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李大鹏的人物生平

祖父曾在北京开设“老米碓坊”,结交了许多旗籍贵族和达官显宦。父亲中过晚清登州府秀才,科举废除,由于祖父关系进入京师高等审判厅做小京官。民国时期,历任海关关长、县长、货物税局局长,国民革命军参议,芦沟桥事变前任山东省政府秘书。沦陷时期,不仕伪职,避居京都。

李大鹏的人物生平

李大鹏是父亲五十岁时生的独子,八岁以前随母亲在烟台生活。1940年秋,父亲令仆人将李大鹏送到北京,由他亲自教授经史和书艺词章。三年中先后读过《四书》、《左传》、《礼记》、《东莱博议》和许多古文、诗词。书法则临写过欧、苏、王、赵和《灵飞经》。1943年暑假后考入北京育英中学初中。

1945年,日寇投降。父亲原定“复员”回济南省政府,随后时局变化无法成行,故乡烟台又已解放,交通断绝,遂于寒假后带李大鹏去了天津。天津大中光铁工厂有父亲的股份,经理是李大鹏族兄,住有许多客户,整日酬酢频繁,李大鹏也没再上学。

1947年2月,父亲在天津逝世,当时李大鹏还不到十五岁,但从此要独立生活并负担家庭生活的重任。当年秋天,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占领了烟台,恢复了与天津的海上交通,李大鹏回到了阔别七载的故里,重与母亲团聚。

入侵烟台的国民党军队是第八军李弥所部,李大鹏家客厅住着42师第三团团长田仲达(后升副军长,率部于云南起义)。通过朝夕接触他对李大鹏的国学基础、见闻知识、谈吐应对以及翰墨书写都大加赞赏,经常请李大鹏到团部共餐,还多次表示要延揽到他身边做副官、司书之类的少尉军官,都被李大鹏婉言谢绝。恰值此时,李弥在烟台成立“自卫团”,名义是“保卫乡土”,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李大鹏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保公所要李大鹏出一大笔“壮丁费”,否则就要自己出人。“自卫团”成立三个营,军官由第八军的三个师分别配备,田仲达团的副团长彭剑明就要到第三营当营长。彭和李大鹏也很熟,就要李大鹏到保公所报名受训,实际到了“自卫团”,却任命李大鹏为第三营第十四连的准尉“特务长”。

特务长主要是掌管全连经济,负责建立人员、枪械、被服、装具、粮秣、饷项等账目以及管理全连伙食,领导文书、军需传令兵等连部直属班和伙夫班。李大鹏从不尅扣粮米,连长知道李大鹏是田团长、彭营长的忘年交,直接“通天”,也不敢随意卖米,所以李大鹏连战士比其他连都吃得饱。

1948年春天,解放战争局势逐渐明朗,国民党军队捉襟见肘,“自卫团”正式成为“炮灰”,编成第八军新3师9团,分散驻防。田仲达升任少将副师长,彭剑明升上校团长回原单位。李大鹏面临命运的选择,既不能留在“自卫团”,又不愿随田、彭去战死沙场,还不敢脱军装,军队调动频繁,随时有被“抓兵”的危险。通过好友帮助到307团修械所当了副所长。10月份烟台二次解放,李大鹏奉母离烟,乘船到青岛,换上便装,脱离了国民党军队。

1949年6月青岛解放,秋天和母亲返烟,春节后启程赴津谋求工作,仍住大中光工厂。

1950年4月,东北人民政府到北京、天津招考干部,李大鹏被录取并分配到哈尔滨公安局干部学校学习。课程内容繁重紧张,设有哲学理论、中国革命问题、政策法令、思想修养等。10月份结业时,志愿军正过鸭绿江,为了加强军工部门,公安干校的学生大都分配到东北军工部所属的单位,李大鹏被分配到松江省密山县全国最大的炸药厂——二四工厂任文书,不久提升为文印组长。

正当踌躇满志为革命贡献青春之际,祸从天降,从此改变了李大鹏的人生方向。1951年4月22日密山县公安局突然将李大鹏密捕,罪名是:隐瞒历史伪装进步,潜入李大鹏要害部门。当时全国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密山县公安局将李大鹏列为第一大案,局长连夜提审。

关于李大鹏的历史问题,在公安干校时早已向组织做过详细交待,认为不是什么大事没做结论。现在问题严重化了,首先是年龄不对,被捕当时李大鹏不可能还不满十九岁,解放战争就打了三年,国民党不可能让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去当“军统特务长”。局长拿出许多揭发检举材料,其中有李大鹏草拟的文稿,缮写的布告,李大鹏写的感旧诗词和平常在宿舍聊天时所讲的历史掌故的笔录……局长拍打着这些材料有把握的说:这些是十八、九岁能会的吗?何况你能讲山东话、北京话、天津话、东北话、四川话,不是训练有素的特务,你怎么去过这些地方,都在那里干过什么?

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国民党军队从未到过松花江北,这位局长又是“土改”干部提起来的,不知道“特务长”和“军统特务”不沾边,始终认为李大鹏“顽固抗拒”,连砸两付重镣将李大鹏收监关押。

好在当时全国都已解放,年代又相隔不远,“自卫团”的兵在淮海战场被俘后当了解放军的大有人在,经过一番艰苦的“外调”取证,他们逐渐改变了态度。两个多月后取下脚镣,四个月后终于弄清李大鹏的身份,年龄小,时间短,职务低,做为一般历史问题,恢复公职。密山县长挽留李大鹏在当地做小学教师。

密山地处中苏国界的兴凯湖畔,大漠边陲,感念身世飘零、触景伤情,况有寡母倚闾,于1953年退职回了故里。结婚以后,又在威海代课一年,1954年底,旧地重游再次来京。

1955年考入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深造,1957年“整风运动”中又因“错误言论”被错划为“右派”学生,1958年毕业时不予分配工作,要随市教育局下放到昌平、大兴去“劳动补课”。1959年暑假分配到大兴采育农业中学教语文。“三年灾害”时期,又因“恶毒攻击三面红旗”遭受批判,限令转业农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1962年春,李大鹏成了长阳农场二大队的农工。当时正在“大办农业”,农场大兴土木,李大鹏在基建队做“见习”瓦工,虽然“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但“增益其所不能”地解除了后顾之忧。几年中李大鹏已将全家的户口都迁到北京,妻子也有理想的工作,劳作之余,正可用以“梳理”旧业。晨昏临池,书写《兰亭》、《圣教》、阅读《古文辞类纂》等古籍,虽不能“达则兼济天下”也做到“穷则独善其身”。时间长了,对周围的人也产生影响,“德不孤,必有邻”,一些因家庭出身、父母历史问题不能考入大学的知识青年请李大鹏开设了个“古典文学班”。

不久,党中央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而且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农场领导在结合当前形势的学习讨论中,有人反映李大鹏用“封、资、修”意识形态,借古讽今、腐蚀青年,可算是“阶级斗争新动向”。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李大鹏已是背过“历史反革命”和“右派”两项大罪的过来人,一有风吹草动,定然用以“祭旗”。山雨欲来风满楼,即将开展的政治运动必然较以前的更加广泛、残酷,等待李大鹏的将是家破人亡。茫茫四顾,安得桃源能避秦。

夜不成寐,辗转反侧,李大鹏不明白何以如此“罪孽深重”!李大鹏不过是一个没落仕宦门第的世家子弟,环境特殊,幼年多读了些经史词章,过早地接触了些高官雅士,多享用了些丰宴盛馔;多聆听些梨园名伶……时代交替之际做了几天“兵头将尾”,但李大鹏衷心拥护***、热爱新社会,现在都到了社会底层,难道还不被放过?殚精竭虑的结果,是从农场“退职”回到街道做一无固定单位,无人查看档案的“临时工”。

一年多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农场打死许多人,连党委书记都未能幸免,李大鹏逃脱了这场“浩劫”。做了“瓦工”领班,李大鹏为北京二中、东城药材公司、七机部、文保所等单位建造了数百上千间房,许多单位要留李大鹏“转正”,李大鹏都以习惯了“闲云野鹤”作推辞。直到1980年市委文教部为李大鹏全面落实政策,恢复国家干部,随后安排到东城区政协文史工作岗位上,李大鹏已是“知命”之年了。

在征集整理文史资料的同时,李大鹏也为《纵横》、《团结报》、《北京政协》、《北京文史》、《学习与研究》等报刊撰写了几十篇文史性的文章。

早于1957年北京市书法比赛时,李大鹏曾获奖并被吸收为“中国书法研究社”社员。落实政策后,重步书坛,先后在东城工人俱乐部、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业余学校、市委党校、春明书画学校等处讲授书法,对外经贸大学还聘为特约书法教授,先后参加北京市和全国书法协会。书法作品除在国内各地和澳、港、台展览外,还多次到日本、朝鲜展出。有关部门曾作为礼品赠送洛克菲勒、基辛格、包玉刚等二十几位国际知名人士。收藏作品的有首都博物馆、天安门、中南海、承德博物馆、莱州博物馆、刘公岛、蓬莱阁、厦门大学等数十处。在烟台山公园、北京十三陵、北京百鸟园还被摩崖刻石。

景颇族礼仪风俗

皂角苦参丸

来源《医宗金鉴》卷七十三。

组成苦参500克荆芥375克白芷大风子肉防风各180克大皂角川芎当归何首乌(生)大胡麻枸杞子牛蒡子(炒)威灵仙全蝎白附子蒺藜(炒,去刺)独活川牛膝各150克草乌(汤泡,去皮)苍术(米泔水浸,炒)连翘(去心)天麻蔓荆子羌活青风藤甘草杜仲(酥炙)各90克白花蛇(切片,酥油炙黄)缩砂仁(炒)各60克人参3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醋打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40丸,饭前、后用温酒送下。

主治粟疮作痒,年深日久,肤如蛇皮者。

禁忌服药期间,避风,忌口。

提醒您:皂角苦参丸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景颇族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小家庭,父亲是一家之长,子女从父姓。家庭中保留着幼子继承财产的习惯。长子、次子结婚后一般都另起炉灶,成立自己的小家庭,幼子则留下与父母同住,赡养父母。有女无儿的可以招婿,上门婿不改姓,子女亦从父姓。无子女的可以收养子女,养子同亲生子一样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和继承财产的权利。女儿一般无继承权,但有些地方亦有子女同等参加财产继承的现象。妇女在家庭中起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栽秧、割谷、收割等田间劳动外,还要从事织布、做饭等家务。因此,景颇族男子常说“没有妻子就没有饭吃,就没有衣穿”。

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图库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图库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习俗

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

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

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把叶包反。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

食俗

景颇族闲时一日三餐,忙时一日两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采、洋芋(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 景颇族饮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称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烧酒。

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皮、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节庆

“目瑙纵歌”,是云南省德宏景颇族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也是景颇族人民祝颂吉祥幸福、欢度丰收的传统节日。“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即“大伙跳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每逢“目脑纵歌”节,仪式往往从清晨到夜晚,甚至通宵狂欢。每次目脑都要杀牛祭祀,然后牛肉大家分食,并伴以歌舞活动,参加者多时成千上万。

此外,还要祭“能尚”宸庙,祭“能尚”每年两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较隆重,届时要杀牛、猪、鸡等,以庆贺丰收。

景颇也过“吃新谷”节,“吃新谷”都选在农历八月的一个龙日,届时把新谷炒干、舂成米,与老米合在一起做饭,以喻老米、新米接续不断。吃新饭时,要把饭菜和酒洒到地里一部分,献给地鬼,然后全家共餐。

景颇族服饰

景颇族也是云南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景颇族的服饰风格粗犷豪放。景颇族男子多穿黑色圆领对襟上衣,下身着短而宽大的黑裤,包黑布或白布头巾,头巾两边以彩色小绒球作为装饰。出门时肩上挂筒帕,腰间挎长刀,简直就是一个气宇轩昂、矫勇彪悍的武士。景颇族女子多穿着黑色对襟或左衽短上衣,下着黑红相间的统裙,用黑色布条缠腿,节日喜庆时,盛装的女子上衣上都镶有很多的大银泡,领上佩戴六、七个银项圈和一串响铃式银链子,耳朵上戴一对很长的银耳环,手上戴着粗大且刻有花纹的银手镯作为装饰。行走舞动时,银饰叮珰作响,别有一番韵味。

许多景颇女子还将藤圈涂上红色或黑色的漆,围在腰间,来装扮自己,她们认为谁的藤圈越多谁就越美,这可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2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