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镜纹饰与朝代一一对应,唐代的铜镜主要流行什么纹饰?
盛唐最流行的铜镜纹饰是飞禽走兽与植物花卉。唐朝在我国历史上,绝对是相当浓墨重彩的一个朝代,它的繁荣昌盛在世界上都具有一定影响力,他的文化不仅自身呈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也大量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其中唐朝的铜镜相较于前朝的铜镜更是有了各种各样的各方面的突破性变化。
在商周时期,铜是最常用的元素,所以那时候的镜子也是铜制造的,但在唐朝,铜镜的制作中添加了少量的锡,这使铜镜更加明亮变的更具有实用性。而铜镜的样式也突破以往的较为保守的方形,圆形,菱形等,创新了各式各样的?花型?。
在唐朝早期,铜镜的花纹样式依旧以隋朝的样式为主,主要以各种瑞兽纹为主,有各种游鱼,瑞鸟,蝴蝶,蝙蝠,蜜蜂,十二生肖这表达了人民对吉祥福运的期望。
除此之外,因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当时曾经盛行过一种?海兽葡萄镜?,这种镜子被学者们称为?多迷之镜?。关于海兽的说法有很多,最多的则是认为海兽就是海马。铜镜背面以高浮雕工艺雕出独具特色的海兽嬉戏玩闹的景象,周外辅以葡萄枝条及果实。
随着唐朝自身文化的逐渐形成,唐朝本身的特色文化逐渐呈现在了铜镜纹饰上。我国古代审美一直以对称为美,这一点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但是唐代这一时期铜镜则并不特意强调对称,更在乎图案的和谐均衡。比如双鸾花鸟镜,就并不完全对称,两只鸾鸟一左一右,模样相同,但是上下的花纹却一大一小,内容不同。
到了唐朝式微的晚唐,各种富贵华美,充满着豪放自信的图案的铜镜渐渐稀少,取而代之的是较为呆板,宗教意义浓厚的八卦镜。
古铜镜是用铜、锡、铅合金铸成的青铜镜,传世和出土数量都很多。自战国时代开始,至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的铜镜,它们形状、纹饰各异,种类繁多,铸造精美,是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极高的考古和收藏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已形成了铜镜文化及古铜镜收藏热。
古镜绝大多数为圆形,少数为方形、长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和带手柄的。圆在中国古代是丰满、完整、吉祥、美好、富足的象征,在汉语中团圆、圆满是祥和的词语。铜镜光亮的一面为镜面,反面中央设钮以穿绦带便于手执使用。镜背素面外,大多数铸有图案和铭文,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为方便使用,古镜尺寸大多小而薄,除特殊的外,一般为100毫米至150毫米,大的在150毫米至230毫米间,小的在100毫米以下;小于50毫米、大于300毫米为罕见镜种。重量一般在几十克至300~400克之间,极少数达700~800克。
战国处于奴隶社会的末期,诸侯国战争连年不断,需要大量的青铜用来制造兵器,同时青铜鉴还在流行,古镜不是一般贵族能使用的,所以战国镜的价值是可想而知的。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统一全国后,政治上的稳定,带来经济上的空前繁荣,铁器的大量使用,使青铜显得不那么珍贵。汉镜不仅品种多,数量也大,从镜铭上考证,有官铸也有民间铸的,有大量民间吉祥用语,可以认为已普及到一般平民家庭,价值可同日常生活用具。至唐代,“贞观之治”带来空前的繁荣,人口大量增长,青铜资源相对缺乏,厚重、规格大于200mm以上和其它特殊镜种,应属于帝王将相家庭使用品,价值不好衡量。唐代以后,铜镜逐渐衰落,价值也就是一般日常生活用品范围。
古镜的收藏价格,按年代来分,战国、唐镜价格最高,汉镜仅次,宋、元、金时代的铜镜价格较低,明、清时代铜镜就不值钱了。若按大小来分,200mm以上、50mm以下的镜种较珍贵;按品种来分,战国的“山”字镜、菱纹镜、蟠螭纹镜,汉镜中的重圈铭文镜、规矩镜、神兽镜、画像镜,隋唐镜的瑞兽葡萄镜、花卉镜、花鸟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等均是镜中的珍品;上述年代的特殊镜种,譬如镏金、错银,镂空彩绘,螺钿镜、金银平脱、贴金贴银镜等当然更是珍贵,但是国家不允许个人收藏。以品相较好的130mm古镜来举例:战国“山”字镜、唐镜中的瑞兽葡萄镜、人物故事镜均在人民币5000元以上,而汉镜中的规矩镜、神兽镜等却在5000元以下。日常容易收藏的一般品种均在几十至几百元间,并非高不可及。按古镜不可再生产原则,它的收藏价值和鉴赏价值均是很高的,不只在国内,尤其在日本,早在1920年左右就在收藏研究中国古镜,近几年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收藏铜镜的队伍,已形成“铜镜文化”和收藏热。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702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