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十四五规划拟发展中药材4500万亩,可以种植什么药材?为什么?

序: 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指出,2020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为4358万亩,为了满足中药材消费稳步增长的需求,到2025年,全国中药材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左右。与此同时提出了“十四五”期间需要提升药材质量,提高安全水平,道地药材面积需要达到中药材总面积的50%以上。

十四五规划拟发展中药材4500万亩,可以种植什么药材?为什么?

根据《中药材种植指南网》对药材市场上的中药材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82.9%的中药材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上涨或者持平, 大宗中药材品种价格上涨,中药材再次迎来了久违的牛市,其中山慈菇从165元/公斤上涨到1650元/公斤,红娘虫从4750元/公斤降到1200元/公斤,牛市来了也有种植风险,合理选择中药材品种才是重中之重。

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才是道地中药材,简单地说,那就是用地名命名的中药材品种,比如东北人参、内蒙黄芪、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山西党参、河南地黄、云三七、云茯苓,川黄连、川芎、川贝、川乌头,山东阿胶,浙贝、江苏薄荷,广陈皮、广砂仁、藏红花、藏牛鞭、藏羊鞭、藏茵陈等。

但是,并不是这个地区所有的某一个中药材都是道地药材。

首先,这些道地药材原本是指这个地区的野生中药材品种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加工制作的中药材才是道地药材。其次,每个地区的道地药材有一定的区域性,比如土壤环境、海拔高度和气候因素等。第三,不按照道地药材的标准进行人工种植的中药材也算不得道地药材。

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野生道地药材数量越来越少,想要持续得到标准的道地药材首先就必须模拟道地药材的野生环境进行栽培,也叫仿野生栽培,也只有道地药材才能卖上好价钱。

但是,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能提前采收,比如火头根需要种植3年才会有较高的皂素含量。

2.需要在特定的季节或者生育期采收。比如金银花需要在花蕾期采收,开花了就会质量下降,五味子需要在果实变红以后采收,否则药效下降。

3.选用的品种对路,比如水白芨和白芨不是一回事。

4.地块的重金属不能超标,不能使用违禁农药,特别是不能使用膨大素等激素类农药。

5.按照不同药材需要的矿物质营养进行追肥,不能为了提高产量而单施氮肥等,导致有效成分减少,达不到道地药材的质量。

除了道地药材,也要注意不同品种的药材面积的调剂。不同的季节需求的中药材数量差异很大,不同年份也会因为疫情等因素发生而需要特定的中药材,导致部分中药材价格暴涨,而有的中药材价格降低,甚至于没有收购商采购。

出现这种原因,那是药农没有洞悉市场药材价格规律和市场需求,总是按照老脑筋种植,从来不考虑药材销售或者听了别人的蛊惑导致的。

古话说的好:药材是个宝,多了就是草。只要明白了这个问题,就可以放心大胆种植市场所需要的中药材了。国家大力发展中药材,是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是为了农民增加收益,而并不是越多越好。

按照国家这个规划,实际上是鼓励道地中药材产区在提高中药材质量的前提下适当规模发展,而不是全国遍地开花。

142万亩的面积看起来很大,实际上也就是药农每户多种植一亩中药材的数量。正因为如此,新产区还是慎重发展为宜,而且以野生家栽为主。

适宜野生家栽的中药材品种很多,大部分并没有规模种植的习惯。只要明确了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可以开始尝试了,因为很简单,正因为野生家栽没有规模,种植的风险系数就会很低,而且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比如前几年让很多人赚钱的苍术、五味子、连翘和黄精等,以后可以种植什么,也只有自己心里清楚,其他人说的都是骗人的,你信吗?

中草药的市场前景如何?

近两年,中药材生产迎来了历史的 *** ,多数大宗产品相继进入了供过于求的周期,在西部大开发,农村产业结构大调整中,大西北迎来了中药材部分品种战略调整的机遇,如何抢抓良机,抵御风险,开发中药材特色产业,笔者试作探讨。

一、西部大开发,产业大调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西北迎来了发展中药材生产的良好时机。

1、西北开发中药材生产的优势。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蓝,这里积淀的古代文明也包括了千年药乡积聚的国萃精华。大西北许多地区虽不是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广阔的土地、碧绿的草原、无垠的沙漠,能够生产出许多质优量大的西土药材,深受海内外华人的青睐,从而具有很强的产销优势。在全国部分药材的总产量中,西北生产的红芪、当归、枸杞、孜然等品种占到了90%左右,甘草、党参、秦艽、羌活、银柴胡、花椒、节菖蒲、红花、紫草、天麻、祖师麻、罗布麻等品种占到了70%以上,大黄、黄芪、柴胡、板兰根、杏仁、赤芍、麻黄、地榆、拳参、大芸、锁阳、虫草、猪苓、半夏、小茴、沙苑子、黄芩、冬花、鹿含草、*羊藿、地骨皮、五味子等品种占到了一半上下。其中,产量在万吨和5000吨以上的品种各有3个,1000吨以上的有14个,年总产量达10多万吨。如青藏高原的虫草、新疆的红花、甘南草原的秦艽、盐池、定边的甘草、陇西的黄芪、文县的党参、民勤的小茴、礼县的大黄、海东的羌活、中宁的枸杞、岷县的当归、武都的花椒、宝鸡的菖蒲、秦岭的柴胡、和田的大芸等地道药材,都是在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下生产的,形成了高产优质且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强势产品,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大西北发展中药材生产奠定了基础。

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中药材生产提供了机遇。近两年,由于农业形势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急剧增大。在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都把中药材列为农村支柱产业,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信息上给予倾斜,鼓励大力发展,形成了历史上软环境最好的时期,陕甘宁制定了百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规划,新疆、青海把中药材生产作为农业开发的重点加以扶持。从而,中药材产业热遍地兴起,以藏药为代表的西部药业正在迅猛崛起。

甘肃省陇西县首阳镇是西北药材产销第一大镇,今年种植中药材33000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49012亩的67%,户均5亩。2000年药材产量4800吨,市场成交额3亿多元,中药材创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多元,镇财政收入近200万元,成为全国著名的党参产销基地和黄芪之乡。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岷县当归,中宁、精河枸杞,陇西党参、黄芪,西宁虫草,银川苦豆子,阿拉太甘草,吉木萨尔红花,陕北大枣,陕南天麻,武都花椒等药材都成了当地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拳头产品,产业链条越拉越长,市场越作越广。

3、西北中药材生产的战略调整。随着家种药材生产急剧扩张,大多数品种进入了生产的高峰期和价格的低谷期。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相同品种有利于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的地区生产,这就为黄芪、板兰根、柴胡、甘草、党参、大黄、红花等大宗药材产地的战略调整创造了条件,在质量差、产量低、成本高的产区经受不住市场的严峻考验被淘汰之后,上述品种南方产区将会全部或大部分逐步转向西北地区,这对西北农民来说的确是难得的机遇,再加上濒危品种和短缺禁采野生品种的人工驯化栽培,西北药材种植品种将会大大增加,新产区只要抓住机遇,规模化发展某个优势品种,就能迅速形成一个大的生产基地。河西某地种植的板兰根亩产可达400--500公斤,实行机械化播种采挖,成本低、产量高、质量好,每公斤销价2.50元以上农民就有利可图,这样的优势是老产区难以竞争的,再说陇中黄芪亩产300-400公斤,如种苗农户自己繁育,每公斤售价2.00元也不会亏本,且质量优,销路广,产量连年增加也无积压,这样,其他相对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区就无法竞争,必然会形成上述品种产区的战略转移。

二、大规模种植,多品种引进,将会出现产销困难。

1、盲目扩大生产,大宗品种严重的供过于求来临。中药材西北产区即要抓住机遇,也要看到风险,随着畅销药材产区盲目扩大,基地建设到处开花,黄芪、板兰根、防风、枸杞、天麻、党参、王不留行、甘草、菟丝子、小茴香、银柴胡等品种将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供过于求,个别品种还可能发生烂市现象,其价格也将落入谷底,有的品种生产可能发生亏本,有的会处于漫长的价格低谷期,这将面临严峻考验,新产区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低,信息闭塞,风险意识弱,很可能难于应对这种打击,坚持生产会有较大困难。

2、盲目引种生产,少数品种不适应的问题较多。许多新产区摸著石头过河,尚未经引种试验,便成千上万亩大规模地进行种植,不仅吃不到热馒头,还造成了不少损失。如陇中引种的生地因土质气候不适应,产少质差,销售不畅,收入微薄,不熟悉的地方仍然大量种植;再如青海有的地方海拔太高,晚春初夏长期低温,遭遇寒流且有冻害发生,大面积引种的掌叶大黄不能正常生长等。

3、只顾眼前利益,都愿种当年见效的品种,对多年生品种没有积极性。听说种药材效益好,很多人都想一口吃个胖子,一年两年就发大财,所以,只对当年生品种感兴趣,反过来大家都去育苗,都种一年见效的品种,那么,黄芪、党参、板兰根、银柴胡、天麻、防风、红芪、芦巴子等品种就会产大于需,价落低谷。而市场紧缺的家种柴胡,多年生大头黄芪和急需野生改家种的藏茵陈、秦艽、羌活、白芍子、猪苓、节菖蒲等品种都不愿种植和开发,那么,这些品种自然供不应求,长期货缺价涨。

三、应对策略探讨

1、自然应对。中药材既是农付产品,又是特殊商品,常言道「少著是药,多著是柴」,因而,其产需规律、供求变化有其自然形成的周期性,价格是调节生产的杠杆,价值规律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顺其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药材的生产都经历了多次产品由多到少,价格由低到高,再走向相反周期的变化,这是由中药材供求关系中需求呈钢性而生产呈弹性和转化面太窄所决定的。我们要注意更多地研究变化规律,了解产需供求信息,预测价格走向趋势,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按照需求变化调整种植面积和种植品种,力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主动应对。产品过剩、价格走低、效益下降,如何发挥人的作用,主动应对,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往,很多产品都是存货越多,价格越低,就越没有人要它,反之大家则会竞相抢购。现在,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农民所生产的药材卖价亏本,他们就不卖或少卖,妥善保管,待到市场存量减少,价格上升之后再逐渐卖出,从而减少损失甚至扭亏为盈,这就是农民能够做到的主动应对。作为商家和一般市民,低价而囤,既无风险,又能取得较好效益,只要把商品保管存放好,等个三年四载,待减种减产,经消化货源趋少,价格上浮或暴涨,就能稳当赚钱,这样的例子举不枚举,存货比存钱强,何乐而不为呢?主动应对是药农和药商利益的结合,这里也有很多很大的商机,我们不能一说产品过剩,就好像非烂市不可,只见沙尘暴而不见蓝天白云,这就是说严重的供过于求,价落谷底对生产者来说是灾难,但所孕育的商机却是幸福,产销合作,协力同渡,自然会是柳暗花明。这里,笔者不是说盲目种植,产大于需是好事,但它确是初级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常会发生的问题,我们要面对现实,珍惜劳动人民的成果,想方设法让成果尽可能地体现它应有的价值。

3、形成大西北药材大产业。任何事业的成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挫折才能有成功。大西北药材大产业的形成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没有几个起落,不付出一定的代价使自己的产品牢固地占领市场,就不会有高价时机到来后的高收益。西北药业,就要充分利用自己土地宽广、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努力挖掘优质高产的潜力,克服困难,推动标准化生产,把自己的产品融于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大市场之中,才会使西北中药材产业立于不败之地。

——预见2023:《2023年中国中药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白云山(600332.SH)、同仁堂(600085.SH)、云南白药(000538.SZ)、太龙药业(600222.SH)、*ST康美(600518.SH)、寿仙谷(603896.SH)等

本文核心数据:市场规模、中药种植面积、竞争格局

行业概况

1、定义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其来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植物药占绝大多数。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民间应用的草药。另外,广义上讲,还应包括具有传统应用历史的少数民族药。

中药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类型。一般以自然属性分类法和功能分类法为主,具体如下: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构成清晰

中药产业链构成较为清晰。上游包括主要为中药材的提供(包括前期的矿物采集、动物养殖和中药材种植);中游包括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的加工;下游广泛应用于医院、药店、超市、电商等。

从产业链的生态图谱来看,上游中药材种植代表企业有参仙源(831399.NQ)、菁茂农业(832482.NQ)等,中药材有天士力(600535.SH)等,矿物采集/动物养殖有新希望(000876.SZ)等;中游中药饮片加工代表性企业有太龙药业(600222.SH)、*ST康美(600518.SH)、寿仙谷(603896.SH)等,中成药加工有同仁堂(600085.SH)、云南白药(000538.SZ)等;下游应用有华山医院、益丰大药房和淘宝等。

行业发展历程:沧海变幻,涅槃重生

我国中药的发展史,可分为古代中药、近代中药和现代中药三个历程。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一系列战略政策的颁布为医药产业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颁布多项政策促进我国中药行业发展。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中药的传统医学价值越发珍贵,国家和社会对中药行业也更加关注。国家层面颁布的具体政策如下:

2022年3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中药材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供应保障能力逐步提高,中药注册管理不断优化,中药新药创制活力增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有序发展,中医药与相关业态持续融合发展。部分规划指标如下:

产业发展现状

1、中药种植面积扩大,红花生长期短售价高

我国中药种植面积呈波动趋势,2015年以前整体呈下降趋势。国家城市进程化加快,农村主要劳力向城镇转移,农村药材生产缺少劳力;各地快速发展地方经济,修路、建厂、建房、开矿等举措占用大量的农村土地,我国中药家种面积整体缩减。2015年以后,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国家对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出现增长。根据商务部在2018年6月发布的《中药材流通市场分析报告2017》中提出,2017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较上年增长3.5%,种植面积达到3466.89万亩,报告测算到2020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6620万亩(含林地种植面积),种植品种供应量进一步激增。

注:《中药材流通市场分析报告2017》为商务部发布的最近一版报告,其预测的2020年种植面积中包含林地种植面积。

另外,结合药材种子价格及市场售价来看,原种一代红花的市场售价较高,亦较为畅销。

2、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收入规模双双上升

我国中药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售价的提升,意味着我国中药行业的行情较为乐观。从中药饮片加工领域来看,2013-2017年,我国中药饮片销售情况持续走高,但增长幅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近两年,受质量标准逐渐提高以及行业监管趋严,如加强GMP认证和飞检等影响,行业增速趋缓,2018年销售收入同比减少14.26%,达1581亿元。2019年行业收入有所回升,达1933亿元,较去年增长12.69%。2020年我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809亿元,2021年上升至2057亿元。

从中成药领域来看,2013-2016年,我国中成药制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表现为逐年增长趋势,2017年开始波动下降。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87亿元,同比下降了1.47%。2020年中国中成药生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347亿元,2021年上升至4862亿元。

整体来看,2013-2021年我国中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呈波动态势,2020年虽有小幅下降,但在2021年我国中药行业稳步增长,全年营业收入达到69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4%。

3、2022年中药新药初审通过12个

2022年医保目录调整工作启动,申报和通过初步形式审查药品数量同比均有一定增长。2022年以新药作为申报条件的中成药达到12个,其中一力制药和以岭药业均通过2个。其他具体如下: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从中药交易市场来看,主要的交易中心分布在安徽、河南、四川、江西、重庆等内陆地带,且交易种类较多的地区为河北、江西、重庆等。

从企业注册地来看,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中药注册企业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如安徽、四川等省市。其次为广东、辽宁等省市。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数据截至2022年9月27日。

从中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来看,广东中药行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白云山(600332.SH)、华润三九(000999.SZ)、嘉应制药(002198.SZ)、众生药业(002317.SZ)等企业均位于此。浙江、湖南、贵州三省中药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亦较多,浙江有康恩贝(600572.SH)、佐力药业(300181.SZ)、寿仙谷(603896.SH)等上市企业,湖南有千金药业(600479.SH)、方盛制药(603998.SH)、启迪药业(000590.SZ)、九芝堂(000989.SZ)等上市企业,贵州有益佰制药(600594.SH)、贵州三力(603439.SH)、信邦制药(002390.SZ)、贵州百灵(002424.SZ)等上市企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

2、企业竞争格局

依据2021年中药行业企业总营收情况,白云山(600332.SH)以年收690.14亿元位居我国重要行业的首位,其2022年上半年营收亦遥遥领先。其次为云南白药(000538.SZ),2021年营收363.74亿元,2022年上半年营收亦与第三位差距较大,且前两家企业的盈利能力亦较强。但总市值以片仔癀(600436.SH)最高。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中药行业迎来新契机,“中草药+”新模式兴起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以及医保目录调整,中药的价值逐渐凸显,我国政策扶持力度亦加大。未来,重要发展有6大趋势:

2、未来中药行业市场规模或达万亿元

国家发布的各项中药产业支持政策表明政府不但将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产业的投入,扶植中药产业的建设,还将从根本上保护中药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中药产业水平的提升,预计到2027年中药行业规模或达到万亿元以上。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中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46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