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花生的主厂区
我国花生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国。西自750E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东至1320E的黑龙江省的密山,南起180N的广东省海南岛的榆林,北到500N的黑龙江省的爱辉。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从寒温带到热带,从低于海平面以下154m的吐鲁番盆地,到海拔1800m以上的云南省的玉溪,从平原到丘陵,从水稻田到旱坡地,均有花生的栽培。由于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差异很大,耕作制度也不相同,地区之间的品种亦各具特点。现将以农业自然区划为基础划定的七个花生产区及产区特点分述如下。1.北方大花生区 本区包括辽宁省辽东半岛的南部、辽西走廊、河北、山东两省的全部,河南省的北部和东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以及苏北、皖北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1~14℃,无霜期180~230天,年降水量450~900mm,日照率55~60%。本区栽培花生的土壤多属花岗岩、片麻岩或页岩风化所形成的沙砾土和黄河等河流的冲积砂土。气候和土壤均适于花生生长,是我国最大、最集中的花生产区,栽培面积占全国花生总面积的49.8%。品种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尤以普通型品种最多,约占全区品种总数的70%以上。根据地势和土质的不同,本区又分为三个亚区。
(1)黄河冲积平原亚区:包括河北全省、山西省的南部、河南省的北部、东部和中部的黄河沿岸地区、陕西省的关中盆地和山东省的西部地区。整个亚区地势平坦,丘陵很少,仅西部黄土高原边缘地区地势稍高。栽培花生的土壤多是冲积土,少数是砂壤土。栽培制度主要是一年一熟的春花生,其次为麦套花生和夏播花生。对于品种的生育期要求不太严格,早、中、晚熟均可。50年代栽培的品种以普通型大花生为主,约占全亚区花生栽培面积的一半,其次为珍珠豆型,约占全亚区花生栽培面积的30%,其余则为龙生型和多粒型。(2)辽东半岛、山东、苏北丘陵花生亚区:包括山东半岛、山东省的中部丘陵、辽宁省的辽东半岛、辽西走廊和江苏省的东北部丘陵地区。本亚区多为丘陵,雨量较多,年降水量600--900mm,且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的花生生长季节。栽培花生的土壤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形成的沙砾=t。栽培制度多为一年一熟的春花生,只有部分夏播和麦套花生。花生栽培面积占全区花生栽培面积的61.1%,是我国最集中的花生产区。50年代的栽培品种大部分是普通型直立和半匍匐大花生,少部分为普通型匍匐大花生。只有辽东半岛的熊岳以北和辽西走廊地区,因温度较低而大部分种植珍珠豆型早熟品种。(3)淮北平原花生亚区:位于黄河大冲积层的南翼,包括山东省的南部地区,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和河南省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整个亚区地势平坦,土质较好,栽培花生的土壤多为历年黄河泛滥时淤积覆盖的砂土。花生多与小麦、大麦、高粱等作物进行两年三熟制的轮作,其中以冬麦行中套种为主。栽培面积占全区花生栽培面积的5.3%。50年代的栽培品种主要是普通型匍匐大花生,50年代后期普通型直立大花生的面积迅速扩大,60年代后,则多改种珍珠豆型品种。2.南方春、秋两熟花生区本区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包括南岭、戴云山以南的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省的全部,福建省的东南部,江西、湖南两省的南部和云贵高原以东的整个东南地区。全区气候暖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25℃,无霜期均在300天以上,年降水量1500~2000mm,日照率40~50%。栽培花生的土壤多为丘陵红壤和黄壤及河流沿岸的冲积砂土。花生栽培面积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花生总面积的31.2%。本区花生栽培历史较久,品种较多,类型齐全。50年代前主要栽培普通型匍匐品种及龙生型品种,50年代后,随着水早轮作和秋播花生的发展,珍珠豆型花生的栽培面积迅速增加,占全区花生栽培面积的90%,该类型品种多数具有早熟、耐涝的特性,不少品种还具有一定的抗锈病和抗青枯病的能力。3.长江流域春、夏花生交作区本区包括湖北、浙江两省全部,江苏、安徽省的淮河以南,河南省伏牛山以南,陕西省秦岭以南,湖南、江西两省的北部和中部,四川盆地及福建省北部等地区。属亚热带较湿润地区,年平均温度15~19℃,无霜期240~330天,年降水量800~1800mm。栽培花生的土壤多为红壤、黄壤、紫色土和砂土。全区花生栽培面积占全国花生总面积的16.0%。本区地形差异较大,栽培制度较为复杂,据此,可将本区划分为三个亚区。(1)长江中下游北部平原花生亚区:包括江苏中部、东南部部分地区,河南、陕西两省的南部和湖北的长江以北地区。花生集中分布在湖北省东部、中部的丘陵地及沿江冲积砂土地区,以及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冲积平原和豫南一带,占全区花生栽培面积的40.0%。栽培花生的土壤多为丘陵红壤和黄壤及河流沿岸的冲积砂土和砂质壤土。栽培品种主要为普通型直立、半匍匐中粒花生和珍珠豆型花生。(2)长江中下游南部丘陵花生亚区:包括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南岭、戴云山以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等省(市)和安徽省的长江以南地区及福建省的北部地区。全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栽培花生的土壤多为丘陵红壤、黄壤和紫色土。花生栽培面积占全区花生面积的35.7%。栽培品种主要为普通型直立花生,次之为珍珠豆型花生。(3)四川盆地花生亚区:主要包括川南的内江、宜宾、乐山地区和川北的绵阳、南充地区。栽培花生的地区地势较高,日照较差,日照率仅为25~30%。栽培花生的土壤多为钙质中性紫色土及红壤和黄壤,土质较疏松,排水良好,保水保肥力较强,土壤中富含磷、钾、钙质,适于花生生长。花生栽培面积占全区花生面积的24.3%。栽培制度多为一年两熟制的麦套花生和夏播花生,少量春播花生。栽培品种主要为龙生型,其次为普通型匍匐品种和珍珠豆型品种。近年来珍珠豆型品种的栽培面积迅速增加,普通型品种的栽培面积则迅速减少。4.云贵高原花生区本区包括云南、贵州两省的全部,四川省的西南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的一小部分地区。全区地势高,地形复杂,种植花生的耕地的海拔高度一般在500~2000m之间,年平均气温一般为15~20℃,但也有个别地区低于12℃和高达22℃以上。无霜期230~330天,年降水量900~1400 mm,日照率一般为30~40%。栽培花生的土壤多为红壤和黄壤,土质多为砂质壤土和砂土,pH值在5~6.5之间。全区花生多为一年一熟制,部分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制。栽培面积占全国花生总面积的1.9%左右。栽培品种50代多为普通型匍匐品种,60年代后多改种珍珠豆型品种。5.东北早熟花生区本区包括辽宁省北部、吉林省全部、黑龙江省的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小部分地区。花生主要分布在辽宁省辽西走廊以北的阜新、朝阳等地和北部的昌图、法库一带的砂土地区。年平均气温2~7℃,无霜期130~160天,年降水量450~700mm,日照率60%左右。栽培花生的土壤主要为丘陵砂地和风沙土地,其次为黑钙土。栽培制度为一年一熟制,栽培面积占全国花生总面积的1.0%左右。栽培品种主要为珍珠豆型和多粒型。6.黄土高原花生区本区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全部,山西省的北部和中部,陕西省的北部和西部,甘肃省的南部和河西走廊东部,青海省的东北一小部分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2000m,年平均气温7~10℃,无霜期150~200天,年降水量300~550mm,日照率60%左右。栽培花生的土壤多为粉砂土。栽培制度多为一年一熟的春花生,少量两年三熟的麦套花生。栽培面积占全国花生总面积的0.04%。50年代主要种植普通型直立中粒花生,60年代后多引种珍珠豆型花生。7.西北内陆花生区本区包括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几乎全部地区。花生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盆地,次为喀什、和田、哈密、阿勒泰、阿克苏以及甘肃省的河西走廊西部一带。海拔高度除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外,其余地区均在1000~2500m之间。年平均气温差异较大,吐鲁番盆地为13.9℃,天山南部和河西走廊为8~11℃,天山北部为3.5~5℃。雨量分布也不均匀,天山以北年降水量200~280mm,天山以南和河西走廊为50~100mm。日照率一般在60%以上,高的地区超过70%。栽培花生的土壤多为砂土。栽培制度为一年一熟制。本区是我国花生栽培面积最少的地区,仅占全国栽培面积的0.03%。品种资源极少,历史上主要引种普通型匍匐品种和龙生型品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704074.html