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吃了中成药却没效?可能是你选错或者用错了中成药
中成药其实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商品药,其既具有类似西医一样的流动性,可以方便患者使用和购买,也保持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性,体现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特色。熟悉小五的看官可能知道小五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中成药的临床疗效评价,而所写的文章也多以介绍中成药为主,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每种中成药,同时可以指导大家准确选择和运用中成药。 但小五在文章最后的留言板中可以看出一些读者其实并不了解中成药而自行进行购买和服用,结果不仅疗效不佳,而且出现了不良反应 ,因此小五本文就和大家聊一聊我们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中成药。
目前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审批后,取得的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大概有四类: “H” 代表化学药品、 “Z ”代表中成药、 “S” 代表生物制品、 “B” 代表保健品。 至于那些连生产批准文号都没有的药品在我国境内就是属于“假药” ,小五临床上经常看到患者拿着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袋袋丸药过来咨询,但这些药甚至连是否是合法的都存在疑虑。
有些保健药品在名字上很容易和中成药相混淆,比如双花草珊瑚含片、某麝香壮骨膏、某某氏骨痛贴膏、冬虫夏草纯粉片等,虽然看着像中成药, 其实批准文号为“B”,即保健品 。
这里小五要科普一下保健品与中成药的区别,法律规定中 保健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也就是说保健品的本质是一种食物,与中成药的药品属性是有根本区别的。其次,由于保健品本身不具备治疗的价值,因此其审批流程非常简单,几乎只要证明安全性即可,而中成药是需要经过临床四期研究进行层层评价的,不仅要证明安全性,更要证明有效性。
现在市面上有些保健品把自己包装成中成药,夸大自己的治疗效果,各位看官在购买和使用之前一定要看清楚 。
小五经常被人问请问高血压吃什么中成药好呀?糖尿病吃什么中成药好呀?其实当听到这种提问的时候我是一脸蒙圈的状态,因为中医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概念,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其中“证”是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和归纳的,比如气滞血瘀证、肝阳上亢证等,然后根据“证”来选择用药, 因此临床上千万不要拿着西医的病名去找中成药 ,因为你不仅找不到,反而很可能会被忽悠买了不对症的药。
其实 ,这种拿西医病名找中成药的错误不仅仅会发生在患者身上,也会发生在医师身上 ,据统计70%以上的中成药是由西医医师开出的,而西医医师是不会辨证论治的,所以近年来国家才推出“西学中”计划,目的就是为了规范临床中药和中成药的使用。
因此小五一直建议患者在购买中成药之前,最好咨询一下专业的中医师,在辨别清楚自己的证型后再购买和服用中成药 。
有些中成药的名字看起来差不多,其实内在功效相差极大,比如逍遥丸和加味逍遥丸、六味地黄丸和知柏地黄丸等。这些中成药从成分来看也就是相差了一、二味药,而且名字也差不多,但其实加入或者减少的这一、二味药很有可能彻底改变了中成药的性质,由寒性变成热性、由行气变成活血等,从中医角度来说这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药。
以 六味地黄丸 和 知柏地黄丸 为例,两者都可以滋补肾阴,但六味地黄丸的性质平和,没有明显的寒热之分,但知柏地黄丸中因为加入了知母与黄柏,将原本平和的药性变成了寒冷,具有很强的清热作用,适合那些肾阴亏虚,滋生内热的患者,如果患者无明显热像而使用了知柏地黄丸很可能出现“伤阳”的症状,比如腹痛腹泻、畏寒怕冷等。
所以遇到拿不准的中成药一定要及时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千万不要按图索骥的选择和使用 。
在第一点小五讲了不要把保健品当中成药,即使吃了保健品也不会对身体有太大影响,因为其本质是一种食物。但把中成药当做保健品来吃可就危险了,因为中成药中药物的含量和作用可是实打实的。
小五曾经写过一篇关于金水宝胶囊的文章(详见补肾填精?延年益寿?聊一聊争议中的中成药——金水宝胶囊),下面有很多人反应自己吃了但没有什么效果,甚至还上火了,我问他们是不是真的有肺、肾大虚的临床表现,他们普遍反应没有,就是当做保健品来吃的,打算有病治病,无病防身,这种把中成药当保健品用的思想是非常错误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受到了一些保健品广告的误导。
其实像冬虫夏草、人参、鹿茸等名贵中药材,虽然是补益佳品,但并不适合 健康 人或者体质稍虚的人食用,否则不仅无效,还会因为补益太过出现上火、流鼻血等表现, 所以大家一定要树立起中成药其实是一种药品的概念 ,试想一下正常人没事会去吃药吗?
小五2015年因为考博的机缘进入了中成药的圈子,博士4年主要进行的就是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工作,通过阅读文献对中成药发展 历史 的有了一些了解,虽然资历比较浅,但对于中成药我还是非常有感情的。
我知道中成药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规范,临床上真正接受中成药的患者比较少,特别是以前那种为了销售量采用西药搭着中成药的开药方法,让很人甚至有点厌恶中成药。 但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改革,以前那种宽松的环境将一去不复返,中成药需要先证明自己才能再被临床接纳,我相信在政策的驱动下一些滥竽充数的中成药会被剔除临床,而一些疗效确切的中成药将继续服务于广大患者 ,这对于中成药行业是绝对良性的发展。
最后小五希望大家可以给中成药一个机会,毕竟如果用好中成药将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选择,例如本次疫情初期连花清瘟胶囊所起到的作用,而中成药行业自身也将为了适应时代需求而去主动寻求科学发展的道路。
“道地药材”是中医药界对经过长期实践,品质和疗效都比较突出的好药材的习称。“药材好,药才好”已经成为一些中药企业的“口号”。 但是随着医疗保健市场的扩大和中医药产业的迅速扩展,传统的“道地药材”很难满足实际需求。在临床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中药品种混用、乱用、代用现象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个中原因除了好药材产量不足外,对中药材品种、品质及其疗效和安全性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科技部社会科技发展司调研员邹健强举例说,野山参和人参,价格差异几百倍。为什么?功效大不相同。而目前的研究只能回答指标成分的异同,而指标成分代表不了临床的实际功效。中药材整体入药的效果,不是某一成分的效果。目前的研究水平还远未达到能对药材所有成分的清楚认识,更谈不上认识成分和疗效的关系,对中药疗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道地”和“非道地”药材的差别到底有多少,依然认识不够。我国中药材的育种工作起步较晚,虽然人参人工栽培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建立人参的优良品系。中药材品种很多,很复杂,要花很大力气和时间才能搞清楚,工作量确实很大。 其实人们对中药品种的关注,最早的声音恰恰是来自老中医们。邹健强说,这些老中医感觉到,还是自己看的病,自己开的方,为什么就不那么灵了呢?今天用的药,是不是过去用过的药呢? 这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龙胆泻肝丸事件”。以前药典中规定关木通和木通是可以混用的,但近年国外发现关木通会导致马兜铃酸肾病,2005年经专家反复论证,最终两者混用被国家药监局叫停。 中药材品种混用,可能对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都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各地所生产的很多中成药虽使用了同一中药材,但其成分含量却相差甚远,当然药效和质量标准更是无法比较了。另一方面,就是老中医们用的中药很可能不是他原来用的东西了,自然就出现药方不灵的尴尬。 正本还需清源,邹健强表示,导致混用、乱用和代用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市场对中药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好药材供不应求以及某些人不按规则办事片面追逐经济利益导致的结果。如今道地药材越来越难求了,据世界自然基金会2004年公布,目前世界上已认知的药用植物总数的20%%正处于濒危和灭绝的状态。 野生资源不能满足用药需要,为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野生变家种、扩大人工种植、研制代用品,就成了大势所趋。邹健强认为,中药什么品种的药材好,怎么评价药材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药材由于没有像农作物那样经过多少代筛选出来的优良品种,品种很不稳定。野生和家种之间有差别,而差别到底是什么造成的?至今没有答案。 药用植物受产地生态环境等影响,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特征。用现代手段研究道地药材品种的优越性,继而扩大种植是从质量上和数量上满足工业化规模生产的必然选择。 可喜的是,某些代用品已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例如,体外培养牛黄的成功产业化,不仅使代替天然牛黄成为可能,同时突破了中药成分,特别是控制了有害成分及其成分含量。人工麝香、人工虎骨的替代品也已经被批准进入市场。 据悉,“十五”期间,一些品种野生变家种的难题也得到了解决。如重要的常用大宗药材柴胡,目前其资源面临枯竭,野生变家种生产上存在出苗难、产量低和质量差问题。科研人员从新品种、北柴胡生物学特性、新品种规范化种植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有效解决了限制我国北柴胡家种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障碍,大大推动了柴胡家种生产发展,促进了野生柴胡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为解决我国柴胡药源长期混乱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邹健强表示,“十一五”科技部还将加大对中药资源和品种的研究力度,包括对中药种质资源和“道地药材”的研究,中药品种整理、选育和培育,野生变家种等,以从源头上保证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医临床疗效。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45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