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中药学》辅导: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1.用量的含义

《中药学》辅导: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的用药剂量:

用量的含义:用量,称为剂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有的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用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应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

2.确定用量的依据

确定用量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即药物方面、应用方面与患者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

一、药物方面

药材质量:药材品质优良者药力充足,许多“道地药材” 如川黄连、广木香、东北细辛、云南三七等,用量勿须过大;品质次者药力往往不足,用量可加大一些。如果是伪品,加大剂量不仅无效,可能还有害。

药材质地:一般来说,质地较轻的花、叶类药材如番泻叶、月季花等,用量宜轻(无毒类药材一般用量为3~l0g); 质地较重的金石、贝壳类药材如石膏、石决明等,用量宜重(无毒药材一般用量为10~30g);鲜品药材,如鲜地黄、鲜石斛等一般用量也较大(无毒药材一般用量为30~60g)。

药物性味:药性较弱、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如茯苓、白茅根等,用量可稍重,药性较强,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如干姜、肉桂等,用量则宜轻。

有毒无毒:无毒药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药应将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二、应用方面

方药配伍:一般无毒药物单味应用时,用量可较大,入复方应用时,用量可减少。同一药在复方中作主药时,一般较之作辅药时用量较重。

剂型:多数药物作汤剂时,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特别是一些非水溶性成分含量较高的药材,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时的服用量为重。

用药目的: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如厚朴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中的用就不一样,前者用15g,后者用6g,又如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再如洋金花,如用以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g,每日量不超过1.5g,但若用作麻醉药时可用到20g。即使是利用药物的同一功效,也可能因为用药目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剂量。如泻下药牵牛子,同是用以泻下,用以通便导滞,用量宜轻,若用以峻下逐水,则用量宜重。

三、患者方面

年龄大小:由于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弱。特别是作用峻猛,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即使是使用补益药亦应如此。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但对有毒的药物应按体重计算。

性别: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

体质强弱: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即使是用补益药,也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

病程长短:一般来说,新病患者正气损伤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多虚,用量宜轻。

病势轻重:一般来说,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如急腹症患者,一日可以2~3剂;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如许多慢性病只能缓缓取效,不能急于求成。如病重药轻,药不能控制病势,若病轻药重,药物也会损伤正气。

在确定药物剂量时,除应注意上述因素外,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用量:

马钱子:内服剂量,0.3-0.9g。

樟脑:内服剂量,0.1-0.2g。

蜂房:内服剂量,1.5-3g。(散剂)

蟾酥:内服剂量,0.015-0.03g。

轻粉:内服剂量,0.1-0.2g。

砒石:内服剂量,0.002-0.004g。

雄黄:内服剂量,0.3-0.9g。

硫黄:内服剂量,1-3g。

胆矾:内服剂量,0.3-0.6g。

瓜蒂:内服剂量,0.3-1g。

甘遂:内服剂量,0.5-1g。

大戟:内服剂量,0.5-1g。(散剂)

芫花:内服剂量,0.3-0.6g。

巴豆:内服剂量,0.1-0.3g。

牵牛子:内服剂量,1.5-3g。(散剂)

乌头:内服剂量,1-2g。

麝香:内服剂量,0.06-0.1g。

牛黄:内服剂量,0.2-0.5g。

珍珠:内服剂量,0.3-1g。

中药虽多,但20种常用药材要牢记!补气助消化,常备不吃亏

一口钟是一种药用植物,俗称红嗽叭花,主要产于我国西南贡山等地区,是传统民间中草药,以全草入药,但临床多用其果实。云南等地区称其为独特药材,果子成熟以后形状像钟,故称为“一口钟”,又称云南白树球、扣子七、胜利果等。具有增强体质、预防高血压和高血脂、提高造血功能的功效。

功能效用

1.增强体质

一口钟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多种矿物质,并能补充对人体有益的多肽和多糖等营养成分,具有增强体质的作用。

2.降脂降压

一口钟含有多种天然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能直接作用于心血管,不仅能疏通心血管,还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血小板的活性。经常用一口钟煮水喝,能避免血压、血脂升高,并降低血栓疾病的发生率。

3.提高造血功能

一口钟含中有丰富微量元素铁和磷,这些营养成分能促进人体内血红细胞再生,并能增强造血干细胞的活性,被人体吸收后,能明显提高造血功能,贫血的发病率也会明显下降。

营养价值

一口钟成分主要含挥发油、三萜类及氨基酸类、维生素A、维生素B等成分。此外,也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锰含量最高,铁、铜次之,锌含量较低。锌、铜参与体内多种重要酶的合成,有保证机体造血和内分泌机能正常运行,维持神经系统、心血管、骨骼及胶原组织结构和功能完整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选择中药治疗小病,调理身体,而中医用药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对症用药才能让中药发挥出扶正和祛邪两大作用,所以一旦用错药,往往适得其反。

关于一些常见中药的功效,你真的清楚吗?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消化药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可通过消食类中药促进食物运化、健脾养胃。

1.焦山楂:新鲜山楂炒焦而成,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等功效,可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泄痢腹痛等。直接取适量冲服即可。

2.鸡内金:取自鸡胃的内膜干燥而成,能健脾益胃、消食化积,对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泄泻,以及升降失常的反胃呕吐等症效果显著。推荐用鸡内金研末,煎浓汤服用。

3.麦芽:可消食化积,善治米、面、薯、芋类食滞不化者,适用食积不消,脘腹胀满、呕吐泄泻、不思饮食等证。

4.神曲:由面粉和辣蓼、青蒿、杏仁等药混合发酵而成,能健脾开胃,行气消食,主饮食停滞、消化不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泻痢。脾阴不足、胃火盛及

孕妇慎服。

二、理气药

理气药的主要功效为疏理气机,用于治疗气滞或气逆证,适用脾胃气滞、肝气郁滞、肺气壅滞等。

1.槟榔:居四大南药之首,距今已有1800年的药用 历史 ,早在《海药本草》、《名医别录》、《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代医药学文献典籍中便有记载。

槟榔中含有多种物质,如脂肪、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

如今槟榔被《中国常用中药材》列为138种常用药材之一,《中国药典》2015年第一部中还收载了60种含有槟榔药材或饮片的成方制剂。

槟榔经加工可制成炒槟榔、焦槟榔、大腹皮入药。其中大腹皮具有理气功效,是用槟榔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向剖成两瓣,剥取果皮而制成,性辛、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具有行气宽中,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胃肠气滞引起的胃部疼痛胃胀气、产嗳气、口臭及便秘等,推荐直接煎水服用即可。

而炒槟榔是通过清炒法炒制微**制成,可见大理石样花纹,具有消积功效,可用于脾胃气滞、胸腹胀满疼痛;也能用于治疗治疗绦虫、蛔虫等肠道寄生虫,驱虫作用明显。

焦槟榔则是清炒至焦**的炮制品,具有促进肠胃的运动、加快消食排气、增强肠道的收缩能力的作用。可用于疏导人体内的过多积食,增加排泄次数,从而达到润肠排便的作用。

2.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可治脾胃气滞证,湿痰、寒痰咳嗽,直接取适量煎服即可。

3.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所引起的胁肋胀痛;寒凝气滞、肝气犯胃引起的脘腹胀痛等。

4.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适用于胃肠积滞证、胸痹、结胸 、产后腹痛等症。

三、解表药

解表药即以发散表邪、解除表征为主要功效的中药,又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像外邪侵犯人体导致的恶寒、发热、全身酸痛、鼻塞、喷嚏等症状,都适用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性辛温,可发散祛寒,主要用于外感分寒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舌苔薄白、浮脉等风寒潮征,在解热、镇痛、抗炎、镇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常见中药如下:

1.麻黄:性温气薄,陶弘景称其为“伤寒发表之第一药”,具有发汗散邪的功效,与桂枝、杏仁、甘草和水煎服的麻黄汤,用于外感风寒,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等症。

2.桂枝:《名医别录》载其可“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除了上文提到的麻黄汤,桂枝的经典方剂还有出自《金匮要略》的桂枝芍药知母汤,配伍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能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

3.羌活:气味雄烈,善升散发表、祛风除湿,可用于外感风寒夹湿、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由于含有挥发油,除治风寒、风湿病外,还可治脑血栓、中风及心脏病。

4.荆芥:药食同源,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等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四肢关节疼痛、风疹瘙痒,可直接取5 10g煎服饮用。

辛凉解表药性味辛凉,可发散风热,发汗作用温和,适用于外感风热、咽喉肿痛、舌苔薄黄等热象表征,在抗菌、解热方面优势明显。

1.薄荷:为疏散风热要药,主要用于风热表症、身不出汗、头痛目赤等症,也有清利咽喉、助麻疹透发等功效。

2.桑叶:善于散风热而泄肺热、清肝明目,用于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目赤肿痛等症,常与菊花、决明子、麦冬等配伍使用。

3.菊花:疏散风热、明目、清热解毒、清肝火,治疗外感风热时,常与桑叶同用,也可配黄芩、山栀治热盛烦燥等症。对于疔疮、肿痛毒效果佳,既可内服又可外敷。

4.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适用于感冒、发热、肝气郁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等症。

四、补气药

年老体衰、大病久病、天生体弱、劳累损伤等皆能引起气虚,可用补气类中药补气 养生 。

1.人参:含多种人参皂苷、挥发油、人参多糖等物质,能益气健脾、生津润肺,适用于因大汗、大泻、大失血或者大病、久病造成元气大虚欲脱,气短神疲及肺燥干咳等症。

2.党参:补脾肺气、补血生津,适用脾虚造成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气虚导致的面色苍白或萎黄、乏力、头晕、心悸等气血两虚证。

3.西洋参: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主治气血阴亏、虚热烦倦,适用于火热耗伤肺脏气阴所致短气喘促,咳嗽痰少或者痰中带血等证。

4.太子参:药性偏凉,能补气健脾,生津润肺,适用于热病之后,气阴两亏,倦怠自汗,饮食减少,口干少津而不宜温补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1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