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2017年执业药师中药炮制学章节基础知识

本文“2017年执业药师中药炮制学章节基础知识”,跟着执业药师从业资格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2017年执业药师中药炮制学章节基础知识

 第五章 炮制品质量要求及贮藏保管

 1、掌握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2、熟悉影响质量的因素及贮藏保管法;

 3、了解中药炮制品贮藏保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一、净度:指中药炮制品的纯净程度,可以用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来表示。

 要求:①不应含有泥砂、灰屑、霉烂品、虫蛀品、杂物及非药用部位等

 ②应符合《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有关规定。P40

 二、片型及破碎度~片形:饮片的外观形状,如薄片、厚片、瓜子片等

 异形片不得超过10%;极薄片不得超过该片标准厚度0.5mm;薄片、厚片、丝、块不得超过该片标准厚度1mm;段不得超过该标准厚度2mm

 片型及破碎度~破碎度:一些药物经净制处理后,用手工或机器直接破碎成不同规格的颗粒,这种颗粒的大小就是破碎度。

 颗粒应粒度均匀,无杂质,粉末的分等应符合《药典》要求

 三、色泽:中药饮片都有固定的颜色光泽,加工不当或贮藏不当均可引起变化,从而影响质量。

 四、气味:中药及其炮制品应有其固有的气味,这也是体现中药饮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求:①含挥发油类的多生用

 ②炮制除去某些中药的异味或腥臭味

 ③有些加入了辅料的气味。如酒炙、醋炙、盐炙、蜜炙、姜炙等。

 五、水分:是指在中药饮片中存在的不影响其质量的允许含水数值。一般炮制品的水分含量宜控制在7~13%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15%;酒炙醋炙盐炙姜汁炙米泔水炙蒸制煮制发芽制发酵制品≤13%;烫后醋淬制品≤10%

 六、灰分:指将药材或饮片在高温下灼烧、灰化,所剩残留物的重量。是控制炮制品纯净度极有效的方法。

 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合格炮制品高温灼烧,所得之灰分称为“生理灰分”。

 在生理灰分中加入稀盐酸滤过,将残渣再灼烧,所得之灰分为“酸不溶性灰分”。

 七、浸出物:是炮制品用不同溶媒进行浸提所得的干膏重量。

 意义:对于那些有效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或没有准确定量方法的炮制品,是非常有用的指标。

 八、有效成分:测定具有明显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含量;探索炮制品中有效成分的变化

 九、有毒成分 ~①通过炮制降低中药的有毒成分其含量 ②通过炮制将其转化为无毒的有效成分

 十、有害物质 ~①重金属:铜;汞;铅;铬;②砷盐;③农药残留:有机磷、有机氯;④黄曲霉毒素

 十一、卫生学检查:细菌总数、霉菌总数、活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

 十二、包装检查:包装能保障药物不受污染,便于运输和贮存及美观。为保证质量的关键环节。

 十三、鉴别

 第二节 中药炮制品的贮藏保管

 药物是治病救人的武器,中药炮制品贮存保管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质量和疗效。

 一、中药炮制品贮存的历史

 传统时期(春秋战国到清代以前):主要有通风、晾晒、烘烤、吸潮、对抗、密封等法

 化学时期(建国以后到80年代以前):主要靠硫磺、氯化苦、磷化铝等化学熏蒸剂来杀虫

 现代技术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有气调养护、环氧乙烷防霉、机械吸湿、冷藏、真空、辐射等。

 二、中药炮制品贮藏中的变异现象

 1.发霉:药物受潮后,在适宜的温度下造成霉菌的滋生和繁殖,在药物表面布满菌丝的现象。两个最重要的变异现象

 2.虫蛀:中药及其炮制品被仓虫啮蚀的现象。中药贮藏过程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变异现象。

 3.变色:药物的固有颜色发生了变化,或变为其他颜色,或失去原来颜色。

 由浅变深:如白芷、泽泻、天花粉、山药等 由深变浅:如黄芪、黄柏等;

 由鲜艳变黯淡:如花类的金银花、菊花、红花、腊梅花等;叶类的大青叶、荷叶、人参叶等。

 4.变味:主要是指口味的改变或气味的散失。[ 荆芥、薄荷、香薷、白芷、冰片、当归等

 5.风化: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6.潮解:某些盐类固体药物容易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表面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咸秋石、硇砂、大青盐、芒硝等

 7.粘连:某些熔点比较低的固体树脂类或动物胶类药物,受潮、受热后则容易粘结成块。

 乳香、没药、阿魏、荟、儿茶、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

 8.挥发:某些含挥发油的药物,因受空气和温度的影响以及贮存日久,使挥发油散失,失去油润,产生干枯或破裂的现象。如肉桂、沉香、厚朴等

 9.腐烂:某些鲜活药物,因受温度、空气及微生物的影响,引起发热,使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增加,导致药物酸败、臭腐。

 10.冲烧[ 自燃]:质地轻薄松散的植物药材(如红花、艾叶、甘松等)易发生,另有柏子仁也容易产生自燃现象。

 11.泛油[ 走油]:指含挥发油或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下,油脂外溢,质地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苦杏仁、桃仁、柏子仁等

 哈喇含脂肪油的药材或饮片,在水分多,温度高,同时在空气和日光的作用下,加之酶的催化作用,使油脂被水解为游离脂肪酸,从而透过细胞和组织溢出表面,再进一步氧化分解,则出现酸败气味。

 含糖类药材或饮片也同样可出现类似泛油的现象,而称为泛糖。天冬、麦冬、玉竹、牛膝、黄精、熟地等

 三、中药炮制品变异

 原因→①本身的性质 ②贮存的外界条件↓

 基源因素:主要包括采收,加工,包装,运输。

 环境因素 光:影响药物质量的主要是可见光,也就是日光

 空气:空气中的氧和臭氧对药物的质变起着重要作用

 温度:一般药物成分在15~20℃时是比较稳定的

 湿度:一般绝对含水量应控制在7~13%之间,相对湿度应在60~70%之间。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仓虫,仓鼠以及鸟类、蛇类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微生物和仓虫。

 时间因素:是指药物的贮存时间的长短。绝多数药物都不能长期贮存,须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避免变异一般方法:充分干燥(含水量宜控制在8~12%);凉后置适宜容器内放置通风、阴凉、干燥处;

 仓库温度应控制在25℃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65%以下。

 四、贮藏保管方法

 传统贮藏保管方法 →通风、晾晒、吸湿、密封、对抗。

 清洁养护法通过清洁和消毒,杜绝害虫感染的途径。

 防湿养护法利用吸湿物,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以保持仓库凉爽而干燥的环境。

 传统常用吸湿物有生石灰、木炭、草木灰等。现用CaCl2、硅胶等吸潮。

 密封(/闭)贮藏法使药材与外界的空气、温度、湿度、光线、细菌、害虫等隔离,以防虫蛀霉变。

 传统常用缸、坛、罐、瓶、箱、铁桶等容器。

 现利用密封性能更好的新材料,塑料薄膜帐、袋,以及密封库、密封小室等密封贮藏。

 对抗同贮法采用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如丹皮和泽泻同贮,丹皮不变色,泽泻不生虫。

 常见的有蕲蛇或白花蛇与花椒或大蒜瓣同贮;全蝎与花椒或细辛同贮等。

 化学熏蒸法:以二氯化硫SO2氯化苦CCl3NO2磷化铝AlP

 现代贮藏方法

 气幕防潮气幕又称气帘或气闸,是装在库房门上,配合自动门防止库内冷空气排出,热空气进入的装置。

 气调贮藏通常采用降氧、充氮气或降氧、充二氧化碳的方法

 控制氧浓度,人为地造成低氧或高浓度二氧化碳状态,达到杀虫、防虫、防霉的目的。

 气体灭菌气体灭菌主要是环氧乙烷防霉技术及混合气体防霉技术。

 60Co-γ辐射是采用60Co-γ射线对中药材、炮制品、中成药进行杀虫灭菌处理的方法。

 低温冷藏利用制冷设备使药物处低温状态下,以抑制害虫、霉菌的发生,达到安全养护的目的。

 特别适用于贵重药材、受热易变质品种。温度多在0~10℃。

 蒸汽加热蒸汽加热技术是利用蒸汽杀灭中药材及炮制品中所含的霉菌、杂菌、害虫的方法。

 目前我国常用的是低高温长时灭菌的方法。

 超高温瞬间灭菌是将灭菌物迅速加热到150℃,经2~4秒钟的瞬间完成灭菌。

 无菌包装将灭菌和无菌包装合二为一,避免二次污染,有效地达到防霉效果。

炮制,古称 “炮炙”,系指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据 《说文》“炙者, 抗火炙肉也。”“抗火曰炙。以物贯之,而举于火上以炙之也。”“炮,毛炙肉也。”?

可见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虽然中药炮制的方法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但早期用火炮制药材的方法依然沿用至今。

临床用火炮制药材的方法主要的是炒法,即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材,置于加热容器内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临床临方炮制多采用人工炒制。

在人工操作时,搅拌和翻动也是关键。人工炒制的用具有锅、铲、刷及盛装容器等,多采用倾斜 30 ~ 45° 的锅进行,便于翻动或搅拌及出锅。操作时,根据炒法的类别、药物性质、火力及辅料的不同,掌握翻动或转动的速度和方法,使药物受热均匀,色泽一致,以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

《本草纲目》有 “须识火候,不可太过不及” 的记载。炒制时必须掌握好火候, 做到“制药贵在适中”,而火候是影响炮制品质量的要素。

火候。从本草的历史考证看,“火”,是中药炮制时火的运用,有微、文、中、武火之分 (强、弱、温度高低、加热时间长短等)。“候” ,药物在受热过程中内外出现的变化特征或附加判别特征 (如滴水、糊纸、辅料变化等); 两者间有直接联系,其变化特征根据传统经验,一般可从形、色、气味、质等方面观察判断。

? 形:指药物炒制时的形态变化。如发泡、鼓起、卷曲、爆花、圆球形等。

? 色:指药物炒制时的色泽变化。如**、浅**或深**、焦黑色或焦**、黑褐色或棕褐色、金**、灰**、挂土色等。

? 气味:指炒制药物时逸出的固有气味。药物因所含成分或加辅料不同, 散发出的气味则不同。

? 质:指药物炒制后的质地变化。如酥脆、松泡、轻泡、蜂窝状、易碎、易断等。

各种炒法因炒制程度要求的不同和药物性质的差异,所需火力是有区别的,在操作时必须严格控制。

火力,是指火的大小 (强弱)或温度的高低。火力是炒法中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传统的经验要求是,炒黄多用文火 (小火),炒焦多用中火, 炒炭多用武火 (强火、大火)。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在实际运用中还与操作技术熟练程度有关。

根据医疗要求,结合药物性质,炒法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固体辅料) 两大类。

清炒,根据加热程度的不同而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加辅料炒,根据所加辅料的不同而分为麸炒、米炒、土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

清炒法,火力火候的掌握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不加辅料,置于炒制容器内,加热翻动或转动炒至一定程度或要求的方法,称为清炒法。

根据炒制药物时火力及程度标准要求的不同,可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清炒法火力火候的掌握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①药物炒制前必须大小分档,分次炒制,以免生熟不匀。

②炒药前应先将容器预热至一定程度, 不宜冷锅下药。

③炒制时选择适当火力和掌握好药物受热程度标准要求。

④翻炒要均匀, 出锅要迅速。

炒黄( 炒爆) 法,火力火候的掌握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要求的方法,称为炒黄法。炒黄的药物多为果实种子类, 所以传统有“逢子必炒”之说。此外,某些消食和胃药、花类、虫类药,也有炒黄的。

炒黄的药物,由于形态、色泽、质地和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炒制时的程度标准要求也不尽相同,操作者应灵活掌握。一般炒至药物表面呈**或较原色加深; 或发泡膨胀鼓起或微鼓起;或果 (种) 皮开裂,有爆裂声或爆裂成花状; 透出固有香味; 内部浅**或**; 质地酥脆。

炒黄法的注意点如下:

①炒制前应将容器刷洗干净,并将炒制容器预热到一定程度,才投入药物。

②控制好锅温与火力,是炒制技术的关键。 温度太高, 受热太急, 药物容易焦化, 受热不均匀。 温度太低, 受热时间长, 药物发泡膨胀爆裂效果差, 影响质量。

③多数药物炒黄选用文火,少数宜选用中火, 如王不留行、水红花子、苍耳子等。

④在临方炮制中,若使用煤气灶炒制米仁等要求“文火” 的药材,可将开关拧至最小,待锅温稍烫手时投入药物, 炒黄即得。

炒焦法,火力火候的掌握

炒焦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

炒焦时要注意药物不可炭化。具体的如焦山楂的炒制,可采用先武火把山楂表面炒焦,后中火继续炒制炮制标准; 这样就通过火力大小的灵活掌握, 而达到了炮制目的。

炒炭法,火力火候的掌握

炒炭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呈棕褐色或棕**。

炒炭要存性,“炒炭存性” 是指药物在炒炭时只能使其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如槐花、侧柏叶、荆芥之类。

炒炭的要点:

①操作时要适当掌握好火力,即达到“炒炭存性” 的要求,质地坚实的药物宜用武火,质地疏松的花、花粉、叶、全草类药物可用中火,视具体药物灵活运用。

②在炒炭过程中,药物炒至一定程度时,因温度很高,易出现火星,特别是质地疏松的药物如蒲黄、荆芥等,须喷淋适量清水熄灭,以免引起燃烧。 取出后必须摊开晾凉, 经检查确无余热后再收贮, 以免复燃。

加辅料炒法,火力火候的掌握

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 称为加辅料炒法。

根据固体辅料的种类不同,可以分为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

麸炒法,火力火候的掌握

麸炒是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至一定程度的方法,又称为“麦麸炒” 或“麸皮炒”。炒制药物所用的麦麸未制者称净麸或清麸炒; 麦麸经用蜂蜜或红糖制过者称蜜麸炒或糖麸炒。

麸炒的操作方法

先用中火或武火将锅烧热,再将麦麸均匀撒入热锅中,至起烟时投入药物,快速均匀翻动并适当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或深**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麦麸用量一般为: 麦麸 10 ~ 15 kg/ 药物 100 kg。

麸炒法的要点:

①辅料用量要适当。麦麸量少则烟气不足,达不到熏炒要求; 麦麸量多则造成浪费。

②注意火力适当。麸炒一般用中火,并要求火力均匀; 锅要预热好,可先取少量麦麸投锅预试,以“麸下烟起” 为度。

③麦麸要均匀撒布热锅中,待起烟投药。

④麸炒药物要求干燥, 以免药物黏附焦化麦麸。

⑤麸炒药物达到标准时要求迅速出锅,以免造成炮制品发黑、火斑过重等现象。

米炒法,火力火候的掌握

米炒是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米共同拌炒的方法。

米炒药物所用的米,一般认为以糯米为佳,有些地区用“陈仓米”,现通常用大米。

米炒的操作方法?

①先将锅烧热,加入定量的米用中火炒至冒烟时,投入药物,拌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

②先将锅烧热,撒上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炒至米冒烟时投入药物,轻轻翻动米上的药物,至所需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

米的用量一般为: 米 20 kg/100 kg 药物。

米炒法的注意点:

炮制昆虫类药物时,一般以米的色泽观察火候,炒至米变焦黄或焦褐色为度。

炮制植物类药物时,观察药物色泽变化,炒至**为度。

土炒法,火力火候的掌握

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灶心土 (伏龙肝) 拌炒的方法,称为土炒。亦有用黄土、赤石脂炒者。

土炒的操作方法:

将灶心土研成细粉,置于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物,翻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香气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土的用量一般为: 土粉 25 ~ 30 kg/100 kg药物。

土炒法火力火候的注意点:?

①灶心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药物后,要适当调节火力,一般用中火,防止药物烫焦。

②用土炒制同种药物时,土可连续使用,若土色变深时,应及时更换新土。

砂炒法,火力火候的掌握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热砂共同拌炒的方法,称为砂炒,亦称砂烫。

砂作为中间传热体,由于质地坚硬,传热较快,与药材接触面积较大,所以用砂炒药物可使其受热均匀,又因砂炒火力强,温度高,故适用于炒制质地坚硬的药材。

制砂的方法

①制普通砂 一般选用颗粒均匀的洁净河沙,先筛去粗砂粒及杂质,再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翻炒,以除净其中夹杂的有机物及水分等。取出晾干,备用。

②油砂的制备 取筛去粗砂和细砂的中间河沙,用清水洗净泥土,干燥后置锅内加热,加入 1% ~ 2% 的食用植物油拌炒至油尽烟散,砂的色泽均匀加深时取出,放凉备用。

砂炒的操作方法

取制过的砂置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容易翻动时,投入药物,不断用砂掩埋,翻动,至质地酥脆或鼓起,外表呈**或较原色加深时,取出,筛去砂,放凉。或趁热投入醋中略浸,取出,干燥即得。

砂的用量以能掩盖所加药物为度。

砂炒法的注意事项:

①用过的河沙可反复使用,炒过毒性药物的砂不可再炒其他药物。

②若反复使用油砂时,每次用前均需添加适量油拌炒后再用。

③砂炒温度要适中。温度过高时可添加冷砂或减小火力等方法调节;砂量也应适宜,量过大易产生积热使砂温过高,反之砂量过少,药物受热不均匀,易烫焦,也会影响炮制品质量。

④砂炒时一般都用武火,操作时翻动要勤,成品出锅要快,并立即将砂筛去。

有需醋浸淬的药物,砂炒后应趁热浸淬、干燥。

蛤粉炒,火力火候的掌握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蛤粉共同拌炒的方法,称为蛤粉炒或蛤粉烫。

蛤粉炒由于火力较弱,而且蛤粉颗粒细小,传热作用较砂稍慢,故能使药物缓慢受热,而适于炒制胶类药物。

蛤粉炒的操作方法

将研细的蛤粉置热锅内,中火加热至蛤粉滑利易翻动时减小火力,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沿锅底轻翻烫炒至膨胀鼓起,内部疏松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蛤粉的用量一般为: 蛤粉 30 ~ 50 kg/100 kg 药物。

蛤粉炒注意点:

①胶块切成立方丁,再大小分档,分别炒制。

②炒制时火力不宜过大,以防药物黏结、焦糊或“烫焦”。如 温度过高 可酌加冷粉。

③ 下 锅 翻 炒 要 速度 快而 均 匀 。

④蛤粉烫炒同种药物可连续使用, 但颜色加深后需及时更换。

⑤贵重、细料药物如阿胶之类, 在大批炒制前最好先采取试投的方法,以便掌握火力,保证炒制品质量。

滑石粉炒,火力火候的掌握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滑石粉共同拌炒的方法,称为滑石粉炒,亦称滑石粉烫。

滑石粉是矿物滑石经精选、净化、干燥而得的细粉。呈白色,手摸有滑腻感。性味甘寒,具清热解暑、利尿作用。

由于质地细腻、传热缓慢,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制剂和调配; 破坏某些药物中的毒性成分,矫正不良气味,滑石粉炒适用于韧性较大、受热出油的动物类药物。

一般用滑石粉40 ~ 50 kg/100 kg 药物。或滑石粉的用量以能掩埋药物为宜。

滑石粉炒的操作方法

将滑石粉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翻动,至药物质酥或鼓起颜色加深时取出,筛去滑石粉, 放凉。

滑石粉炒的注意事项:?

①滑石粉炒一般用中火,炒至滑石粉呈灵活状态时投药。

②操作时要适当调节火力, 防止药物生熟不均或焦化。

③滑石粉可反复使用,色泽变灰暗时,需及时更换,以免影响成品外观色泽。

④滑石粉如温度过高时, 可酌加冷滑石粉调节。

因为临床中药炮制药量一般不大, 因此多采用煤气灶等效率较高的加热工具,进行人工炒制; 除了要遵循以上各种炒制方法的原理,也要依靠经验和煤气灶开关的调节来达到控制“火力火候” 的要求, 最终完成炮制药物的目标。总之, 中药炮制“火力火候” 的掌握就像一条主线,贯穿了各种炒制方法的概念、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操作、注意事项等各个方面。 所以在加快中药炮制方法的现代化和实用性研究、应用中,必须加强中药炮制“火力火候” 的掌握技术及标准的深化研究。

话题加深:

传统上讲,文火是说火苗较小,飘而轻;中火是讲火焰旺盛连续,火苗较大,分布较广;武火则火焰要猛烈而旺盛,火苗分布更充分。其实,火候的大小是相对的,它不仅要看直接燃烧的火焰,还要看火焰燃烧的面积,锅体和火焰分布的面积比例,以及投入锅内制物料的多少等。比如用酒精灯加热,烧试管就属武火,加热水壶烧水就属文火,但酒精灯的温度是不变的。

关于文火,有的讲在80-120℃间,有的说在120-170℃间,也有的言在300℃左右等。因为不知道其所谈温度指的是何部位或时段。正如上面所讲,所谓文武火之分是相对的。探测出温度数值的高低与所测试设备的部位、加药前后、炒制容器加热面积的大小、加药量的多少等密不可分。如果探测的是热(火)源处,则温度就高;如果在锅壁外则温度次之,如果在锅内侧,则温度又低之;空锅时温度高,加药后温度会低;加药多则温度下降就大,加药少则温度下降就小;加热面积大则炒药锅温度就高,反之则低。

因此,根据中国药典对文火炒黄,炒制的饮片偶见焦斑,香气逸出以及鼓起或现爆鸣声(种子开裂)等;中火炒焦,炒焦的饮片表面要显焦褐色,断面焦**为度,“炒焦时易燃者,或出现火星的,可喷淋清水少许,再炒干。”;武火炒炭,炒炭的饮片表面显焦黑色、内部棕褐色的现象要求以及“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的说法,加之常规炒制时间每锅不超过10分钟的情况进行分析与实验,在此笔者给予建议:

1、探测点以锅壁95%以上的面积温度为宜。

2、所测得温度需为炒制时的持续温度。

3、文火温度宜为120~250℃,中火温度宜为250~350℃(锅底会见到火星),武火温度宜为350~500℃(出锅时见到明显火星)。

至于煅制温度,根据中国药典煅炭和明煅的 “煅至酥脆或红透” 描述,温度宜在600~900℃之间,达到锅壁发红为宜。白矾等个别品种除外。

值得提示的是,此建议是指锅内壁的实际温度,但由于探测点或者探测计敏感度的不同,实际温度和显示温度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在每一台炒药机初次炒制之时,应先利用传统经验,验证出最为恰当的显示温度。比如,麸炒白术的时候,还要在锅内先少撒点麸皮,看看麸皮反应情况,以总结最适合炒制此药的最佳设定温度。

传统的加热方式有传统的优势,现代的加热方式有现代的弊端!其问题就在于温度探测仪的灵敏度和安放探测点的不同。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53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