输入各种的原材料。当时可以向海内外输入大量丝绸的,只有江南,这就形成了江南丝绸,可以畅销于海内外的单向的一个商品流畅。也就形成了一种垄断垄断的方式。从而促进了商业群体的活动。加之当时的白银货币已经改变了当时的支付手段,提高了结算的效率,从而也就给商业大规模的流通带来了一种便利的条件,有利于商帮群体的产生。

二、浙东学派经商思想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由黄宗羲开创的浙东学派。为当时的商品经济和学以致用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思想带来了非常成功的思想成果。当时的浙东文化当中的施工使用工商皆本的思想,也是孕育了当时浙江很大一批人强烈的经商意识

传统的根深蒂固的重商思想开始慢慢的在这江浙地区延伸开来。也是成为了江浙地区有很多商帮兴起的原因之一。因为深厚的思想是民间经商的基础大大加深也使庞大的商人群体开始产生。当时在江浙地区经世致用思想已经成为了当时江浙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人文精神。他强调个人个体能力公立还是注重实际成为了他们的主导思想。

当时在江浙地区他们的经济观念上,浙东学派也是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合理性。不再排斥商业,将农业和工商业变成了基本国策平等对待。当时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经济观念,也是为人们的经商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明富先于国富的思想,也是在当时江浙地区被很多人所认同。富民的目的是强国富民的原则是均富。他们认为商贾和农业还是一样可以致富的途径。反对国家压制工商业,反对国家侵占呃富民的财产。最后在另一统一的思想上,也是有很大的发展。也是为商品经济的发展,确定了一些思想上的义利观。

三、江浙地区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种植了很多的农作物和商业性的农业发展,也是促进了当时的城市经济的发展。江浙地区的生产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也是促使了当时在江浙区域内的商人的聚集,商帮的形成。

首先当时农业种植开始发生细微的变化。当时的江浙地区不再是以单一的水稻种植为主要产业,而是开始不断地丰富起来,慢慢的向丝绸茶叶种植转变。隋唐以后到了宋元时期,江浙已经成为全国非常有名的粮食产地。

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度,单一的水稻种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开始以桑蚕棉麻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成为了江浙地区农民的主要一项种植活动。到了明朝之后,江浙地区开始慢慢成为全国蚕丝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将直到今天江浙的丝绸也是在全国是非常有名,最为正统的产地之一。在贸易方面,江浙的温州,宁波等对外贸易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的,海外交通的重要城市都是在江浙地区。因为港口的城市便利的书送到国外市场,国内外的贸易也是一场繁荣。从而也是大大的刺激了江浙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江浙地区的经济和交通因素的不断迅速发展,明朝之后江浙地区也是进行了很多新兴的经济型的城市。大批的农民离开了土地进入了城市,从试开始各种的工商业活动,这样大量的人口聚集反过来也是产生了大量的生产力,从而成为了商人经商的基础。

明清江浙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大发展,从而城市化开始不断地产生农民开始越来越变成城市的居民开始进入工商业的生产活动,从而也就使商人的队伍开始不断的扩大。江浙地区开始形成大大小小的各种不同的商帮群体。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01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