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中国唐、宋、元、明、清古建筑的区别?

隋唐凡三百二十七年(581年-907年),经过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国力强大,声威远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文化也因此呈现出一派繁荣自由的景象。在这种充满蓬勃生机的整体文化氛围中,唐代人创造出一种真诚、豪迈、富有独创精神的建筑艺术风貌,建筑装饰艺术也具有质朴、多样而不失精美的特点。之后的五代十国(907年-979年),由于事,经济处于萎缩阶段,建筑装饰艺术风格虽大多仍袭唐制,但比较粗糙,远不如唐代的大方浑厚与精致。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柱子装饰也因此产生出富有时代气息又符合自身特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国内现存的石窟、墓葬、佛寺等的柱子装饰实例和敦煌壁画、绘画中所表现的柱子装饰形象,以及古代文献中对柱子装饰的记载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此时的柱子装饰具有以下诸多特点。

中国唐、宋、元、明、清古建筑的区别?

1、此时,彩画已成为柱子装饰的主要手段,雕刻柱子的作法还在一些佛寺、宫殿等高级建筑中有所保留,但已不普遍。其他装饰手段,如用金银、织物、铜镜等包裹柱子的方法,虽在极个别的建筑中还在使用,但主要是作为彩画的一种样式而存在,即用彩画模拟金银织物包裹柱子的形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柱子彩画样式。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大量建筑形象上,柱子常饰有这种彩画,柱身中部约当全柱高度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一段绘团花图案,上下以水平线道为界,好似织品围裹的效果。

2、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虽不能动摇隋唐时期相当完善的木构体系,却为建筑装饰带来了丰富新颖的颜料色彩、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比六朝时期更有发展。此时流行的团花、连珠、莲瓣、卷草等图案都是外来纹样与本土纹样结合的产物,并在柱子彩画上均有体现。团花大量使用在中唐时期的柱身上,卷草花卉图案则在唐末和五代时期被广泛用作柱身遍地花纹。连珠纹一般用作水平饰带,将柱子分成几段,或作为仰覆莲的束腰。莲纹继承南北时时期雕刻柱子的做法,柱头用覆莲瓣,柱脚用仰莲瓣与柱头对应,柱中则用束莲。

3、隋及初唐时期,柱子的形象比较质朴,即使是比较重要的建筑,如宫殿、佛寺等,大多亦仅通刷丹、朱、赭等红色系列,与大片白墙形成“朱柱素壁”的对比效果;也有在柱头、柱中、柱脚处稍作装饰的。到中唐以后,柱子彩画逐渐繁丽起来,柱子中段往往绘有织物包裹的形象,以交错布置的团花图案为多,并以水平线道为界。到晚唐五代时期,柱子彩画更是华丽,柱身不再分大约均等的几段,而是将整个柱子分成柱头、柱脚、柱身三个部分,与北宋《营造法式》中的构图方式已颇为类似,柱身满饰卷草花卉纹样,产生遍地华的彩画样式,个别也有绘天王等人物形象作装饰的。

4、隋唐五代的柱子彩画,大多是以朱赭之色为地或通刷,呈暖色,偶也用黑色涂刷柱子,但也已出现了青绿冷色柱子彩画的萌芽。

5、柱子彩画已广泛采用晕染手法,但叠晕手法还很少用,更没有建立成熟的叠晕制度。

6、彩画中典型的构图法“双破”]与“一整二破”在柱子上也被广泛使用。

以上仅是对国内非常之有限的实物与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免失之偏颇,由于唐代建筑艺术对日本的影响非常之大,又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因此对日本奈良、平安、镰仓时代唐样建筑柱子装饰的研究,可以弥补以上分析的不足。现对上面的总结作以下几点补充:

1、此时日本建筑的大多柱子也是涂刷单一的色彩,常用朱红色或素木色,偶有黑色。特别重要的建筑,如当时的阿弥陀堂内部的中心四柱,往往装饰华丽,色彩除了呈现暖色调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出现青绿冷色调倾向。可见在唐代中国本土也应该已有青绿柱子彩画的出现,这为上述第四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日本建筑的柱子彩饰常用连珠纹复合而成的横向带饰将柱子分成几段,结合中国本土的实例,可以看出隋唐时期柱子上的横向带饰,非常富有特色。早期横向带饰由上下两列连珠纹组成;到了后期,不再用连珠纹,仅用上下两道线道围合花草图案形成横向饰带;直至宋代,横向带饰则完全简化为线道了。

3、横向带饰将柱子分成几段,两道横向带饰之间的区域,绘圆窠,内坐佛像,这应是源自于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寺中的龛柱。唐代也很可能除了柱头、柱中、柱脚绘莲瓣而将柱分成两半或柱身遍地华的柱子彩绘构图方法外,还有这种通过横向饰带将柱身分成多段,每段绘有圆窠,内坐佛像的构图法。

综上所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柱子彩画艺术经历了由隋与唐初的质朴大方到中唐时期的华丽精致再到唐末五代的繁复粗糙的发展过程。隋和唐初为初创时期,柱子彩画承接南北朝时期的风格,唐末五代国力衰弱,开启了宋代小巧雅致的艺术风格。唯中唐柱子彩画艺术最能体现这一时期的大方自然、浑厚精致、绚丽华美的总体艺术格调。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柱子装饰

宋代的建筑艺术与唐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宋代的文人阶层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超越了以前任何时代,他们所欣赏的审美趣味使得整个时代的建筑风格趋向细腻秀美,而少了唐时的豁达壮阔。而城市经济的发达又使人们逐渐关注现实生活,艺术中融入了许多世欲化的东西。统治两宋的理学思想更使宋代的艺术风格趋向严谨含蓄合理,但也失去了唐时的创造力。柱子彩画也受到了宋代总体的艺术格调的影响,表现出典雅平易的特点。研究宋代柱子彩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现存原实物;二是《营造法式》。对所能找到的仅有的实物遗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此时的柱子彩画也呈朱红暖色调,有以下几种情况。

1、柱子通刷土朱,偶而在柱头上饰植物花纹、云纹等。

2、柱头上绘有各种花纹,以仰覆莲为主,柱身则在红地上满饰植物花纹;或柱头与柱身连为一体,在红地上绘各种图案,以植物纹样为主。

3、在通刷土朱的柱子上,于柱头、柱中柱脚三处,绘莲花图案作箍头,这种装饰继承唐代的风格,在宋初时有所见,之后则很少出现,为遍地华样式所取代。

《营造法式》对北宋时期不同等级的柱子装饰作了系统的总结,使我们能对宋代的柱子样式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营造法式》中描述了柱子彩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营造法式》柱子彩画,基本分成柱头、柱身、柱脚、柱四个部分进行区分和彩绘,用线道界分。柱彩画只有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三个高级别彩画才有,多作叠晕莲花,这可以使得本柱身与石柱础之间在视觉上有一个顺畅的过渡。

2、柱头之长度与入柱额同高,而柱脚大多与柱头同高,其余为柱身,是柱子的主干,柱身通过叠晕线道与柱头、柱脚相隔。

3、柱头之花纹为细锦、方胜等几何纹,取其静势,以衬托柱身的主体彩画,柱脚彩画只有五彩遍装与解绿装有,纹样与柱头基本相似,碾玉装与柱身连成一体,直接落于柱之上。而丹粉与黄土刷饰的柱脚与柱头相通,一律刷丹。

4、建筑装饰的等级制度鲜明地体现在柱子彩画中。

5、柱身彩画是柱子彩画的主要装饰部位,以五彩遍装为例。柱头作细锦与琐纹,柱脚仅作细锦,柱质为青、红叠晕莲花,这些都是铺垫,规则的几何纹与莲瓣等静态纹样,以衬托柱身华丽而富于动态的装饰图案。柱身为海石榴花等一品花纹,花纹中还间杂以飞凤等鸟类图像,还有用四入、四出等窠内,间以龙凤、化生等图样。其中龙凤、化生等动物、人物纹样才是柱子彩画的中心主题,柱身内的植物花纹,一般也只起到界定与衬托作用。其他几个品级的彩画,亦是如此。

6、柱子彩画中,除了丹粉与黄土刷饰外,基本是以青绿冷色彩画为主。

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宋代柱子彩画的整体印象。

1、彩画是柱子装饰的最主要的手段,雕刻柱子还偶有出现。其他金玉、珠翠、锦绣等几乎不再用于柱子装饰。

2、在唐代开始出现的青绿冷色调柱子彩画的萌芽,到北宋已相当成熟,并迅速发展到高峰,被记录在《营造法式》中,但未有实例支持《营造法式》的记载,之后迅速销声匿迹了。

3、此时柱子彩画的叠晕已有明确的制度,不似唐代,还以晕染为主。

4、大约以十世纪与十一世纪之交为界,前期彩画的施用几乎包括柱子的全部,它继承了唐代的诸多特点,并再向着繁丽华奢的方向发展。后期逐渐发展为只施用在梁架上,柱子全为通刷红色,不作彩绘,使建筑彩画艺术,繁简有所对比,强调了屋身的坚实感,突出檐下阴景部分丰富的光、色、形的变化,是彩画渐趋成熟的表现。

元是宋与明清之连接点,历史不足百年,其柱子彩画多传承于宋代,但保持其蒙古族本身的文化特征。其强盛的国力,支持其建筑装饰的繁在方和略显粗糙。元大都大明殿内的大柱,也是通刷朱红。大明殿两侧的配殿,用“镂花龙延香间白玉”饰柱。广寒殿柱上刻有蟠龙,使“矫蹇于丹楹之上。”山西黄城永乐宫的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的柱子也是通刷朱红。可见元代的柱子施以通刷朱红为主要保护装饰手段,只是在统治阶段的宫殿内,柱子上有奢华的装饰,如金银铜等金属装饰、玉器、木雕刻等材料装饰柱子,但已不是主流。而柱子上已不作青绿冷色。

经过元代到了明清,建筑整体艺术发展到其巅峰状态。而柱子彩画发展到此时,北方官式做法柱身已不作彩画,只通刷土朱,柱头彩画只作为额枋的延续而存在,图案、色彩与额枋统一考虑。于是建筑彩画就限定在檐下上架部分。柱身素平,而显得有力量,才能在在视觉上支撑庞大的屋顶,而实际上,柱子间距加大,柱身增高,截面积变小,若再其上刻绘花纹,就会有繁琐、纤弱无力支撑之感。

关于青花瓷的起始?

龙泉窑产品以民间生活日用青瓷为主。北宋青瓷胎色灰白,釉色艾绿,釉质薄匀晶莹,多以刻花、篾点或篾划装饰技法,表现波浪、蕉叶、团花、缠枝花、流云、婴戏等纹样。还有塑贴纹饰。器类以碗、盘、壶等为主,也有少量的盆、钵、罐、瓶等。造型端庄,制作工整,器底旋削平滑。18O381O3.4.7.5

龙泉窑属于中国南方青瓷系列,是宋代民间名窑之一,因于今浙江龙泉县而得名。五代始烧,盛于南宋、元、明,清康熙后停烧,是陶瓷器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的窑系。龙泉窑早期产品在器型、装饰、釉色各方面与越州窑、温州窑相似,南宋中期形成自己的风格,对浙江、江西、福建境内的窑业产生重大影响,形成烧制龙泉风格的青瓷窑系,产品畅销全世界,并获得了中国瓷器史上唯一拥有国际身份的标识Celadon,其知名度仅次于China。

龙泉青釉可分成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北宋青瓷为石灰釉,由于石灰釉的高温粘度小,易于流釉,一般釉层较薄。由玻璃相组成的石灰釉,透明度好,釉面光泽较强,能清晰的映出刻划纹饰,因而北宋龙泉青瓷多以刻、划花为饰。

龙泉窑青瓷非常受英美、法国、日本收藏家推崇,中国内地收藏龙泉窑青瓷主要集中中江浙一带,对此他们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龙泉青瓷由于是民窑系列,且主要为日用青瓷,所以存世量较大,市场上流通量仅次于明清景德镇彩瓷,在各大古董瓷器窑系中,以物美价廉闻名。

据调查目前瓷器古董拍卖市场上现存的南宋至明代的龙泉窑青瓷精品成交价已过千万。2006年11月份苏富比秋拍,高23.4厘米的南宋龙泉窑青釉纸槌瓶拍至118.4万英镑,此瓶曾为日本近代著名茶道大师益田孝(1848-1938年)收藏。两年后,2008年3月纽约佳士得再以228.1万美元拍出一件高28.8厘米的南宋龙泉窑青瓷双耳瓶,同样源自日本藏家——茶道大师松平不昧收藏。与价格动辄数千万元的景德镇明清瓷器相比,龙泉窑青瓷的价格显然被严重低估。

近年来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北京五地的拍卖市场中,龙泉窑青瓷与高古瓷器行情非常相似,而与明清景德镇彩瓷有异,龙泉窑青瓷大量的精品流散在日本及欧美地区。龙泉窑青瓷的价值最早由日本东京“龙泉堂”创始人茧山松太郎挖掘并推向瓷器古董拍卖市场。1906年成立的“龙泉堂”是20世纪早期成立的著名古董店,茧山松太郎非常痴迷宋代龙泉青瓷,他带动了日本收藏者对龙泉青瓷的研究热情,眼下内地古董拍卖市场上流通的南宋到明代龙泉青瓷精品,不少来自日本回流。

宋代龙泉窑青瓷数据非常稀少,主要是北宋青瓷胎厚釉厚,釉面常有开片,青釉色深如豆绿;南宋兴盛期则是薄胎厚釉,不开片,以釉色的青翠变化取胜,釉面润如玉,粉青、梅子青为代表。

元代龙泉窑青瓷在古董瓷器拍卖市场上经常能见到,所以拍卖价格不如宋代龙泉窑青瓷。主要由于元代海外贸易发达,外销瓷器的品种、数量均比较大,釉色、器型虽然不如南宋瓷器那么唯美,但器型,纹饰等丰富程度远超宋代。

明代初期龙泉窑的生产非常兴盛,但逐步从民窑向官窑转变,相当数量的瓷器制品供宫廷使用。宋元传承下来的顶级瓷器制作工艺显然比当时的景德镇高出不止一筹。瓷器古董拍卖市场上流通的大量高品质的龙泉窑青瓷多为明代初期所制。

2009年在香港由香港环球国际举办的春拍市场上一只直径40cm元代龙泉盘以398万港币拍出。

从历史上的拍卖行情来看,宋朝现存龙泉窑青瓷价高量少,多为传承藏品,来源清晰,以日本,欧美等私人收藏为主,近年来内地拍卖市的宋代青瓷数据明显增大,但真品赝品混杂,需要你去仔细辨别。

明代景德镇白瓷生产逐步成熟,取代了龙泉窑的主导地位,明末清初龙泉窑的瓷器烧制没落。但在雍正、乾隆两朝帝王有好古之风,非常重视对龙泉窑青釉瓷器的仿制,因此景德镇在这两朝中生产了众多数量的仿龙泉窑青釉瓷器。由于帝王的重视,这类仿青釉制品生产工艺水平极高,造型、纹饰精美,一直受到收藏家重视,且在瓷器拍卖市场上这个时代的仿龙泉窑青瓷价格远远超过历代龙泉窑青瓷精品。

清代仿青釉制品着意追求的是龙泉青釉的釉色之美,以及刻划纹饰的工艺风格,器型、风格具有明显的清代风格。

2005年香港苏富比春拍,高40厘米的清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镂空缠枝花卉纹内青花六方套瓶,拍到了4492万港币。同场中,高31.5厘米的清乾隆粉青釉浮雕夔龙纹双耳瓶拍到1132万港币。

2010年香港佳士得秋拍,高50.8厘米的六字篆款清雍正仿龙泉青釉暗灵芝纹五岳真形图三孔扁瓶估价400万至600万港币,拍至2082万港币。

呵呵,青花瓷,就考古记载最早发现的青花瓷标本是一块唐代的有蓝色图案纹饰的瓷片,而且青花瓷的蓝色是金属钴和其他一些催化剂高温后发生的化学变化,在瓷器的釉下呈现出美丽多姿的蓝色~

特别有名的唐三彩其中的蓝色就是钴料,所呈现的~

宋代也有一些瓷片标本出土,不过都只是萌芽阶段~

真正像我们今天在各大博物馆所能见到的美丽的青花瓷实在元代及之后的明朝清朝的作品~

元青花是青花瓷的艺术奇葩,呵呵,它的突然崛起至今是一个谜,因为考古至今没有发现青花瓷在宋元之际又明显的过度和发展成长至成熟的过程,好像突然一夜青花瓷就达到了成熟的境界了~

所以在考古界有这样的说法,青花瓷成于元盛于明清~

至于您说的海底捞,呵呵,是因为当时瓷器是中国的一大出口创汇项目,有如今天的机电产品和纺织品的地位,只是利润要比现在高很多啊~

由于当时航海的技术不如今天,所以经常会有海船失逝的情况发生,因此也就成了海底有待人们发现的瑰宝~所以经常会遇到今人的海底捞~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01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