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和主要分布区

分类: 理工学科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和主要分布区

问题描述:

帮帮忙,地理中经常涉及

希望能详细和丰富些

感激不尽

解析:

中国农业地理

agrogeography of China

中国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为了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必须充分认识各地区自然、经济条件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

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中国农业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是:

①光热条件优越,地带性差异显著。中国国 *** 跨有8个温度带,各地带温度条件不同,宜种农作物种类及熟制差别很大。但除高寒气候(青藏高原大部)外,76.5%的地区温度条件均较优越。夏半年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各种喜温作物。水稻、棉花的种植北界为世界最北。暖温带及以南地区农作物均可复种(见中国的气候、中国土地资源)。

②水资源丰富而地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水土资源不平衡,给农业带来重大影响。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和西北部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约各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东南部地区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极有利于植物生长。全国 90%以上的耕地和森林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降水不足,农业必须依靠灌溉。这就限制了农林业的发展,大部是草原和荒漠,成为天然的牧业地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河川径流量占全国82.4%,而耕地仅占全国38%;北方黄淮海流域耕地占全国37%,而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6.6%。

③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山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 2/3,平地只占1/3。山地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利用方式,方可发挥其生产潜力。特别是中国东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的丘陵山地,全部位于多雨湿润地区,为世界所罕见,有发展林特产等多种经济的潜力(见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④易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尤大。旱涝威胁交替出现。冬季寒潮降温可影响到海南岛。春秋低温也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此外,外雹、干热风及沿海地区的台风等,对部分地区的农业也有重大影响(见中国的寒潮、中国的台风、中国的干热风、中国的冰雹)。

⑤ 各地区农业自然条件配合不甚协调, 各有利弊。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壤肥力高,气候不甚干旱,但气温较低,生长期短,易受寒害。华北地区平原广阔,夏暖冬寒,水资源不足而变率大,旱涝碱面积较大。南方地区温度条件好,水源充沛,植物生长发育快,但丘陵山地比例大,耕地较少,降水变率大,易受洪涝威胁。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夏季温度高,但严重干旱缺水,沙漠、戈壁和盐碱地分布很广。青藏地区地势高,太阳辐射强度为全国之冠,但气候寒冷,生长期短。

社会经济条件

由于各地区在农垦历史先后、民族生活习惯、人口密度、工业交通城市分布及不同时期国民经济需要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别,往往在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农业特点。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农垦历史已超过3000年,而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等地区则不过一二百年甚至只有几十年,两地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差别显著。藏、蒙古、哈萨克、塔吉克等族是长期从事畜牧业的民族,而汉、 *** 尔、 *** 等则长期习惯以农为主。这些民族的不同分布区,基本上也就是牧区和农区的所在地。朝鲜族擅长种植水稻,东北地区的水稻分布区过去往往就是朝鲜族分布区。人口密度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保证程度和农产品的需要程度,从而影响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和作物布局。全国大面积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并不在地处热带、人口较稀、灌溉不发达的海南岛和西双版纳,而却在人口稠密、灌溉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全国粮食单产最高的地区,往往即为人口最稠密地区。这同劳力充裕、精耕细作有关。但粮食商品率的高低,则不仅同粮食单产有关,更重要的是同人均耕地面积、当地粮食自给需要量的大小有关。因之,人均耕地最多的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也最高。至于一些不便长途运输的作物如甘蔗、甜菜及蔬菜、园艺、奶牛饲养等的分布,则和加工工业、交通条件、城市分布发生直接联系。

土地的农业利用与改善

据粗略估算,中国土地资源中,约有74%的土地已利用或可利用于农林牧渔生产。

① 耕地。全国耕地约 0.9567亿公顷,垦殖指数为9.97%,耕地分布极为不均,90%以上分布于大兴安岭经长城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线以东地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垦殖指数可达50~60%,四川盆地40%,东北平原20~30%,长江以南的丘陵低山地区一般约10~20%。西部地区耕地少,主要集中于山麓平原的小块沃洲,广大高原山区耕地很少。 宜农荒地资源估计共0.3535亿公顷,其中质量较好的仅0.1亿公顷左右,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及新疆等地区,其余多为质量较差、开垦需要投资较大的土地,且大多又属于宜牧或宜林地,处置不当易引起农林牧业之间的矛盾。

从北到南,不同熟制之间耕地生产水平差别很大。东北、内蒙古、甘新、青藏及黄土高原西部和北部等地区,约占全国35%的耕地,基本一年一熟,其中一部分尚实行轮歇撂荒,复种指数低于100%。华北地区大部实行二年三熟,复种指数为120~150%。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一年二熟至三熟,复种指数为180~250%。有些地区人口较稀、劳力不足,水利灌溉保证程度不高,虽位于生长期很长的亚热带或热带,复种指数并不高,甚至仍有一年一熟地。因此,无论南方和北方,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潜力都较大。但也有一些地区,人多地少,有机肥不足,片面强调提高复种指数,势必导致土壤肥力减退,或出现次生潜育化,实际是掠夺地力,这一情况亟需改善。

在中国水田较旱地、冰浇地较无灌溉地,单位面积产量往往高出50%,乃至200%以上。因之,兴修水利,解除旱涝威胁,是提高耕地生产力、实际稳产高产的关键。20世纪50年代以来,灌溉面积已从 0.153亿公顷发展到1990年的0.474亿公顷,约占全部耕地的49.5%,抗旱能力大大增强。旱涝保收面积约占耕地 1/6。全部旱地中,还有70%无灌溉设施(其中一般无需灌溉的南方旱地约占19%)。水田面积占耕地26.67%,约有90%分布于淮河泰岭以南地区,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无水利设施或水利保证程度不高。

现有耕地中,约有1/3以上为各种低产耕地,其中约50%是易于引起水土流失的坡耕地,约20%是涝洼、盐碱地,约23%是风沙、干旱耕地,约7%为低产水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城乡居民点、交通、水利等的发展,占用耕地现象相当严重。平均每年占用耕地约83.3万公顷,多年累计达0.31亿公顷,而同期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约0.32多亿公顷,二者大致相抵,全国耕地总面积略略超过20世纪50年代初期水平。

② 草地。宜牧草地占国土面积1/3以上。草场面积虽广,但类型很多,产草量和质量差别很大。北部和西部的天然草场为中国主要放牧业基地。但长期以来,利用多而建设少,全国人工草场和改良草场面积仅占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的1.5%,绝大部分还是靠天养畜,草场产草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直接影响牧业生产,使牧区牲畜长期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状态。由于多年来牲畜头数增加远远超过草场载畜能力,大部分牧场出现超载过牧,局部地区草场兼受滥垦、滥樵和滥挖药材的破坏,造成草场退化、沙化,估计北部、西部牧区退化草场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3%,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且质量变坏,可食性牧草比重下降,毒草杂草增多。因此,必须大力改善对天然草场的利用和加强草原建设。中国中部和南部的草山草坡,产草量高而质量较差,粗纤维含量多,草场又大多分布零散,坡陡土薄,利用不当易引起强烈的水土流失(见中国草场资源)。

③林地。中国森林面积124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98%,与世界平均数22%比差距很大。地区分布极为不均。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一带为全国最大林区,次为西南地区的川西、藏东南、滇西北等山区。内蒙古东部,东北3省及长江以南各省区,森林覆盖率在25~30%以上,广大农区和牧区少林甚至无林。华北平原地区覆盖率不及10%,西北地区不及1%。林地面积中,用材林占73.2%,次为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竹林等。现有林地利用,在交通方便的林区,普遍存在重采轻造、超采过伐、更新跟不上采伐的现象,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交通不便的边远林区,得不到开发利用,成过熟林比重大,自然病腐损失多;森林火灾也较严重。人工造林则一般质量较低,成活率不高,成林面积小。除已有林地外,尚有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用地及各种宜林荒山荒地,约占国土面积15.8%(见中国森林资源)。

④内陆水域。全国内陆水域约有0.266亿余公顷,占国土面积2.8%,是发展淡水水产的主要场所。其中江河0.126亿公顷,湖泊0.08亿公顷,池塘水库0.066亿公顷。约有92%分布于爱辉―兰州―腾冲一线的东南部,自然条件极有利于淡水水产业。 但多年来重捕捞、 轻养殖,人工养殖面积占可养面积的比例,池塘占73%,湖泊仅占25%。加以不合理的围垦,使湖泊池塘面积大为缩小,水域污染和水利设施的截流等措施,使鱼类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依中国农业用地的利用现状,宜牧地、宜林地远较宜农地(耕地及可垦荒地)广阔得多。但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上往往只重视对耕地的利用与改善;反之,对于广阔的宜牧地、宜林地和内陆水域,却是利用多而改良建设少,或进行掠夺式的滥牧、滥伐、滥捕,或者任其荒芜,或进行毁林开荒、毁草原开荒、围垦水面,从而破坏林牧渔业的资源基础。发展中国农业,必须着眼于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全面合理利用,从而发掘巨大的土地生产潜力。

农业生产结构

1990年全国农业总产值7662.09亿元,其中种植业占 58.49%,林业占4.31%,畜牧业占25.63%,副业占6.21%,渔业占5.36%,除 *** 牧业比重大于种植业,青海、内蒙古牧业比重稍大外,其他各省区种植业均占绝对优势。这是长期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同中国人口多、粮食需要量特别大有关,也是多年来忽视多种经营发展的结果。

这种结构的主要缺点是:

①农业生产结构的单一性与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很不适应,自然资源尚未充分合理利用。

②经济效益低,农业费用高,纯收入比例小。

③以大田作物为主的农业经济,经不起天灾(尤其水旱灾害)的考验,具有较大的脆弱性。1978年以后,农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农村经济正转向多部门综合经营,农村社会总产值已由1978年的2037.54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16619.21亿元;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已由1978年的68.6%下降为46.1%,而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 商业和饮食业总产值则由 1978年的31.4%,上升到53.9%,全国农村单一的农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农业生产布局 可分为下列5方面:

①粮食生产布局。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分(见中国粮食作物地理,全国各县市粮食作物各有其组合特征:第一,在淮河秦岭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稻谷占粮食总产量70%乃至90%以上,平原地区有较多的双季稻,旱地以玉米、甘薯为主,但占比重不大。在丘陵山地区域,尤其是西南地区,玉米、甘薯比重也较大。第二,淮河秦岭以北,六盘山以东、长城以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次为高粱、甘薯、大豆、谷子等。第三,东北地区以玉米、大豆、春小麦、高粱、谷子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后,玉米扩大很快,而大豆、高粱、谷子等则缩减很多。第四,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地带,粮食作物种类多而杂,以春小麦、玉米、谷子、莜麦、马铃薯、糜子、高粱、大豆等为主。第五,西北灌溉沃洲农业地区以春小麦为主,次为谷子、糜子等。南疆等地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主。第六,青藏高原地区以青稞、春小麦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迅速,1990年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3.9倍。其中,1953~1990年平均增长2.7%,而1981~1990年则平均增长3.4%,但年际很不稳定,丰歉年起伏很大,1990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公顷为3.93吨,各地产量水平相差很大,提高单产和平衡增产还有很大潜力。

1990年全国人均粮食社会占有量为393.1千克,粮食商品率为36.6%。为保证国家商品粮的需要,提高粮食商品率应在普遍提高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同时,有重点地选建若干片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见中国粮食作物地理)。

②经济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逐年有所增长,1990年达14.4%,主要为棉花(占经济作物面积26%)和油料作物(占经济作物面积50.90%,主要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5大油料),其次为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烟叶(烤烟为主)、麻类(黄红麻为主)、药材等。此外还包括未计入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茶、桑、水果、橡胶等木本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虽远小于粮食,但产值和商品率均高,在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需要、增加农民收入、提供轻工业原料和出口商品等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经济作物各有一定较集中的分布区。20世纪50年代初期,多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产量稳定增长。50年代后期起,经济作物面积缩减,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产量降低,商品率下降,棉、油、糖均不能自给。自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纠正了忽视经济作物的现象,经济作物面积又有所扩大, 大多数经济作物如棉花、 花生、油菜籽、向日葵、甘蔗、甜菜、烤烟、茶叶、蚕茧、水果等的产量均已创历史最高水平(见中国经济作物地理)。

③畜牧业生产布局。1949年以来,全国畜牧业有很大发展,至1990年大牲畜达13021万头;猪36240.8万头;羊21002.1万只;大小牲畜总计达到70264.9万头(只),为1949年的3.39倍。但畜牧业仍然是农业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第一,畜牧业产值比重低,人均畜产品很少。1990年畜牧业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5.63%,人均年产肉量22.1千克,年产蛋量6.95千克,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年产奶量只有3.64千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牲畜头数多而产品率很低。1990年猪出栏率只有87.84%,牛的出栏率更低。第三,牲畜增长很不稳定,广大牧区基本上“靠天养畜”,抗灾能力弱,牲畜常年死亡率超过5%。

为加速畜牧业发展,农区要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和发展饲料工业,提高生猪的出栏率和出肉率,改善畜禽结构,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半农半牧区要逐步过渡到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牧区要大力加强草场的管理和建设,改善畜群结构,加速畜群周转。在城市郊区和工矿区要建立和发展现代化畜牧业, 增加肉、 奶、蛋、禽产品供应。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条件,逐步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现代化的稳定、优质、高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见中国畜牧业地理)。

④林业布局。1949年以来,历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0.28亿公顷,天然更新和封山育林0.326亿公顷。木材年产量由50年代初期的50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 5000余万立方米,提高9倍多。林产品产值增长17倍。但木材和林产品均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林业仍是中国农业经济中十分薄弱的部门,在造林、育林、护林和木材生产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见中国森林资源)。

进一步发展林业生产,要把整个林业纳入以营林为基础的轨道,要重点建设好东北、西南两大林区;加强广大农区的绿化造林;充分发挥南方亚热带和热带丘陵山地的林业生产潜力;建设以木本油料为主的经济林和林特产品生产基地;在黄土高原和北方干旱地区大力发展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林。

⑤水产业布局。 1990年全国水产总量 1237万吨为1949年产量的 26.5倍, 但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仅10.8千克。海洋水产占57.7%,以捕捞产量为主(占77.28%),养殖产量较小,(22.72%)。淡水水产中,养殖产量占84.92%,捕捞产量占15.08%。长江及淮河流域拥有全国最大的淡水湖群和最密的水网,淡水水产产量占全国60%以上,次为珠江流域。进一步发展水产生产,主要在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资源,发展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重点建设一批海水和淡水养殖基地(见中国水产资源)。

农业区划概述

中国可综合地划分为以下10大农业区:

① 东北农林区。包括辽、吉、黑3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农垦历史短,可垦荒地广,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木材供应基地,也是重点开荒扩耕地区。大豆、甜菜、亚麻、温带水果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的农业生产,必须战胜自然灾害特别是低温寒害的威胁,改变粗放种植习惯,大力提高单产。同时合理开垦荒地,建设高产稳产的商品粮基地;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采育并重,建设永续采伐基地。

②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及从辽宁至宁夏的长城沿线地区。草原辽阔,农牧兼营,在全国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地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坚持以牧为主,牧农林结合;合理利用和建设草原,逐步摆脱靠天养畜状态;以草定畜,制止草原继续退化、沙化;稳定农区耕地,着力提高单产,逐步实行粮草轮作;营造防风固沙林。

③黄淮海农业区。包括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的黄淮海平原及山东丘陵地区,是中国小麦、高粱、谷子等旱粮的主产区和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在于综合治理旱涝碱,实现水利化,改良低产土壤,大大发掘增产潜力,实现稳产高产;因地制宜地建设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商品生产基地;改变农业结构过分单一状况,大力发展畜牧业及林果渔业生产。

④黄土高原农牧林区。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及秦岭以北地区,是重要的旱杂粮产区,但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是全国突出的低产、贫困地区。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把土地合理利用和治理措施结合起来,控制水土流失;利用川地、坪地、塬地建设稳产高产的农业生产基地;逐步把陡坡耕地退耕种草造林,尽快扩大草地林地比重,实行农牧林副综合发展;以流域为单位开展综合性水土保持工作。

⑤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包括淮可―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是全国稻谷、棉花、油茶籽、麻类、茶叶、蚕丝、木本油料、生猪、淡水水产等的主要商品基地或集中产区,农业经营较集约,复种指数和粮棉单产均为各大区最高。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加强水利建设,战胜洪涝渍害及伏旱威胁,改进耕作制度,合理利用丘陵山地及淡水水域,大力发展亚热带经济林、用材林、家畜家禽及水产养殖业。

⑥西南农林区。位于秦岭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北,宜昌―溆浦一线以西,川西高原以东,包括四川大部、滇黔地区及陕南、湘鄂西部,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和油菜籽、烤烟、甘蔗、生猪及经济林、用材林生产基地。但大部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增产潜力很大。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丘陵区水利事业,改造低产田,提高单产;充分合理利用丘陵山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建设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发展多种经济。

⑦ 华南农林热作区。 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盈江一线以南,包括闽南、两广大部、滇南及台湾省。农业经营较集约,大部粮食单产较高,是全国主要的蔗糖、热带亚热带水果产区,也是橡胶、椰子、剑麻、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唯一产区。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是要发挥本区的自然优势, 建设以橡胶为主的热作基地,蔗糖基地和热带水果、经济林、用材林生产基地;大兴水利,战胜洪涝旱渍,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⑧甘新农牧林区。位于包头―盐池―天祝一线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以北。农业基本上完全依靠灌溉,农区小而分散,利用荒漠及山地牧场进行季节性游牧,甜菜、 瓜果、 长绒棉及畜牧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和合理利用区内有限水源,改良盐碱地;调整季节牧场,加强草原建设,实行农牧结合;造林种草,防风固沙。

⑨青藏高原牧林农区。是国内最大的牧区,大牲畜和绵羊头数均为全国各区之冠,人均牲畜头数也为各区最多,南部和东南部拥有全国第二大林区,农业主要限于东部和南部的河谷低地,主要牲畜、作物和树种均带有高寒地区特点。地广人稀,农牧业经营较粗放,生产水平一般较低。进一步发展本区生产,必须加速建设巩固的草料生产基地,摆脱靠天养畜状态;提高牲畜质量,调整畜群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加速林业生产建设;提高作物单产,建设区内的粮食基地。

⑩海洋水产区。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太平洋西部5大海域,各海域鱼、虾、贝、藻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发展海洋水产生产,要根据海洋水产资源增殖及变动规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调整或减轻沿岸和近海捕捞强度,保护和增殖海洋水产资源,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和建设海水养殖基地,积极发展外海及远洋渔业。

福州地貌形成

怎样种榨菜呢?榨菜是芥菜的一个变种,以肥大的肉质茎(菜头)供食用。通常手工腌制,但是鲜食风味也很好,是很多人都离不开的一个开胃菜。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榨菜栽培的技术要点。

一、榨菜栽培的技术要点

(1)榨菜喜冷凉与湿润的气候条件,不耐霜冻也不耐炎热和干旱,适宜气、温10~20℃。播种过旱会未熟抽苔和感染病毒病;播种过迟则无产量.福州地区适宜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播种。

(2)榨菜品种多,四川的品种产量高,品质好,但抗病力弱,适轻病区选用,浙江品种抗病力稍强,但是产量和质量不如四川品种。

(3)育苗地应尽可能远离菜区,育苗期间必须定期喷农药,以彻底防治蚜虫,邻近的田地也要同时防治。

(4)选保水保肥力强而又便利排灌的水稻田种植。整成高5-8寸,宽5尺的畦,每亩种3000株。

(5)基肥多施含磷钾的有机肥,追肥以氮肥为主,追肥以两头轻中间重为原则。

(6)干旱气候要多灌溉,但是不能积水。排水不良,容易发生软腐病。

二、榨菜病虫害防治方法

防蚜2~3次,药剂可用1.8%ec海正灭虫灵2500倍、10%的一遍净3000倍等农药交替使用,防止有翅蚜传播病毒病。

菜粉蝶、小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在卵孵化高蜂至幼虫3龄前防治,用1%威克达乳油3000倍液、15%杜邦安打悬浮剂4000倍液或10%除尽悬浮剂l000倍液喷防,注意蚕桑安全。

福建地貌分类系统以《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为依据,结合本省地貌实况,采取分析组合的方法,按分布规律及上下从属关系进行划分。共分三级:第一级以现代地貌发育的主导营力,分为流水地貌、海成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火山熔岩地貌等五个类型。第二级根据地貌基本形态特征和高度(包括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等地貌类型。第三级结合区域特点和生产实践的要求,将流水地貌分为9个类型,海成地貌分为6个类型,喀斯特地貌分为4个类型,风成地貌分为3个类型,火山熔岩地貌分为2个类型,总共24个地貌类型。

一、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是由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的地貌,在福建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平 原

指地面比较平坦,起伏和缓,平均坡度小于6度,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10米的地区。依照形态和成因的差异,又可分为下列种类:

1.冲积平原

由河流的曲流作用和河水泛滥冲积而形成的平原,包括河漫滩和一级阶地。福建的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较大河流的下游和西部内陆山间盆地中的河流干、支流交汇的地区,如闽江下游的福州平原、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和木兰溪下游的兴化平原等以及武夷山、建阳、建瓯、邵武、建宁、宁化、沙县、永安、连城、上杭、龙岩、平和、漳浦和仙游等市、县所在地的冲积平原。这些平原一般高出当地河水位0~8米,多呈条带状、椭圆状作断续分布;地势低平,土层深厚,组成物质以晚更新统和全新统河流冲积的细粉砂和粘土为主。河漫滩多发育在河床两侧及弯曲段的凸岸,呈弓形或新月形、长条形,表层主要是砂和粘土;雏形漫滩主要为河流砾石。一级堆积阶地,高出河水水位3~8米,具沉积层状构造,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部为砂砾层,上部为粉砂粘土,富含地下水,宽阔平坦,微向河床和下游倾斜,多延伸至河谷两侧的山、丘坡麓。耕作层在15~25厘米之间,自河床向外,土质变化依次为沙夹泥,泥夹沙、泥田。冲积平原土地利用率高,除被垦为稻田外,也是蔬菜和水果、甘蔗等经济作物的产地。

2.洪积—冲积平原

是由常年流水和季节性流水的沉积物所形成,分布于山麓的山前地带。在福建一些较大的山间盆地的边缘常有发育,宽度不大,一般只有3~5千米。组成物质为砂、砾石层,夹有砂和粘土的透镜体,分选差,砾石磨圆度不好,地表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地面坡降由1/300~1/500,逐渐减缓到1/500~1/1000,与其它类型的平原交接处有明显的坡折。洪积—冲积平原可进一步划分为小型冲积扇、台地、平地和沟谷等。如福州盆地北岭南麓地带发育的平原,漳州平原西部天马山山麓平原、仙游平原西北山麓平原等,均属洪积—冲积平原。

3.河谷平原

主要发育于山间和丘间的河谷中,大多是在构造断裂或山间断陷盆地的基础上,经河流冲淤而形成的平原。在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和木兰溪等河谷中均有分布。河谷平原一般是由河漫滩及阶地组合而成,呈带状或串珠状分布,相对高度多在10米左右,地面平缓,坡度小于5°,以砂砾、砂及粉砂质粘土为主要组成物质,二元结构明显,土壤肥沃,水量充足,光热条件较好,是山区农业的精华用地。由于河谷平原的谷向不同,光热条件常有差异。一般南北向河谷平原每天光照时间要比东西向河谷平原短一小时以上,平均气温也相应低一些。同时,南北向谷地,冬季常为冷空气南下通道,风力大,气温低。因此,在生产利用上东西向的河谷平原要比南北向的好。

4.盆谷平原

散布于全省山地和丘陵地区。个体面积不大,底部略有起伏,四周向中间稍有倾斜。盆谷平原是在区域构造控制下,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塑造成的。由于内外营力的差异,导致平原形态不一,有呈圆形和半圆形的,也有呈矩形、长条形、菱形的。堆积物以冲积、洪积和坡积为主。盆谷平原土层厚,较肥沃,灌溉也较便利,是山区居民点所在地和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区。

(二)台 地

是介于丘陵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地貌类型,多发育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或缓慢上升的地区,台面较为完整,坡度平缓或呈波状起伏,倾斜度一般小于5°。台坎坡度较陡,多在15°左右,相对高度15~50米。现代地貌过程多以片蚀为主。

福建省台地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北起福清,南到诏安,呈北东—南西展布的狭长地带,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的3.5%,而以福清市的龙高半岛、莆田市的笏石半岛、仙游盆地、惠安半岛、晋江半岛、厦门市、金门岛、漳州盆地、漳江及东江中游和东山岛等地分布较为集中。组成台地的物质,以燕山期花岗岩为主,局部地带有火山岩、砂页岩、变质岩和第四纪冲积—洪积物。由花岗岩组成的台地,风化层深厚,基础稳定,承载力高,适于基础设施建设。土壤主要为砖红性红壤,呈酸性,由于长期的侵蚀和不合理的利用,肥力低,在植被覆盖不好的地区,易被流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在晋江半岛上的台地,因受切割,发育有浅凹地;龙高半岛、笏石半岛发育有残丘。

(三)丘 陵

发育于新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或缓慢上升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山地边缘、河谷两侧、盆地内部和东部沿海。在流水长期侵蚀、切割下,形态破碎,无一定脉络或脉络不明显,常发育有干谷、冲沟、坳谷等微地貌形态。坡度一般为15°~25°,海拔在500米以下,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按其地势起伏的大小可分为低丘陵和高丘陵,前者丘体高度小于250米,后者丘体高度为250~500米。两者均由花岗岩、火山岩、红岩、砂页岩和变质岩等组成。

1.低丘陵

主要分布于山间盆谷平原周围、高丘陵的外缘和东部沿海地区,海拔在250米以下,相对高度在150米以下,坡度15°~20°,丘体孤立分散,常呈浑圆状,部分垄岗状,起伏舒缓,破碎零散,丘谷交错,丘间坳沟、凹地比较发育。现代地貌过程以流水侵蚀、剥蚀作用为主,片状侵蚀作用较强烈,局部发育有冲沟。花岗岩低丘陵在内地主要发育在盆谷平原的周围和河谷平原的两侧,如浦城、光泽、河田等花岗岩地区;在沿海除分布在福州、莆仙、泉州和漳州等较大平原周围外,一些岛屿和半岛也发育有花岗岩低丘陵,如龙高半岛、笏石半岛、惠安半岛、晋江半岛和海坛岛、厦门岛、东山岛、南日岛等。花岗岩低丘陵顶部多呈浑圆状,起伏舒缓,丘坡多在20°以下,风化较强烈,表层多砂土,偏酸性,保水保肥力差。分布沿海一带的花岗岩低丘陵,由于外力作用强烈,植被覆盖差,崩裂现象显著,基岩裸露,因球状风化作用结果,常发育为石蛋地貌,如海坛岛三十六脚湖周围,厦门岛上的万石岩、鼓浪屿的日光岩等均已辟为旅游胜地。火山岩低丘陵主要由长林组、南园组和石帽山群所组成,多分布于闽中大山带东侧的山间盆谷平原和滨海地区,如闽清的坂东盆谷平原周围,沙埕湾两侧和赛溪一带。分布零散,形态舒缓,切割浅,多呈垅岗状排列,坡度均在20°以下,风化壳2~5米,表层发育为红壤,质地稍粘,偏酸性,有机质含量中等,多利用为经济林和茶果园等。红岩低丘陵分布于闽中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以西的大小红岩盆地中,主要有浦城盘亭乡的神仙岩,武夷山市的武夷山,建瓯的小松,顺昌的高阳,泰宁的金湖,沙县城关,永安、连城,宁化的禾口、安远及水茜,长汀的古城,漳平的西园乡,龙岩的白沙及上杭等地区。主要由白垩系沙县组组成,岩性松软,在长期外力作用下,大多顶平坡缓,风化层较厚,为坡状丘陵,少数为单斜低丘,相对高度在50~100米,丘间坳谷发育,谷底宽平,多辟为稻田。红岩低丘陵土壤为紫色土,富含钾,可发展经济林和果树,如茶叶、油茶、柑桔等。砂页岩低丘陵,分布面积不大,主要在漳平、龙岩、永定坎市、将乐等盆谷平原周围,是由文笔山组、溪口组、梨山组和漳平组等地层组成,多呈垅岗状排列,风化壳3~5米,表层多为砂质红壤,结构疏松,偏酸性,丘陵多辟为梯田,适种旱作、果树、茶叶等。变质岩低丘陵,分布建溪、富屯溪河谷平原的两侧和一些山间盆谷平原的周围,多由变质岩系组成,丘体常呈垅岗状,风化壳厚达3~8米,发育为红壤,表层为黄泥土,质地较粘,有机质含量在3%~3.5%,自然肥力较好,可辟为农地,适种旱作,丘间凹地,浅沟多垦为山垅田,在一些背风阴湿排水不畅的坡脚地带,常有冷浸田分布,农作物产量不高。

2.高丘陵

分布较广,面积也比低丘陵大,约占全省总面积20%。在内陆主要分布于建溪、富屯溪、沙溪、汀江及其较大支流的河谷两侧和山间盆谷平原的周围;在沿海北起福鼎、南至诏安均有分布,尤以沙埕港、三都澳周围、赛江、霍童溪、鳌江、闽江、木兰溪、晋江、九龙江、漳江、东溪等较大河流的中、下游河谷两侧分布较为成片。高丘陵的绝对高度均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100~200米,但各地有所差异,一般距海愈远,相对高度愈小,沿海地区相对高度较大,坡度一般在20°~25°,个别大于30°,丘体多呈短条状,常与山地相连或是山地支脉的延伸,也有少数呈浑圆状、孤丘和单斜高丘等,风化层较厚,残坡积较发育,现代地貌过程仍以流水侵蚀为主,局部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福建省花岗岩高丘陵分布甚广,在沿海以霞浦、罗源、连江、长乐、惠安、厦门、长泰、龙海、漳浦和诏安等县(市)面积较大;在内陆以光泽、永定、上杭、武平等县较为集中。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所组成,丘顶浑圆、风化壳深厚,有数米至数十米,土壤多为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具砂性,马尾松生长良好。在沿海一带的花岗岩丘陵多呈孤丘状,在湿热的空气和强风作用下,除进行化学风化作用外,还有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在一些植被受到破坏的地区,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在丘顶及丘坡上形成许多巨大的花岗岩石蛋,成为一种特殊的花岗岩石蛋地形景观,如福清龙高半岛、惠安、厦门、长泰、龙海、东山一带所见。火山岩高丘陵,主要分布闽中大山带以东沿海地区,其中又以福鼎、霞浦盐田、赛江下游、鉴江半岛,鳌江上、中游,闽江樟湖坂至白沙河谷两侧,大樟溪的中、下游,莆田、白沙、永春、安溪、南安和云霄等地较为集中,由长林组、南园组、石帽山群地层组成,丘体多呈垅岗状,多与附近山体相连,在沿海相对高度较大,多在150米以上,坡度常在25°左右,坡面较光滑,风化层3~5米,发育为红壤和赤红壤,植被覆盖较好,多发展用材林和薪炭林,山麓地带可发展经济林和水果等。红岩高丘陵,分布与红岩低丘陵基本一致,但多发育在红岩盆地的轴部地区,由晚白垩纪至早第三纪赤石群的红色厚层砂砾岩、砾岩及一些泥岩地层组成,产状不一,倾角10°~30°,垂直节理发育,为钙、泥、铁、硅质胶结,在新构造运动抬升影响下,形成方山峡谷、寨式圆崖、坡陡谷深,岭谷相间的典型“丹霞地貌”,如武夷山的天游峰、铁板峰、狮子岩、马头岩等,永安的桃源洞十八景、百丈岩、莲花寨,以及泰宁金湖两岸的仙人棍、猫儿岩、甘露岩等,是本省和全国著名的风景区,现已辟为旅游胜地。在红岩高丘陵中,由于岩层的垂直节理发育,往往形成一些谷直坡陡,窄狭底平的巷谷,两旁陡崖壁立,谷底狭窄平坦,一般宽数米至数十米,谷底堆积有厚约2~4米的砂砾岩层,发育有粉砂壤土,水湿条件良好,在武夷山红岩高丘陵区的沟中,多种植茶树和旱作。砂页岩高丘陵多分布于低山边缘和河谷两侧,主要由中生代和晚古生代砂砾岩、砂页岩组成,往往成群分布,峰顶线虽不连续,但仍有一定脉络可寻,如鲁口至常坑间建溪河谷两侧由梨山组地层组成的高丘陵,将乐、漳平、南靖等县一带由漳平组、梨山组和文笔山组等地层组成的高丘陵。砂页岩组成的高丘陵一般风化较强,风化壳可达4~8米,土层较厚,多为红壤,植被覆盖好,宜于森林生长。变质岩高丘陵多分布于武夷山脉与鹫峰山脉之间,由早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古老变质岩系组成的山地前缘或延伸地段,尤以建阳、建瓯、邵武、顺昌、南平、将乐等县(市)分布较广,沿海也有小面积分布。变质岩高丘陵顶部起伏和缓,切割强烈,丘体多呈带状、浑圆状,风化壳发育,坡、残积物厚,发育的红壤质地疏松,通透性良好,偏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可达4%左右,适于松、杉、竹和阔叶林生长。本省速生丰产的杉木林,多生长在变质岩高丘陵地区。

(四)山 地

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通常位于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活跃的地区。地势高、切割深、地质构造复杂,海拔均在500米以上,坡度通常大于25°。本省山地面积较大,主要分布于武夷山脉、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太姥山和玳瑁山等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3%,多由火山岩、花岗岩、砂页岩、变质岩组成,局部为红岩。根据高度不同,山地又分为低山和中山。

1.低 山

海拔小于1000米,相对高差大于200米,具有脉状走向,分布较连片的地貌形态。本省低山分布广泛,多在中山外缘或中山与丘陵之间,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2.5%。低山区的现代地貌过程以流水的线状侵蚀为主,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壳深厚,土壤主要是红壤,顶部亦有黄红壤分布,年积温较高,雨量充沛,是单、双季稻交错分布地区,松、杉、竹等林木生长良好。

由火山岩组成的低山,主要分布于太姥山、鹫峰山、戴云山两侧和武夷山脉北段的外缘,多由中生代长林组、南园组、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地层所组成,岩性比较坚硬,切割中等,常形成较陡的岩壁和峰岭,坡度在30°左右,峰谷相对高差达300~400米,有盆谷平原发育。山体多呈东北或西北走向,大体与构造线走向吻合。火山岩低山植被覆盖较好,森林茂密,是本省主要林区。花岗岩低山广泛分布于本省不同时期的花岗岩体部位,其中以燕山期花岗岩组成的低山为主,山顶浑圆,风化壳较厚,基岩露头少,山坡坡度常在20°~30°之间,水系发育,切割较深,河谷多呈“V”型谷。山地发育有盆谷平原,在500~650米高处发育有一级地貌面。土层深厚,具砂性,多为红壤或黄红壤,局部有黄壤发育,植被茂密,水热条件好,也是本省主要林区。变质岩组成的低山,主要分布武夷山脉与鹫峰山脉、戴云山脉之间,多由晚古生代以前古老变质岩系组成,是闽北和闽西低山地貌的主要类型。在长期内、外营力作用下,山势陡峻,顶部起伏舒缓,风化强烈,风化壳较厚,切割深度200~600米不等,坡度常在30°左右,河谷多呈“V”型谷。土层深厚,自然肥力较好,有机质含量高,水热条件适中,宜于杉、竹、常绿阔叶林生长,是发展林业的“黄金地带”,有“绿色金库”之称。红岩低山在本省分布不多,见于武夷山,如三仰峰(717.7米)、大王峰(530米)以及泰宁、宁化、沙县、连城、武平、漳平等县(市)的红盆中,均由赤石群组成,岩性紧密,垂直节理发育,在单斜地区多发育为单面山,在水平岩层地区多发育为桌状山。山顶平缓,山坡陡峻,切割强烈,山谷多呈“U”型或巷谷,常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典型丹霞地貌。砂页岩低山,主要分布于闽西、闽西南一带,其他地区仅有少量分布,山体走向多为北东向,与构造线方向大体一致,山脊线明显,多由砂岩、砂砾岩和页岩组成,常受构造控制,形迹清晰,有的成单面山,有的成褶皱山,山势雄伟,河谷深切,多峡谷,属中切割低山。

2.中 山

在构造运动、流水切割以及其他外营力的长期剥蚀、侵蚀作用下形成,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山体走向与主要构造线一致,构造形迹在地貌上反映明显,山脊一般呈尖峭或浑圆状,峰峦叠嶂,连绵成脉,云雾缭绕,气势雄伟。主峰多在1500米以上,坡度大于30°。中山地区多为河流的上游和源头,水系呈树枝状、直角状、环状和放射状,河床下切强烈,“V”形谷发育,常出现峡谷和嶂谷。本省中山分布广,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20.5%,垂直自然分带明显,气温自山麓向上不断降低,一般海拔抬升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0.6℃,降雨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全省四大多雨区(武夷山市西北、周宁附近、德化以西、南靖以西)均在中山地带,特别是在中山的迎风坡地区,年降雨量常达1800~2000毫米以上,中山地区气温低,降雨多,湿度大,日照短。由于中山山地垂直水热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壤、植被的垂直地带性也很明显。

由火山岩组成的中山,在闽中大山带分布最广,武夷山脉亦有分布,是构成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太姥山、石牛山的主体地貌类型,由南园组、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地层组成,岩性坚硬,结构致密,节理发育,加之新构造运动抬升的影响,河流下切强烈,切割深度常达500~800米,河谷多呈曲折幽邃的峡谷和嶂谷。山脉走向与构造方向一致,以北东—南西为主,次为北西—南东向,形成纵横交错、岭谷相间、山岭重叠的地貌景观,全省1800米以上的山峰,大都属于火山岩中山,如武夷山脉的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戴云山脉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米)、鹫峰山脉主峰仁山(海拔1822米)等。山地发育有多级地貌面,其高程分别为:1600~1800米、1200~1400米、1000~1100米、700~800米等,构成明显的层状地貌。花岗岩中山主要分布于闽中大山带的西侧和玳瑁山脉一带,如石塔山、上坪、苦笋林尖(海拔1666米)、黄连盂(海拔1807米)、石门山(海拔1811米)以及武夷山脉的第二高峰白石顶(海拔1857米)等。花岗岩中山山体高大雄伟,群峰挺拔,岩性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山坡陡峭,谷地幽深,山顶有基岩裸露,多呈浑圆状,常发育“一片瓦”或“石蛋”地貌景观。变质岩中山多分布于武夷山脉和闽中大山带之间的地区,多由早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变质岩系组成,前者由于岩性坚硬,抗蚀能力强,加之新构造运动的抬升,而形成高大的山体。山势陡峭,常有急流、峡谷、嶂谷发育。由于土质、水分条件好,有利于喜湿耐酸的植物生长,适于杉、松等林木的发展。由震旦纪和震旦纪以前变质岩系组成的中山,经长期风化作用,山顶缓和,坡度相对小,土层深厚,切割强烈,发育有小型盆谷平原,水稻只能种植一季,山顶风大、温低、多斜坡,山腰适于林木生长,也是本省主要林区。砂页岩组成的中山,主要分布于闽西南地区,面积不大,由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砂岩、砂砾岩组成,山脊多呈北东—南西展布,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山坡陡直,多在35°以上,顺向坡缓,逆向坡陡,沟谷深切,多呈“V”型峡谷,山体虽不高大,但群峰峥嵘,层峦叠翠,呈现雄伟、壮观的地貌景观。植被覆盖好,土壤以红黄壤和黄壤为主,质地粘,肥力好,适于松、杉和阔叶林生长。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47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