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菜种植的技术?
薇菜是蕨类植物中紫萁科紫萁属紫萁类孢子体嫩叶的加工品,包括紫萁和分株紫萁,又名牛毛广。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薇菜的培育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薇菜的培育技术
薇菜又称牛毛广,是紫萁科植物,学名紫萁,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质脆,味美少纤维,含蛋白质、有机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在国际上享有 “无污染菜”之誉。紫萁的幼叶营养丰富,水焯去毛后搓揉成薇菜干。可鲜食或制干菜,具有独特香味,清脆可口,久食不厌,又可入药。卷曲未展的嫩味尤为食用上品,开水浸烫、漂洗、去土腥味后,可炒、可煸、凉拌、做汤、加内炒食等,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所以,正常人经常食用大有益处。
薇菜每百克含碳水化合物4.3克,蛋白质2.2克,脂肪0.19克,胡萝卜素1.68毫克,还含有维生素C和多种矿物质。薇菜还含有皁甙和黄酮类物质,具有润肺理气、补虚舒络、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吐血、赤痢便血、子宫功能性出血、遗精等症。
早春桃花开过后不久,即发出幼芽,5月-6月叶茎长高,及时进行采集。采集后的薇菜经过开水煮、揉搓晾晒等工序后便制成干品,通称薇菜干。除食用外尚可入药。
薇菜的体态特征
薇菜属蕨类植物紫萁科,植株高一般在60-100厘米。有营养叶和孢子叶之分。营养叶也称不育叶,簇生于根茎顶端,呈三角状阔卵形,顶部以下二回羽状,小叶片矩圆形;孢子叶也成能育叶,较营养叶萌发得早,一般在成株中部抽生,羽状分裂,小羽片卷曲成条形,其上沿主脉两侧密生褐色孢子囊。根状茎粗短,直立或斜生。
薇菜适应性广,每年4月下旬根状茎开始萌发抽生新叶,嫩叶生长极为迅速。孢子于5月下旬成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成配子体后,受精卵在颈卵器中发育成胚,胚接着发育成独立生活的孢子体。到月初气温高于20℃时生长缓慢,6月底停止生长,9月底开始枯黄。
薇菜性喜阴溼,不耐干旱和高温,遮荫可促进萌发生长。在富含腐殖质的肥沃土壤中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
薇菜的生长环境
薇菜对温度的适应性广,当地温达8℃时即可开始萌发,15℃左右时,叶的生长速度最快,高于20℃时,生长开始缓慢,30℃以上生长停止。地下根可安全越冬。薇菜对水分的要求较严格。喜溼润,不耐干旱。薇菜喜酸性土壤,但在疏松溼润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上生长更好。
薇菜的分布生长
蕨类植物中紫萁科紫萁类植物的孢子体嫩叶的加工品称为薇菜,中药名为紫萁贯众。薇菜干有红、青两种,即“赤干”和“青干”是中国目前出口创汇的重要蔬菜之一,每年出口产品100万公斤,创汇1000多万美元。薇菜适宜在海拔800米左右的中低山区生长,武陵山区是中国盛产薇菜的四大主要产区之一。重庆黔江区五县及其毗邻的湖北恩施州、贵州铜仁地区和湖南湘西州的薇菜野生资源极其丰富。薇菜在重庆有悠久的采集使用食用历史,近年来开发利用受到重视,保鲜包装和干制的产品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并已远销日本。重庆薇菜的主要产区在城口、酉阳、黔江、武隆和南川等地,年产干制品大约10万公斤,其中城口每年大致有数万公斤干制品外销,酉阳县已开始进行人工栽培。开发利用薇菜正在成为山区农民的一条致富之路,只要处理好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薇菜的开发利用前景相当乐观。
薇菜的种植技术
一、移栽前准备
1.备苗***蔸***。①薇菜孢子育苗***有性繁殖***。利用薇菜孢子数量大的特点。用有性繁殖的方法,通过人工控制环境和一系列促进根、茎、叶生长的措施,经2~3年的人工培育,直接用于大田栽培。通过薇菜孢子工厂化两段育苗技术。可有效地降低育苗成本,缩短育苗时间,提高成苗率。该育苗技术性很强,专业化程度高,必须在专业技术人的指导下进行。苗高15厘米以上,3个叶柄以上的植株可作大田移栽备用苗。
②野生薇菜分蔸繁殖***无性繁殖***。野生薇菜具有2个以上“芽头”的蔸可以用刀分割,保证每个芽头的直径4厘米以上。分蔸时注意保护好芽头和完整的须根。最适宜挖野生薇菜蔸的时间应在当年薇菜苗地上部分基本枯死至次年春季萌发前与整地同时进行。下雪和未整地不宜挖蔸,野生薇菜蔸挖回后不能曝晒,注意遮阳、保温、保溼,防止根系失水,并进行人工分级,备用。应尽量缩短野生薇菜蔸的采挖到移栽之间的时间,提高其成活率。
2.选地。薇菜生长需要偏酸性的环境。应该选择pH值5—6、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酸性土壤为宜,坡度应低于25度。薇菜喜散射光,计划开垦的荒坡最好是保水、保肥效能好,同时不易渍水,有利于开垦种植。整个栽培地的水源条件要好,生长期有利于灌溉。此外,荒山的开垦种植必须符合国家林业政策。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在武陵山区,最适宜人工栽培薇菜的是海拔为800—1500米的地区。
3.整地。薇菜栽种前必须全面清除杂草和灌木。并对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和石头作一次清理。田间可留少量的树林或适度栽种经济林,一般每亩不宜超过20株,否则薇菜的白粉病比较重,会对薇菜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土壤需深翻不少于30厘米,要把大土块整细,以利薇菜的根系生长。单作薇菜的厢面不宜太宽,要便于生产者的管理,一般以1.2米开厢为宜。厢沟宽25厘米,深20厘米。最好为东西向开厢,有利薇菜的光合作用。
4.施基肥。在1.2米薇菜种植厢中挖深15厘米、宽40厘米的沟,沟内施肥。每亩施2000—2500千克腐熟有机肥。或亩施200千克菜籽饼肥***或200千克鸡粪***和50千克45%复合肥。
5.起垄。移栽薇菜孢子苗的田块,***
二、移栽
1.及时移栽。最佳的移栽期***海拔800—1500米地区***为每年10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此阶段为薇菜的休眠期,移栽成活率高,当气温降到0℃下和下雪天不宜移栽。薇菜在生长期内也可进行移栽,但成活率受到一定的影响,且管理难度大、成本高。薇菜孢子小苗的移栽应在开沟施肥起垄后进行,凡两年生以上,苗高15厘米以上,3个叶柄以上的植株均可移栽大田。移栽时一定双手把薇菜蔸周围用细土压实。野生薇菜蔸移栽应在开沟施肥盖3厘米细土后进行,放置薇菜蔸后再覆盖5厘米细土。移栽后有条件的地方浇一次定根水。以提高成活率。移栽时无论是薇菜孢子苗还是野生薇菜蔸,均应实施分级移栽,有利于后期的管理。
2.合理密植。根据多年的探索结果要早日夺得高产,薇菜孢子苗单作、单垄双行亩移栽5000株左右为宜***1.2米开厢,垄厢上两行的株行距为22厘米×40厘米***。野生薇菜蔸单作单垄双行亩4000株为宜***1.2米开厢。垄厢上两行的株行距为27厘米×40厘米***。如果过密会增加投入,前期效果好,后期效果差;过稀单位面积内的产量低,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1998年被中国特产评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蒜苔之乡”的射阳县临海镇,位于射阳县东北部,东临黄海,面积112平方公里,拥有10公里长海岸线,1万余亩滩涂,10.9万亩耕地。全镇7.6万人,2012年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临海人瞄准国内外市场,大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成了6万亩“青龙”牌白蒜基地、5000亩滩涂养殖(泥螺、对虾、鱼、紫菜)基地、1.5万亩稻田养蟹基地、1万亩出口创汇蔬菜基地、200万只家禽养殖基地,逐步形成了“东水、西禽、中特经”的区域种养格局。
临海种植白蒜,从清朝末年至今大约有15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末种植规模还是提蓝小卖,因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产量不高,未形成规模效益。临海镇通过统一规划,对大蒜实行集中连片种植,由过去分散在20多个村零星种植,集中到土质适宜,蒜农有良好种植技术的同胜、西兴、中五等11个村,面积也由以前的1.5万亩左右扩大到98年的5万亩,是市级“三高”农业示范区。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全国客商的云集,临海白蒜基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崛起了“大蒜一条街”,建立了一支500多人的经纪人队伍。涌现出蔡明桥、陈海青等一大批年营销额达千万元的优秀经纪人。99年该镇进一步将大蒜基地面积扩大到6万亩,建立了5个万亩片。
临海镇党委、政府注重科技投入,他们与南农大联合举办两届现代农业大专班。同时采取短期农业培训班、赶科技集等形式,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科技水平。94年,该镇协同县局、县科委等科研部门联合成立了射阳大蒜研究所。94年到98年的五年时间,研究推广了立体种植、提纯复壮等新技术,“棉套蒜”、“玉米套蒜”、“蒜套菜”等高产立体间套模式普及率达80%以上。同时研究开发了头大、苔粗、味鲜、耐35保鲜的临海白蒜新品种──“青龙牌”白蒜。“青龙牌”已注册成国家驰名商标,并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授予“青龙牌”绿色食品证书。99年,该所和扬州大学农学院联合研究开发的4万亩大蒜提纯复壮,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星火计划课题。
临海镇积极探索白蒜生产一体化之路,大力兴办与白蒜基地相配套的龙头加工企业。兴建了海星、信星、灵星、临东等龙头加工企业,拥有4000吨的保鲜、6000吨的加工能力和4条大蒜保鲜、脱水、加工、速冻系列生产线。大蒜系列产品蒜苔、蒜头、蒜油、蒜米、蒜片远销山东、河北、北京、河南、安徽、内蒙、黑龙江等大中城市,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际市场上俏销。临海不仅是“天下第一蒜”之乡,而且还是外向型农业的领头雁。临海镇大力实施农业生产一体化、外向化“两化联动”战略,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从日本引进常磐黄瓜、甘理想大根萝卜、榨菜、辣根、海绵椒等16种优质创汇蔬菜品种,建立了万亩出口创汇蔬菜基地。创办了盐城星海、盐城宏利、盐城晨龙、盐城金碧4家中外合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拥有蔬菜腌制、速冻、保鲜、脱水、紫菜育苗等6条系列深加工生产线,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合作关系,外贸出口供货额超亿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2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