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属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天水市西北,渭河中游。地处东经104°58′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全县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10乡,405个村委,2210个村民小组, 6个社区,97个居民小组,城乡共15.2万户,总人口61.2万人。
自然地理
甘谷属黄土高原地区,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县,境内长度41.6公里。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北部山区为六盘山余脉,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渭河两岸为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是全县主要农业经济区,也是全县工商服务业集中地,素有“金腰带”之称。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六峰镇觉皇寺村东),最高2716米(古坡乡大条梁),相对高差1488米。
甘谷县地处大陆腹地,属东亚季风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干夏湿,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热无酷暑,冬冷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5℃,其中最高(7月)月均气温25.4℃,最低(1月)月均气温-1.1℃。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分布极不均匀,一般一至三月雨量偏少,七至九月雨水较多。全年日照2350小时左右,日照率约50%,无霜期190天左右。
经济发展
农业
全县耕地面积88.23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洋芋、高梁、玉米、黄豆、糜谷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药材、瓜类、蔬菜、水果、花椒、辣椒等。其中甘谷辣椒独具特色,素以肉厚色艳味香著称,深得消费者青睐,已远销全国各地及韩国、美国和东南亚各国。甘谷白条党参、红富士苹果久负盛名,远销东南沿海及世界各地。以“燕家韭菜”、“雒家蒜苗”等为代表的无公害精细蔬菜畅销全国。月季花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继“99年昆明世博会”获1金6银7铜14枚奖牌后,又在全国第五届花卉博览会上获得6枚奖牌,甘谷已成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畜牧业
畜牧业以牛、驴、马、猪、羊、鸡的饲养为主,广袤的天然次生林和草地,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质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已逐渐由自产自用转变为农民从事商品生产、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良种化和规模养殖有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了以丰裕养殖公司为龙头的一大批规模养殖村和规模养殖公司,肉、蛋、奶产品远销周边省市。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以发电、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龙头企业有大唐甘谷发电厂、甘谷祁连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甘谷县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公司、甘肃新恒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祁连山佑安制动有限公司等,产品种类丰富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建筑业整体实力雄厚,资质较高,年输转劳务10万人(次),效益显著。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花岗岩、磷矿、赤铁矿等二十多种,丰富的石灰石为甘谷县水泥工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大量原料,渭水峪高品位的花岗岩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早已开发利用。
交通运输
甘谷交通十分便利,渭河北有陇海铁路东西延伸,境内有两个车站,路长37公里;渭河南有316国道(福州至兰州)过境,境内路长40公里。以316国道、秦甘、麦甘、通甘四条交通大动脉为主线,县、乡、村公路交错纵横,把甘谷和外地、城镇和乡村紧紧联系在一起,天定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竣工将为甘谷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交通条件。
县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逐渐增强,通信网络覆盖全县,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商贸流通自古以来比较发达。自唐代起,甘谷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旅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名,明享“商旅之家”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商贸流通异常活跃,以冀城大商场为中心的各类集贸商场共44处。大型购物超市有三保时代购物广场、万家福购物广场、华东超市、金胜电力超市等,群众购物十分方便。
甘谷为陇上久负盛名的文风之地,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99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4所,农职业技术学校3所,教职工5634人,在校学生13811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二00七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1629人,上线人数和上线率连续八年名列全市第一。全县现有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卫生机构22个,卫生技术人员611人,病床547余张;村级医疗点608个,医疗人员670人,医疗设施完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较高。
旅游景点
甘谷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迄今已有2695年的历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遐尔闻名的大像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此外,华盖寺石窟、天门山、蔡家寺、姜维墓、巩建丰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甘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二OO七年,全县生产总值为20.6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388元,财政收入779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5.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4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1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41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6.5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12亿元。
甘谷山川秀美,历史悠久,崇文尚武,重教兴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为全国县制肇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先后荣获全国武术之乡、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县、全国劳务基地县、全国辣椒之乡、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开心果中国繁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大唐甘谷发电厂的投产运营、75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项目的实施以及天定高速公路(甘谷段)的开工建设,必将对甘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前方风景如画,未来岁月如歌。热情友好的甘谷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甘谷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甘谷大象山
甘谷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 ,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象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 从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2001年该石窟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距离火车站有8公里。在车站有直达甘谷的汽车,也可乘火车直接从甘谷车站下车。
伏羌县
古冀戎地,秦置冀县,后魏改置当亭县,北周改曰冀城,寻省入黄瓜县,隋改黄瓜县曰冀城,唐改置伏羌县,后没于吐蕃,宋置伏羌寨,升为伏羌城,元升为县,清属甘肃巩昌府,今属甘肃渭川道。
民国18年(1929年),伏羌县改名甘谷县。民国23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设立天水行政督察区。次年,改称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10县。
甘谷县天门山
位于甘谷县城南,海拔1500米,是甘谷县名胜风景旅游区之一,自古以来有“天门春晓”的美誉。山巅有始建于秦汉、重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公元1031年)的东岳庙,有泰山之神东岳天君的塑像,苍柏环抱的古庙是采伐本山原始松木所建。塑像壁画,庄严肃穆;殿宇楼阁,巧匠精工;楹联匾额,出于名家。庙院内两株红白牡丹植于北宋,系珍贵的文物树木。天门山山势巍峨连峰耸峙,古木成林,山花似锦。南岭渠水,潺潺环绕;盘山公路,直通山顶。正如《甘肃通志》描述甘谷县城的景色:“关岭东峙,朱圉西雄,南仰天门,北环渭水,万山四塞,复岭重网。”是观赏城区景色的最佳去处。每当旭日东升,登临山顶,晨雾中环视四野,但见层峦叠嶂,绵延起伏,颇为壮观;俯瞰渭水平川,烟雾缭绕,玉带蜿蜒,高楼林立,霞光映彩。夕阳西照时,则四野涂金,山峦辉映。清康熙年间伏羌(今甘谷)县令曹思义赋诗曰:
秦陇名山眼底收,天门翠耸更无侔。
云开平野田畴绣,雾散高城楼舍稠.
2020年7月,商务部公布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甘谷县入选。
2020年6月,甘谷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二方面军))。
2018年2月22日,甘谷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甘谷辣椒的产地
党参的历史价格变化情况
自1990年以来,党参在十六年的风雨历程中,大体经历了三个起落周期,基本以3-5年为1个起落周期,中间受天气变化和供求余缺的影响,也有短暂的波动,所以业界有“五年一大调、三年一小调”的说法。 第一个周期是1990-1993年。1990年以后,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参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价格由5.5元逐步上升到1991年下半年的10元左右,再上升为1992年的7月的20元以上,由于当年生产发展,产新量较大,后半年价格逐步回落到年底的16元左右。1993年,受高价刺激,党参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近7万亩,产量大幅增加,严重供大于求,党参价格节节下滑,由16元下降到13元,在下降到1994年的3元左右。第二个周期是1994-1999年。1994年价落谷底,商家积极收购囤积,价格又回升到1995年的6-7元。1995年-1998年,党参主产区连续三年大旱,党参产量连年下降,价格稳步上升,由当年的6-7元逐步上升为1996年的7-8元,再上升为1997年底的16-17元。到1998年5、6月份,党参价格上升到18-20元,之后逐步回落稳定在1998-1999年的16-17元之间,最高出现19-20元的价位。第三个周期是2000年-2002年。因连续3年价位较高,党参大面积发展,供求关系逆转,价格随之稳步回落,由14元下降到10元左右,一直稳定到2002年产新前的7元左右。2002年,由于夏季大旱,党参受害严重产量大减,价格又回升到年底的12-14元,但由于当年面积仍大,2003年春季新货上市后价格迅速回落。非典期间所有药材都涨价,党参一度达到25-30元的高价,之后随着疫情的控制迅速回落。之后两年,随着药市整体萧条和药厂认证影响,价格逐步下滑,一直在6-7元左右徘徊,其间虽因各种因素小有变动,但幅度很小,时间短暂。 2006年开始,党参进入了第四个涨价周期。距2002年短暂涨价之后,党参进入又一个长达4年的底价历程,由于种植效益太低,药农大幅减种,2006年党参面积为近年来最低,约十七万亩,仅为上年的70%左右。四五月份是党参新货上市量最大的季节,也是商家收购压货的黄金季节,但今年由于货源较少,党参一改往年新货上市价格回落的历史,始终保持着稳中带升的局面,统货保持在6-7元的水平,特别是药厂投料用小条货一直供不应求,价格坚挺。随着夏末秋初的长期高温干旱,部分地区党参受灾脱蔓,一些地方药苗绝收,党参产地人气大增,价格迅速上升1.5-2元,达到8-9月的统货7.5-8.5元,9月份产区雨水较多,党参价格止升转稳。11月以后党参产新,随着调查的深入,总体减产四成以上的事实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再次坚定了囤货者的信心,不但本地商户积极收购,一些药厂也提前备货,一时间党参陈货价格迅速上升到10-12元,鲜货市场抢购成风,价格由产新初的2-3元上升到3.5-6元,并且随着新货的大量上市,价格稳步上涨。2007年春节之后,随着新货渐干,党参价格再次一路高歌,短短两个月上升到16-18元,一跃进入中高价位,尽管党参去年以来涨势明显,但与历史价格相比,仍然没有达到最高价位,加上其它品种普遍冲刺历史高价,商家对其后市普遍看好。2007年,由于种苗受限,党参种植比2006年减少1/3-1/2,再创历史新低,加上今年气候干旱,对党参的生长不利因素增加,商家对其倾注的热情比任何时候都高。二、党参的库存
由于党参在2002年以前一直是产销平衡,2003年出现了少量库存,2004年产地雨水较多,党参产新推迟1月左右,市场供应偏紧、价格略升,陇西、甘谷等地的存货销出大半。2005年春季党参新货大量上市,价格低迷,当地的甘谷药商的大量收购囤积,但当地经营户多不看好党参,参与压货的很少,当年库存主要集中在甘谷。当时,由于当归、板蓝根、黄芪涨价,甘谷药商资金分散,集中的货源相当有限。2005年党参产地风调雨顺,党参获得了大丰收,但是由于年初压货的甘谷人没赚钱,党参上市时收购的人很少。2006年,各地客商都看好黄芪、甘草、当归、独活等品种,大量收购囤积,四月份的倒春寒造成籽仁类药材连翘、花椒、五味子、杏仁等减产,有囤积习惯的甘谷人都成群结队跑到产区抢花椒、五味子、杏仁,对党参毫无兴趣,党参在毫无人气的状态下平稳运行,只有少数掌握情况的专营商和药厂供货商为了保障供应收购了一些货源,主要分布在陇西县城、文峰、首阳等地,其余地方基本没有库存。2007年党参涨价,药农久旱逢甘雨,纷纷争相出售,不到一个月产地货源销售一空,库存寥寥无几。而甘谷等地存放多年的陈货大多实现利润已销出大半左右,经过全面调查,很多人担心的巨大库存其实并不存在。这也是广大药商在16-18元的中高价位争相入手的原因所在。三、党参的用量
党参是补气要药,为中医临床广泛应用,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据《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统计,以党参为原料的中成药有参茸丸、党参归脾丸、党参固本丸、党参养荣丸、党参健脾丸、脾胃双补丸、锁阳固精丸、温经丸等305种。复方党参制剂治疗急性高山缺氧症有良好效果;党参对钴γ-射线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军事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据中国药材公司在80年代的统计,党参的年用量为8000-9000吨,党参还是我国大宗出口创汇中药材之一,1980-1988年出口量约5000多吨。当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较低,党参主要供药用。如今,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党参不但在药用方面有了长足的开发,而且主要作为食补保健产品在食用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年食用量远远大于药用量,是除甘草、黄芪、白芍等少数品种之外的特大品种。党参的具体用量本人在《党参销量知多少》一文中探讨过,在此不再赘述。四、党参的生产
党参以前主要依靠采挖野生资源,产销相对稳定 。但是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以来,由于失去了国营主渠道的计划指导,没有稳定的产销政策市场宏观控制不力,党参的产销衔接不力,价格波动频繁,经常出现生产大上大下,价格大起大落,给产区药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但由于用量巨大,易种好销,多年来是陇西周边农民的主要经济作物,是当地农民的收入来源,总体一直呈稳步发展的趋势,面积多年稳定在20万亩左右。近年来,由于党参价格低迷,加上国家粮食直补政策的实行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农民大面积发展黄芩、甘草、土豆、蔬菜、小杂粮等高效作物,党参的面积逐步调整,2006年面积为2000年以来最少,约17万亩左右,而且主要集中在地广人稀的北部干旱山区,受春夏秋三季连旱影响,党参出苗不好,长势较差,总体减产将达30%以上。2007年党参有比2006年减种的30%以上,约10万亩左右,正常产量估计约13000-15000吨,为近年来少见。同时,今春以来干旱和高温天气持续,党参和党参苗的生长受到很大影响,对明后年党参的供应造成留下了伏笔。五、党参的后市
根据党参的产销存情况和运行周期,党参已经具备了价格大涨的条件,但由于今年西北品种普遍大幅涨价,很多的商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回报率更高的当归、黄芪等品种上,没有拿到足够的货源,预计随着其他品种利润实现之后,党参将会迎来新一轮的涨价风暴,到2007年底和2008年初,将达到历史最高峰,再现新的辉煌
甘谷,古称冀,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建县,为全国县制肇始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三国蜀汉大将军姜维等名人先贤诞生之地,世称姜维故里。甘谷位于甘肃省东南,天水市西北,渭河上游,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总人口59.38万人,辖5镇10乡。
甘谷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两高一优”农业发展迅速,已建成12个蔬菜生产基地、18个果椒生产基地、16个中药材生产基地和56个规模养殖示范村。甘谷素有“中国辣椒之乡”之称,线辣椒味道浓香,驰名中外,白条党参畅销国内外,甘谷月季获1999年昆明世博会金奖。渭河川道区为冲积小平原,物产丰富,被誉为渭河“金腰带”,南后山区10万亩天然次生林和广袤的草地,形成了畜牧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甘谷素称“辣椒之乡”。距今已有360多年历史。甘谷辣椒角条细长,色泽红亮,肉厚油丰,香辣可口,古为朝廷贡品,现为人民大会堂国宴专用佐料。改革开放以来,甘谷县坚持走辣椒产业化发展之路,全县种植面积1万亩,年产辣椒干2700吨,发展加工企业100多家。辣椒面、丝、片、丁、油、酱等八大类20多个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及韩、日、美等国际大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4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