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特产什么茶
武夷山著名的茶叶有武夷山大红袍,还有最近几年很红的红茶金骏眉。武夷山所产分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四大类,品种繁多。
大红袍:四大名枞之首,香气浓郁清长,有大红袍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铁罗汉:四大名枞之一,香气浓郁清长,有铁罗汉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水金龟:四大名枞之一,香气浓郁清长,有水金龟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半天妖:武夷名枞,香气浓郁清长,有半天妖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白鸡冠:四大名枞之一,香气浓郁清长,有白鸡冠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水仙:香气浓郁,具有兰花清香;汤色清澈,呈橙**;叶底肥软黄亮,红边明显。
肉桂:香气浓郁清长,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岩茶:香气清锐细长,岩韵显;味醇厚,浓而不涩,醇而不淡,回味清甘,汤色呈浅橙红色;叶底柔软,绿叶红镶边。
武夷山什么时候采茶
武夷茶历史悠久,在汉代就有传说,唐代见诸文字记载,在宋代,武夷茶已经成为贡茶。
宋代”御茶园“石碑
宋代处于兴盛,明代改制成散茶,清代创制出乌龙茶、红茶,民国时武夷山成为全国茶叶科研中心。
茶道空间艺术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采购武夷茶经爪哇岛转销欧洲各地,一些欧洲人便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
晾晒茶叶
武夷茶能够在历史更迭中始终处于佼佼者地位与其优异的茶叶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而其优异的品质,得源于武夷山优越的环境。
武夷山
此丹霞地貌恰为茶所喜——年平均气温18℃,有效日照长达1350h/年,湿度80%,“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
丹霞地貌因为垂直形成山体陡峭之势,岩壁上常年渗透露水,上面的山峰晒得到太阳,下面是清凉的山沟。茶树根部深入岩石,提升了岩石微量元素含量。
武夷山正岩产地的砾质沙壤,其保水性能良好,通气性能也较好,因为茶区岩壁挡光的作用和对光线的热辐射,正岩的日照相对较短些,空气的湿度也稍高些。因此,使得正岩地区的茶树较为缓慢的生长,利于茶树里面含有物质的积累,茶香高、味醇厚,岩韵特别明显,品质最佳。
武夷山风景区最有名的“三坑两涧”,是武夷岩茶最核心的产区。历代茶人在这里不断做研究,引进了很多茶树品种,在武夷山景区入口有一块石碑,上面记载了当年武夷山引入的几百个茶叶品种,种在这里的茶,表现出了共同的特征,也就是很多人迷恋不已的“岩韵”。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是一代代茶人,300多年来不断总结、摸索所得。
武夷茶制作比一般茶叶工艺制作多了一道工序——焙火。焙火工艺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的滋味,去除青味、杂味、苦涩味,产生火功香,使茶叶耐泡,汤色加深,滋味醇厚,改善武夷岩茶特有香韵的关键工艺。
武夷山的三坑两涧:
正岩茶产区的传统提法,以三坑两涧为代表,包括: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这些地方谷深涯陡,岩壁间有泉水流过,遮荫条件好,冬无冷风,夏无烈日,相对温差小。正岩茶土壤通透性好,微量元素含量高,酸碱度适中,所产的茶具有明显岩韵。正岩茶的主产区还包括:马头岩、天心岩、九龙课、水帘洞、桃花洞、三仰峰、燕子窠、佛国、碧石等。
有机会大家来武夷山玩,更不要忘了品饮武夷山的茶,一定收获不少!
石金道·无事茶道
武夷山春茶采摘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特早芽种在4月上旬,特迟芽种在5月下旬)。
一般选择晴至多云的天气采制,阴雨天不采或少采制。晴天和多云天气的上午9~11点、下午2~5点采摘的茶青,质量好。手工制作的岩茶雨天不采制。
武夷岩茶采摘方式有人工和机械两种。人工采摘占用人力多、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在武夷山茶园分散、地形复杂、茶树长势不一处较为适用。机械采摘省劳力、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适宜大面积标准化管理的茶园使用。
扩展资料:
采茶习俗:
宋代闽北等地每逢采茶时节,往往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当时采茶仅在清晨日出之前,认为茶叶上仍带夜露时采摘,质量最优,“须是清晨,不可见日,晨则夜露未晞,茶芽斯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人们认为早上露水未干,茶芽肥润、
太阳出来后茶芽受阳气所侵,茶内的膏汁内耗,清水洗后叶张颜色不够鲜亮。采茶时,断茶用指甲,而不得用手指,因为手指多温,茶芽受汗气熏渍不鲜洁,指甲可以速断而不揉。
为了避免茶芽因阳气和汗水而受损,采茶时,每人身上背一木桶,木桶装有清洁的泉水,茶芽摘下后,就放入木桶内浸泡。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96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