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近代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近代新中国取得的成就如下:

近代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

2、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3、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4、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5、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射落了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6、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7、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8、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9、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

10、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11、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成功升天。

12、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13、2008年8月8日,北京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中国取得了金牌51枚、奖牌总数100枚的历史最好成绩。

14、2010年,我国内地首条海底隧道、全长8.695公里的厦门翔安隧道正式通车,标志着我国海底隧道自主设计、自行施工的能力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15、2012年8月29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等10余家单位联合研制的高速综合检测列车(CIT400)通过验收,其最高试验检测速度达到400km/h、可在350km/h进行持续运营,总体技术指标代表世界高速检测列车最高水平。

16、2013年神舟十号再次飞天实现对接。

17、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扩展资料:

部分成就介绍

1、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58年,中央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组建专门的研究、设计机构,拨出专款,研制人造地球卫星,代号为“581”任务。度过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之后,中国科学院研制人造卫星的工作在各方面都有了突破和进展。

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原则批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该报告计划在1970年至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进入工程研制阶段,代号为“651”任务。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2、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19日下午5时,第127任澳督韦奇立在澳门总督府进行最后一次的降旗仪式,为政权移交仪式拉开序幕。下午4时30分,在亿万观众的见证之下,最后一任澳督韦奇立走出澳督府,迈出了居住了8年之久的澳督府。

站在斜向门口的位置等待仪式开始。17时,在澳门警察乐队所奏响的葡国国歌声中,葡国国旗从楼顶的旗杆处降下。

1999年12月19日下午6时,葡方文艺晚会在澳门新口岸填海区临时场馆里举行。葡国总统桑帕约表示,澳门在基础设施及建制方面都具备自身独特的条件,虽然葡萄牙结束在澳门的管治,但将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关心澳门在新政权下的前途。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举世瞩目的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隆重举行 。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乐曲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这里庄严升起。从此,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又迈出重要的一步。

3、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2016年10月17日电7时30分,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景海鹏、陈冬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6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改进型神舟载人飞船和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第2次应用性飞行。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先进行约2天的独立飞行,然后与天宫二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

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完成为期30天的驻留,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飞船撤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独立飞行1天后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至独立运行轨道,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并等待参加天舟一号飞行任务。

目前,天宫二号运行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设备工作正常,运行状态良好,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长征二号F 遥十一火箭与之前发射神舟十号的长征二号F 遥十火箭技术状态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 237次飞行。

人民网-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百度百科-澳门主权移交

人民网-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科技成就有哪些?

水稻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食之一,已经在全国广泛种植。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水稻的栽培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大江南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如何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水稻种植者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且,由于消费者热衷于绿色无污染的食品,有必要完善水稻的防虫措施,采取绿色安全的防虫措施,保证水稻的生产质量。摘要:从选种到田间管理,介绍了优质水稻高产高效的关键栽培技术,并列举了几种病虫害绿色防治措施。

1、优质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1选择水稻种子

优水稻种子是实现高产、好收成的第一步。优水稻种子的标准是中熟、优质、抗性强(抗旱、抗寒、抗倒伏、抗病虫害、耐盐碱)、高产(高产)、水稻高产。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方式、市场需求以及农业技术等相关业务部门的意见,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同时要选择水稻籽粒饱满的种子,保证种子的发芽率。选种后,选择发芽率在95%以上的种子,摊薄在干燥垫上一两天。晒干后,杂草种子、杂质、脱壳谷物、病粒等。去除混在种子中的杂质,选择籽粒饱满、品质一致的种子。之后将挑选好的种子用40℃的温清水浸泡12 h,再用300倍的石灰水浸泡12 h消毒,消毒后的种子用清水洗干净,再用清水浸泡两三天,当种子颖壳变白时捞出,将多余的水分排干。种子浸泡后,用种子包衣剂包衣,包衣剂用量为种子量的0.2% ~ 0.3%,然后阴干备用。

1.2选择合适的水稻字段

选择合适的有水稻生长发育的稻田是实现水稻高产和丰收的外部条件。适合水稻生长发育的水田应满足以下标准:①土壤含水量充足,水稻对水的需求量大,含水量充足的土壤可满足水稻;② 水稻田一年四季必须有充足的日照,充足的日照可以增强水稻的光合作用,使其生产的水稻大而丰;③土壤中富含各种无机盐,土壤中所含矿物质能满足水稻对氮、磷、钾等无机盐的要求,从而减少后期各种肥料的施用量。连续多年种植水稻,容易出现土壤肥力不足的问题,所以要注意基肥的施用。基肥应以农家肥为主,掺入30%氮肥、70%磷肥和80%钾肥能有效促进水稻的生长。

1.3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增强植物光合作用,是实现水稻高产的有效措施之一。不同密度不仅影响每株水稻,还影响土壤温度和湿度,进而影响水稻,的株高、粒数、品质等农艺性状。合理密植的原则是不浪费土地,相邻植物不相互遮挡。水稻最佳种植密度应考虑水稻的种类和土壤肥力。一般来说,当水稻品种为大穗型,土壤肥力较好时,667 m2土地的最佳种植量为12000窝。但对于穗数类型水稻,667 m2种植15000 ~ 20000窝为宜,每窝3 ~ 4粒。

1.4水和肥料管理

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多种无机盐,当土壤本身所含无机盐不能满足需求时,需要人工施肥。施肥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方面要选择农家肥等绿色肥料,因为过量施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而农家肥对土壤没有污染;另一方面,根据水稻的生长特点和土壤施肥条件,施肥量一般为80 ~ 85 kg/hm2,氮肥用量可适当增加,应控制在155 ~ 170 kg/hm2。水稻对钾肥的需求大致等于磷肥的需求,可根据水稻的实际生长情况适当增加。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施肥种类和比例存在差异。在水稻分蘖初期,应施用分蘖肥,以提高分蘖率,增加稻穗数;在水稻返青后,氮肥施用量可逐渐增加至肥料施用总量的20%。

水分是水稻生长最需要的物质,因此为了促进水稻的旺盛生长,应根据土壤含水量和水稻需水量进行合理灌溉。由于中国不同地区降雨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差异,灌溉量因地区而异。此外,水稻在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周期中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准确分析水稻在不同生长期的需水量,以便合理灌溉。水稻遇干旱需灌溉,水稻遇涝需排水。水分过多会影响水稻根系的呼吸,严重时会造成水稻根系腐烂。分蘖期和抽穗期是水稻需水量的关键时期,其中分蘖期需水量几乎占水稻总需水量的33%,因此需要做好这两个关键时期的灌溉工作,灌溉深度应保持在3 ~ 5 m。

1.5杂草清除

杂草会与水稻争夺各种养分,造成“草多豆稀”的局面,必须及时清除杂草。对于小地块水稻田地,可采用人工除草;如果水稻种植面积大,需要喷洒除草剂除草。应购买当地植物保护部门推荐的低毒除草剂,以满足绿色农业发展的要求。

2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

2.1播种前用药物浸种

选择水稻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种子后,需要对种子进行挑选、干燥和浸泡。种子可以用机器或风力选择,留下大而饱满的种子。药物浸种是指将精选的种子用乙蒜素、浸种灵等药物浸泡两三天。用药物浸种后,水稻病虫害发生率会大大降低。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种子,播前用药物浸种,为降低水稻病虫害发生率提供了双层保障。播种后,种植者需要加强精细管理,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提高自身的病虫害抗性。

2.2频率振动杀虫灯的安装

频振杀虫灯对水稻和土壤无害,能有效防治趋光性害虫。但安装一定数量的杀虫灯并不能一劳永逸,需要结合其他防控措施。

2.3生物农药和低毒农药的使用

在病虫害猖獗时期,喷洒农药是防治病虫害的首选。农药一般包括生物农药和新型化学农药,对水稻和水稻的生长环境危害较小,可广泛应用于稻田。生物农药是由真菌或细菌等微生物开发生产的一种药物,可以大规模消灭害虫。不同的生物农药有不同的病虫害,要根据病虫害的种类选择合适的生物农药。实践表明,阿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能防治稻纵卷叶螟。与传统农药相比,新型化学农药毒性更小,不会对水稻和水稻田间其他活性生物造成伤害,因此可以避免意外杀死害虫天敌。新农药防治病虫害的能力不会因为毒性低而减弱,新农药残留较少。如可用噻呋酰胺水剂防治纹枯病,667 m2可喷30mL 24%噻呋酰胺水剂。

2.4昆虫性引诱剂的使用

在害虫的繁殖期,使用更有针对性的性引诱剂,可以有效地诱捕雄性害虫。当含有性引诱剂的诱捕器以5 ~ 8m水稻田的间隔放置时,雄性害虫会自行前来诱捕,可有效减少害虫的繁殖数量。性诱剂防治措施防治效果极佳,对稻田其他有益生物无危害,是一种安全性高、针对性强的害虫防治措施。

2.5利用害虫的天敌

由于病虫害的人工控制力度较大,无法全面控制,所以可以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各种害虫。很多害虫都有天敌,充分利用天敌可以将害虫稳定在可控范围内。鸭子、鸟等。是杀死害虫的天敌,种植者应保护并吸引这些天敌到水稻田地。鸭稻共育是利用害虫天敌控制害虫数量的有效技术。利用鸭子以害虫和杂草为食的特点,可以在水稻田里养鸭,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其他双赢技术可以从鸭稻育种技术的结合中衍生出来,比如在水稻田里培育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生物。

3、结论

为了达到水稻高产、丰产栽培的目标,需要从选种、播种、灌溉、施肥等方面加强管理。控制水稻病虫害应以绿色控制措施为主,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当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时,要科学用药,防止杀死害虫天敌。

1、“两弹一星”(1964—1970)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再到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进入太空轨道,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的征途上创造了奇迹,宣告中国进入了航空时代。两弹一星被载入了史册。

2、自行研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5)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的奥秘迈开了可喜的一步。过去世界普遍认为生命体是天然的,大都认为人工合成生命体是不可能的,而中国人首次让它变成了可能。

3、核能的利用(1966)1966年,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1971年,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20世纪八十年代后,成功设计建造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随着核发电量的增加,核电将成为电力工业的主要能源。

4、杂交水稻(1973)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之后不断努力,又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植。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引种了杂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5、激光照排:1974年8月,中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1978年8月,王选等研制成功“华光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该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能用大屏幕整页编排组版中文日报的系统,实现由热排到冷排、由铅印到胶印的转变。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98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