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这种药材
猪苓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Grifola umbellatus(Pers.)Pilat]
采收和储藏:南方全年皆采,北方以夏、秋两季为多。挖出后去掉泥砂,晒干。放干燥通风处。猪苓隐生于地下,地上无苗,寻找较困难。据河北经验,凡生长猪苓的地方,其土壤肥沃,发黑,雨水渗透也快,小雨后地面仍显干燥。
原形态 菌核形状不规则,呈大小不一的团块状,坚实,表面紫黑色,有多数凹凸不平的皱纹,内部白色,大小一般为3-5cm×3-20cm。子实体从埋生于地下的菌核上发出,有柄并多次分枝,形成一丛菌盖,总直径可达20cm。菌盖圆形,直径1-4cm,中部脐状,有淡**的纤维鳞片,近白色至浅褐色,无环纹,边缘薄而锐,常内卷,肉质,干后硬而脆。菌肉薄,白色。菌管长约2mm,与菌肉同色,下延。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每1mm间3-4个。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一端圆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中树根旁地上或腐木桩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栽培 生物学特性 野生于海拨1000-2000m的山地次生林中。我国多雨的南方多生长在阳坡,北方多生长在阴坡或半阳坡。5cm的地温在8-9℃菌核开始萌发,月平均地温14-20℃时新苓生长快,萌发多,22-25℃时形成子实体。猪苓适宜在疏松透气、腐殖质含量高、肥沃偏酸性的砂壤土生长,土壤含水量30%-50%。猪苓与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营共生生活,故猪苓的伴生植物与蜜环菌腐生与寄生的树种有关,常与柞、桦、槭、橡、榆、杨、柳、枫、女贞子等树种生活在一起。
栽培技术 猪苓采用半野生栽培,选蜜环菌能够生长的灌木林、薪柴林,不宜选用用材林和经济林。在晋南地区宜选择海拨1000-1500m、地形平坦或为沟槽地及15°左右的缓坡地,土壤为较肥沃的砂壤土。应首先培养蜜环菌枝,可采挖生长有蜜环菌的树根、木段作菌种,也可用人工培养的蜜环菌三级生产种来培养菌枝,选直径1-2cm的壳斗科植物及共他阔叶树的新鲜树枝,斜砍成10cm小段。挖直径50-60cm、深30cm的培养坑,坑底铺一层树叶,将砍好的树枝之间,盖一薄层土。然后按此法再在上面重复摆几层,每坑一般可摆放5-7层,最后于坑顶覆土3-5cm,土上用树叶覆盖。需常浇水保湿,约两个月后树枝长满蜜环菌菌丝,称菌枝。再选用直径2-3cm的菌枝砍成长30cm左右短节,作为菌种,按培养菌枝的方法扩大培养出菌材,用来伴栽猪苓。猪苓菌种应选择生活力旺盛、灰褐色的鲜苓作种苓。在灌木树丛旁挖10cm左右深的小穴,穴内应具有树根及纵横交错的毛根,在穴底先铺湿树叶一层,在树根旁放一节菌材,猪苓菌核放在树根与菌材之间,每穴放种苓100-250g,然后盖一层湿润的树叶,覆土填平。穴顶再盖一层较厚的树叶。
田间管理 猪苓下种后不宜翻动,并忌牲畜践踏。夏季如遇干旱,可引水浇灌。每年春季在穴顶加盖一层树叶,这样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补充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市场价格就难说了,等你种好的时候温州人一炒啥天价都有,可遇到他们倒货就狂跌。。。
答案:C
茯苓来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的干燥菌核。主产于安徽、云南和湖北。河南、贵州、四川等省亦产。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收集削下的外皮,阴干,称“茯苓皮”。具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答案选E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23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