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北大荒大米的环境优势

腰环三大江,天公开凿,滚滚东流去。黑龙江一泻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乌苏里江温和恬静;三条水脉在平原深处幽然相会,东流到海。流经北大荒汇水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近50条,河流入境水量3000亿立方米以上;地下水储量丰富,可利用量29.8亿立方米。

北大荒大米的环境优势

北大荒也有海。日暮黄昏,漫步于兴凯湖畔沙滩,那波光粼粼的金色的海啊。4380平方公里的湖面,5000多年的历史里,铭刻着历史的荣辱,承载着悠久的文明。洪河、镜泊湖、五大连池的生态之绿,又增添了新的神韵。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北大荒人生活富裕,年年有余,这得益于清澈明净的“三江之水”的滋养。富水而鱼集,其出产的大鳇鱼、马哈鱼、大白鱼等享誉华夏;鳌花、鳊花、鲫花和哲罗、胡罗、雅罗、铜罗、法罗等“三花五罗”更是闻名全国。

江水润泽,稻丰米香。水稻生长需要水,也就是说生产出一公斤水稻,大约需要1000升水。打个比方,就是种一亩水稻,灌的水量大概是小麦的7倍,是玉米的4到5倍。没有充足的水源,想种好水稻无疑是痴人说梦。水稻不仅需要水,还需要好水、活水。北大荒的水质相对较好,也是那里出产好米的原由之一。北大荒寒地水稻种植基地远离重工业区,有38个农场毗邻中俄边界,没有工业污染。

三江平原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历史上,这里一直以麦豆种植为主,几乎与水稻无缘。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大荒进行了旱改水、以稻治涝的种植业革命。北大荒提出了“水利是发展之基、动力之源”。留住天上水、拦住地表水、用足过境水、保护地下水,成为当时北大荒人对水综合利用的真实写照。 北大荒是世界闻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被誉为“中华大粮仓”。这源于黑土地具有巨大的涵养水源、改善气候、净化空气等调节环境的功能。黑土地在世界上仅有三块:一块在美洲—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是美国玉米最大产地;一块在欧洲—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素有“欧洲粮仓”之美称,一块在亚洲—中国的东北角北大荒,被誉为“亚洲之肾”。

黑土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由于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大量的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分解,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黑土有机物质平均含量在3%~10%,垦殖指数高,耕地比重大,自然肥力高,特别利于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长。

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人们总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的肥沃与珍贵。有地质专家指出,每形成一公分厚黑土需时200~400年,而北大荒的黑土厚度则达到了1米。黑土的pH 值为5.0~6.0,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蓄水保水能力较好,是北大荒成为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寒地水稻种植带的重要原因。

这是一片神奇的黑土。50年代末期,当十万转业官兵开进北大荒时,有人如此惊叹:“唉呀呀我的妈,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 出产自这片黑土地的每一粒稻米从被打上“北大荒”烙印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超越了粮食的范畴,而更是一种文化。

这是一片感恩的沃土。有专家预言,按照目前水土流失速度,东北现有耕地的黑土层将在40到50年内全部被剥蚀。而在北大荒,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他们采取防洪除涝、农田防护林、秸秆还田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提高了黑土地抵御水蚀、风蚀的能力,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

这是一片幸福的乐土。北大荒的收获季节最让人向往,在广袤的田野上,渠道纵横、农机轰鸣、稻花飘香、麦浪滚滚,一个个领先全国机械化水平的现代化农场,生机勃勃,忙碌而殷实。一大批像北大荒米业集团这样的产业龙头迅速崛起,蒸蒸日上,创新而卓越。 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在中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黑瞎子岛,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微波涟涟的乌苏里江立刻泛起红晕,当太阳跳出群山,露出亲切的面容时,乌苏里江上下顿时变得清晰起来。

这就是北大荒。这里是国际公认的适合稻谷生长的阳光地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水稻夜间的呼吸作用被抑制,消耗有机物更少,果实中营养物质含量更高。一年之中,北大荒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冰霜统治之下,冻土层最厚达2.5米,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使很多病虫害无法越冬。

资料显示,水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温度是影响稻米产量和品质的气候因子,水稻出穗期随温度增高而提前,产量与品质随温度增高显著提高;日照对产量影响小于温度,籽粒形成阶段日照长,有利于改善稻米品质。地处于阳光地带北大荒的温度和日照最适合优质水稻生长。

有研究表示,稻米蛋白质含量随有效积温的增加而趋于减少,蛋白质含量越低,稻米食味品质越好,说明越好吃。北大荒的水稻种植主要在第一到第三积温带,不同的积温带引种适宜熟期的品种,不能跨区种植。北大荒的科学种植能让不同品种水稻种植在最合适积温带。

北大荒的阳光,和煦明媚,温暖如初;北大荒的青年,朝气蓬勃,骄阳似火;北大荒的企业,旭日东升,光芒四射。

脚步铿锵翻沃土,汗滴莹莹飘谷香。上个世纪中叶,在北大荒开发初期,先后有90多万热血青年,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带着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走进了北大荒。他们把青春埋在了黑土地里,长出了一个中华大粮仓。 好种子,大未来。这不仅是一种源于自然的坚信,更是顺应时代的北大荒式生存之道。从始至终,北大荒用智慧精心培育着良种,让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长出金子。

北大荒,成功在国际上创造了高纬度种植水稻的奇迹,开发出40多个优质水稻品种名震八方。被北大荒人视为精品的空育131、垦稻12号、龙粳29号等品种在垦区乃至黑龙江广泛种植。这是坚守忘我的执着和高超繁育技术造就了它们非凡的品质。

稻种浸芽春后晴。四月初,是水稻种植晒种、浸种的季节。水稻种植户们选好种子后,让它们在充足的阳光下洗礼。由于专业化的管理,浸种催芽、育秧播种、水整地、插秧、收获、秋整六个环节只用“六个十天”即可全部完成。他们善于运用钵育摆栽、测土配方施肥、叶龄诊断管理、精准变量水肥一体化等20多项新技术,水稻产量和品质逐年增加。

65年前,在祖国版图的东北角,当垦荒第一犁划过沉睡的莽原时,梦想就像一粒种子,埋进了垦荒战士的心田。如今,经过三代北大荒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创造,当年那粒稚嫩的种子,已经落地扎根,稻穗摇曳。

1999年,北大荒的水稻种植面积突破1000万亩,亩产达到1000斤,实现了寒地水稻种植的新纪元。旱育稀植“三化”栽培生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打破了40多年麦豆一统天下的种植业格局。这是人类和大自然的携手合作,以最生态的方式,实现了“粮满仓,天下安”的梦想。

寒地水稻苗期青枯病发生与防治初探? 2007 年黑龙江省早春气温低,降水多,水稻苗期青枯病发生面积大,给稻农造成严重损失。 水稻苗期青枯病是寒地水稻苗床主要病害之一,多发生于稻苗离乳期(3 叶期左右),秧苗心叶或上部叶片卷成柳叶状,呈青灰色和典型的失水症状,根毛稀少,后期基部变褐软腐,易成簇发生。这是由于离乳期水稻种子原有养分消耗殆尽,地下部根系不发达吸水吸肥能力弱,地上部秧苗水分蒸腾量大,秧苗水分供不应求,引起秧苗生理性失水造成青枯死苗。属生理性病害。该病发病迅速,往往在1~2天内由点到片大面积发生,严重的整床枯死。? 1 青枯病发生原因 1.1 气候因素? 黑龙江省属寒地稻作区,播种前气温低,苗床解冻层浅。秧苗生育前期气温低,后期气温突然升高,地下部根系不发达,吸水能力弱,地上部秧苗水分蒸腾量大,水分供不应求。? 1.2 苗床低洼 苗床低洼,土壤温度低,水分大,土壤通透性差,根系发育不良。? 1.3 本田土育苗 纯水田区本田低洼地育苗,育苗床土为稻田土,土壤粘性大,通透性差,根系发育不良。? 1.4 壮秧剂用量过大 壮秧剂用量过大,秧苗徒长;壮秧剂用量过大,根层土壤肥料过多影响根系发育甚至杀伤根系。土壤内肥料溶液浓度过大,引起根系细胞内水分反渗透,造成秧苗脱水。? 1.5 盐碱危害 盐碱地育苗,苗床土壤调酸不到位,土壤返盐碱,影响根系发育和根系吸水。 1.6 营养土过薄 机插盘育苗、隔离层育苗营养土铺的过薄,秧苗根层土壤肥分过高,影响根系发育甚至杀伤根系。? 1.7 通风不良 秧苗前期通风晚,通风量小,地上部发育快,地下部发育慢,根系生长量小,中后期通风量小,地上部发育过快,拔苗助长。? 1.8 穿堂风 迎风面和背风面同时通风产生穿堂风,秧苗失水过快。 1.9 浇水过多 前期浇水过多,床土过湿,根系发育差。 2 青枯病预防? 2.1 大棚育苗 大棚育苗是培育壮苗的基础。一是大棚育苗可以在播种前的15~20 天提前扣棚提温,播种时土壤化冻深度可达40cm 以上,苗床土壤温度、通透性明显好于小棚。二是大棚育苗由于保温效果好,可提早扣棚播种,比小棚可多抢积温100~150 ℃。所以它比小棚育苗可提早播种10~15 天。三是大棚育苗便于通风、浇水、施肥等项管理,秧苗素质明显好于小棚育苗。? 2.2 高台育苗 高台育苗是培育无病苗的基础,小棚育苗,床面和田面一样低,由于土壤板结, 冷晾,通透性不好,秧苗受水气,青枯病、立枯病十分严重。苗床土壤不冷晾了,秧苗不受水气了,秧苗的青枯病在高台苗床上消失了,笔者培育出了挺拔健壮的秧苗。本田育苗标准,高台不能低于40 cm,旱田或园田地育苗,台高不能低于20cm,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本田地新建高台床要结合整平土地,修建方条田,建起台高1 m以上的永久性固定苗床地,并做到常年培肥床土。旱田或园地新建苗床,要选在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地下水位低,中性肥沃的土壤上,台高至少0.5 m以上。? 2.3 合理配制床土 选择土质疏松、肥沃、微酸性、离水源近,前茬为大豆、玉米、蔬菜的地块做苗床地。置床是放置钵盘,为秧苗提供水分和养分的基地,要求土壤疏松、肥沃。置床在整平基础上,每平方米施优质农肥7~10kg。老苗床地要增施优质农肥,种植大豆、蔬菜等常年培肥。? 2.4 合理使用壮秧剂 目前使用的壮秧剂主要是杀菌、调酸、增肥三效合一的,采用肥、酸、药三袋分装的大袋壮秧剂。使用时需先将肥、酸、药三小袋均匀混合,再与50 kg床土混匀制成母土,然后与床土混拌均匀制成营养土。壮秧剂用量一定要按说明书使用。? 2.5 加强苗床管理? 2.5.1 温度管理? 播种后到出苗的一周时间里,天气比较凉。大中棚以密封保温为主。棚内温度最好控制在30~32℃;当气温降到零下时,大中棚可用四周围草帘、床面覆盖、棚内熏烟等方法保温防冻。秧苗1.5 叶时,棚内温度控制在25~30℃,苗高在4.5~5.0cm;2.5 叶时温度控制在20~25℃,苗高7.5~8cm;3.5 叶时温度控制在20℃,苗高12.5~13.5cm。? 2.5.2 水分管理? 2.5叶前严格控制浇水,2.5叶以后随着棚内温度升高,秧苗需水量加大,要注意浇水,尤其是钵体盘育苗抗旱能力差,应重点注意浇水。苗床是否缺水可根据秧苗确定:当早晨秧苗叶尖普遍有露珠时为不缺水;当早晨秧苗叶尖露珠减少或无露珠以及中午叶片打卷时为缺水。缺水时要在早晨太阳出来前后或晚上太阳下山前后及时浇水,浇水要一次浇透,尽量减少浇水次数,浇水要往复缓慢喷浇,水温要在15℃以上,可用大缸等容器或晒水池困水。? 2.5.3 通风炼苗? 秧苗一叶时开始通风炼苗,蹲苗防徒长。随着苗越来越大和天气越来越暖和逐渐延长通风时间和加大通风口。放风时要选在晴天上午9~10时开始放风,下午2~3时把膜放下。风口应选在背风的一侧,别让风正吹到稻苗上。? 3 青枯病治疗? 3.1 使用生根剂 发病时及时喷施生根剂促进根系发育。? 3.2 灌水上床 多浇水或秧床建立水层2~3 天,严重的一灌到底,满足水分需求,洗盐洗碱。背风面逐渐加大通风量,使秧苗逐渐适应外界环境条件。治愈后追施速效肥料。? 3.3 本田寄秧 将秧苗移到本田,水层在苗高的1/2 处,待到插秧期再及时插秧。 3.4 及时插秧 临近插秧期发病要及时插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44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