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心镇的总体规划
“八五”开始,合心镇已进行了三次规划,镇里的葡萄、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以及工业发展很快,迅猛的势头迫切需要蓝图引领。合心镇将成为吉林旅游的好去处,那里有环湖而居的农村水体景观,万顷露地蔬菜,古老的小豆腐坊,以及一排排特色蔬菜大棚。 成全省“城乡一体化”典型
城镇明星,这俨然已成为合心镇的发展方向。“镇内已经有几百亩的葡萄种植基地,‘净珠’派葡萄深受市民喜爱,有以‘超大’为载体的现代化蔬菜基地,2007年内5000棵树莓要种植。”绿园区副区长马国成说,到2020年,合心镇不仅成为长春市蔬菜及副食品的生产与加工基地,而且将变成人居环境更加优美、自然生态平衡的绿色生态型小城镇,到那时,将有众多市民选择周末到这个都市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园区观光、休闲、体验,这里将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典型示范城镇,基础设施现代化,社会公用服务设施高标准、系统化示范城镇。 并村屯、改水库建新格局
“第一步就是要对部分村屯实行归并政策。”合心镇计划打破现有村镇结构,将部分人口规模偏小的村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村屯以及综合发展条件较差的村屯将合、归并到行政村和镇区,增加行政村、特别是区片中心村和镇区的人口规模,建立一级中心城镇镇区—区片中心村—一般村—自然屯4级镇村体系结构。对归并的村屯将制定相应的政策,如货币补偿、住房补偿等方式,归并后村屯遗留的建设用地复耕,被归并的面积较小的零散耕地及建设用地改为林地。
“下一步,将在三间水库建观光带,2007年将利用政府投资对三间水库清淤、护坡、绿化,使水库既能灌溉又能观光。”马国成说,三间水库将建成水体景观园区,在水库东侧建一个新农村,打破村级建制,把周围每个村的富裕户向这儿转移,让他们脱离土地专职服务业。 镇内形成四大经济区域
土地、人口整合终极目标是发展经济。规划显示,镇里逐步形成四大经济区域。以合心镇区为中心的镇域城市型经济区,镇里的工业区,重点发展棚室蔬菜生产和加工、机械制造业为骨干的综合性工业园区以及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电子商务中心第三产业综合区,成为镇里的“首脑”。在合并后的裴家村建特色果品种,养、加工基地,和棚室蔬菜、畜禽养殖一起形成规模,于家村周围包括永跃村地域,则以福建超大集团的绿色蔬菜基地为源,发展蔬菜种植、加工业。
三个园区一道成为现代化农业观光、游览、休闲、体验型旅游业基础。另外,哈达村、新农家村、东安村地域将建现代化物流园区。
规划出炉后,记者在踏访永跃村时发现,现代化蔬菜种植已给农民们带来了实惠。自家地租给“超大”、自己还在“超大”大棚种菜的永跃村村民张奎说:“大田种苞米一年收入才四五千,地租给‘超大’每年租金就是5000元,这还不说,我还在这儿帮着干活,一天三四十块钱,等于白得了。” 都市生态游合心镇将合你心
“2008年,长春市民就可以到合心镇旅游了!”马国成透露,2007年合心镇将扶持400户君子兰种植户,使原先的12万平方米种植面积增加一倍,同城西镇、西新镇的君子兰基地连接起来,形成日后的花卉旅游区。同时,把农村传统的豆腐坊、小酿酒坊等还原,开农家乐旅游。最终,合心镇将成为长春的君子兰观光基地、蔬菜育苗基地、生菜鲜果采摘基地、中小学生农业教育基地,吸引长春市民到这里度假旅游。
2008年合心镇将买20辆电瓶车,游客能够坐此车到镇内各村游览。“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什么样的?是开阔农民视野的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的新农村,改善农民居住水平的新农村。”马国成给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定义。
镇区辖8个行政村,125个村民组,2007年底总户数4840户,总人口21746人。民族有汉、布依、苗族等,少数民族占45%。其中农业人口20816人,占人口总数的96.17%。
1、三都村:是镇政府驻地,全村辖25个村民小组,1008户,4226人,全村耕地面积为1594.43亩,省道“101”贯穿境内,全村***员85名,男党员76人,女党员9人。
2、百鸟河村:位于三都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712户,3429人,耕地面积为1949.401亩,全村共有党员73名,近年来,该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杂交水稻的用种率达90%以上,玉米定向植播也推广种植,水稻宽窄行栽插等增产技术基本上得到普及,种植业方面,秋季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种植主要以生姜为主,夏季作物有小麦和油菜。该村境内百鸟河景区在2000年被国家授予“中华绿色版图示范基地“称号,发展旅游产业的前景非常优势。
3、栗木村:位于三都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约3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373户,1788人,耕地面积为1243.95亩,全村共有党员24名,在养殖方面,以养猪养牛为主,种植业以种植小稻、玉米、商品蔬菜、西红柿、辣椒、茄子、瓜豆等。
4、平地村:位于三都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约2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409户,1891人,耕地面积为872.4亩,全村共有党员52名,近年来,该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玉米的营养块袋移栽有一定规模,杂交水稻种植率达90%以上,水稻宽窄行栽插等良种良法,增收增产的技术基本得到普及推广,农作物的科技含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种植业上,秋季作物主要是以水稻和玉米种植, 经济作物是白菜、辣椒、西红柿、瓜豆等。
5、上衙村:位于三都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约1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254户,1288人,耕地面积为517.345亩,全村共有党员29名,近年来,该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玉米的营养块袋移栽有一定规模,杂交水稻种植率达90%以上,水稻宽窄行栽插等良种良法,增收增产的技术基本得到普及推广,农作物的科技含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种植业上,秋季作物主要是以水稻和玉米种植,经济作物是白菜和辣椒。
6、九门村:位于三都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约3公里,辖16个村民小组,706户,3252人,耕地面积为1882.21亩,全村共有党员40名,近年来,该村不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大力推广一年多熟的种植模式,水稻宽窄行栽插技术基本得到普及,在产业结构中,全村秋季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有毛豆、棒豆等,在养殖业方面,以养猪为主,养鸡为辅,商品率较高。
7、金田村:位于三都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约2公里,辖21个村民小组,718户,1891人,耕地面积为2242.09亩,全村共有党员58名,近年来,该村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惠水县穗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菜育种、保鲜及蘑菇栽培收购深加工基地已在该村落户。杂交水稻种植率达90%以上,水稻宽窄行栽插等良种良法,增收增产的技术基本得到普及推广,农作物的科技含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种植业上,秋季作物主要是以水稻和玉米种植,经济作物是瓜豆和辣椒;夏季作物主要是常规性的油菜和小麦种植。
8、小龙村:位于三都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约3公里,辖19个村民小组,707户,3252人,耕地面积为1681.62亩,全村共有党员48名,近年来,该村不断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杂交水稻种植率达90%以上,水稻宽窄行栽插等良种良法,增收增产的技术基本得到普及推广,农作物的科技含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种植业上,秋季作物主要是以水稻和玉米种植,经济作物是早毛豆、早玉米;夏季作物主要是常规性的油菜和小麦种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42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