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藕的功效与作用
藕
(《本经》)
异名光旁(陆玑《诗疏》)。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肥大根茎。植物形态详"莲子"条。
采集秋、冬及春初采挖。
化学成分藕(根茎)含淀粉、蛋白质、天门冬素、维生素C。还含焦性儿茶酚、d-没食子儿茶精、新绿原酸、无色矢车菊素、无色飞燕草素等多酚化合物共约0.3%,以及过氧化物酶。
性味甘,寒。
①《别录》:"寒,无毒。"
②《本草蒙筌》:"甘,寒。"
③《本草经疏》:"生者甘,寒;熟者甘,温。"
归经入心、脾、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经。"
②《本草经疏》:"入心、脾、胃三经。"
③《要药分剂》:"入心、肝、脾、胃四经。"
④《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功用主治生用:清热,凉血,散瘀。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热淋。熟用:健脾,开胃,益血,生肌,止泻。
①《本草经集注》:"藕汁,解射罔毒、蟹毒。"
②《别录》:"主热渴,散血,生肌。"
③《药性论》:"藕汁,能消瘀血不散。"
④崔禹锡《食经》:"主烦热鼻血不止。"
⑤孟诜:"生食之,主霍乱后虚渴、烦闷、不能食;蒸食甚补五脏,实下焦。"
⑥《本草拾遗》:"消食止泄,除烦,解酒毒,压食及病后热渴。"
⑦《日华子本草》:"破产后血闷,生研服亦不妨;捣罯金疮并伤折,止暴痛;蒸煮食,大开胃。"
⑧《日用本草》:"清热除烦,凡呕血、吐血、瘀血、败血,一切血症宜食之。"
⑨《滇南本草》:"多服润肠肺,生津液。"
用法与用量内服:生食、打汁或煮食。外用:捣敷。
宜忌赞宁《物类相感志》:"忌铁器。"
选方①治时气烦渴不止:生藕,捣绞取汁一中盏,入生蜜一合,搅令匀,不计时候,分为二服。(《圣惠方》)
②治霍乱吐不止,兼渴:生藕一两(洗,切),生姜一分(洗,切)。上二味,研绞取汁,分三服,不拘时。(《圣济总录》姜藕饮)
③治上焦痰热:藕汁、梨汁各半盏,和服。(《简便单方》)
④治红白痢:藕一斤,捣汁,和蜜糖,隔水炖成膏服。(《岭南采药录》)
⑤治小便热淋:生藕汁、地黄汁、葡萄汁各等分。每服半盏,入蜜温服。(《纲目》)
⑥治冻脚裂坼:蒸熟藕捣烂涂之。(《纲目》)
⑦治麦芒及尘土并物入眼不出:大藕一截,洗净捣烂,以帛子裹于眼上,挹取汁,落眼中。(《普济方》)
⑧治眼热赤痛:取莲藕一个,连节,以绿豆入满其中空处,水数碗,煎至半碗,连藕食之。(《岭南采药录》)
名家论述①孟诜:"产后忌食生冷物,惟藕不同生冷,为能破血故也。"
②《本草经疏》:"藕,生者甘寒,能凉血止血,除热清胃,故主消散瘀血,吐血、口鼻出血,产后血闷,罯金疮伤折及止热渴,霍乱,烦闷,解酒等功。熟者甘温,能健脾开胃,益血补心,故主补五脏,实下焦,消食,止泄,生肌,及久服令人心欢止怒也。"
③《本草汇言》:"藕,凉血散血,清热解暑之药也。其所主,皆心脾血分之疾。如陈氏方,治热渴烦闷,大氏方,治产后瘀血,孟氏治霍乱水泄,皆属热邪为患者,取此清芳寒洁、甘淡之味以凉解之,如血热血滞之病,悉潜消而默化矣。第生食过多,不免有动冷气,不无腹痛肠滑之虞耳。如煮熟食,能养脏腑,和脾胃。"
④《重庆堂随笔》:"藕以仁和产者为良。熬浓汁服,既能补血,亦能通气,故无腻滞之偏。"
⑤《随息居饮食谱》:"藕以肥白纯甘者良。生食宜鲜嫩,煮食宜壮老,用砂锅桑柴缓火煨极烂,入炼白蜜收干食之,最补心脾。若阴虚、肝旺、内热、血少及诸失血证,但日熬浓藕汤饮之,久久自愈,不服他药可也。"
提醒您:藕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外用药——炉甘石
罗勒子
(《嘉祐本草》)
异名兰香子(《海上名方》),光明子(《饮片新参》)。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罗勒的果实。植物形态详"罗勒"条。
采集9月间采收,筛去泥沙杂质(不宜水洗,着水易粘连成团),晒干。
药材干燥小坚果呈卵形,长约2毫米,基部有果柄痕迹;表面灰棕色至黑色,微带光泽,于扩大镜下可见细密小点。质坚硬,横切面呈三角形,子叶肥厚,乳白色,富油质。气弱,味淡,含口中有滑润感;浸水中,膨胀后,外表有1层白色粘液质。以颗粒饱满、无泥沙者为佳。
产于江苏。
化学成分种子含灰分8.70%、蛋白质16.40%、脂肪16.86%、纤维28.14%、水分6.87%、碳水化物(差值计算)23.03%。
种子油中含棕桐酸3.3%、硬脂酸6.4%、油酸15.4%,亚油酸56.3%、亚麻酸18.5%。
果实的粘质中含戊糖9.2%、己糖70.3%、糖醛酸7.3%、游离的类脂25.4%、结合类脂10.3%。其粘多糖水解后产生D-半乳糖醛酸6.1%、D-甘露糖醛酸3.3%、D-葡萄糖25.0%、D-半乳糖24.4%、D-甘露糖10.0%、L-阿拉伯糖12.4%、D-木糖7.5%、L-鼠李糖7.0%。
种子中的储存糖分主要是车前糖、蔗糖和非还元性寡糖。
性味《饮片新参》:"甘辛,凉平。"
功用主治治目赤多眵,拳毛倒睫,目翳,走马牙疳。
①《嘉祐本草》:"主目翳及物入目,又疗风赤眵泪。"
②《次片新参》:"目赤,拳毛倒睫。"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外用:研末点掺。
选方①治目昏浮翳:兰香子每用七个。睡时水煎服之,久久有效。(《海上名方》)
②治赤眼后生翳膜:兰香子洗净晒干,每用一粒,以筋点眼眦头,闭目,须臾自随泪出,翳膜在上,如鱼眼然。再易一粒,以病退为度。或兰香子为细末,以黍米大,点眼眦头。(《普济方》)
③治走马牙疳,小儿食肥甘,肾受虚热,口作臭息,次第齿黑,名曰崩砂;渐至龈烂,名曰溃槽;又或出血,名曰宣露;重则齿落,名曰腐根:兰香子末、轻粉各一钱,密陀僧(醋淬,研末)半两。和匀,每以少许敷齿及龈上,内服甘露饮。(《活幼口议》)
提醒您:罗勒子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别名甘石(《品汇精要》),卢甘石(《医学入门·本草》),芦甘石(《审视瑶函》),羊肝石(《现代实用中药》),浮水甘石(《中药志》),炉眼石(《矿物药与丹药》),干石(《疮疡外用本草》)。
英文Calamine
拉丁Calamina(SmithsonitumandHydrozincitum)
商品名炉甘石、甘石
处方名炉甘石、煅炉甘石、飞甘石、制炉甘石、三黄汤水甘石、黄连水甘石、浮水甘石。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肝、脾、肺经。
功效明目去翳,收湿止痒,敛疮生肌。
考证炉甘石在《品汇精要》中即有记载,书曰:"谨按此种(炉甘石)出川广、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山谷。其形腻软,棱层作块,大小不一,有粉红色如梅花瓣者,亦有青白色而挟石者。入药惟以纯白而腻者佳,余色粗砺为劣。"《纲目》曰:"炉甘石所在坑冶处皆有,川蜀、湘东最多,而太原、泽州、阳城、高平、灵丘(今山西省)、融县(今广西融县)及云南者为胜,金银之苗也。其块大小不一,状似羊脑,松如石脂,亦粘舌。产于金坑者,其色微黄为上。产干银坑者,其色白,或带青,或带绿,或粉红。"从以上所述,入药惟以纯白而腻者为佳,所在坑冶处皆有,川蜀、湘东最多,以及金银之苗,与形似羊脑、松如石脂亦粘舌等形状、性质的特征来考证,与矿物菱锌矿(碳酸锌)极相符。按伊博恩的意见,认为炉片石是碳酸锌,即矿物学上所指的菱锌矿。但据文献报道当前主产于广西的炉甘石及其调往各地的炉甘石样品,经鉴定除有菱锌矿外,尚有水锌矿,而且此种水锌矿也产于铅锌矿床氧化带,并为锌矿氧化带中的一种表生矿物,和菱锌矿伴生。故市售品有以菱锌矿或和水锌矿为主的近乎单矿物之集合体,也有以菱锌矿为主的多矿物集合体。炉甘石主要治眼科疾病,都是煅烧后用。菱锌矿(碳酸锌)经烧后变为氧化锌,而水锌矿(碱性碳酸锌)煅烧后同样变为氧化锌,与菱锌矿可起到同样的药理作用。因此,菱锌矿与水锌矿两者,在当前均为炉甘石的矿物来源。
药源为碳酸盐类矿物菱锌矿Smithsonite的矿石。
形态
1.菱锌矿Smithsonite
晶体结构属三方晶系。单个晶体呈菱面体或复三方偏三角面体,但极少见。常呈钟乳状、块状、土状、皮壳状集合体。纯者白色,常被染成灰白、淡黄、浅绿或浅褐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或暗淡土状光泽,晶面上有时呈珍珠光泽。硬度4.5~5,性脆,断口参差状。相对密度4~4.5.
产于原生铅锌矿床氧化带。主要由闪锌矿氧化分解产生易溶的硫酸锌,交代碳酸盐围岩或原生矿石中的方解石而成。
2.水锌矿Hydrozincite
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呈块状、土状、多孔至致密状、皮壳状、具细纤维构造的同心带状。白色至灰黄、褐紫、浅紫色。土状光择,亦呈绢丝光泽。硬度4.相对密度3.5~3.8.
产于矿床的氯化带中,为次生矿物。主要由闪锌矿蚀变而成。与菱锌矿共生。
两者均产于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产地主产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四项、融安县的长安垆、桂林葛家塘,都集散于桂林,四川、云南、湖南亦产。商品过去分生甘石(菱锌矿)和浮水甘石(水锌矿)两种,现均为统货。销全国各地,并出口;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杭州、汉口等地销量较大。
采收采得后,除去杂石、泥土。
炮制
。炉甘石《急救仙方》:"研极细末,用水飞过。"《普济方》:"擂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打碎。
2.煅炉甘石《医学纲目》:"煅过,净水飞。"《普济方》:"烧赤。"《良朋汇集》:"上火一煅,用水飞,出细粉,粗渣不用,晒干。"现行,取净炉甘石,置耐火容器中,放无烟炉火内,煅至红透,取出,立即倒入水中浸淬,搅拌,倾取混悬液,未透者沥干后,再煅烧,反复浸淬3~4次。合并混悬液,静置,倾去上层清水,干燥研散。煅淬后使药物纯洁细腻,以明目祛翳,收湿生肌为主。
3.制炉甘石(1)黄连汤制炉甘石《济生方》:"炉甘石半斤,用黄连四两如豆大,于银石器内煮一伏时,去黄连,取石研。"《朱氏集验方》:"用坩锅子盛,火煅七次,入黄连淬七次。"《瑞竹堂经验方》:"黄连水飞。""放钱片上,炭火内烧红透,黄连汁淬之,烧淬七次碎为末。"《普济方》:"不拘多少,拣粉红梅花者为妙,用坩埚盛,火煅七次,入黄连水淬浸一宿,去滓,将煅甘石淬七次。细研飞过,曝干罗过用。"现行,用黄连煎汤,过滤去渣,加入煅炉甘细粉中拌匀,吸尽后,干燥。每炉甘石细粉100kg,用黄连12.5kg.
(2)三黄汤制炉甘石《医宗粹言》:"用倾银罐煅红,倾出在三黄汤(黄连、黄芩、黄柏)内三五次尤佳,然后用三黄汤悬液煮干露一宿,焙干用。"《外科大成》:"煅三黄汤内七次。"现行,取黄芩、黄连、黄柏煎汤,过滤去渣加入炉甘石细粉中拌匀,吸尽后,干燥。每煅炉甘石细粉100kg,用黄连、黄芩、黄柏各12.5kg.
贮干燥容器内,置干燥处,防尘。
商品情况
药材特征(1)生甘石(菱锌矿)为块状或钟乳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浅土**,条痕灰白色至淡棕色。表面有的有凹陷或多孔隙,似蜂窝状。土状光泽,不透明,体轻,质较硬而脆,易碎,断面白色或浅土**,有的黄白相间似花纹状。无臭、味微涩。
(2)浮水甘石(水锌矿)多为白色,孔隙较多。体轻,质松软,有较强吸水性,舐之粘舌。
均以色白、体轻、质松者为佳。
饮片性状:炉甘石为不规则的碎块状,表面白色或淡红色,显粉性,无光泽,呈蜂窝状。体轻而质松,易碎,断面灰白色或淡棕色,呈颗粒性。无臭,味微涩。煅炉甘石为灰白色或白色细粉,质轻。黄连汤制炉甘石为**细粉,质轻,味极苦。三黄汤制炉甘石为深**细粉,质轻,味苦。
药材鉴别不熔融。在木炭上烧之则生氧化锌之薄膜,热时**、冷后则变为白色。热稀盐酸能使其溶解并产生泡沫。
为不规则的块状,扁平形或圆形,大小不一,表面白色或淡红色,有凹陷或小孔洞,显粉性。体轻而质松,易碎,断面白色或淡红色,呈颗粒状,并有细小孔隙,有吸湿性。气无,味微涩。火煅后即成白色或淡**的无晶结块或细致粉末。以块大、白色或显淡红色、质轻者为佳。
①《品汇精要》:"炉甘石,出川、广、池州山谷。其形腻软,棱层作块,大小不一,有粉红色如梅花瓣者,亦有青白色而挟石者,入药惟以纯白而腻者佳,余色粗砺为劣。"②《纲目》:"炉甘石,所在坑冶处皆有。川、蜀、湘东最多,而太原、泽州、阳城、高平、灵丘、融县及云南者为胜,金银之苗也。其块大小不一,状似羊脑,松如石脂,亦粘舌。产于金坑者,其色微黄为上;产于银坑者,其色白,或带青,或带绿,或粉红。"
应用
用于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炉甘石善于退翳,又有收湿作用,为眼科常用之品。不论目赤肿痛,眼睑赤烂或目生翳障,或翼状胬肉遮睛均可用之。临床上常配其他明目退翳之品外用,以加强疗效,如李时珍用本品"同龙脑点",或用本品配海螵蛸、硼砂等分研末,点眼治多种目疾等;《卫生易简方》治风眼流泪烂弦,配黄连、朴硝等点眼;治目生翳膜,《宣明论方》用本品配青矾、朴消与沸水化开,温洗患处;目赤肿痛,眼睑赤烂或翼状胬肉遮睛,常配硼砂、玄明粉、冰片研细末点眼,方如《证治淮绳》白龙丹。
用于溃疡不敛,皮肤湿疮。炉甘石能收敛生肌、收湿止痒,故用治溃疡不敛,脓水淋漓者,配黄柏、滑石、石膏等同研细末外用,以清热解毒,收湿敛疮;诸疮久不收口者,配龙骨为细末干掺患处,以敛疮生肌,促使疮口愈合,方如《御药院方》平肌散;治痈疽溃后,脓水将尽,可与乳香、琥珀、朱砂等同用。治阴汗湿痒,可与蚌粉、五倍子等研末外掺,如《直指方论》阴汗湿痒方。治聤耳出脓及黄汁,配枯矾、胭脂、麝香为末吹耳,如《医方大成》红绵散。
用量3.00-15.00g
禁忌忌内服。
附方1.治目暴赤肿炉甘石(火煅,尿淬)、风化硝等分。为末。新水化一粟点之。(《纲目》引《御药院方》)
2.治诸般翳膜炉甘石、青矾、朴硝等分。为末。每用一字,沸汤化开,温洗,日三次。(《纲目》引《宣明论方》)医学教育网搜集
3.治风眼流泪烂弦炉甘石二两,以黄连一两煎水,入童尿半盏,再熬,下朴消一两,又熬,成,以火煅石,淬七次,洗净,为末,入密陀僧末一两,研匀,收点之。(《纲目》引《卫生易简方》)
4.治眼目昏花炉甘石(研)、代赭石(煅,醋淬七次)、黄丹(水飞)各四两,为末。白沙蜜半斤,用铜铛炼去白沫,更添水五六碗,熬沸,下前末,以文武火熬至一碗,用铜器搅,试将药滴水中沉下为度,以夹纸四重滤,于瓷器内贮密封。不时点之有验。(《卫生易简方》)
5.治风泪不止绿芦甘石(制煅,飞细)一钱,海螵蛸五分,梅花片少许,共研极细。点出泪窍处。(《审视瑶函》收泪散)
6.治下疳阴疮炉甘石(火煅,醋淬五次)一两,孩儿茶三钱。为末,麻油调敷。(《纲目》引《通妙真人方》)
7.治阴汗湿痒炉甘石绿者一分,真蚌粉、黄连、五倍子各半分。上细末掺,先以蜂房、大腹皮煎汤温洗。(《仁斋直指方论》阴汗湿痒方)
8.治诸疮久不敛炉甘石(烧)一两半,龙骨半两。上为细末,每用干掺患处,上用膏药贴。(《御药院方》平肌散)
9.治聤耳出脓及黄汁炉甘石(研)二钱,枯矾二钱,胭脂半钱,麝香少许。上为细末。用绵子缠缴耳中脓汁尽,别用绵子蘸药,或干吹少许入耳亦可。如积热上壅,耳出脓水,神芎丸百粒,泻三五行。(《普济方》红绵散)
10.治口唇干裂破成疮炉甘石二钱(火煅),文蛤一两,黄柏一两,苍术五钱。除甘石外,三味同炒赤色,共研细末,入片脑三分再研,用蜡油调敷唇上。(《古今医鉴》)
11.治子宫颈糜烂炉甘石120g,冰片、黄连各12g,雄黄6g.共研极细末。先将阴道冲洗干净,然后喷此药粉于子宫颈糜烂部位,每隔1~2d上药1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12.治肛门瘙痒症炉甘石粉30g,青黛粉3g,将上药混合后,用两层纱布包裹之。治疗前先将肛门洗净,抹干,然后将用纱布包裹的药粉扑患处,以肛周均匀覆盖一层药粉为度,每日用药3~5次。[《广西中医药》1983,(1):26)
13.治齿疏陷物炉甘石(煅)、寒水石等分,为末。每用少许擦牙,忌用刷牙,久久自密。(《纲目》引《集玄方》)
文献
医论
论炉甘石和血生肌、散风热退翳之功①黄宫绣:"炉甘石甘辛而涩,气温无毒。其性专入阳明胃者,盖五味惟甘为补,惟温为畅,是能通和血脉,故肿毒得此则消,而血自能克止,肌亦自克能生也。辛温能散风热,性涩能粘翳膜,故凡目翳得此,即能拨云也。有用此治下疳阴湿,并齿疏陷物者,亦此义耳。"(《本草求真》)②沈金鳌:"炉甘石主目疾者,目得血而能视,血衰则隐涩羞明。又或风热上壅,致赤烂肤翳也,此药味甘则入脾而能益血,性温则散风热而不使为害,故功有由见也。"(《要药分剂》)
成分
主要成分为碳酸锌,尚含少量氧化钙0.27%,氧化镁0.45%,氧化铁0.58%,氧化锰0.01%。此石中的锌,往往为少量的铁(二价)所取代。另外,有的炉甘石品种尚含少量钴、铜、镉、铅和痕量的锗与铟。青岛和济南的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并含少量铁、铝、钙、镁等杂质及极微量的钠。煅炉甘石,主要成分为氧化锌。(1)菱锌矿主含碳酸锌(ZnCO3),尚含少量铁、铝、镁、钠、铅、镉、硅等元素。(2)水锌矿主含含水碳酸锌Zn5(CO3)2(OH)6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1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