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石棉县大渡河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怎么样?

石棉县大渡河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是2009-11-18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地址位于石棉县先锋乡松林村。

石棉县大渡河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怎么样?

石棉县大渡河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3511824699156753T,企业法人文榜亮,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石棉县大渡河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是:农村机械维修;农业生产资料购销;水果蔬菜种植销售;农产品粗加工、销售、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四川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43402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和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720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石棉县大渡河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第一产业

1937年粮食亩产39公斤,总产98.5万公斤。1949年粮食亩产65公斤,总产175万公斤。建国后,除种植粮食作物外,该镇西郊、回汉、冯桥等10余个村庄的农民多粮、菜兼种,几乎家家都有小菜园,当时已享有“流渠荡碧、蔬园生香”的美称。1957年粮食亩产125公斤,总产390万公斤,蔬菜总产400万公斤。1958年后,菜地改种粮食, 产量增幅不大。1978年粮食亩产260公斤,总产1237.9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25公斤, 社员实际人均分配粮食179公斤,人均纯收入50.50元,比全县人均收入高9.50元,比全省人均低20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科学种田,镇党委、政府不断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在全县率先搞蔬菜生产基地, 推广双季无籽西红柿种植,到1994年蔬菜种植总面积759公顷,总产量8000万公斤, 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200元增加到千元以上。1995年,镇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把蔬菜生产作为全镇增加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龙头产业。1999年相继在北城建起了农产品试种基地,引种了七彩椒、济南长茄等一批新、特品种;在东城建起了节水灌溉示范区和葡萄种植基地;在南城建起了双孢菇和“洋香瓜”试种基地;在单六、孙草庙建起两个占地百余亩的蔬菜批发市场,日交易蔬菜达27万公斤,交易额30余万元; 组织了20余支700余人的蔬菜销售队伍,并在广州、武汉、哈尔滨等20余个大中城市设立了蔬菜销售办事处。2000年,全镇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占总耕地亩数的90%以上,粮食作物种植仅占可耕地的20%左右,蔬菜种植总面积达2133公顷,占可耕地的75%, 共发展蔬菜生产专业村21个,建日光温室2500个,拱棚3万余个,年生产蔬菜3.25亿公斤,菜农人均收入3200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405元。2000年底,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51170千瓦, 年末大牲畜存栏量5850头, 猪4967头,羊49489只,家禽20.49万只,实现农业总产值3.8亿元,其中种植业1900万元,林果业3166万元,畜牧业15834万元。

第二产业

1949年,共有各类手工业作坊20余家,从业人员100人左右,年产值5万余元。“一五”时期,手工业作坊大部停办,发展手工业社(组) 10余个,拥有股金3万余元,从业人员300余人。1957年底,拥有织布、织袜、铁木、修配、罗笼、竹器、绳经、碾米磨面、土纸、编织10个行业,产品种类达30余种,从业人员984人。19 58年后,社(队)办企业一哄而起,盲目发展,致使企业多数严重亏损。到1978年,镇办工业仅有农机、 石棉、 罗底、 塑料、标件、五金建材、烧窑7个工厂,年工业产值258.1万元,利税20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办企业开始振兴。1985年改称乡镇企业。1987年镇办企业发展到20家,从业人数2300人,年工业产值1500万元,创利税40余万元。1988~1990年,镇办企业不断巩固提高,水泵厂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亚星集团名扬鲁西南。村办、联户办、户办、专业村、专业户多形式企业蓬勃兴起,西关塑料、董庄窗纱、权楼村的粉条名扬全国。90年代中期,镇办企业因设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机制不活等原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举步艰难,一度跌入低谷。1997年以来,镇政府加大改革力度,由资源型、加工型向市场外向型经济转移,外引内联,优化产品结构,通过采取租赁、拍卖、兼并等资产重组形式,激发了企业内部活力,盘活了资产,企业逐步走出困境。2000年,全镇已形成塑料加工、真空制镜、窗纱生产、罗底加工、糖果制造、建筑、食品、肠线8大支柱产业,共有私营、联营各类企业13 49个, 从业人员13464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23亿元,年工业总产值8.06亿元,创利税6569万元。名优产品主要有风味独特的传统名吃百寿坊固体羊肉汤、省、部优质产品鲁波牌QS型湿式潜水电泵、 流星牌牛肠、 羊肠网球弦、福牌医用外科肠线、TND-3000同板式交流稳压器(壁挂式) 系列产品等。先后填补了国家4项空白,曾荣获中国轻工业优秀产品一等奖、 省星火计划成果展览金奖、省科技兴鲁一等奖。1996~1998年连续3年被评为全区发展乡镇企业明星乡镇。

第三产业

清末、 民国初年,资本500元以上的商号90余家,饮食业有四合居、五福楼、聚英斋、兴盛、三义春羊肉汤馆等10余家,服务业有澡塘、客店、理发店、维修铺等36户,总从业人员400余人。镇内较大的座商主要经营京广杂货、烟、酒、糖、茶和土、特产品等,个别兼营钱庄,商品多为“洋货”,出口物资主要有猾子皮、肠衣、羊毛、鸡蛋、花生等。一般商人多摆摊设点或走街串巷叫卖。除本地商户外,山西、陕西、河南怀庆等外商占城内客商的60%。抗日战争爆发后,战乱、匪患迭起,商、 饮等业渐不景气,到1948年底,各店户不足30家,从业人员180人左右,年营业额12万元。

建国后, 第三产业一度兴旺。1955年,有个体商户1119户,1579人,资本10.73万元。1956~1957年,实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各商户均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 境内共有100余家,从业人员1200余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产业日趋繁荣。1987年底,全镇共有集体和个体商户7617个,从业人员10190人,年营业额4680万元。90年代后,镇办商、饮、服务业实行集体承包和私人承包,个体私营户异军突起,步入发展快车道。为优化发展环境,镇会同县各有关部门新开和拓宽商业街道6条,建成三大批发市场、五大贸易市场。到2000年,基本建成古城、新城、内环、外环路、围棋式商业城,尤其是新拓宽的湖西路,长5公里,西关街、胜利街长2公里,道路两旁高楼林立、店铺相连,与其他商业街形成第三产业网环。共有商业店铺、饭店、旅馆、理发店等1.5万余家,从业人员3.1万人,年营销额4.82亿元,创利税9869万元;共有营运285户,总产值5006万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17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