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地贺兰山地理位置
1、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所指“贺兰山”在哪2、7张地形图,快速了解宁夏首府银川市3、贺兰山大水沟和榆树沟在什么位置4、贺兰山下,一半是江南,一半是塞北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所指“贺兰山”在哪
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当时被金兵占领。二是位于邯郸市磁县境内的贺兰山。
但在《满江红》里的贺兰山并不是实指,而是指边疆,南宋和金朝激战的地方。贺兰山有两座,它们确切地说都不是中国的边疆,但都可以指代中国的边疆。山,如同站在大地上的英雄报效国家的梦,文学与历史在这里相互融合,把英雄的精神推到了一个高度。
原文(节录)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
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彻底地收复旧日河山,再回京阙向皇帝报捷。
扩展资料:
《满江红》赏析
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
下片开头四个短句,三字一顿,一锤一声,裂石崩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胸怀,令人扼腕。 “驾长车”一句豪气直冲云霄。在那山河破碎、士气低沉的时代,将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激励力量。
“饥餐”、 “渴饮”虽是 夸张,却表现了诗人足以震慑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 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之声。
百度百科-满江红
7张地形图,快速了解宁夏首府银川市银川市,宁夏首府,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银川平原中部,西依贺兰山,东据鄂尔多斯西缘,黄河穿境而过。银川秦朝时为北地郡属地,西汉时始建城,在宋朝时曾是西夏的都城,称兴庆府,清朝时改银川县,以银川平原为名,1945年置银川市。银川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总面积9025.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9.31万人(2019年末)。下辖3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分别为金凤区、兴庆区、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和灵武市。
图-银川市地图
金凤区,位于贺兰山东麓、银川市中心,东接兴庆区,西邻西夏区,南连永宁县相连,北依贺兰县。金凤区总面积353平方公里,人口约28万。2002年11月始成立,是银川市府驻地。金凤区是世界优质葡萄栽培的最佳生态区之一,其气候、土壤、地理条件接近甚至优于法国优质葡萄产区——波尔多地区。
图-金凤区地图
兴庆区,位于银川市东部,总面积约7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5.5441万人。兴庆区是银川市的核心区,是宁夏 科技 、文化、教育、经济、金融和商贸物流中心。兴庆始建于公元678年,时为怀远县城,后遭黄河淹损,县城迁至今银川市区。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国,此为西夏国都兴庆府。明朝时在此设九边重镇之宁夏镇。
图-兴庆区地图
西夏区,位于银川市西部,总面积1129.3平方千米,总人口53万人。李元昊正式定都兴庆府,并称帝,建立夏国,史称西夏。西夏区以此为名。西夏区境内有著名的贺兰山地,是宁夏核心 旅游 区之一,有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等景点。贺兰砚为中国“五大名砚”之一,自古就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盛誉,西夏区有“中国贺兰砚之乡”的美誉。
图-西夏区地图
永宁县,地处银川平原引黄灌区中部,东临黄河、西靠贺兰山,总面积934平方公里,人口约21.8万。永宁县是个比较年轻的城市,为1941年析宁夏、宁朔两县部分辖地而增设,取永远安宁之意。永宁县境内有明代长城、李俊塔等著名的古迹。
图-永宁县地图
贺兰县,位于宁夏北部,西部为山地,东部平原,黄河穿境而过,面积1204.71平方公里,人口约22.3万人。贺兰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98%为黄河自流灌溉。西汉时置廉县,区划屡经更迭,贺兰县为1724年清朝雍正时置,时称宁夏县。1941年,因与当时的宁夏省重名,故更名为贺兰县。贺兰县境内 旅游 资源丰富,有著名的贺兰山岩画、古汉墓遗址、新石器时期遗址、拜寺口双塔、黄河古渡、黄河湿地等景点。
图-贺兰县地图
灵武市,古称灵州,地处黄河东岸,有“塞上江南”之美誉,面积4639平方公里,人口约29万。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灵洲县,北周设灵州,隋设灵武郡,唐为灵州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驻地。安史之乱时,太子李亨在灵武即帝位,为唐肃宗。宋朝时,党项首领李继迁攻下灵州,改称西平府,是西夏东西二京之一。1913年灵州改称灵武县,1996年撤县设市。
图-灵武市地图
灵武 旅游 资源丰富,如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水洞沟、1.6亿年前的灵武恐龙化石遗址等等。
贺兰山大水沟和榆树沟在什么位置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崇岗镇。根据查询百度地图显示:大水沟是贺兰山脉的一条重要沟谷,其位置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崇岗镇西南的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北起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
贺兰山下,一半是江南,一半是塞北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贺兰山是西北的传奇名山。宁夏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雄伟峻峭的山体拔地而起,如同藩篱般隔开了西北大漠与黄河灌区,在山麓两侧形成了草原、沙漠、农田等迥然不同的景观,也因此成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冲突与交融之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的称谓。
拆开贺兰山,往西走是连绵的腾格里沙漠,往东走是富饶的宁夏平原。千年来这里见证着大西北的风沙,庇护着山脚的生灵,连结着不同民族的交往。
▲贺兰山位于宁夏与内蒙古的交界处,绵延200多公里,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之地,山前地带至今遗留着西夏的遗迹。供图/图虫创意
贺兰山,风沙与季风在此止步
在很多人的心中,中国的西北荒漠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的红色荒漠没有区别,都是萧条荒凉的存在。但贺兰山的存在,打破了这种粗暴的印象。
距今约15.5亿年前,贺兰山所在的地区还是一片大海,海洋生物在此安居乐业。直到燕山运动时期,强烈的地质运动令海底沉积物慢慢隆起,形成贺兰山的雏形,而随着7000万年前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贺兰山继续缓慢上升,最终形成了今天绵延200余公里、平均海拔2000-3000米的近南北走向山脉。
15亿年的地质演变,让贺兰山由一片汪洋挺拔为一座奇特的山脉,也让中国西北多了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来自东南沿海的暖湿气流,穿过东部的太行山、吕梁山来到宁夏,已是强弩之末,干旱成了这里的主调性。但是贺兰山的崛起,阻截了为数不多的水汽,同时还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有效阻挡了从西北方向刮来的高空寒流,也令连绵的沙漠难以越过山脉继续东进。贺兰山一带基本与中国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成为了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当中的重要一环,还是中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
再加上山地形成的垂直小气候,贺兰山的不同区域在气候、水源和植被等方面有了显著的差别,呈现了山峦、沙漠、河流、草原、森林等全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在贺兰山西麓,有着一望无际的黄褐色荒漠,这就是著名的腾格里沙漠。它是中国第四大沙漠,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密集的沙山遍布其中,与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相连,成为阿拉善荒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年,阿拉善作为中国沙尘暴的重大策源地,吹起的沙尘浩浩扬扬,但是地上的流动沙丘,始终无法越过高山。
而东麓的迎风坡上,降水积成山间小溪,在数个东西向山谷如贺兰口、苏峪口、三关口、拜寺口流出,带出了山中的泥石砂砾,山前的冲积扇土壤肥沃。同时,这里的年降水量仅有200毫米,却足以供给牧草生长,许多草原植物如短花针茅、长芒草、灌木亚菊、刺叶柄棘豆便染绿了山体,还与稀疏生长的耐旱小乔木灰榆,共同组成了山地疏林草原带。
降水量由山麓向山顶逐渐增多,即山下200毫米逐渐增加到山顶400毫米左右,在贺兰山腹地滋润了一片山地森林,面积仅有211平方公里,却是我国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粗壮挺拔的乔木矗立在大山深处,有山杨、杜松、白桦、山柳和灰榆,以及直径可达1尺多的松树和云杉。山中浅浅的溪水滋润出厚达10厘米的青苔,白蘑、紫蘑等真菌藏身林下,还有古地中海孑遗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四合木。而到了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地,随着气温下降,森林景观又被高山与亚高山灌丛草甸带所取代。
于是,地处干旱地区的贺兰山,地跨温带草原与荒漠,是华北森林植被、内蒙古草原植被、阿拉善戈壁荒漠植被和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汇集地,还是各种生灵宝贵的家园。据统计,贺兰山有脊椎动物218种,其中鸟类115种和5个亚种、兽类51种,属于温带草原-森林草原-半荒漠动物群落,包括国家一级动物金雕、胡兀鹫、白尾海雕等,国家二级动物马鹿、马麝、岩羊、蓝马鸡、苍鹰和秃鹫等。
从这个角度上看,贺兰山不仅是自然的屏障与分界线,还是一座难得的生态绿洲。
▲在贺兰山,夏天的云杉林是郁郁苍苍的蓝绿色世界,冬天则成了宁夏八景之首“贺兰晴雪”的最佳代言人。摄影/妥永苍
贺兰山,守护着塞北的粮仓
贺兰山的传奇不止于此。雪山与草原之外,贺兰山下还有荡漾的湖水,葱绿的稻田,在塞北的黄沙漫漫中,出现了一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江南风光。
一般来说,中国200毫米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地方多是草原与荒漠,似乎无法种植水稻。但是农耕民族进入这里后,却打破了这个规则,硬生生造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塞上江南”。为什么,农作的铁犁可以深入西北?
在贺兰山的东面,就是鼎鼎有名的宁夏平原。这里本是地处西北的干燥之地,因为黄河的存在改写了命运。
黄河从青藏高原上奔腾而下,流过兰州以后,转头北上,沿着贺兰山脚一路穿过宁夏平原,由于地势低缓,丰富肥沃的泥土不断沉积,在千万年的作用下,积累出厚厚的土壤层,从此宁夏平原就有了一大片可以开垦的土地。
更重要的是,黄河给这里带来了宝贵的水资源。它从中卫县南长滩翠柳沟入境,途径中卫、中宁、青铜峡、吴忠、灵武、永宁、银川等县市,在石嘴山头道坎麻黄沟出境。宁夏河段约占黄河全长的是十四分之一,过境年径流量约为307亿立方米,使宁夏平原有了灌溉农业必不可少的水源。
与此同时,地形也是宁夏平原能够充分利用黄河水的重要条件。黄河水沿着贺兰山脚,自高往低冲刷河道,形成稳定的河槽,比起中下游河床不断淤积堆高的“地上河”更加安全;同时在宁夏平原上,水面与地面的高差并不大,只要在河岸上开一个口子,黄河水就能缓缓流入两岸的土地。相比之下,更上游的青海、甘肃峡谷众多,常常要经过三四级提灌才能用上河水,不及宁夏灌溉方便。
▲今天的宁夏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在银川市永宁县,碧波荡漾的万亩鱼塘和连绵的水稻田连在一起,一派水乡风光。摄影/徐胜凯
再加上黄河上游的水位波动比较稳定,少有大的洪涝灾害,使宁夏平原沿河两岸,既可享黄河之利,又无旱涝之虞。所谓“天下黄河富宁夏”,流淌过这里的黄河是一切滋润与富饶的源头。
天时地利之下,2000多年前的先民们就已经凿渠引黄河水到农田,在堤岸上直接开口即可引水灌溉。此后,历朝修浚旧渠,不断开挖新渠。早期的宁夏引黄灌区集中在河东地区,到了唐代,宁夏的引黄渠道已有9条,持续扩大灌区范围,直至19世纪,宁夏引黄灌溉干渠已有23条,全长约1000多公里。
人力建设的渠、沟、桥、闸、坝、滩,大大改善了这里的灌溉条件,也让水稻、蔬菜和水果的种植成为可能。2019年,宁夏的粮食产量373.2万吨,人均占有量达542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塞北粮仓。
▲平罗位于宁夏平原北部,镶嵌在贺兰山与滔滔黄河水之间。因地势略低于上游,引水更加便利,水沟纵横,稻田万顷。摄影/杨宏峰
黄河滋润了这个粮仓,贺兰山则守护着它。贺兰山的平均海拔约有3000米,在西部一连串大山中仅仅是个“弟弟”的存在,却是宁夏平原重要的庇护者。打开地图,贺兰山犹如屏障一般,挡住了东侵的腾格里沙漠。试想一下,如果贺兰山像东南地区不到500米的丘陵一样低矮,来自西北的尘暴便会很快掩盖宁夏平原,农田耕作也就无从谈起。
正如地理学家伍光和教授曾在《中国绿洲地域系统研究》评价称:“中国绝大部分绿洲的形成都与干旱区的山地有关。如果没有这些山地的存在,从准噶尔、塔里木到贺兰山的广大区域,就很难发育绿洲。”
人们对黄河与贺兰山的赞赏,从这首民谣里就能看出来:“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贺兰山下的塞北粮仓,源源不绝地生产着著名的宁夏大米、枸杞、菜心、葡萄,称得上是西北的天府之地。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宁夏平原就是出产最好的枸杞的地方。这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达3000小时,无霜期 170天左右,特别适宜枸杞生长。摄影/李紫恒
圣山与军山:文明交融之地
连通大漠与粮仓的贺兰山,也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之地。
根据专家考证,距今3万年前,贺兰山就有古人类在此游猎生活。在漫长的岁月中,开始有部落在贺兰山的岩石上作画,例如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口两侧的山岩上,就密集分布着大量岩画,既有常见的人面像,也有牛、羊、马和老虎等动物,还有不同部落的象形文字,犹如一部另类的宁夏古史。虽然专家仍未对贺兰山岩画的创作年限作出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贺兰山留存的超过1万幅岩画,曾经见证了这里不同时期先民的生活、祭祀场景。例如,知名度最高的太阳神岩画,大约凿刻于新石器时代,象征着太阳照耀大地,是先民祭祀的重要对象,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逐水草而居的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民族在这里来来往往,从“贺兰”的命名就能看出端倪。有的学者认为,贺兰这个词汇来自于古匈奴语,代指曾在这里居住的“贺赖”部落,意为“骏马”;也有说突厥人曾在这里一度生活,他们将骏马称为曷拉,也就是贺兰山;更有人说,贺兰山的名称来源于鲜卑人,贺兰是个鲜卑语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马”就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贺兰山就是他们策马而来,纵马而去的好地方。
▲贺兰口,一只岩羊似乎在张望山体上的岩画。人类来来往往,留下了岩画;动物悠然自在,生活在贺兰山下。摄影/王彤
对居于中原的汉王朝来说,贺兰无疑是偏远的边塞,当游牧民族的铁骑从大漠南下时,贺兰山便是阻挡他们的第一道防线。公元前272年,强大的秦国军队将贺兰山纳入秦国的版图,但是不久匈奴又乘中原战乱再次占领贺兰山,之后大将蒙恬北逐匈奴,重新收复贺兰山。此后,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就在这座山下展开无数次的军事拉锯:大汉与匈奴、大唐与突厥、大明与鞑靼中国的其它大山,几乎没有像贺兰山那样一直处在战争状态之中,由此可见贺兰山还是一座举足轻重的“军山”。
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文明的冲突也意味着文明的融合。为了长期占据贺兰山,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不得不互相妥协。中原王朝的军队边民开始在山下的宁夏平原引黄河水灌溉土地,把牧场开成农田,定居的人越来越多,就建立了城镇;当中原无力北顾时,游牧民族立刻夺回土地放牧养马,还会在中原人建起的城镇卖马,互相交换生活所需资料,“以物换物”的草原文化与商贸定居的文化开始融合,贺兰山口成为“茶马互市”之地;马匹相当于古代的战略物资,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贸易所得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军事所需,中原王朝就会转变思路,在贺兰山下设置军马牧院到了后来,“屯牧”和“屯田”在贺兰山并存,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界限早已模糊不清。
除了农业与牧业之争,游牧和农耕民族也各自修建了大量的建筑:宋朝,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贺兰山东麓建立西夏(大白高国),修建了大量城堡屯兵,历代西夏国王在此埋葬,留下了今天耸立的九座西夏王陵;明朝,汉民族重夺贺兰山,凭借天险修筑长城,分别设立镇远关、打_口、赤木口和胜金关等关隘,还有100多个堡寨。同时,宗教传播也深刻影响了贺兰山的文化,佛教传入成为人民的精神慰藉,修建大量的佛塔寺庙佛像,其中位于贺兰山腹地的南寺号称是阿拉善第一大寺,供奉着仓央嘉措的灵塔。
如果没有贺兰山,西北的 历史 将发生怎样的改写呢?作家唐荣尧曾总结说:“如果没有贺兰山,北方民族在史前时期以岩画记载生活与 历史 的平台就缺失了重要的一块;如果没有贺兰山,匈奴时期,秦始皇的政权会因为失去北方的天然屏障而变得更加短命,西汉政权的生命周期同样会‘缩水’”
在山地纵横的中国,海拔3000米的贺兰山不算雄伟,但是它的存在,却展现了西北的无限种可能——它有着苍茫辽阔的大漠,也有着苍翠劲拔的森林;它有着牧歌悠扬的草原,也有稻花飘香的田园;它有着重叠连绵的山峦,也有着奔腾不息的大河既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热血战场,也是“贺兰山下果园成,塞上江南旧有名”的富饶粮仓。
在这里,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汉族或依托自然险阻,或利用山川形便,构成了千百年来农业与牧业相互融合、战争与和平相互交替的复杂 历史 。那些鲜活的生命,在贺兰山下生活、劳作、繁衍、死亡,一代代传承着关于贺兰山的记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09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